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凌敬始终没有等到什么预料之中,意料之外的变故,一切都很平静。
凌敬忍不住在心里嘀咕,怀仁送来的消息到底准不准……到现在他也难以理解,不管幕后的主谋是谁,李善是怎么知道准确的发动时间的。
“凌公。”
凌敬看到是杜如晦,有些意外,天策府幕僚中就属于此人最不擅长交际,或者说最不耐烦交际,“克明有事?”
杜如晦难得的露出个笑容,“见凌公眉头紧锁……”
凌敬暗叹,早上就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露痕迹,没想到还是被人看出了端倪,笑着说:“无他事,只是唯恐宜君仓有变。”
“坊州与京兆接壤,凤凰谷距离京兆不过三十余里。”杜如晦摇摇头,“若是宜君仓有变,可即刻遣派信使南下京兆,同官县、华原县次日就能运送粮草抵仁智宫。”
顿了顿,杜如晦补充道:“若是长安有变,任国公、萧国公领军在长安左右,尚有曹国公、虢国公在军中。”
凌敬略有些意外,他知道秦王有所预备,但没想到布置的这么周密,而且从将领选择上,明显是与李渊有默契的,甚至可能是沟通过的。
任国公即刘弘基,前隋曾经干过与朱玮一样的事,随隋炀帝征伐辽东,刻意斩杀耕牛被逮捕入狱,只不过朱玮无人庇护,而刘弘基与李家是世交,得到了李渊的庇护。
所以,刘弘基是李渊起兵的老班底,当年斩杀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就是刘弘基带队,之后晋阳举兵,刘弘基亲斩宋老生头颅,立下大功,首入京兆,屯兵长安金光门外,被李渊列名“功为一等”,爵封任国公,太原元谋功臣榜名列第五。
同时,刘弘基从一开始就在李世民麾下,虽然一度在对阵西秦兵败被俘,但之后柏壁之战再立功勋,后又随征刘黑闼,所以一直被视为秦王一脉的将领。
刘弘基从武德八年就与淮安王李神通驻守陇西,是一个多月前被李渊召回京中,出任左卫大将军。
而另一位主将萧国公张平高与刘弘基差不多,前隋太原府鹰扬府校尉,也是李渊的老班底,太原元谋功臣榜单排名第十四位,之前一直在太原,也是最近调入京中的。
张平高的能力不好评价,但与东宫、秦王府都没什么瓜葛,是李渊的嫡系。
让这两个人领军,一旦长安事变,就能迅速平叛,而两位副将却都是秦王的嫡系,曹国公李世绩、虢国公黄君汉,都是瓦岗一脉,都跟着李世民参加了洛阳虎牢、洛水等大战。
凌敬点点头,“那就稳妥多了。”
的确很稳妥,这一方面是针对留在长安监国的太子李建成可能的叛乱,另一方面也是做好了易储可能发生的动荡,毕竟四个将领中有三个都是秦王的嫡系。
不过凌敬心里却在哀叹,可能正是因为齐王李元吉太过废材了,所以李渊、李世民父子才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留在长安的李建成身上。
刘弘基、张平高的任务是盯着长安,有胆量领军来坊州吗?
说白了,就算是李建成谋反,但只要不出长安外城,刘弘基、张平高都只会堵死城门,等着李渊来处置。
没有诏令,番上的府兵不能进长安,更不能离开京兆。
更何况,按照李善送来的消息,搞不好仁智宫事变,刘弘基、张平高短时间内都未必能得到消息。
凌敬一边想着,一边与杜如晦闲聊了几句,两个人都被视为秦王上位后的宰辅备选,而且有可能陆续甚至同时出任门下省侍中。
眼看要正午时分了,凌敬心里揣测是不是李善那边的消息有误,一上午都很平静……但就在这时候,连绵的急促脚步声让他与杜如晦同时转头看去。
不平静的事来了,而且是很不平静,持续的不平静。
“霍国公?”凌敬眯着看着脚步匆匆已经是一路小跑的柴绍,“他身后的那人是谁?”
杜如晦也有些懵懂,他与房玄龄被誉为秦王的左膀右臂,但能力体现在谋略、政务上……说白了,他可以是张良,可以是萧何,但并不是陈平。
陈平这个角色……在天策府,是由长孙无忌、封伦来担任的。
杜如晦与凌敬就站在窗边等待着,两个人都在心里琢磨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刻钟后,有宫人来传召秦王觐见。
李世民看了眼长孙无忌,后者也看到了柴绍身后的那人,那是安插在东宫的桥公山,突然赶到仁智宫,而且第一时间觐见,只怕是长安出了事,而且是东宫出了事。
所以,心里有数的李世民在进了翠微殿后,并不意外的听见柴绍在讲述……东宫校尉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
李世民心里略有些疙瘩,他很确认自己没有,长孙无忌也没有命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而桥公山突然的出现让李世民心有狐疑……不管对自己是好是坏,但他隐隐察觉到,似乎事情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略一沉吟后,李世民看向面沉如水的李渊,“父亲,此事不可轻信。”
“太子坐镇长安监国,何以谋逆?”
这话很好解释,李建成拿什么起兵谋反?
拿三千长林军吗?
再说了,刘弘基、张平高、李绩、黄君汉都蓄势待发,李建成连长安都出不了,他谋反做什么?
李渊冷着脸挥挥手,柴绍小声说:“东宫遣派桥公山运送铠甲、军械,使坊州刺史杨文干起兵谋逆。”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举告(中)
李世民看了眼桥公山,他现在知道了,肯定是封伦干的,因为桥公山与尔朱焕运送铠甲、军械给杨文干不是短时间内的事,都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除了自己之外,就是主持的长孙无忌、封伦两人了。
在父亲避暑坊州仁智宫的时候,东宫居然还让人运送铠甲、军械给杨文干吗?
虽然是个不错的机会,但桥公山来了,而领总的尔朱焕去了哪儿?
李世民与李渊对视了眼,两个人都有些沉默,没想到安置的后手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东宫将战场选择在了坊州,选择在了仁智宫。
事实上,一刻钟前,在桥公山举告的时候,李渊是大惊失色,几乎就要拔腿就走了……宜君县距离凤凰谷不超过五十里,这个距离已经非常近了。
在原时空中,也有过类似的事,李渊怕杨文干突袭仁智宫,带着禁军都逃到山里了,直到第二天才回到仁智宫。
不过这一世的李渊,相对来说要冷静很多了……没办法,吃一堑长一智啊,就在去年这个时候,自己急匆匆的赶回长安,才启程就被梁军尾随追击,以至于大溃。
虽然杨文干这个坊州刺史理论上是没有多少兵力,也无权调动府兵,但真的起兵谋逆,哪里还会去管什么规矩,肯定是能召集多少人马就多少人马……有东宫的名义在,说不定还要加上秦王谋逆,太子救驾之类的理由,兵力未必会少。
万一杨文干已经率军埋伏在附近,自己这时候赶回长安,那就糟了。
冷静下来之后,李渊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多难解决……至少比去年仁寿宫要好解决多了,只是他还是不太相信,大郎真的会谋逆?
虽然有着铠甲、军械这样的实证,但李渊还是不太信,倒不是他觉得李建成不会大逆不道,而是觉得李建成没有谋逆的实力。
就算杨文干能领叛军来攻打仁智宫,坊州地处要道,自己随时都能召集京兆援军赶来,难道默默无闻的杨文干还能与李世绩、黄君汉这样的勇将对阵沙场吗?
但是不可信其有,只可信其无,李渊看向李世民,“二郎,你来处置。”
让李世民来处置,一方面是信任其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隐隐的承诺,太子谋逆,你李世民自然是入主东宫的不二人选。
“三胡昨日带走了五百禁军……”李世民说这话突然顿了顿,他想起了凌敬的担忧,“如今凤凰谷内,禁军五百,由霍国公统领,另有亲卫部曲约莫两百,一并交于霍国公。”
“凤凰谷距离京兆不远,坊州府治宜君县在凤凰谷以北,昨日长安尚有奏折送来,理应不会派兵隔断两地,当立即遣派信使,召任国公、萧国公率上番府兵护驾。”
一旁的桥公山突然插嘴道:“臣自长安至仁智宫,未见途中有异样。”
李渊点点头,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杨文干很可能是在等这批铠甲、军械,或许这也是一个信号。
“昨日黄昏时分,臣接到长安来信。”柴绍补充道:“叛军尚不知桥公山举告,信使即刻启程,连夜赶路,明日当有轻骑赶至凤凰谷护驾。”
李渊看了眼李世民,“或可遣信使往宁州?”
李世民犹豫了下,“宁州刺史韦云起,堪称名将,只是……”
毕竟京兆韦氏,出仕者基本上都与东宫挂钩,秦王府这边,只有李世民收了两个韦氏女子为侧室而已。
李世民想了会儿,建议道:“或可遣派信使往宁州,召韦云起来仁智宫觐见?”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韦云起没有随太子谋逆,那被陛下召见,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也不是孤例,但如果太子已经与韦云起合流,那么有信使抵达宁州,韦云起自然知道事情败露,必然不敢谋逆。
但凡谋逆,必然是要在骤然之间,突袭得手,以弱胜强,否则的话,只需要堂堂正正就行了。
李渊点头赞同,笑着说:“韦云起性情刚烈无双,只怕不会附逆。”
韦云起这辈子得罪的人多了去,与很多世家门阀都是有过节的,比如解县柳氏,比如扶风窦氏,比如赵郡李氏,甚至与闻喜裴氏都有仇,他与裴寂在前隋就翻过脸。
李渊在心里盘算,刘弘基、张平高各领两千精锐在长安左右,从信使从仁智宫启程算起,明日黄昏前,至少能有部分轻骑兵抵达凤凰谷,只怕那时候杨文干还没有起兵呢。
但有了这个借口,废太子也势在必行,看来这件事要在最近解决了,再不解决……虽然二郎看起来还耐得住,但天策府只怕是等不住了。
这时候,柴绍突然开口道:“陛下,或可顺便召魏嗣王?”
“怀仁?”李渊呆了呆,“是啊,朕倒是忘了怀仁!”
李世民不动声色,“杨文干者,不过小贼,以怀仁击之,实是杀鸡用牛刀。”
虽然刘弘基、张平高都是元谋功臣,就是李世绩、黄君汉的资历也还算深,但在军中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都远远不能与李善相比。
如果召李善,那他肯定是援军的主将。
“怀仁曾言,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李渊摇头道:“更何况怀仁亲卫颇为骁勇,其中多有良将。”
最重要的是,在李渊看来,魏嗣王李怀仁,这是自己的嫡系。
当然了,又一次出京避暑,又一次可能遭遇危机,李渊难免会想起去年在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那个身影。
刻骨铭心啊!
就在事情议定,在李世民、柴绍准备退下的时候,有宫人来报,长孙无忌求见。
李渊看向了儿子,李世民也是一脸的茫然……长孙无忌不在朝中任职,甚至都不是天策府属官,只在秦王府担了个闲职而已,按道理来说,都没资格觐见。
李渊沉吟点头,片刻后,长孙无忌面色肃穆的走进殿内,身后跟着一个身穿青衫的中年文士。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举告(下)
对于长孙无忌身后这个中年人,李世民一点印象都没有,但他敏锐的发现,虽然大舅兄面色肃穆,但嘴角眼中却透出了几不可辨的喜色。
“拜见陛下,拜见秦王。”
李渊抬抬手,“辅机何事觐见?”
长孙无忌看了眼身边的中年人,正色道:“此人突从长安至仁智宫,声称有大事启禀陛下,臣不敢停歇,即刻带至御前。”
这种话,傻子都不信,随随便便来个人,长孙无忌就敢将人带到李渊面前?
李渊也懒得想这种小事,“说!”
中年人拜服在地,“太子意欲谋反,草民偶尔探知,疾驰而至……”
“不说真假,你是何人?”秦王打断道:“何以知晓东宫密谋?”
“在下杜凤举,京兆杜氏南曲旁支。”杜凤举回道:“草民于长安外长乐坡处,窥见东宫属官运送铠甲、军械……”
李渊一边听着,一边忍不住打量着李世民,不经意间眉头微蹙,京兆杜氏南曲,杜如晦、杜淹均是天策府属官,前者更是二郎的心腹谋士。
李世民越来越觉得诡异,偶尔窥见……所以就跑来密报太子谋反了?
往好里想,这是意欲攀附,从龙之功;往坏里想,这是构陷太子。
好吧,虽然之前已经有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了,这位杜凤举火上添油,看上去已经是证据确凿,但实际上却留出了令人浮想联翩的留白。
果然,李渊也并不相信杜凤举的这番话,径直问道:“何人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