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413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唯一的问题是,李善自己没有什么怨怼之心,但李渊那边会不会怀疑自己有怨怼之心。
  所以,今日李善才会以请罪开头,以准备了很长时间的一番话来打消李渊可能的怀疑,这种事情,自己越是坦然,越是替对方解释,将锅扔到李靖头上,李渊心里会自然而然的有愧疚之心,李善才能从某种角度来说握住主动权。


第六百八十四章 推广
  面前的臣子脸色平静,目光真诚,消瘦的脸庞看起来还是有些憔悴,实在是忠心耿耿的典范啊。
  李渊温和的笑了笑,拉着李善坐下,“当日,大破突厥的捷报入京,某也觉得为难呢,怀仁赴任代地年许,内政军中,无不大有起色,更阴阳调和,不生事端,其实怀仁更适代州总管一职。”
  这番话别有用意,所谓阴阳调和,指的自然是东宫、秦王府的势力在代州没有内斗,最典型的就是同守顾集镇的张士贵、薛万彻,还有李楷在关键时刻率兵南下,援救尔朱义琛。
  在战事纷乱的时刻,李渊不止一次联想起当年山东战事中原国公史万宝和淮阳王李道玄故事……如果再来一出,那就完蛋了,只能让二郎再次上阵领军,大郎只怕芒刺在背,坐立难安。
  “伯父错了。”李善疲惫的摇了摇头,“镇代州者,必一时名将,李药师有此能,侄儿无此能。”
  不等诧异的李渊开口,李善就接着说:“当日在代县霞市,小侄就与李药师提及……他能将士卒将校视为棋子,纵横十九道,但小侄无此心志,也不忍为之。”
  “此次大破突厥,多赖诸将之力,顾集镇被围攻八日,臣虽未胆寒,但眼见无数士卒身死……”
  李善努力让眼角泛起泪花,“特别是那些亲卫,他们本不应该死的……”
  “若不是我,他们可以活着回乡……”
  “整个庄子都在挂白,几乎家家居丧,户户哀嚎……”
  说到此处,李善情不自禁的抬起袖子遮挡,李渊清晰的看见对方脸颊上两行清泪。
  片刻后,无声轻叹之后,李渊低声呵斥道:“他日还想让你领军出塞呢,难道你不想斩下颉利可汗的头颅报仇雪恨?”
  “何必做此小儿女态!”
  这句话颇有深意……李善深吸了口气,收拾心态,低声道:“与突利可汗结盟一事,臣已全盘告知李药师。”
  李渊微微颔首,这件事他是知情的,李靖已经密奏。
  “李药师有意查探内情,如突利可汗大占优势,或会扶持颉利可汗。”李善咬了咬牙,“他日当覆灭突厥,再无边患之忧。”
  “这才是丈夫之志。”李渊点点头,将话题扯开,指了指一旁的包裹,“怀仁这是送了什么来?”
  “噢噢,都忘了正事,这是给伯父的衣裳。”李善解开包裹,将衣裳抖了抖,这是一件周氏缝制的棉袄,里面鼓鼓囊囊的,是晒制弹过的棉花。
  李渊有些意外,“记得年初怀仁送了一件给十一郎。”
  “那时候棉花少,而且除籽繁琐。”李善笑着将棉袄替李渊披上,“虽然不如丝绸适身,但冬日外出,无受寒之忧。”
  李渊用力拍了拍棉袄上鼓鼓囊囊的地方,不禁点头道:“的确暖和的很,怀仁真是奇思妙想。”
  “……”李善有点蒙蔽,这算什么奇思妙想,这个时代往衣裳里面填充保暖物的多了。
  李渊笑着说:“岭南炎热潮湿,可用不上这个。”
  李善想起当日是习惯性的将所有的事都推到岭南,不由干笑几声,也没解释什么,只添油加醋的讲述棉花的好处,如今有了迅速除棉籽的机器,推广棉花已经有了足够的条件。
  但推广是有难度的,最大的难度在于这个时代每家农户都对田地产出非常重视,除了种植粮食产物之外,只肯种植麻,因为这是缴纳税赋的必需品,想让他们种植棉花,就连日月潭的农户都不肯呢。
  如果李渊这个皇帝能带头的话,那棉花的价格必然会上涨,种植棉花那就有利可图,以此诱使农户种植棉花,一旦推广开,棉花的产量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价格会很快下降,推广道民间的时间也不会太远。
  听着李善天花乱坠的劝说,什么陛下心怀天下,什么百姓冬日取暖不易等等,但李渊还是有些犹豫……不说其他的,这鼓鼓囊囊的,都不平整,太丑了点啊!
  “那试试吧……”李渊答应的相当勉强,但随即狐疑的盯着李善,“怀仁此举……”
  一个上位者本能的怀疑,你推广棉花,难道没好处?
  没好处那就是有问题啊!
  李善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一本正经的说:“他日大军北伐,北地寒冷,难道不需要棉衣御寒吗?”
  “还真是为了赚钱啊!”李渊相当无语,“真该让你去做度支尚书!”
  所谓的度支尚书就是现在的民部尚书,开皇年间才改名的,李渊这种历经数朝的老人还是习惯称呼度支尚书。
  呃,不久之后还得改,等李世民登基后,就改为了后世熟悉的户部尚书。
  李善笑的有点腼腆,不过也不否认,最早他还是在山东时候,冷的受不了就惦记着棉衣……总不能惦记暖气或者空调吧?
  之后意外的找到了棉花,李善开始琢磨,以自己和平阳公主的关系,与李世民的关系,与李渊的关系,甚至自己和东宫关系都不错呢,是不是可以做军需生意?
  李渊总不会不要脸的赖账吧?
  如果真的赖账,那就让平阳公主去讨债!
  但是想真正推广棉花,除了李渊、平阳公主之类的广告之外,还是需要行政力量的,李善正想着这些呢,李渊提出了今日他最想问的问题。
  “如今修养的不错,此番回京,怀仁……”李渊笑着说:“任尔择之,不过度支尚书……你要问问封卿肯不肯让贤。”
  去年科举之后,险些摆了李善一道的检校吏部尚书封伦转为民部尚书,虽然后来出任中书令,但依旧兼任民部尚书。
  想起了封伦,李善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李元吉,这两位到底有什么联系?
  可以肯定一点,不管是这一世还是原时空,李元吉只怕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只不过最后时刻功败垂成……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用什么弓弦啊,勒死李世民那得多久,直接一根长箭往二哥脸上戳,就一个嫡子了,不是他也是他了啊。


第六百八十五章 选择
  很多人包括李渊、李世民都私下觉得李善更适合代州总管位置的原因就在于难以安置,这也是制约李善回京的主要原因。
  如此大功,既不能进爵,又难以晋职,难道只赏赐些钱财了事?
  毕竟年少,又是宗室,不太可能入三省六部,这是亲王的特权,其他位置如何与天下数一数二的封疆大吏代州总管相提并论呢?
  而且李善虽被列入宗室,但毕竟不是皇亲,再加上虽然功勋卓著,但离着功高盖主的程度还远着呢。
  如今李渊都后悔年初突发奇想赐下邯郸郡王这个头衔了,不然往上晋爵还好几层呢,自己也不用这么烦恼了。
  换句话说,李善算得上功高难赏了,功劳不算特别高,但的确难赏。
  关于这个问题,李善早在代州就细细考量过,回京之后也与凌敬商议,后者还带来了李世民的话……不干涉。
  当时李善还挺诧异的,这态度有点古怪啊……难道李世民对自己放弃代州总管的行为很不满吗?
  但后来经过凌敬的解释,李善登时心里MMP……李世民那边的确进退维谷。
  “此战之前,大郎倒是建言,宗正少卿不错。”李渊笑吟吟道:“怀仁处事公正,倒是合适……对了,这还是弘大的举荐呢。”
  在李渊看来,裴世钜是李善的举主啊!
  先举荐其出任代县令,屡立大功,再举荐其出任宗正少卿……传到后世,一段佳话呢!
  而且与东宫、秦王府关系都不错,在代州处事公正,不偏不倚,正合适!
  李善猛烈的咳咳咳了几声,低着头一阵咳嗽,暗暗咬牙,裴世钜你个王八蛋……你给我等着!
  “不过怀仁此番大破突厥,当越为晋职。”李渊试探道:“宗正卿倒是合适,正巧窦琮卸职……”
  李善的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伯父,小侄年少,明年才加冠呢……伯父说笑了,说笑了。”
  怎么可能答应?!
  其中利弊凌敬早就仔仔细细给他剖析过了,宗正卿之前是扶风郡公窦琮担任,这位早年就和李世民不合,虽然参与了洛阳大战,但早早就投入东宫门下。
  在隋唐两朝,宗正寺的权柄不算小,好吧,亲王管不了,但大部分郡王肯定是受其约束的,还有公主、县主等等。
  这些倒还罢了,后宫嫔妃……那也是宗正寺管不了的,是李渊和万贵妃的事,但相关的外戚是受宗正寺管辖的。
  如果李善真的进了宗正寺,不管是宗正卿还是宗正少卿,一旦出了什么破事,那真是要进退维谷啊!
  比如当年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打的杜如晦手指都断了,再比如也被列入宗室的燕郡王罗艺将房玄龄的手指打断了……
  李善是管还是不管?
  管的话偏向谁?
  偏向秦王,那裴世钜一来能确定自己的揣测,二来能在太子面前挑拨离间……那厮早就投入秦王麾下了,虽然这真的不算挑拨离间。
  偏向东宫,那李世民怎么想?
  就算李世民不埋怨,那向来看李善不顺眼的长孙无忌呢?
  还有房玄龄、杜如晦这对吃过大亏的天聋地哑呢?
  李善依稀记得,史书中记载,李世民在夺嫡之争中长期落于下风……正常的夺嫡之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后宫嫔妃给李渊吹得枕头风。
  现在李世民能让凌敬传话……不干涉,已经不错了,没让李善入宗正寺,通过李善交好嫔妃。
  李善心想自己这一战打的倒是挺值的,不然回朝真的有可能出任宗正少卿,那时候的自己只有雁门大捷之功,可不像现在这样有底气拒绝呢。
  李世民之所以寄语不干涉……可能也与自己这次大破突厥有关。
  “那就挂个左武卫大将军吧。”李渊想了想,“挂个虚职?”
  李善早就准备好了,从一旁的包裹中取出几朵棉花,“伯父你看,这就是棉花。”
  “嗯,以前也见过。”李渊点点头。
  “将棉花填充入衣物,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出棉籽。”李善做了个示范,用手指扣着被棉花裹在中间的棉籽,好一会儿才抠出一粒,“挺难的……是将作监帮了忙,才弄出一台摘采棉籽的器具。”
  “你想去将作监?”李渊迟疑了下,“如今无出缺,少匠乃前隋大匠何稠。”
  这个名字李善听张文瓘提起过,是个牛人,那台轧棉机就是出自此人手笔。
  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远征高句丽,命大名鼎鼎的宇文恺造辽水桥不成,强行渡河,大将麦铁杖战死,之后就是何稠出手,据说两天就造好了桥。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还是远征高句丽,何稠一夜之间建了一座大城,周长八里,高数十米,上面站满了举着旗帜的甲士,高句丽人都傻了……
  那天李善听张文瓘叙说也傻了!
  “伯父误会了。”李善捏着棉花,“听闻司农卿要出缺了?”
  “司农卿?”李渊无语了,除了三省六部,十六位大将军的虚职之外,也就九寺五院了,其中比较适合李善的大约是宗正寺、太仆寺,前者官位要高一级,后者和马引联系在一起,也算有个由头。
  而九寺五院中,地位最低的大约就是司农卿了,倒不是说官位品级高低,而是实际职权。
  司农寺是北齐时候才设置的,主要是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但如今职权被民部侵夺,实际权柄相当有限。
  “也算合适吧?”李善调笑了句,“总不能任上林署令吧?”
  李渊忍不住一阵大笑,司农寺下设上林署、太仓署、钩盾署、道官署等,其中上林署主要负责的是掌苑囿园池,植果蔬,以供朝会、祭祀及尚食诸司常料……以及春日藏冰以供夏用。
  李善那是自我调笑,陛下你不是指望明年夏天用冰嘛,那我干脆去司农寺好了。
  其实李善的想法,李渊也能揣测一二,这位刚刚立下大功,其才能是不需要怀疑的,接下来大郎二郎只怕都想招揽,至少要接纳交好,李善这是想躲开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4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3/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