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利可汗闹出这么多大的动静,甚至不惜赔上自己的独子,裹挟突利可汗南下,不可能真的雷声大雨点小。
众人跪坐在屋内,不是因为没有胡凳,而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桌子,地上铺筑一张极大的地图,是用多张羊皮缝合而成的。
早在去年,李善刚刚赴任代县令,就开始打这个算盘,总不能自己麾下领土有哪些都不知道吧?
之后李善的权责范围渐渐扩大,但霞市的生意也越做愈大,才有了这张揽扩朔州、代州、忻州的地图。
李善几乎是趴在地图上,手指头顺着朔州与代州的边界处一点点摸过去,“难道是小道?”
“不太可能吧?”王君昊迟疑道:“顶多容一骑通行,一旦堵死……而且定方兄不可能不防,比如西径口,定方兄遣派三百步卒防御。”
王君昊是河北人,张士贵是洛阳人,朱炜虽是关中人,但也是从河南迁居而来的,对河东地势算不上太熟悉。
坐在最下首,生于太原的太原温氏的温邦指着地图,断然道:“必是此地!”
第五百九十二章 试一试?
掌控半壁江山的赵郡王李孝恭欲谋反已经被确定为虚惊一场。
李孝恭沉默而愤慨的回到了长安,接受了被解除一切职务的结果,接受了问询,在闭门谢客之后又沉默的接受了宗正卿的职务。
随后应国公武士彟卸任工部尚书,抛下了妻儿以及刚刚问世的幼女,匆匆南下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五月十七日,雁门关守将左武卫将军马三宝军报入京,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携大军南下,遮天蔽日,不计其数,猛攻朔州马邑、顾集镇两地,有东窥雁门关,侵扰河东之像。
很多人都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份军报的诡秘之处,因为按道理来说,上书朝中的应该是实际掌管代地的邯郸王李善才对。
两仪殿内,手持军报的李渊有些意外,消息虽然刚刚入境,但已经传开了,平阳怎么不见踪影?
怀仁没有上书,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肯定是出了意外……对怀仁最为关切的平阳怎么会不闻不问?
李渊太了解这个让自己自豪的女儿了,豪烈不逊须眉丈夫,说起来和二郎有点像……本以为她会第一时间赶来亮一点,催促出兵北上相援。
“裴监来了。”李渊看着太子李建成、裴寂已经到了,先将战报递过去,“不料突厥提前出兵,而且……”
裴寂扫了几眼,双眉耸动,“突利可汗也出兵了!”
“不错。”李渊拍了拍坐榻,心里有着些许不满,“怀仁到底在作甚?!”
温彦博巡视代州,回朝叙职,私下秘禀,信誓旦旦,已经与突利可汗签订盟约……
这还没超过三个月,突利可汗就撕毁了盟约,随颉利可汗南下来袭。
太子李建成思索片刻,轻声道:“父亲,盟约本就是意外之喜……”
“或另有内情……”裴寂打断道:“西河郡公向来有识人之明……但如今,当先议军情。”
李渊微微点头,面对突厥,他最看重的是两个人的观点,其一是与突厥大了很多交道的门下省侍中裴世矩,其二是本朝战功最为卓著的秦王李世民。
不多时,亲王、宰辅一一列席,李世民面无表情的看完军报,他当然知道,李善没有上书,那是因为被困在了顾集镇。
这个消息不可能始终不泄露,李善在朝中是有根基的,但也不是没有对头的,至少需要防备裴世矩。
凌敬适才就在承乾殿内,向李世民提及了一个猜测……去年李善、崔信去马邑招抚苑君璋,郁射设、结社率突然南下阻拦,很可能就是裴世矩暗中密告突厥方面。
如果李善陷于顾集镇的消息传开,裴世矩会干什么……自然是顺水推舟。
李世民如今也是头大如斗,你李怀仁怎么就那么能惹事呢?!
如果说李靖推迟赴任不是你的锅,但这次……好端端的非要跑到顾集镇去,而且好死不死的正好碰上了突厥大举南下。
这下好了,自己现在是进退两难,如何将李善捞出来……李世民和众多幕僚商议许久也没什么头绪。
在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同时举兵南犯的时候,不会有人胆大妄为的提议从雁门关出兵塞外去解顾集镇之围……就算有人提议,李渊也不会同意。
而且李世民太清楚了,如果自己提议……那只能更糟糕,自己提议的,东宫一定会反对。
但如果坐视不理……李世民也很难接受,如今朔州有着万余唐军士卒,更有着天策府大将张士贵,更有私下为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勋的李善。
不说其他的,李世民如果坐视不理……凌敬就不用说了,其他几个幕僚如杜如晦、房玄龄只怕也要心里嘀咕。
只能随机应变了,李世民正这么想着,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道身影掠过众人身侧,站在李渊身旁,默然不语。
“平阳来了。”李渊点点头,“怀仁尚未有消息,或许是耽搁了……”
李善掌管代州总管府,只要找得到人,马三宝怎么可能会绕过李善上书朝中。
说了几句自己都不太信的话……李渊看向刚刚入殿落座的裴世矩,“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不合,为何此次会合兵南下?”
裴世矩镇定自若,捋须道:“或许是江淮战事已定的消息已然传至草原。”
这是个逻辑通畅的推断,这几十年来,突厥是盘踞在中原王朝头顶的乌云,而如今中原一统,唐军又在对阵吐谷浑、突厥的战斗中展示了实力。
突厥人不可能不清楚,每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期,往往都是草原部落衰败的时期。
纵横草原,逐敌漠北,建功立业……秦朝如此,前汉如此,后汉也一样,东胡匈奴、鲜卑,现在轮到了突厥。
在这种情况下,号称控弦数十万的突厥放下内斗,合兵一处,大举来侵,希望覆灭刚刚一统天下的李唐王朝……这个道理是说得通的。
这一番话下来,李渊脸色略微好看了一点,而杨恭仁、陈叔达等宰辅都有点意外……意外于裴世矩今天话很多,也意外于裴世矩居然这么能舔。
这是拐着弯拍李渊的马屁啊……难怪这位开国帝王在心烦意乱之余,也嘴角带笑。
如果国家不够强盛,如果军队不够强大,突厥也不会如此大动干戈。
听了好一会儿,李世民心里隐隐有些疑惑……裴世矩这老头废话这么多,但也都说到点子上了,但始终没有体积具体的战略,也没有对李善落井下石。
总不能是裴世矩突然转了性子吧?
李世民悄然打探李建成、裴寂脸上的神色,始终无所得,思索片刻后他看向了一脸平静的平阳公主。
哦哦,原来是三姐!
李世民一时间心中大定,如果三姐能拉下脸,事情应该还有转机。
的确,平阳公主今天是彻底拉下脸了。
其实在马三宝奏折抵达门下省之前,已经有两封密信入京,一份送到了凌敬手中,一份送到了平阳公主府赋闲的柴绍手中。
所以,平阳公主没有第一时间来两仪殿旁听这场议事,而是提前在承天门等候。
等着裴世矩奉命入宫……就在那儿,平阳公主平静的吩咐亲卫去将裴淑英母子以及裴世矩的两个孙子都接到公主府。
如果说半个月那只是口头威胁,那这一次,平阳公主将威胁做在了实处。
老贼,要不要试一试?
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择
两仪殿内,突厥大举来袭……经过裴世矩的解读,气氛略微缓和了一些。
特别是李渊问起具体事务,裴世矩没有将李善扯进来……平阳公主的脸色好看多了。
要扯,还真是能扯进来的……要不是你两次生擒羞辱欲谷设,颉利可汗至于吗?
李渊沉吟片刻后问:“代州军……马三宝、苏定方可堪重任?”
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显然问的只是一个人,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了李世民身上。
“两人均有战功加身,而且西征吐谷浑曾为同僚。”李世民缓缓道:“若不出塞,当能坚守雁门关……当然,若颉利可汗不顾死伤惨重,全力攻打,终有破关之日。”
这句话说得比较……比较和稀泥,就连对面的太子的李建成都忍不住腹诽,二弟什么时候也学会这一套了?!
先点出了两员大将都有能力,而且配合上没什么问题,但也点出了如果没有援军,仅仅依靠代州军,长期坚守之下,也有可能失守。
但殿内的……一堆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全都是狐狸,谁听不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啊!
李世民这是将决策权上缴给了李渊,要不要派遣援兵北上,这个决定还是父亲您来下吧。
一般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战事,超重都会历史设行军总管,以亲王、郡王担任方面大将。
比如去年的河东道行军总管襄邑王李神符,以及前年的河北道行军元帅淮阳王李道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唐李国之后,那么多年,虽然也曾经有秦王李世民大败刘武周、宋金刚,但总的来说,北地军阀和突厥是占了上风的。
比如武德五年,颉利可汗率五万骑兵,携苑君璋所部攻伐河东道。
当时,颉利可汗坐镇忻州发号施令……坐在太原府的头顶上,突厥骑兵四处侵袭,几乎打穿了整个河东道。
颉利可汗、苑君璋为什么能肆无忌惮的洗劫河东,关键就在雁门关。
之前这么多年,雁门关几乎就像是不设防一般,明明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却像个青楼女子,对谁都能叉开腿。
前一任代州总管李大恩,之后的并州总管刘世让,在之后的左武卫大将军江夏郡公李高迁,都无力阻止突厥破关。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坚守雁门关,朝中上至圣人李渊、太子李建成,下至普通将校,都没什么太强的信心。
这直接导致了河东军事重心的向南倾斜,代州不成为重点,而并州、太原府一带成为了抵御突厥的坚固防线。
封伦小心翼翼的道:“若援兵北上,只怕被颉利可汗视作大战将起。”
封伦的话意思很明显,援兵北上,很可能导致战争不受控制的扩大化,正式拉开两国大战的序幕。
而已如今唐朝的局势来看,现在就开战,其实是不合适的。
李渊、李世父子此时想的都是同一件事,虽然北地风云最早是由刘世让、高满政掀起的,但真正掀起惊涛骇浪的还是李善。
这厮实在是太能惹事了,当时代州总管府都没复设,硬生生的凭着一己之力,纵横北地,拉起了这一支战力不凡的代州军。
也是因为李善两场大捷,让突厥猛然发现了实力迅速攀升的唐军的存在产生的威胁,又因为李善招抚苑君璋,李唐和突厥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才导致了突厥大举来攻。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封伦提出的疑问不仅仅是北上援军,更是直接关系到河东道兵力分配,整体战局……这不是立即就能决定下来的。
平阳公主可不管,直截了当道:“中书令此言何意?”
“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一处,大举南下,如今朔州战火纷飞,难道大战尚未拉开序幕吗?”
“若不遣派援军,难道坐视雁门关被攻破?”
“若是并州失陷,晋阳失守,难道是封公来担责吗?”
平阳公主脸色平静,但言辞犀利异常,逼得封伦无言以对,不得已起身告罪。
李渊摆摆手,心里反复盘算,调配河东道兵力,这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就能轻轻松松完成的。
除了兵力调配之外,粮草、军械、防区等等太多的因素了。
即使考虑大战已起,也不应该在这儿关口做调整,很容易出现混乱,被对手抓住空子。
平阳公主有些失望,也恨李善的自作主张,本来设置好的那条路……平平安安的回朝,过上几年好日子,娶妻生子,有自己庇护,必然不会被卷入夺嫡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