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230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砰砰砰。”
  这时候敲门声打断了母子的叙谈,凌敬面色淡然,缓步入内,“何以如此揣测怀仁?”
  这句话显然是针对苏母。
  苏定方之所以跟着柴绍出征,一方面是得到柴绍的赏识,另一方面是李善不希望看到苏定方始终以亲卫头领的身份留在身边。
  但苏定方这边……主要来源于苏母的推动。
  对于苏母来说,她感激李善的救命之恩,但并不希望儿子从此死心塌地的卖命……谁不希望自己这个有将才的儿子建功立业呢?
  李善早就发现了苏母的心思,对此他很理解。
  但不管是凌敬还是苏定方本人,对此都并不赞成。
  一方面在于救母之恩,这是一辈子都未必能还清的重恩,另一方面在于,苏定方在政治立场上和李善已经是一体的。
  面对凌敬隐隐的指责,苏母无言以待,任由对方将儿子拉走。
  “放心吧。”凌敬举起酒盏抿了口,向相对而坐的苏定方说:“捷报传来之后,怀仁即刻启程。”
  “临行前,怀仁言,定方者,名将也,岂可拘于身侧。”
  苏定方并不傻,很快就听懂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如果自己这次没有立下大功,李善会等着自己一起去代县。
  但自己立下大功,李善即刻启程赴任,为的就是不让自己为难……自己得朝中封赏,难道李善会看着自己辞去官职来投?
  这不是李善能干得出来的事。
  “那小子倒是心细。”凌敬捋须叹道。
  苏定方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压低声音道:“当日许诺投身为奴,却得怀仁以兄待之,如此重情重义……”
  “如今怀仁赴任雁门,必起战事,君昊虽冲阵勇武,但统兵非其所长,某如何能安坐长安?!”
  顿了顿,苏定方补充道:“听闻扶风郡公,左卫大将军窦琮早年与秦王有隙。”
  凌敬点了点头,“确有其事。”
  “但你如今赶赴代县,又能如何?”
  “刘世让任代州司马,奉命经略马邑,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驻军雁门。”凌敬摇头道:“怀仁难以操纵全盘,只领亲卫,君昊足矣。”
  “左卫中郎将,倒是个好位置……将来或许……”
  苏定方眼睛一亮,“怀仁可有交代?”
  “这倒没有。”凌敬正要继续说,却听见门外有马儿嘶鸣声传来。
  都已经入夜了,怎么会有人趋马赶来,对面就是李宅。
  苏定方起身拉开门,细细辨认,喝道:“范十一!”
  尖嘴猴腮的范十一跃下马背,“苏兄回来了,凌先生呢?”
  “郎君急信。”
  凌敬有些紧张,他昨日还看过朔州战报,苑君璋引万余大军南侵,如今马邑正在大战……这时候李善急信,难道出什么事了?
  拆开信一目十行看完,凌敬先是松了口气,随后细细看了一遍,递给苏定方,失笑道:“怀仁倒是好运道。”
  苏定方看完后,嘴角也流露出一丝笑意。
  “在哪儿都能折腾!”凌敬笑骂了句,“但想在长安放出些流言蜚语,哪里有那么容易……”
  “此事不可轻忽……老夫为天策府属官,不能涉身其中。”
  凌敬看向苏定方,“定方走一趟吧,此事还是置入中枢的好。”
  “平阳公主?”苏定方微微点头。


第三百五十章 暗流涌动
  太极宫,北海池。
  过了中秋,虽未有寒意,但早晨清冷,黄叶飘落,有萧瑟之像,李渊沿着北海池缓缓踱步,脚尖踢了踢岸边的石鱼,脸上颇有愁容。
  实话实说,李渊是个比较懒的皇帝,每年元旦、冬至的年会,每月的望日、朔日的月会还能维持,常朝其实并不多见,一般五六天才会进行一次早朝,而且也只是礼仪性的,正式的议事都是在两仪殿。
  没有早朝的时候,李渊一般都起的比较迟,而今天也没有早朝,但他早早起床,在池边徘徊。
  李渊的烦恼在内外两处。
  虽柴绍大胜吐谷浑,而且意外的使可汗入朝,接下来几年内,朝廷不需要太担心陇西道那边了。
  但江南战事还陷于僵局,一时间没什么进展,毕竟江淮军有地利的优势,兵力雄厚,而唐军分路进击,兵力分散。
  而马邑那边的局势也不太好,连续几份军报入京,苑君璋引万余突厥自云州南下,刘世让、李高迁率军出雁门相援。
  虽然兵力相差不多,但往年这时候,正是突厥大举南侵的时候……马邑到底能不能承担起重任。
  经略马邑,刘世让竭尽所能,但如果兵败,他能守得住雁门吗?
  这还是外部的烦恼,而导致李渊之所以一早在这儿踱步的烦恼是另一方面,如今朝中坊间的流言蜚语。
  太子有意行迁都之举,以避突厥锋芒。
  无论什么朝代,迁都都是最重要的事,是维系国家根基的关键,也是阻力极大的大事。
  魏孝文帝都要以伐齐为借口行迁都之事,最终得以大力推行革俗汉化……但之后六镇兵变,皇室衰微,其中也有孝文帝迁都汉化种下的因果。
  隋炀帝同样是迁都洛阳,最终身死国灭……李渊不可能不考虑到旧事,无论在北魏还是前隋,或者现在的李唐,关中都是根基。
  不得不说,李善给李世民出的这个主意挺毒的……李渊将怀疑的视线投到了李建成身上,而李建成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最关键的是,李善这个穿越者很清楚,在之后的几年内,因为突厥势大,李建成的确怂了,鼓动李渊迁都。
  所以,李建成不太可能跳出来自证清白。
  而李渊本人,虽然在执政后期起了迁都之意。
  但在武德六年,李渊的胆子还没被吓破……甚至因为扫平刘黑闼,高满政举朔州来投,以及柴绍大败吐谷浑,心中有与突厥一争高下的雄心壮志。
  再怎么说都是开国帝王,忍一时之气,俯首称臣,但等到手握天下,难道还要继续装孙子吗?
  虽然历史上,这雄心壮志很快就被冰水浇灭。
  虽然李建成没漏什么口风,但李渊相信,大郎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换句话说,李渊觉得,这流言蜚语是东宫刻意为之,意图试探自己的心意。
  一旦迁都,还有比洛阳更适合的都城吗?
  那关内、关西、河东、山东怎么办?
  不说李唐皇室的老巢都可能丢了,就是那些世家门阀,也不太可能举族迁居……数百年前,衣冠南渡,但五姓七家也不过遣族人渡江,大部分还是留在北地的。
  都说突厥残暴不仁,但当年五胡乱华,其祸更惨。
  李渊对那些世家门阀的节操不抱有什么希望,即使是最信任的裴寂也一样……河东闻喜裴氏,当年在南朝也是有高官显贵的。
  李渊很明白,一旦迁都,二郎必然跳脚,这是长子最希望看到的……但如此行事,实在不似人君!
  长叹一声,李渊失望的盯着微动的池面……说白了,他觉得李建成将国事作为夺嫡的手段,太过阴私。
  考虑到李建成对突厥的畏惧心理,李渊很确定这流言蜚语的真实性……去年要不是畏惧突厥,何至于山东大捷战报传来还没正式出兵。
  说到底,太怂了!
  嗯,李渊觉得自己不怂。
  “陛下,太子、秦王、齐王及三省宰辅已至两仪殿恭候。”
  听见宫人的禀报,李渊伸手揉了揉眉心,离开了北海池。
  两仪殿内,亲王、宰辅分列而坐,无一人开口,气氛比较诡异。
  杨恭仁、陈叔达偶尔打量着太子李建成,在心里琢磨那条流言蜚语的真实性。
  裴寂偶尔和坐在后面的裴世矩交换一个眼神……前者是最得圣人亲近的重臣,能感觉到李渊内心深处的不悦。
  但裴寂虽然依附东宫,但只是互相为援,并不是李建成麾下……他也不太清楚这条流言的真实性,甚至他觉得以太子的性情来说,真实的可能性更大。
  裴世矩倒是私下在裴寂面前点评过,此策虽好,但后患无穷。
  简而言之一句话,李善怂恿李世民放出的这条流言,让满朝都陷入纷争之中……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直保持垂首的李世民摆出了一副心如枯槁的模样……孤这是受了委屈啊。
  能不委屈吗?
  一旦迁都,必择洛阳。
  迁都洛阳,必撤陕东道大行台。
  李世民手中的牌等于被砍了至少一半。
  “拜见父亲。”
  “臣拜见陛下。”
  李渊面无表情的坐下,挥手示意众人起身坐下,眼角余光扫了扫李建成,随口道:“兵力调配如何?”
  南北两场战事,南边还好说,虽然一时间没有进展,但兵力不吃亏。
  但北边需要提防马邑失守,突厥大举南下,所以需要抽调兵力在河东道、关内道防御。
  “灵州、陇州、会州、原州秋收之后,各选府兵五千。”裴寂当仁不让开口道:“河东道无行军总管,并州总管襄邑王麾下常备六千兵力,再选府兵数千补足万余。”
  “十二卫已发公文往各州折冲府,但需陛下钦点行军总管。”
  李建成插嘴道:“江淮军据重城而守,赵郡王弟麾下兵力分散,是否遣派援兵?”
  李渊沉默了会儿,侧头看向李世民,“二郎觉得呢?”
  “赵郡王已与岭南道合军,麾下兵力逾三万。”李世民简明扼要的只说了一句,才婉转道:“若父亲有意遣派,孩儿自当领命。”
  在场的都是人精,哪里听不出来这几句话里的刀光剑影。
  江南、淮南打成一锅粥了,而李孝恭为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统率多方大军,如果还要遣派援军,最有可能的就是陕东道大行台。
  这是东宫又一次试图将手伸入陕东道。
  反正大家伙儿都心知肚明,陕东道、天策府,这两样是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一夜覆灭。
  而李世民强调了兵力充足之后,将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圣人李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2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0/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