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80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四人骑着马一路向北,外围有百名亲卫护佑,李世民突然手持马鞭指了指西侧,“辅机可知那是何处?”
  长孙无忌眯着眼看见山间似有楼角飞檐,“何时于此修筑宫殿?”
  房玄龄小心翼翼的看了眼李世民的脸色,才试探道:“似是初初营建。”
  “去岁返京,圣人言孤多年征战,当卸甲修养,命人营建此宫。”李世民面无表情的说:“但去年末,圣人下令暂停修建,直到两个月前,再次命工部动工。”
  周围三人都闭气凝神不敢开口,他们都是李世民的心腹,自然听得懂这番话。
  去年洛阳、虎牢关两战抵定中原,秦王回京后即遭闲置,圣人以修养为名命工部修建宫殿……这很难不让他们将此事和东宫试图将秦王驱逐出皇城联系在一起。
  去年末突然暂停,那自然是因为河北大败,诸军束手,圣人不得已让李世民再次领军。
  两个月前又突然动工,那是因为突厥已然言和退兵……东宫又开始打这个念头了。
  长孙无忌他们不敢开口说话,还因为李世民的那个称呼……圣人。
  立国已有五年多了,但李唐皇室和古往今来的皇室都有所不同,除了正式场合之外,都以父子、兄弟称呼,也就是说,父子多于君臣。
  而今日李世民却言圣人。
  李世民久久凝视那座宫殿,突然笑道:“今日圣人相询,命名弘义宫是否合适……”
  真要被赶出皇城啊……长孙无忌的心剧烈的颤抖起来。
  长孙一族都依附李世民,如若真的被阖家赶出皇城,那长孙一族的未来会如何……长孙无忌都不敢想象。
  回头看了眼脸色惨白的长孙无忌,又看了看镇定的杜如晦、房玄龄,李世民轻声道:“今日圣人相询陕东道……”
  杜如晦、房玄龄对视一眼,前者问道:“殿下,何事相询?”
  李世民沉默片刻后低声道:“东宫似有亲征之意。”
  杜如晦脱口而出,“东宫亲征河北,欲节制陕东道大行台!”
  陕东道大行台是李世民的基本盘,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主要官员如韩良、于志宁甚至都在秦王府内兼职,东宫几次想插手都被李世民坚决的堵了回去,甚至两次手都被打断。
  如果东宫以亲征河北的名义暂时节制陕东道大行台,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如果战事连绵,如果李建成对陕东道大行台官员下手?
  如果任由陕东道就这么被夺走,再加上东宫亲征河北道……李世民在长安以外的优势将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昨日李道玄兵败战报入京,李世民猜测父亲未必许自己再次领兵,但他没想到,东宫居然插了一手进来。
  房玄龄思索片刻,“蒋国公、于学士、韩从事均是殿下心腹,麾下大半是殿下旧部,太子亲征河北,时日不会太久,殿下小心提防,理应无妨。”
  这分析还算在理,陕东道是李世民的基本盘,从武德三年始攻略中原,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李世民费了无数心血,安插了无数亲信,这样的控制力……不是东宫伸手进去就能摧毁的。
  “殿下……”
  杜如晦的话刚出口,李世民突然问:“李善如今还在陕东道?”
  三人面面相觑,杜如晦身为京兆杜氏子弟,消息灵通,“昨日东宫设宴,随齐王南下的太子洗马魏征曾提起李善,赞其腹有韬略,不过李善押运粮草北上去了刑洲,尚未回返。”
  李世民微微叹息,他记得前几日宇文士及提起,长安县尉李德武入东宫为太子千牛备身。
  当日自己还在盘算裴世矩那只老狐狸的立场,但今日李世民不再去想那些了。
  此时此刻,李世民对李善有着深深的同情。
  同病相怜。
  感同身受。
  李善腹有韬略,允文允武,折服如许世家子弟,还不够出色吗?
  这是能振兴家族的麒麟子,但为什么却遭到李德武无情的抛弃?
  我李世民统军不败,平定关中,扫荡中原,降服河北,还不够出色吗?
  但为何登上帝位的父亲却心心所念,欲以绳索缚虎呢?
  长久的沉默后,李世民的神色转为冰凉,负手道:“克明,如何应对?”
  杜如晦已然思索多时,开口道:“其一,殿下当不宜自请领兵再伐河北。”
  这是理所应当的,刘黑闼虽然在河北闹得凶,但和去年比起来要差得远了,如果李世民自请领兵,圣人不仅不会同意,更会愈发猜忌。
  “其二,陕东道大行台受太子节制……此事殿下无法推脱,不如主动提出。”
  房玄龄眼睛一亮,“克明此策,攻心为上!”
  李世民也微微颔首,太子是以自请征伐刘黑闼来要求节制陕东道大行台的,如果秦王府这边主动退让的话,很可能造成东宫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
  一旦太子击败刘黑闼,必然在河北安插亲信……一位东宫太子左手握着陕东道,右手捏着河北山东,遭到圣人猜忌的恐怕是太子了。
  杜如晦颇有自得之色,捋须道:“其三,当催促太子即刻出兵。”
  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极高,亲信数不胜数,关于下博一战,他手里的战报比圣人、东宫、兵部都要详细的多。
  下博一战,首在李道玄冒进,次在史万宝顿足不前,但数万突厥骑兵的存在显然也是个重要因素。
  如若秦王府这边干脆利索的许诺让东宫暂时节制陕东道大行台,催促太子即刻发兵……说不定还赶得上和数万突厥大军打个照面呢。
  李世民咬咬牙,心想如果太子在突厥手里吃个败战……还会有人再言,太子亦有帅才吗?
  这句话,是一个月前太子率数万府兵击退攻入关中数千突厥兵后,李渊说的。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力劝
  这是个难得的好天气,虽然仍有带着寒意的微风拂过,但高悬的太阳给大地带来久违的暖意。
  懒洋洋的李善毫无仪态的坐在一块石头上晒太阳,两条腿叉开,恨不得劈个叉。
  从历亭以北出发南下已经是第二日了,没有伤兵的拖累,速度快了很多,苏母伤势虽然距离痊愈还早得很,但苏定方执意亲自带上,两人一马,每隔一段时间李善和周氏检查伤势,情况还算不错。
  所以,李善这几日难熬的很……之前南下速度还不算快,李善勉强跟得上,但速度一提,大腿内侧又是血淋淋的一片,现在上下马都要人搀扶。
  郭朴坐在一边,忍笑说:“个把月哪里磨得出茧子,至少半年吧。”
  李善唉声叹气,一旁的凌伯嗤笑不已……昨天李善突发奇想,将一床被褥铺在马鞍上,结果要不是郭朴手快,李善得摔个半死。
  “前面就是永济县了。”张文瓘指着前方,“过了永济县便入魏洲境内,距离馆陶不过数十里。”
  李善递去一个赞赏的眼神,脚尖踢了踢一旁的周赵,“你也算贝洲人氏?”
  周赵面无表情的拍了拍衣衫,嫌弃的移开几步。
  张玄素指着西侧,“那便是永济渠。”
  李善忍不住起身眺望,永济渠是隋炀帝所谓的隋唐大运河的重要一部分,不过和其他几条河道不同,永济渠主要的作用是运输军粮……是隋朝向辽东用兵的主要交通干线。
  如果没有这条永济渠,可能历史就不会变成那样……明清立都北京,以漕运维持京城以及东北防线,主要就是因为那条南北运河,而永济渠是最关键的一段。
  张玄素轻声道:“大业四年,隋帝诏发河北诸郡百万余民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数年来,山东连年征战,再无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之态。”
  李善凝神看了一阵,突然问:“若是有敌自西来犯……永济渠可有桥?”
  张文瓘扬声道:“自然有桥,不过距离这儿尚远。”
  “有敌自西来犯?”凌伯盯着李善。
  李善摆摆手,“放心吧,再南下就是永济县,过了永济县就是魏洲……如今刘黑闼必然在攻打洛洲……”
  说到一半,在众人怒视的眼神中,李善讪讪的住了嘴。
  张文瓘好奇的左顾右盼,有点不能理解,他随手指了指被捆着的突厥青年,“之前听周先生所言,此人身份不凡……不会有突厥兵追来吧?”
  “武城县内,范愿追问此人去向,自然身份不凡。”李善想了会儿才说:“不过刘黑闼理应不会让突厥兵犯贝洲。”
  “你想啊,若是突厥人发了性子,在清河乱杀一通,那刘黑闼必为万夫所指。”
  “刘黑闼若能破洛洲,必然要攻相州、魏洲,到时候这突厥人说不定派的上用场。”
  只几句话,周围人已经四处散开,昨日小腿受了伤的周赵连蹦跳跳,张玄素和凌伯脚步飞快,就连郭朴和苏定方都边聊着边走远。
  “呃……这是……”
  李善干笑几声,个个就差捂着耳朵一边跑一边喊……我不听我不听!
  难道你们走远了没听见,就代表我没说吗?
  不对!
  应该是,难道我说了,就代表突厥人会追来吗?
  休息了小半个时辰,一行人再次启程,很快就过了永济县。
  毕竟还没入魏洲,众人商议不停歇,先入魏洲境内,还没走多远,前方就有斥候飞马而回。
  带着伤坚持上前探路的范十一脸上颇有喜色,勒马高呼道:“魏洲总管亲率大军,就在前方驻扎。”
  长吁短叹声在周围响起,漫长的历程终于结束了。
  从下博出发,历经三州,大小十余战,更有夜袭敌军营帐,奔袭破城的壮举……李善在心里想,这也算不大不小的一次传奇。
  马蹄声越来越近,李善眯眼细看,百余骑飞驰而来,为首者身穿明光铠,身材挺拔,掀开头盔,是一个面宽鼻挺的中年人。
  “田兄!”柳濬趋马出列,他和田留安是旧日同僚,均随李世民攻伐洛阳,兼击窦建德。
  “柳兄。”田留安翻身下马,“淮阳王安在?”
  柳濬惨然一笑,“下博一战,淮阳王率精骑破阵,史万宝顿足不前,身陷重围,淮阳王命某率兵向东,自行向西,两路突围。”
  “向西……”田留安的腮帮子动了动,“齐善行率兵南撤至洛洲。”
  “赵州早已失陷,贝洲总管许善行兵败身死。”
  也就是说,李道玄想杀出重围逃生的几率几乎不存在,而且已经好几天了,若是杀出来,也该到洛洲、魏洲了。
  田留安叹了口气,他是秦王府右四统军出身,和李道玄颇为相熟,很清楚秦王对其的看重。
  看了眼队列,田留安微微蹙眉,虽然都是骑兵,但居然好些妇女,甚至还有孩童,“他们是……”
  “噢噢,容小弟分说。”柳濬一个个介绍过去。
  景城录事参军张玄素自然是久闻大名,清河张氏子弟张文瓘居然也听说过,那是因为张文瓘虽是贝洲人氏,但其实他生于魏洲,长于魏洲,直到前年才返回贝洲,而且和多位唐军将领相熟。
  “苏定方?”田留安感觉好像在哪儿听说过这个名字。
  “这位是夏王麾下国子祭酒凌先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0/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