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
甘肃经略使司,肃州,嘉峪关
关城之上
一队队披甲执锐的明军将士来回巡逻
这里是目前大明实际统治区域的最西端
再往西边,就是西域了
大明自建国以来,虽然对西域没有实控过,但比较幸运的是,对于河西走廊的掌控,还是十分扎实的。
后世的甘肃省,便是明代陕西行都司,甘州和肃州的合称。
光烈中兴以后,废除了地方上名存实亡的都司,而九边边军,此时也基本在一系列战争和事件中消耗殆尽。
朱由榔重建了北方的边防系统,为了取代已经崩溃的九边都司,设立了安北都督府,和两个经略司。
即山海关这面的辽宁经略使司(后改称东北经略使司),以及嘉峪关这边的甘肃经略使司。
经略使不同于巡抚或者都督,在朱由榔新的政治规则中,巡抚是无法干预到地方军务的,而都督府又只局限于汉夷杂处的边疆地带,且以军务为主。
唯有经略使,算是真正军政一肩挑,可以算是方面大臣。
故而两镇经略使,大多要文武兼备
之前辽宁经略使为王夫之,便有这个考虑在
而甘肃经略使权责更重,因为是以陕西巡抚兼任,可以说总理陕甘西北军政。
而其人选,却是朱由榔亲自点将的原光复后军都督长史,张煌言
甘肃经略司下辖六营边军,边军编制略比御前军小,拢共一万六千人。
但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毕竟边军都属于吃皇粮的募军
不过张煌言由于身兼两职,具体事务自然要分予下面人管
此时甘肃经略司实际主事的,是经略司都监,岳镇邦。
说起来,这位岳飞传人也的确是运气好,北伐之际,徐州战役,围攻磐石山,为张名振、张煌言给简拔而出。
事后也就跟着张煌言一路升迁,此时已经从当初正七品的参佐,混到了正四品的经略司都监,负责甘肃军务。
岳镇邦本就是陕甘人氏,熟悉西北地理,倒是干得相当不错
可就在半年前,西北方面的局势开始逐渐紧张起来
漠北诸部和漠南摩擦不断,安北都督府这大半年可谓高负荷运转,张名振先后多次督点漠南诸部,抵抗来自北面的兼并战争。
这种冲突,在草原上,每年每日都在发生,只是这两年额外多而已。
“吁!”
数声战马嘶鸣,从远方传来
在夕阳落下的西北远山,奔袭靠近
关城上的将士远远便发现了这一幕,立马警觉起来
在守城军官的急促哨声中,一支支装好弹药的铳口,对准来敌方向。
但还没等城门上的军官做出决策时,城外快骑已然逼近嘉峪关,已经能够看清楚背上显眼的三角旗帜。
“这是……”
军官一下子犹疑不定,但身后的将佐却已然肃穆言道
“理藩院的人,叶尔羌那边出事了。”
叶尔羌情势紧张,从来也不是什么秘密,两年前就开始逐渐升级了,就在嘉峪关门口的土鲁番向来都是漠北和西域关系的晴雨表,这两年动荡不断,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在将佐指示下,关城连忙派人向岳镇邦送信,同时派人乘着箩筐下城,核验对方身份。
报信的四名骑兵,属于理藩院护军署,这是大明境内,唯一除了御前、边防、民兵三个系统外,唯一合法的军队,数量不多,主要用于扈从派往各个建交国家的办事机构,如自贸区、伴使馆之类。
当然,也负责和内地的通信
位于肃州的岳镇邦得知消息,已经是两日之后的事情了
叶尔羌抵挡不住,并不出乎张煌言的预料
或者说,这本就应当是大明所设想的结果。
从光烈三年以后,对叶尔羌的扶持,并不意味着大明希望一个叶尔羌汗国永远存在于西北边陲,只是由于北伐迫在眉睫,而准噶尔磨刀霍霍的一种妥协而已。
自光烈八年履职以后,张煌言就开始对西北战略进行了自己的规划和部署。
也着力于搜集西域相关情报,填补了之前明廷对于漠北、漠西,卫拉特诸部蒙古的了解。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明廷对俄罗斯对亚洲扩张的信息,也更加明晰了。
光烈朝官员的一大特点,就是视野更加开阔,能够在关内的一亩三分地外,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不说是世界视角,至少也算是亚洲视角。
就在来自叶尔羌的消息,传到正在西安的张煌言这里时,他正好在撰写即将递交给中枢的重要奏章。
《请征西域平卫拉特诸部疏》
类似于鸦片战争后,在帝国主义殖民者的多方威胁下,清末朝廷基于战略先后,区分为塞防、海防之别。
光烈八年以后,随着北伐战争结束,但朱由榔对这个崭新国家机器所注入的扩张基因却没有丝毫平息。
军中对于未来扩张的战略方向,也就分为了海外和内陆两个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海权和陆权之争,自近代以来就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于大明这种海岸线和陆地边界同样广阔的政权而言。
东南亚战事既平,南海争端告一段落,大半个南洋地区都重新划入了明帝国的势力范围,海权派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海军,从过去仅作为北伐辅助力量的偏师,成长为可以和诸多御前军扳手腕的庞然大物。
尤其朝中多有议论,郑成功极可能成为大明第四位异姓军功封王,不对,人家叫朱成功,不算异姓王。
而且海权派并非只是海军一个单位势单力薄,军事只是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延伸,每个战略方向的背后,都有庞大的利益集团做支撑。
比如日渐壮大官办和民办造船工业,作为财政重要支柱之一的市舶司,大明海务公司的大小股东们,海商集团,以及服务于沿海对外贸易的各种工商业、纺织业、种植业工厂主和地主们。
这些才是海权战略背后的真正支持者,海军,只是其力量的体现而已。
当然,陆权战略的支撑同样不小,西域、草原能为中原提供大量用以农业的牲畜,和作为农业社会补充的牧业产品,其中许多地方,也适宜于耕种,而且土地平阔集中,是天然的大庄园、大农场。
这对于许多大中地主阶级,和许多新兴,以经营农庄为主的农业资本家,同样诱惑不小。
而且只以商业来看,游走于农牧产业之间,从事农牧业产品互贸的商人们,影响力同样不比东南海商们差太多。
虽然从之前南海和东南亚局势结束后的情况而言,海权派似乎占据了上风,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战争的搁置,也意味着其扩张的势头短时间内,就到此为止了。
张煌言也正是瞧准了这个档口,虽然在光烈八年以后,军费开始倾斜于海军,但这次东南亚和南海战争消耗极大,取得的胜利成果,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消化干净的。
那么北方战场,自然就有机会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准噶尔日益壮大的情况下。
光烈十三年,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军费预算调整,军方众多势力各显神通,而最终的结果,海军预算虽然没有削弱,但也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
而军费总量是伴随着财政一同增长的,相较而言,陆军,尤其是北方四镇和安北都督府,得到了极大财政支持。
但张煌言明白,如果自己执意于在西北发动如光烈八年以前那种全面的大规模战争,恐怕得不到国内大多数派系和官员的支持。
故而,在这篇《请征西域平卫拉特诸部疏》,张煌言提出,征西之军,在精而不在多,最好能策动漠西蒙古和西域诸民族,像当初班超所做的那样,以夷制夷。
第78章 平西策(下)
紧急军情,走六百里加急的军报,从陕西一路快马,急递南京,
说起来,光复以后,朝廷为了重建当年下令撤除了的驿传体系,可是下了不小功夫,费了不少麻烦。
直到光烈十二年,才算基本恢复,在全国建立了两千五百多个官驿,蓄马近四万,保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基本行政通讯。
所谓六百里加急,大概是一日六百里,换算到今天,大概是十二点五公里每小时,也就比单车强点有限。
不过也够挺快了,从陕西到南京大概两千到三千里的样子,不到五天就能传到。
等到朱由榔手里时,他正在出席大明医科大学的开学典礼
大明皇家医科大学,是从金陵大学医学院拆分而来,重新独立建学,设置在莫愁湖畔。
对于医科大学的筹建,朱由榔额外重视,拨款比金陵大学还大方,让祭酒顾炎武都羡慕了。
预计筹建五个学部,药学学部、外科学部、内科学部、护理学部、防疫学部。
其中,药学和内科倒是都比较容易,毕竟传统医学也都比较重视这两个板块,而在防疫方面,明末名医吴又可所着的《瘟疫论》,也打下了学术基础。
至于护理学,朱由榔从桂北时期,就开始重视了,在军队中专门设立了护理员,携带止血药和绷带,以及消毒所用的高度酒精。
在北伐以后,军队护理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师一级设立了野战医院,用于中转重伤员,安置轻伤员。
对于稳定士气,抢救轻重伤员都起到了不小作用。
唯有外科,这年头别说中医,就是所谓的西医,还处于“放血包治百病”的阶段。
在麻醉剂还没发明之前,外科手术简直就是赌人命,还赌不赢。
所以目前外科还主要处于科研阶段,以骨科、针灸、非致命的伤口缝合等等初级阶段。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代医学的诞生,本就是建立在无数森森白骨的“白色巨塔”之上,尤其是成熟的外科手术,堪称现代生物学、解剖学、化学、工学等数十学科,融合后的高新技术王冠。
哪怕朱由榔拔苗助长,恐怕一两百年内也见不到。
现在他能做的,只有鼓励外科学的先驱们,先从解剖人体开始,熟悉各种器官的构造,和人体机能运转形式。
中国古代的医学先驱,也有尝试过人体解剖,《黄帝内经 灵枢·经水篇》中,就有关于尸体解剖的先例。但遗憾的是,在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反对死后解剖。
南朝时,一个叫唐赐的人临死前吐了20多条虫子(可能是某种寄生虫病),他的妻和子按照他临死前的嘱咐,解剖了他的尸体,结果统治者以不孝不道的罪名,将母子斩首于街头。
而不得不说,当皇帝就是好,东南亚那些个战俘,罪大恶极的砍几个,送去解剖,谁也不会在这种细枝末节上,跟天子找麻烦。
-------------------------------------
“张煌言的意思,可以直接从安北都督那边调动兵马,加上陕甘之军,先往土鲁番过去,他担心叶尔羌支撑不了多久。”
幕府山别苑,位于山腰上,被殿前兵卫司殿前侍卫包围其中的,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天子日常处理政务的天枢阁。
首相陈子壮最先接到奏章,向朱由榔解释道
朱由榔对张煌言的战略打算还是有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