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31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原来,明军的“撤退”,其实只是做给城中的郑祚看的罢了,与此同时,三千多马营骑兵,在大营拔寨外撤的同时,却反而拆分成数股,向北门外运动。
  由于骑兵机动性更强,再加上红河平原,除了河流,几乎没有阻碍,只是当夜,便迅速奔袭三十余里,杀了个回马枪。
  北门一开,无数擎着火把的铁骑,就顺着城北大道,飞驰而入。
  这几乎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城中,数以千计的乱兵分散各处抢掠,武德恭则带着两千多人,和刚刚反应过来抵抗的禁军混战一片。
  三千骑兵,足以一锤定音
  当越军禁军将领,看到那顺着街道,汹涌而来的骑兵集群时,就已经明白了一切。
  安南并非没有骑兵,城中禁军,就有骑兵编制,但相较于大明,实在是少得可怜,战斗力也是天壤之别,根本就是螳臂当车。
  眼前这三千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城内形势嘈杂,步兵集群难以列阵之时,基本上就是战无不胜,一路平推的最强利器。
  别说眼下损失惨重,指挥混乱的禁军,就是再来几万大军,恐怕也无法奈何。
  飞扬闪烁的马刀,铮然作响的铁蹄,迅速在城中街道犁出一条条血色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原本还在顽抗的禁军顿时大溃
  直到此时,见局势已经基本掌控后,已然和率骑兵入城的参将何光远汇合的雷汜,才让人授意武德恭和陈桂等人,正式打出了黎朝“诛逆还政”的旗号。
  禁军方面,只剩下不到两千人,退入幕府和内宫
  被吵醒的郑祚,听闻城中大乱,先是大怒,随后却居然冷静了下来,竟是一声不吭,勒令自己的亲信率兵锁住宫门。
  然后让世子郑根登上宫门,带着人朝着外边涌来的乱兵嘶吼
  “告诉大明天兵,郑祚愿降!”
  不得不说,郑祚这小子,作为后黎郑氏政权历史上,难得的几个有作为的主,脑袋转得也快。
  见情势不对,第一反应不是负隅顽抗,而是立即投降
  但却也不是毫无防备的无条件投降,而是先让人控制宫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不会被哪路趁乱行凶的乱兵或是仇家给结果了,然后再和明军谈判。
  那为啥是派世子去,他本人呢?
  郑祚安排完后,立即带着数十号亲卫甲士,提着刀,就去寻住在宫中的黎朝名义上的君主——黎维祺一家。
  郑祚是个聪明人,在他想来,此时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外边的明军,而恰恰是黎维祺。
  原因很简单,他既然投降,那明廷为什么愿意接纳呢?
  因为安南不是内地,这里独立于大明已有百年,此前也不过被统治了几十年,还非常不愉快,如果明廷直接插手统治,恐怕入不敷出。
  而他郑祚,可以当这个“维持会长”。
  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比他更合适,那就是黎氏,如果黎氏还在,既有名义,而且又没有实权和太多旧部威望,岂不是更适合做明廷的傀儡?如果是那样,明廷还有什么理由绕过自己。
  但他破门而入之时,却是面色煞白
  里面根本没有人……
  这自然是雷汜的勾当,就在不到两个时辰前,锦衣卫已经通过在禁军里的暗桩,通过宫墙小道,将黎维祺一家转移至宫外。
  也不怪禁军看的不严,过去近百年,郑氏一开始还对黎氏严加看管,后来就没当一回事,只是在宫内指定了住所,死活都懒得管了。
  郑祚面对空荡荡的宫门,愣了良久,忽得面色决然,提刀返回宫中,威胁妻妾子女自尽,随后领兵和世子郑根,在遍及半个河内城的火光中,率军冲破宫门,与外面的乱军砍杀一团。
  战斗持续至日近正午,才基本结束
  下午,明军步营先锋六千余入城,维持秩序
  陈桂找到黎维祺后,伏地痛哭,涕泗横流
  随即配合明军,在城中贴出安民告示
  表示乃是郑氏挟持后黎宗室,苛虐王室,有违人臣伦理,为上国所闻,故兴师征伐,本是作为宗主国,替黎朝宗室诛灭叛逆,匡正社稷,重定君臣之道。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天然政治正确的,尤其是对于安南这种,和朝鲜一样,受儒家文化影响近千年的东亚文化圈国家而言。
  焦琏也颇给黎氏脸面,将其迎入内宫,并“让”其委任陈桂为宰相,十数名参与谋事的内应官员充斥六曹。
  然后黎维祺便在感激涕零,当然,也是别无选择之下,迅速拟定了一份敬献给南京的请罪谢恩的国书。
  在国书当中,第十八代安南国王,后黎皇帝黎维祺,先是向大明天子请罪,表示自己“能劣行卑,未能约束臣属,而犯天威”,然后又请罪不应僭越皇帝号,辞帝号,王爵。
  过去,越南君主,对内一向都是以“皇帝”号自居的,明朝虽然也知道,但毕竟没法管,只要对方在往来国书上,还是自居为安南国王,就不予计较了。
  而现在,黎朝宗室连这个也辞了
  在请罪之余,对大明的“仗义执言”,“匡扶正义”表示感谢,并承诺,此时大明出兵一干粮草、银饷消耗,和将士功勋赏赐,都由安南补偿。
  最后,安南,请内附!


第67章 交趾郡王与安南都督府
  安南战事的进展,比朱由榔和内阁宰执们想象中要好得多
  对于安南而言,其实如果直接强力征服,破城灭国,反而落了下乘。
  因为安南和缅甸、蒙古之类不同,倒是和朝鲜差不多,受中原文化和儒家宗法影响较大,算是“小中华”,故而对于这样的地方,一味强压,反而会激起不必要的矛盾。
  与其如此,不如用黎朝这个白手套,来转一手。
  故而,当黎维祺君臣所署的国书递到南京之时,京中报纸在指示下,大为宣传。
  整个南京乃至于周边江南士民都知道了,大明替安南做主,讨灭了不安臣道的权奸,还政给黎朝国主。
  这种宗主国给藩属国主持公道,尊王讨奸的事情,在中华文化圈中,可谓是天然政治正确。
  当年汉唐鼎盛时,就喜欢用类似的由头找周边小国麻烦。
  所以,当消息传回来后,在民间舆论中,天子此次出兵,不仅不是什么“穷兵黩武”,而恰恰对上了士子读书人的胃口,是维护纲常宗统的道义之举,实在该大书特书才是。
  朱由榔也不至于吃相太难看,关于对安南的安置问题,之前和内阁就已经有所商议,定下方案了。
  先是下旨,赞赏陈桂等黎朝旧臣“不忘臣节,明理识义”,又安抚黎维祺,表示之前越军北犯,都是郑氏逆臣贼胆包天,串联西洋蛮夷,与黎氏无干。
  随后又非常谦逊地表示,黎氏为安南主,已有两百余年,世代为大明藩篱,又为人所篡,惨遭荼毒近百年,大明怎能挟恩吞并他人社稷?
  明军既然已完成使命,当全军撤回广西,以明邦国之谊。
  这番“感人至深”的表态,让天下士民都觉得,我大明天子真是厚道人啊,明明出兵控制了人家的首都,却不吞并,反而为其扫清叛逆,还政国主,简直就是商汤周武,上古先王一般的作派!
  不过很显然,这只是做给人看的表面功夫罢了,毕竟安南两度与大明为藩属,早在明太祖那会儿便是“不征之国”,后来成祖虽然也占了几十年,但独立后又朝北进贡,贸然吞并,国内外影响不好。
  河内这边,哪敢真“还政国主”啊?
  黎维祺再三“涕泣上书”,向南京“表诚诚之心”
  言到,虽然郑氏作乱犯大明边境,是其一意孤行,但黎氏作为安南国主,亦有未能约束之罪,为藩臣之国,岂能无干?况且,既然黎氏无能治理安南,以至于为权奸所篡,贻害百姓,不如为大明辖制,尚能保全基业。
  一番“赤胆忠心”,却也是令人感动。
  当然,知晓内情的明眼人都知道,黎维祺和陈桂等人早就没有其它选项了。
  此时整个安南北部核心地区都被明军控制,尤其是升龙府
  而且,若是明军真的撤出,没了军队镇场子,其他不言,就凭黎氏那个空架子,真的能抵挡得住郑氏旧部反扑吗?那不就是送死!
  就算不死,也就是成为另外一个军阀的吉祥物和傀儡罢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彻底投了大明呢。
  再三“谦虚”的退让之后,大明天子出于对黎氏诚诚之心的“抚慰”,终于答应,正式派军长驻安南。
  过了数日,南京紫禁城明发圣旨,册封安南国王,黎维祺为交趾郡王。
  同时,黎维祺为感皇恩,入朝觐见
  而朱由榔也表示,绝不干涉安南宗室承袭,黎氏交趾郡王爵世袭,非罪不废,不减等。
  虽说,大明的爵位向来都是世袭的,但在朱由榔中兴以后,所立定的承袭制度,是袭爵减等的。
  这不仅是针对勋贵武爵,对于宗室也同样如此,哪怕是嫡系皇子,承袭亲王爵以后,最多五、六代人以后,就和寻常百姓无二。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但有一种爵位除外,那就是藩属国
  平定辽东,光复沈阳,并东北以后,朱由榔就再次册封朝鲜王,过去朝鲜国王虽然也受大明册封,但作为独立国家,是没有等级的。
  也就是说,一个大明的亲王,和朝鲜王之间,无所谓高低可言。
  而朱由榔这次册封,正式厘定了,朝鲜王位同亲王,且世袭不减等。
  这看似是一种“优待”,是对朝鲜帮助从后方对付满清的奖赏,事实上,其实暗含着对朝鲜内政的干涉。
  也就是说,过去的朝鲜王位承袭,是国内新王登基以后,再派人入朝请封。
  而现在却不同了,朝鲜王既然位同大明亲王,那么承袭体制也就和亲王相同,在册立世子时,就必须先向南京请封。
  一旦南京方面册立世子以后,除非降旨废除,否则王位就只能由南京册立的世子承袭,朝鲜国内无法干涉。
  更别说,此时朝鲜王世子,刚满十四岁的李棩,正在江宁中学念书,还是皇长子燕王朱慈煊的同学呢。
  这次对待安南的处置,则是相当于朝鲜的加强控制版,不仅主导了其王位承袭,而且还合法化驻军。
  当然,不同于立下大功的朝鲜李氏,安南这边只是郡王爵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除此之外,虽然安南内政,还名义上由交趾郡王与陈桂等人控制。
  但实际上,既然成为了大明的王爵,南京方面任命了交趾郡王长史,来“辅助”国政。
  同时,正式任命焦琏为安南都督府都督,负责驻军中南半岛,不仅仅是越南,未来的澜沧、柬埔寨、暹罗等地,都会逐渐划入安南都督府辖区。
  和漠南的安北都督府一样,虽然名义上是军事机构,但在这种边疆地带,事实上还兼顾部分行政职能。
  至此,安南内附,以一种避免了剧烈冲突的情况下基本完成。
  当然,安南和内地还是不一样的,并不是直接置布政使司管辖,而是在一个所谓的“交趾郡王府”下,进行半自治的特别行政区。
  不过基本的政权交接进行的同时,并不意味着焦琏的任务就完成了。
  仗还有得打呢
  无论是从西边扑过来的澜沧,还是南面的柬埔寨、暹罗等等,都还有待一一收拾。
  只不过安南南边世仇的广南国阮氏倒是识相,只是听闻了升龙府被占领的消息后,就立刻派人入朝请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3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