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6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超过光烈七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量
  而且,花钱的地方还没有全部结束,战后还有大量战争中的伤亡需要抚恤,功劳要赏赐,同样是一笔巨大开销。
  乐观估计,这笔钱大约是两千万上下
  好在,这场战争的经费,明廷并非临时才开始筹措,早在光烈四年以后,就开始每年截留部分财政收入“封桩入库”。
  但即使如此,也意味着过去四年积累的财政盈余,已经被消耗一空,不仅如此,朝廷还有约一千万的各式国债,需要在未来五年内,连本带息的偿还。
  同时,战时先后超过六十万民夫参与支前运输粮草、军械,朝廷许诺过他们,战后可以凭此减免赋税,也意味着从光烈八年以后的一到两年内,江南各省的农税收入会不同程度降低。
  朱由榔知道,无论如何,哪怕再困难,砸锅卖铁,也必须要兑现“军士奖赏抚恤,农夫支前减税,国债本息偿还”这三个承诺。
  否则,朝廷的什么新政,什么政治信誉,就是个狗屁笑话!
  仗打赢了,但幸福的烦恼紧接而至。
  这毫无疑问,是对着已经经历了八年抗清中兴战争的明廷执政团体,一次全新的考验。
  但朱由榔对此并不担忧,经过这么多年锻炼,他早非当年的政治雏鸟,知道该怎样应对,早在北伐尚未完成时,就已经对此多有腹案。
  光烈八年四月二十,朱由榔离开关外,自陕西入关,在此先后接见了文安之、姜瑄、万练等军政班子。
  当在西安城外,看到已经有些步履瞒珊,两鬓霜白,依旧朝着自己俯首恭贺的文安之,朱由榔连忙上前扶起,感慨万千。
  “这些年,实在是辛苦文卿了,常人都说,北伐建功,首推‘两李’,可依朕看,铁庵公(文安之号)功绩,方为彪炳于世!”
  天子此番恳切,令年已花甲的文安之老泪纵横
  这话还真不是朱由榔夸张
  文安之今年已经六十有二了,虽然对方在大事上,无论是能力,还是立场、忠诚,的确都是一位让人放心的持重老臣,否则朱由榔也不会将川陕、河套、山西的江山半壁军政大权交付对方,长达五年有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可以说,文安之虽然没打过几个漂亮仗,没斩获过几个满清将帅头颅,甚至最后还放跑了北逃的阿济格、满达海。
  但论及为明廷北伐所作的贡献,丝毫不比李定国差半分!
  自光烈三年以来,朱由榔是把一个在天启、崇祯动乱之中,满目疮痍,生民十存一二,近乎一无所有的川陕和大西北交给对方。
  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文安之开垦屯田,充实户口,养活了光复右军、骑军,牵制清军山西、河南,为中路、东路军突破创造条件;沟通西域、招抚蒙古,为明军补充了大量最为宝贵的战马资源,并且培养出一支可以局部压制清军的大规模骑兵!
  而且还能在巨大供给重担之下,不仅没有让川陕经济民生进一步恶化,反而逐步恢复。
  甚至在百忙之中,挤出紧张的钱粮,修缮四川、关中水利,惠及民生。
  被西北和四川百姓士民,以及右军、骑军将士,亲切称呼为“文老相公”。
  如此功勋,堪比武侯!
  但人家毕竟是老了,两鬓苍苍,而且由于这几年的操劳,纵使再强健的身子骨,这把年纪也经不起这般军政一肩挑的折腾。
  可以预见地是,北伐结束后,这位“鞠躬尽瘁”的持重老臣,也终于可以退居二线,安度晚年了。
  当然,在此之前,朱由榔会给予他足够的荣誉
  当天,年正而立的天子亲自搀扶对方,一起登上天子仪驾,校阅三军。
  文安之再三推辞,但朱由榔一再坚持,最终还是被天子搀扶上了车
  自古以来,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还真是不多,如西汉的梁孝王、卫青等。
  文安之逐渐也坦然起来,他知道,自己的使命终于完成了。
  听着两侧军阵将士高呼“万胜”,心中恍惚
  其中不少都是他这几年辛辛苦苦拉扯供给训练出来的右军,和骑军兵马。
  说起来,虽然说“鞠躬尽瘁,有肖诸葛”,但文安之本人一开始,其实并非什么允文允武的“卧龙之才”。
  恰恰相反,他天启二年,三十岁中进士,却只是二甲挂车尾,也没啥经天纬地之才,在庶吉士、翰林院消磨无数大好时光,最后只落得个南京国子监司业,直接被踹到政治边缘。
  从此就在国子监教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熬到南京国子监祭酒,然后就因为得罪权贵,罢官免职。
  直到弘光朝,江山沦陷之际,也不过一个没实权的“太子詹事”。
  他无心功名,不喜交际,一辈子干得最多的事情,不过教书育人。
  直到弘光元年,江南沦陷
  一片腥风血雨之中,眼睁睁看着自己许多曾经的学生先后殉国
  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国子监祭酒,一路往南,见到了正在肇庆扶持朱由榔的瞿式耜。
  “如今湖广板荡,孔有德十数万大军步步逼人,眼见就要全部沦陷,牧游(堵胤锡号)那边独木难支,不知汝止(文安之字)兄你……”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除南京司业。崇祯中,就迁祭酒,为薛国观所构,削藉归……隆武二年六月,安之谒世祖于梧州。安之敦雅操,素淡宦情,遭国变,绝意用世。至是见国势愈危,慨然思起扶之,乃就职。”——《后明史 ,大臣第六,文安之列传》


第14章 乡校议政
  光烈八年,五月初一
  天子下诏,正式答复,允许原川、陕、晋三省总督,兼督理西路军军务,兼光复右军、骑军都督长史,东阁大学士文安之致仕。
  并在此之前,加授文安之中极殿大学士衔,并授太傅,赐银万,锦、帛、绢各三百匹,令西安府、成都府、荆州府(文安之故乡)敕建功德牌坊,荆州府、南京敕建宅邸。
  御前司仪仗,以三公之礼,礼送归乡。
  这个待遇可是真的不得了
  其他还好说,什么中极殿大学士,虽然级别高了点,但也算阁臣退休的常见待遇。
  主要是这个“太傅”……
  注意,不是太子太傅,而是太傅!
  这是两码事,太子太傅,从一品,相当于太子的老师,与太子太师、太保,以及太子少师等,并称为“三师三傅”,是一种明代内阁阁臣的常见荣誉。
  比如瞿式耜此时就是太子太师。
  但去掉前面的“太子”两个字,就显得惊世骇俗了
  不难理解,太子太傅,是太子名义上的老师,那去掉太子二字,太傅是啥角色,就不言而喻了……
  在有明一代,甚至自唐代以来的近千年间,太师、太傅、太保,就是文官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没有之一。
  《百官志》称其为“三公”,足以表明其含金量。
  大明上一位获得如此荣誉的,叫做张居正……
  朱由榔对文安之的礼遇,的确是发乎真心,其夫人范氏,加一品诰命,几个儿子,也早已入仕,辛苦多年,总算是能回老家享天伦之乐了。
  只是让朱由榔比较头痛的是,文安之卸任以后,他才知道对方身上的担子有多大。
  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实在是有些大了
  先是四川、陕西、山西三地行政主官,然后是光复右军、光复骑军两军都督长史,以及专门沟通叶尔羌方面的工作。
  林林总总,至少得四五个人才够。
  财部右侍郎朱继祚调任山西巡抚,都察院副都御史黄景昉,调任四川巡抚,而最为重要的,日后对西域战略有重要影响的陕西,则是直接置了一位总督。
  至于人选,也十分出人意料,并非从七部、都察院调取,而是由原光复后军都督长史,张煌言出任。
  这一任命,是朱由榔经过深思熟虑的,张煌言是明廷文官当中,最懂军事的存在,甚至在军事指挥上,比起军中不少将帅还要出色,故而放在日后针对叶尔羌、准噶尔问题中,较为关键的陕西,最合适不过。
  至于后军都督长史,则由原后军录事参军朱之瑜提拔接任,此时的后军都督,已经由王翊接任,其人与朱之瑜是至交好友,搭配愉快。
  原本的历史上,王翊在浙江殉国,刚好是在中秋时节,逃亡海外的朱舜水听闻以后,发誓从此不过中秋。
  -------------------------------------
  处理完西北事宜,朱由榔并未停下脚步,天子仪驾接着继续折返往东,出潼关,入河南地界。
  如果说陕西,起码在文安之五年多兢兢业业打理之下,逐渐有了些起色,先后迁到西北的几万户移民,再加上鼓励屯垦,勉强算是生机勃发。
  那河南,就真的是赤地千里,自天启年间以来,河南又是洪涝、旱灾、蝗灾,又是民军、官军反复拉锯,又是藩王、朝廷、官僚层层派饷。
  满清入关后,再遭劫难
  如今,早已十室九空
  朱由榔车驾一路所见,自潼关,一直到洛阳城间数百里,村庄零落,寥无人烟,田园荒芜,树木丛生。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一路上,偶尔遇到两个刚分配过来的官员,一个陕州知州,一个新安知县,据他们所说,自己治所城池之内,也不过一两千民众而已,至于城外,恐怕也不会超过四位数。
  听到这话,朱由榔算是彻底没了幻想,新安算是靠近洛阳腹地的地方,都这个样子,由此可见,整个河南,能有一百多万人口,就阿弥陀佛了。
  直到洛阳城外,才算有了些生机
  城外的荒废田地已经被零星的农户重新开垦,能看到稀稀拉拉的运输马队,和巡逻治安的衙役、兵卒。
  新上任的河南总督,原礼部尚书朱天麟,已经领着一众文武,出城迎接圣驾。
  河南的治所倒是不在洛阳,而是在开封,但朱天麟肯定是不敢把天子一个人晾在洛阳的,而且却是这些日子,他跑到洛阳这边组织屯田,修理河道。
  朱天麟等一众官员,又扈从圣驾,往开封城而去,在此落脚数日,然后便能转入徐州,乘船南下回京了。
  相较于潼关到洛阳那一带,开封这边情况明显要好上许多
  人口较为殷实些,尤其还有两万多来自东北的移民,刚刚剪了辫子没多久,被打散到开封、怀庆、归德三府几十个县里屯田开垦荒地。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来自于南直和浙江的移民,他们远道而来,在此重建家园,官府不仅提供种子农具,以及春荒口粮,而且许诺两年免税,三年半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朱由榔的心情这才算好了些,在开封的这几天,他先是视察了屯田,毕竟河南作为中原腹心,自古就是农粮大省,这几十年却饱受饥荒之苦,种地乃是此时河南的头等大事,其他都得靠后。
  又询问视察了黄河河道的修缮与维护,最后才跑回开封城中。
  对朱天麟也多加勉励,对方也算是肇庆监国时就跟随的老班底了,能力和忠诚都值得信任,无需多言。
  而在离开开封以前,最后一日,朱由榔却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视察
  开封城南,原周王府别苑旧址,曾经恢弘一时的藩王府邸,早已被战乱毁坏得差不多了,剩下就这间别苑保存比较完整。
  但朱天麟任职以后,却并没有将总督衙门设置于此,而是让了出来
  朱由榔到了开封以后,也没有入住,而是宁愿住在御前司临时搭建的行营大帐之中。
  因为这里,是开封府,乃至于整个满目疮痍河南,第一所皇家小学堂的学舍。
  只是此时,这里却不只是小学所在了,还聚集着大量从河南各地被推举选拔上来的幸存士子,他们将在开封经过总督衙门的考核后,分配各地任职,从而补充各地行政架构的不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