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各地督抚的任务愈加沉重。
当然,此时被调到北方诸省主持工作的,也都是朝中干将。
如当初洋务院出身的李新任山东巡抚,原来作为朱由榔最早的从龙功臣,隆武时担任永州知府,后来在光烈朝担任吏部侍郎的晏日曙,调任了北直巡抚。
礼部尚书朱天麟,挂右都御史衔,调任河南兼河道总督,算是对遭难最重的河南,以及河道工作的重视。
但当各地选调的新进士子,抵达顺天府时,朱由榔本人却已经不在京师城中了。
其人却是往东,去了山海关,盖因刚刚传来的消息,盛京,终于被明军拿下了。
至此,曾经困扰大明数十年的辽东问题,不复存在。
事实上,朱由榔之所以跑出来,一方面是闲不住,另一方面,也的确有些事情,要他这个天子来做。
此行主要是为了安顿东北地区的布置,另外也是向东北地区盘踞的满蒙部落示威,同时解决处置建州残留问题。
故而并非是单枪匹马,而是带着光复后军、左军六个师,数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从山海关出去。
这时候的山海关,就在后世秦皇岛市内。
朱由榔看着这座临山靠海,曾经中原十数年板荡的滥觞和起源所在,感慨万千。
时值八月末,九月初,天气转凉,风高云淡。
朱由榔于关内题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身侧文武均慨叹万千,盛赞天子文采,尤其是这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眼下中兴社稷,再定中原的场景下,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但朱由榔本人却是主动推脱道
“并非是我所作,乃是当初未登基前,闲散时,偶然碰见的一位湖广先生所作,乃是位学堂教员……”
诸臣自然是不信,只当是天子玩笑谦虚之词
可只有朱由榔本人,看着自己书写的这首再熟悉不过的浪淘沙,却是心中感叹
换了人间,自己到底有那般战天斗地,无畏粉身碎骨的勇气,去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呢?
写在第四卷 后面的话
第四卷 至此也就结束了,接下来,这本小说便也进入了尾声,也就是最后一卷。
大概会写一写光烈朝廷内部的斗争,以及深入改革,对外嘛,自然是之前就已经留下的问题,准噶尔、台湾、荷兰、西班牙、东南亚等等。
至于攀科技树的事情,应该不会搞出什么惊世骇俗的黑科技,撑死到主角老了的那会儿,能有蒸汽机就不错了。
工业化,不是一两个发明,几个有意思的点子就能支撑起来的。
近代化的金融体系、行政构架、市场规律,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法律与政治体系,这些才是一个工业国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大明,不过就是个勉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国家,连最基本的土地改革都没有完成(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大多数成功工业化的国家,都经过程度不一的土地改革,只是其中以中国最为彻底。)
当然,这一切上层建筑变动的根本,还是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拿着再先进工具的地主、奴隶主,那也只是旧时代的残党。
如何限制地主阶级,扶持新兴的资产阶级,改造小农阶级。
当然,大概不会用太长篇幅,毕竟在我的计划中,整本书应该不会超过一百四十万字。
至于最后,大明,或者说“后明”、“新明”的结局,我个人一向认为“列国变法无有不牺牲者”,和平的完成变革,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一个本就具有反抗精神的民族而言。
毕竟“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世界上哪有这么多顺理成章的改革?
要是温情脉脉,那就不叫阶级矛盾了
-------------------------------------
后明的结局,自然也是在这种矛盾总爆发中,为民族换取新生,如资产阶级革命之于英国,南北战争之于美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于中华,为全民族走向近现代,走向工业化,扫清最后一块封建瓦砾。
对于这个结局,我会写一篇后记,大概几万字左右。
感谢看到这里的忠实读者们一路支持,笔者也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可以说,写这本书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学习历史,因此查阅了不少资料,很多地方的地图都快背下来了(苦笑),还是学习写作,毕竟这还是长这么大,第一次写上百万字的东西。
关于第二本新作,暂时还没什么想法,慢慢来吧,不过吸取经验,尽量会考虑周到以后再下笔。
大家能有所包容,能一路看下来,就已是缘分了。
所谓“阁上新文卷,欲逢知己开。”
“一杯相属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第五卷 ,就叫“换了人间”吧!
第四卷 江山北望 完
第五卷 换了人间
第1章 京师问题
光烈七年末,光烈八年初的新年,远比往年要热闹得多。
随着战争的结束,举国上下的士民,就像突然松掉了心中悬着的巨石。
当然,朝廷也是十分支持,并且主动欢庆光烈八年的新年。
在朱由榔的属意下,皇后王芷,从内帑里特批四万元,于南北两京,举行了极其盛大的焰火表演及庆典。
到了明末,中国的烟花表演已经相当成熟了,上下级衙门也乐得参与,一时间,南京北京城中,俱是人满为患,其余各省省会,布政使司衙门也组织了各种样的欢庆典礼,欢声笑语不绝,于经历二三十年动荡乱世之后的百姓而言,恍惚间似是又回到了承平之时。
但金陵城内,欢庆之中的南京士民,却也有生出些许疑虑。
……
年节刚过,冬日未尽
南京城内,裕民坊,热闹了十几天的南京街头总算是有所清净了些,但随着北方全面光复以后,江南也日益繁华起来,街道上的人流虽然比前几天要少许多,但也依旧人声鼎沸。
挂着“酩春楼”的酒楼之内,同样聚集不少食客,尤其是奔走在此歇脚的客商,比往年要多出三四成来。
经济这种事情,不是说南北毫不相干的,就像一个人,任何一个部位产生病变,都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
尤其是南北通商,自光烈二年以后,已经断绝快六年了,江南的盐、粮、布帛无法北运,国内市场丧失一小半。
眼下南北一统,漕运重开,商路再次畅通。
虽然由于北方受破坏过于严重,此时市场购买力也相当有限,但整个江南的商户们,还是报以相当大的热忱,因为朝廷最新的政策,大大刺激了北方经济恢复。
尤其是对大运河沿线的商业秩序重建,和花大笔钱粮,安顿北方流民屯垦,其中所需的农具、衣物、工具、种粮等等,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来自两广的铁器、两淮的盐、松江的棉布、湖广的粮食,在运河之上穿梭,如同连接人体的输血大动脉。
“听说了吗?陛下此番北上,却似要不回来了!”
一名客商打扮的中年人,和几个生意上认识的朋友,在楼下大堂聚餐,却是毫无顾忌的议论着时政。
光烈一朝,对这些言论管控颇松,当然,事实上有明一代,对于社会舆论的管控都很不在乎,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别看什么锦衣卫、东厂听起来牛逼轰轰,但就以明代市井社会的发达程度,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锦衣卫、东厂又不是克格勃、FBI,哪有本事天天盯着老百姓的嘴?事实上,连李贽那等离经叛道、形成气候的都管不了,何况老百姓?
一旁被几杯劣质白酒灌得五迷三道的客商伙伴亦是附议道
“谁不知道啊,自从前年,陛下御驾亲征北上,这都过了一年半多了吧?还没回来,年前秋,北京就打下来了,万岁爷在北边一呆就是大半年,眼见着啊,应该是不回南京咯!”
“照我说也没啥的,人北京本来就是京畿嘛,以前北伐没结束时不也说吗?北边那才是京师,咱这金陵城,只能唤作‘行在’,那大明十几代万岁爷,可都是住顺天府的,没道理咱陛下,就不去啊?”
几人虽然是客商,但都不是什么大商户,只是做些在江浙收购茶叶,运往徐州、山东方向分销的生意,前几年南北交通断绝,一时间商路困难,南方茶叶除了出口,居然找不到太多国内市场。
这下子南北畅通,确是让他们活跃起来
尤其是随着整个北方光复,与漠南重开互市贸易,恐怕也会进入朝廷政策日程,而茶叶作为关内对北面大宗商品之一,自然也就不再愁市场了,他们此番就是打算从运河北上,去北边碰碰运气。
但几人都是南方人,尤其其中两个就是应天府本地人,听闻到这个消息,未免有些替自己家乡不忿。
毕竟,过去几年里,南京作为大明的临时首都,还是在朱由榔一系列行政中,扮演了不少核心角色,分润了许多经济利益。
至今,莫愁湖外,都还聚集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工坊,还有龙江船厂也被翻修重建了,不仅接军方的单子,民间大型海贸商船的修建,也一样来者不拒,带动了大量木材、漆材,和各种航海用品、工具的市场规模。
以应天府尹连城璧的统计而言,光烈三年,南京刚收复时,外城以内的人口,大概在四十万以上,加上其余京畿诸县,合计人口,大约在八十万左右,这虽然放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彪炳无二,但相较于过去南京的鼎盛时期,还是下滑严重。
而现在,经过五年的发展,整个南京内外,总人口已经再次超过百万。
而几个客商没发觉的是,他们喧嚷的讨论声,却是让楼上包间里,同样对此有所议论的有心人听到了。
“存古,你怎么看?陛下真的会就此将京畿迁回北京吗?”
楼上一间靠窗包间内,却是四个去了官袍,只着便服出来放松的年轻官员,在此聚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名三十出头,留着短须的白净青年对身侧人问道
按照制度,大明朝的官员,每月有五天的休沐假期,遇到重大节假日,也能放假。
但在过去几年里,国家危亡之际,基本上都没得到执行,上下官员,那都是全年无休连轴转,不过也不敢说什么,毕竟一方面人天子虽然不给放假,但工资却是涨了一倍多,其次,朱由榔自己那也是连轴转啊,人皇帝都这样了,总不能给你放假的机会吧?
不过这下仗不是打完了吗,光烈七年秋收一过,全国的衙门又都恢复了以往休沐常例,而且按照天子让内阁下发的新文件,假期还增多了,从过去朱元璋规定的每月五日,增加到了每月七日。
但却健全了轮休制度,也就是,这七天是各自不同的,保证同一衙门随时能保证三分之二以上在员。
当然,节日除外。
而那被问的年轻人,则显得更加年少,看起来最多二十出头的样子,还有些娃娃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