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2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至于北方各省的地主,抱歉,你以为八旗跑马圈地,圈的地都是从哪来的?
  自耕农有这么多地圈吗?
  于是乎,榆园军起事的人员构成中,除了流民义军外,地主武装也占比不小。
  历史上的榆园军起义,之所以能够连州跨郡,席卷半省,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北方地主支持。
  要知道,封建时代,“皇权不下县”,朝廷在一个地方,真正能够维持的力量,是很弱小的,撑死就是县太爷、县丞、主簿,和几十号小吏、衙役。
  那么他们凭借什么进行阶级统治呢?
  靠的就是地方的宗族豪强势力,或者说地主士绅,和平时期,他们能帮助县衙征收税赋、维持治安,战时也是筹措粮饷兵源的主要经手人,县中命官以下,那些个管理具体事务的吏员,主要也以这些人为主。
  所以顾炎武才会感叹,“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胥吏而已。”说得就是这些人,他们上连接朝廷,下直接接触百姓,虽然说,他们的存在,是封建社会最大的问题所在,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是政权能够稳定存在的关键。
  只有获得了这些人的支持,县太爷的命令才出得了县城,那么换句话说,一旦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都不需要他们反抗,哪怕只是中立呢?
  故而,历史上才会出现那种农民一朝揭竿而起,连州跨郡,响应上千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人对朝廷失去信心后,冷眼旁观的结果,如黄巾起义,看似浩大,一旦士绅豪强们组织起来,不难扑灭。
  而此时的北方各省,就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临界点上……
  于是乎,响应凫山于七的,除了微山湖周边十多股湖匪、山匪流民武装外,还有滕县、邹县、鱼台的十余家地主。
  这些人有的是原明朝士绅,在清廷统治下,丧失了政治和经济特权,当然有理由不满,还有些是胸怀野心的吏员,想在风波之中博得一官半职,改变家族命运。
  -------------------------------------
  微山湖西侧,鱼台县,古亭镇
  杨氏是当地大族,宋代以前,评价一个士绅家族算不算大,靠的是出过多少两千石大员,多少宰相;而宋代以后,科举兴起,客观上为中小地主打开了一扇门,于是乎,族中出过多少进士、举人,就成了最重要的标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杨氏就是这样一个大族
  自明初以来,先后中了两个进士,八个举子,山东在北方各省中,算是科举之风比较盛行的,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直至崇祯时,杨氏都还有族人在济南府当县丞。
  故而榆园军联络各地抗清势力之时,杨氏就属于那种士绅抗清力量的代表,率先响应。
  要说大族就是大族,元、明、清三代,蓄奴成风,这些大族,仅是家中仆役、佃客组织起来,就是一股相当骇人的势力。
  杨氏在古亭镇有田三千八百余亩,佃农一百三十多户,加上族中长工、奴仆、家生子等,拉出两三百号丁壮并不困难。
  做出这番决定的,是四十出头的族长杨任宁。
  他原本在崇祯时,在兖州府做过府衙典吏(吏员最高品阶),是个有见识的,这些年家中再也没出过一科进士,家族影响也多有下降,他便起了心思,招来自家两个儿子和几个庶弟议事。
  “这次起事,说不得便能决定咱家日后百年富贵!”
  杨任宁决然道
  “你们也都是读过史书的,如今这天下局势,若拿出一个比方来,大抵就如那当年后汉光武兴业之时。”
  “天下动乱,也意味着以前的人物家声都得重新洗牌!谁若是能在陛下定鼎之前,出力多,日后便能在新朝之中,有一席之地。”
  “若是最好,当然是在陛下流落之际,跑到肇庆去,做一个北道主人,从龙功臣,可毕竟是错过了。”
  “如今王师北伐,眼看着势如破竹,顶多一两年内,便能见分晓,这就是最后的机会了!”
  庶弟杨任平迟疑道
  “可……咱们家,就算老少齐上阵,凑出三百丁壮就顶天了,能做多大事啊?”
  杨任宁不屑一笑
  “怕什么,咱们手里固然只有两三百,那我问你,那鱼台县太爷手里有多少人?”
  “但……那毕竟是官府啊!”
  杨任平还是有些害怕
  却见自家兄长摇摇头,道
  “所谓官府,那得有人认,才算官府,若是没人认,不过就是个几十号人住着的大院子罢了。”
  “如今像我们家这种大族尚且蠢蠢欲动,何况县中其他士绅之家?怕是都在观望,没了这些人的支持,那县太爷手里还有啥?兵马都在前线呢!”
  长子杨衡云是个懂事的,当即请命
  “大人(古人称长辈为大人)就说吧!咱们该怎么干?”
  杨任宁颔首,接着严肃吩咐道
  “前两天那知县不是来人通知吗,说是要再征发一百五十号丁壮参与漕运,二弟,你就让人放出话去,说官府要征发谷亭镇所有青壮,还要向每户多征五斗粮!”
  “届时必然群情激奋,你就煽风点火,激起大家伙的情绪。”
  又转头向自家两个儿子
  “你们两,带着两百号佃客、家仆,把镇里巡检司衙门给围了!记住,一定要放火!让全镇都能看见。”
  “然后二弟你就让人喊,镇里大户带头反了!知县要来屠镇!”
  “到时候这全镇百姓,俱是人马!”


第54章 战机
  果不其然,两日后,谷亭镇周边都在传,说是知县要在镇里征发一千丁壮,估计家家户户都要出人,让镇中百姓颇为恐慌。
  驻在镇里的巡检司,察觉后,派人盘问,但一个巡检司,撑死十来个人,哪里管得了?
  很快,流言又演变成了官府要向每户征收五斗捐税,此时正是春耕刚过不久的时候,大家伙哪有余粮啊?此言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来,群情激奋。
  而事情最终引爆,还是在次日晚间,镇中的巡检司那间两进破烂小院,被不知哪里来的百来号人给围了,接着一把火,映红黑夜,周围数里都有见闻,议论纷纷。
  次日一早,便有杨氏家仆四处宣传
  镇中大户,杨、王、周三家,已经带人烧了巡检司衙门,响应官军北伐,知县听闻后,要带人来屠镇!
  众人哗然!
  “为今之计,与其坐地等死,还不如奋起一搏!”
  “那知县手下不过百来号衙役,咱们谷亭镇老少爷们加起来,何止一千?不弱与我夺了县城!开仓放粮!”
  “官军五十万大兵已在路上,咱们有什么好怕的!”
  杨氏长子杨衡云干脆就站在被焚毁的巡检司衙门,对着拥过来探听情况的近百乡人高呼。
  引得阵阵赞同
  其实除了杨氏外,王、周两家大族并没有起事的打算,只是冷眼旁观,但这番却是被人家给设计牵连上,不跟着也不行了。
  至于对普通百姓,则是威逼利诱,知县屠镇的流言是威胁,打下县城,开仓放粮的许诺是利诱。
  一时间,群情汹涌,杨氏再得数百青壮。
  一行人也没什么像样武器,除了大族健仆还有用作护院的兵刃,其余农夫,基本上都是举着农具,斩木为兵,就跟随而来。
  等队伍浩浩荡荡跑到三十多里外的鱼台县城之时,竟是已有近千人!
  吓得鱼台知县三魂出窍,七魄升天,此时城中不过三十多员小吏衙役,以及四十员负责看仓库的库丁而已,而且其中不少人本就是当地大族子弟,见状自然直接跑路。
  鱼台知县二话不说,顺手牵了驾驴车,夺门便逃!
  也是运气好,说不得获了宋太宗附体,竟是一路狂奔四十里,直往金乡县方面逃去……
  城中衙役毫无抵抗的就顺溜倒戈,反而参与到起事队伍中。
  作为公推头领的杨任宁倒也不食言,直接开了县中仓库,鱼台作为漕运沿岸转运地之一,县仓当中,还真有不少粮食,粗略估计,不下四千石。
  这让族中子弟和王、周等被裹挟的士绅大族颇为心疼,这么多粮食,全便宜了那些个泥腿子,多可惜啊!
  但杨任宁却是颇为不屑,粮食算什么?眼下最重要的是人!
  只要有了人手,响应明军北伐,届时立下功劳,封妻荫子,混个朝廷命官,乃至爵位来,不比这点粮食强一万倍!
  把这些粮食放出去,既能稳住被裹挟而来的民夫们的心,还能裹挟拉拢更多人手。
  故而杨任宁派两百号亲信佃农、家仆接管粮仓后,当即把一半粮食放出去,剩下一半则作为军粮储备。
  除此之外,杨氏这次也算为了家族前途,赌上了一切,家中存粮数百石,全部搬了出来,还半说服、半强迫的逼其他县中大户出粮。
  千余丁壮就这般坐稳鱼台,杨任宁命人打出旗号,自称大明兖州通判,响应北伐起兵反正!
  同样的事情,在运河两岸,微山湖周围,不断发生着
  数日之间,于七亲自带人,在当地胥吏响应下,攻克滕县,打出大明宣武将军的旗号,数股来自微山湖的湖匪,则在当地士绅配合下,两日间拿下峄县。
  顷刻间,三县数百里河山易帜,至此于七正式打出榆园军的旗号,自称中原光复军副将军,遥奉李化鲸为大将军。
  山东、淮北震动
  -------------------------------------
  图海劳累巡视各营一整天,直至天色将暗时才回到沛县县衙休息,而后一份数百里加急,来自山东方向的文书就递了过来。
  其人打开文书,却是愣住良久,就这般看着呆住了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才将颤抖的手放下,疲惫的年轻面容上,却是留下两行泪来
  “毁于一旦啊……”
  按理说,在一般将领看来,这无非就是两三个县的乱民造反,能有多大事?从前线分出一个营来,派几千兵镇住就行。
  但图海却不是那些只知阵战的大老粗,他知道,这次事端,集中爆发得如此之快,且组织得如此迅速。
  至少能说明两点,其一,鲁南地区已经是遍地干柴,这次有了火星,怕是要起燎原之势。
  其二,对方必然已经有筹备已久的组织,恐怕已经获得了明廷方面的支持,乃至于就是明廷方面秘密策划的。
  而眼下,北方各省凋敝,山东在自己的勉力维持之下,是唯一一个能向外输血,勉强填补前线需求的地方,此番一乱,后果可想而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自己数年辛苦,鞠躬尽瘁,竟是要化为乌有……
  ……
  微山湖南面,之前被派来探查状况的张允、赵忠等人,此时却是重新折身邳州方向,紧接着便押着一行船队经由运河支流北上。
  这里刚好能到峄县边境
  李定国在收到于七等人起事后的第一时间,立马让刘文秀分出近万人马,吕梁山,不需打下来,也不用过多杀伤清军,就是为了尽可能牵制对方注意力。
  而后就让人从辎重中抽出不少装备,押送进鲁南地区。
  此时明军虽然辎重补给也只是勉强够用,但这主要是指粮草、弹药和火铳等要紧事物,至于一般的刀矛之类,之前在淮北战场,缴获了一堆,却是不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