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83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关内三个战场中,东线最多,配属了五镇新军,外加八万绿营,中线湖广方面,配属四镇新军,六万绿营,西线最少,三镇新军,加五万绿营。
  但只从总兵力上来说,还是要比明军略多的。
  多尔衮通过小皇帝下旨,册封瓦克达为定东大将军,济尔哈朗为定南大将军,阿济格为定西大将军。
  总理三路军务。
  同时,孟乔芳出镇河南总督,正黄旗内大臣索尼加封直隶总督,党崇雅加授山西总督,图海一回到北面,就被加授为山东总督,此时他才二十多岁,算是越级拔擢了。
  明清对峙图
  可以说不仅仅是明廷这边压上了全部筹码,满清同样是把所有精英都推了出来。
  一边是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堵胤锡等等,青史中的明末英烈璀璨;一边是满达海、索尼、图海、岳乐等等,历史上清初开国勋臣闪烁。
  风云际会,棋逢对手;龙虎相斗,将遇良才。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写在第三卷 后的话


第三卷 就此结束
  这也意味着,这本书的大半剧情已经基本写完,接下来,第四卷 主要是北伐中原,扫荡满清了。
  关于整本书的构想和大纲,大概就是北伐完成后,还会有一卷,写平定满清后,如何与荷兰、西班牙,还有准噶尔、和硕特等其他势力博弈,收复台湾、西域,控制蒙古等等。
  以及部分国内的封建势力反扑,如何深入改革。
  整本书大概也就在一百四十万字之前就会完结。
  我自认为是一个坚定地历史唯物主义者(虽然穿越小说本身就挺不唯物的),对于主角这个人来说,我给与他的定义就是“封建时代最进步的统治者,资本主义时代和民族主义的第一个奠基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主角只是那个推开门的人而已。
  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会有结果的,尤其是面对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即使是那些被称为伟人的先行者们,尚且只能嗟叹。
  这本书写到这,笔者遇到了不少扣上“明粉”、“清粉”帽子的。
  我只能说,我对绝大多数封建王朝都没什么好感,之所以对明朝有些好感,主要是因为高中时代看过的许多小说和顾炎先生的《南明史》,还有王夫之、黄宗羲的一些书。
  (尤其是王夫之,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思想家,他的许多学说,直到近代,都在后世影响极深)
  我唯一比较欣赏,也是遗憾的,就是明末涌现出的许多进步思潮,以及当时较为开放的文化风气。
  至于对两者的政治制度上,其实大差不差,说不上谁好谁坏。
  回到剧情上来。
  这是我第一本正式写的小说,无论是文笔还是架构,基本上都是边写边学,也参考了不少作品(比如我最喜欢的绍宋)。
  但也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至少下一次不会写这种以皇帝当主角的小说了,剧情太难推进,主角容易没有存在感,而且写到后面就没啥冲突矛盾了,还是起于微末比较有戏剧性。)
  很多人说,我笔下的主角像个“圣人”。
  其实在我看来,他还远远达不到圣人的标准,甚至伟人都勉强。
  因为其实我对近现代史(无论东西方)的兴趣是比古代史要多些的,自古以来,政治的确是野心家的舞台,但对于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而言。
  他们个人的荣辱在青史中,只是一个浅浅的注脚罢了。
  而在此之下,是千万人前赴后继的事业。
  从商鞅到秦始皇,到汉武帝,也许他们情致各异,志所不同,却推动着各自的时代,朝着大一统封建制的历史进步方向前进。(许多人说什么中国不属于“封建”,这是对封建社会不了解,封建制在东亚地区和西欧不同,体现为士绅自治。可以去看看《毛选》第一卷 和范文澜先生的论文)
  推动着历史前进的与其说是他本人,不如说是在新的封建社会下,能够受益的地主、自耕农阶级。
  我不认为哪个王朝会千秋万代,应该千秋万代。
  如果主角奋斗的结果就是让明朝取代历史上的清朝,多延寿两百年,那还抗清干什么?
  朱由榔所建立起的,这个推动改革的利益共同体,事实上千疮百孔,充满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在依靠他个人的威望在维持。
  毫无疑问,在他身上,我寄托了一些我所崇敬的伟大人物的一点点倒影。
  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历史人物,最高尚的评价,不是什么“功高盖世”,什么“文成武德”。
  而是“悲壮”。
  是敢于向某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发起堂吉诃德式的冲锋。
  这种理想主义者的色彩,才是人类文明伟大之处所在。
  秦皇汉武身上有这种特质,朱元璋身上也有。
  剧情结束后,我会写几万字的后记,讲讲主角死后的事情。
  至于你不同意?抱歉,笔在我手里,我也不指望这玩意赚钱,纯粹个人爱好支撑。
  最后,感谢一路以来,不断支持的忠实读者,作为处女作,这本作品明明很多地方都还很稚嫩,但大家还是一直鼓励,对于创作者而言,写的东西有人看,就是件挺幸福的事了。


第三卷 坐断东南 完


第四卷 江山北望


第1章 破局(上)
  朱元璋淮北起兵后,作为大明的龙兴之地,凤阳一向有着比较高的地位,确切地说,凤阳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地位,毕竟从地理经济上来看,淮西地区并没有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事实上,终明一朝,凤阳虽然名义上是中都,但就经济规模上,也就是个平常府级单位的水准,甚至不如浙直地区的一般府县。
  不过明朝还是在凤阳周围,设置了英武、飞熊、长淮三卫,拱护凤阳。
  明末农民军攻克凤阳后,搜掠破坏了一番,此时的凤阳基本上就剩个城墙了。
  周围拱卫的卫城、府县倒是大多还完全。
  而这里,就是明清双方交手的第一个战场。
  十月初三,光复后军总兵阮进率其部一万三千人马,从庐州出发;总兵刘孔昭自滁州北上,与阮进共同征讨,会师定远。
  顿时清军震动。
  此时留守凤阳和江淮前线的,是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手中只有正红旗四千兵马,外加三万绿营,只得尽量拖延。
  打算集中数千人马,在安远县城,收缩兵力,死守延迟明军动作。
  但没想到明军火力实在犀利,此时的明军每师都配属有一个缩编的炮营,约三十六门炮,两师合计七十二门炮。
  第二天就将安远县城轰得摇摇欲坠。
  “通通通……”
  一阵阵火光硝烟从城墙外两三里的明军炮兵阵地上升腾起来,扑向安远县城。
  原本夯土包砖的城墙上,砖石被冲撞得支离破碎。
  刘孔昭站立在高处,举起望远镜,远眺战场。
  他是开国诚意伯刘伯温之后,自从朱由榔清算了当初南京带头降清的一批勋贵子弟后,刘孔昭和沐天波,还有此时已经从浙江按察使,提拔为江西巡抚的常遇春之后,常延龄,算是大明开国勋贵中仅剩的几个幸运儿了。
  也是缘分,刘伯温的后代成了武将,常遇春的后代当了文官。
  好在当初南京投降之时,他一咬牙,往东投了鲁王,才有了今日,已经爬到了总兵位置,若是能在北伐之时建立一二功勋,未尝不能捞个侯爵,比祖上传下来的诚意伯还要强,也算光宗耀祖。
  光复后军主要是以当年鲁王系,张名振、张煌言的队伍整编而来。
  文武官员都知道,本朝光烈天子或许在文治武功上,比起太祖、成祖差远了,但却有一个让人服气的优点,就是胸怀宽广,善于“收买人心”。
  人人都把当今天子和汉光武、昭烈相比,不仅仅是境遇差不多,其实性格也颇为相似。
  都属于那种也许在个人能力上有所缺陷,但却听得进建议,善于统筹全局,安定人心,关键时刻又极有主见的主。
  体现就是对待鲁王一系,既没有**裸的打击拆分,也没有照单全收,而是温水煮青蛙,逐渐以各种升迁、调动、整编等等控制入手。
  关键是人家做得让人舒服啊,作为派系名义首领的鲁王先是被封了极具特殊色彩的吴王(其实就是朱由榔在肇庆时,为了“诱惑”拉拢朱以海画的大饼,毕竟那时候朱由榔没儿子。),光复南京后也没有反攻倒算,而是将朱以海捧上了大宗正的位置,堪称皇家第二人。
  但事实上,就是剥夺了军权,还有对张名振、张煌言等人,也是继续信任,反正鲁王系人马本来就杂,没了朱以海,更加掀不起浪。
  再加以新的将佐、士卒参与整编后,便可如臂指使,此番北伐,朱由榔御驾甚至没有去自己的嫡系,光复中军那边,而是跑到了光复后军,就是为了培养信任,是一种对张名振、张煌言等后军将领的表态。
  信任和感情是培养出来的,如果你一直把人家当外人防着,凭什么要人家帮你卖命?就像后世某光头一样,把人家川、桂地方军当狗训,等上阵的时候又埋怨人家不卖命。
  “轰隆!”
  安远县城的城墙,经过两天的集火轰击,终于坍塌。
  “报!炮击已完成!”
  炮营枢密参军前来报告情况。
  刘孔昭颔首,而后吩咐手下将佐传令
  “衡字营先行进攻,马营骑兵注意在外围巡游监视,防范清军援兵和溃兵逃窜。”
  一股烟尘从明军侧后扬起,正是师属马营,随着和蒙古、青海、叶尔羌的贸易,尤其是叶尔羌提供的马匹,终于大大缓解了明军的“马荒”。
  现在明军每师都能配备一千骑的马营,虽说无法作为决定性力量,但至少在列阵和执行进攻时,侧翼得到了不小保障,追击溃兵时,手中也多了一柄利刃,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挨打。
  衡字营三千将士排为六列纵队,朝着被轰塌后,依旧烟尘弥漫的断壁残垣冲驰而去。
  明军火铳装备率奇高,临近敌军就是一阵齐射,就像割庄稼一样放倒一片片清军,而后装上刺刀,和长矛、刀牌手一起冲锋。
  现在步兵所装备的甲胄经过了工部的改造,并没有更复杂,而是更简单了,只保留了正面,加上甲裙、护肩、头盔就没了,重量比以前减轻了三分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防御力上也略微降低。
  但效果就是,产量大幅提升,成本降低,尽可能的缩短了人工,而是多实用水力机械锻锤,仅光烈五年一年,大冶、安庆、佛山等地的兵工厂出产甲胄,就将近三万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3/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