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江南都掀起了新学热,不得不说,此时的晚明士人,可能在生活作风上堕落了些,但在思想上的确比较开放,格物、数学之类的东西,也从来不是什么稀罕物,当年徐光启、李之藻又不是没研究过。
若说惊世骇俗,比基督教如何?基督教都能传播开来,何况这些的确有用,而且在一些儒学新派眼中,合乎义理的学问。
甚至,作为《宁报》、《启民报》多次特邀,在这几年学坛、文坛上大展风采,被尊称为“南雷先生”的黄宗羲,直接打出旗号,要“涤荡旧学,重开新学”
按照他的说法,要是宋明理学,朱熹、二程那套这么牛逼,南宋会变成那副鬼样子?
明初洪武、永乐、宣德之时,能够兴盛开拓,就是因为受这些逼玩意影响少,此后衰落,就是因为受这些逼玩意影响大!
他认为,应该将儒学往前推移到两汉公羊派那种“内圣外王”、“尊王攘夷”的时代。
当然,这并非是一味地溯古,而是推旧开新,与王阳明的心学结合,重立儒学道统。
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但也不算稀奇,明中期以后,质疑宋明理学的大儒大有人在,黄宗羲不是第一个。
但他是真的足够激进。
六月份时,黄羲之直接在《宁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原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意思就是,上古时期的那些圣君,尧舜禹汤,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狗屁“天子”,而是因为老百姓拥护他,所以他才有权力。
反过来,身为皇帝,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不能为天下人争取利益,那你凭什么是皇帝?凭什么拥有权力?
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为公,君为害。
这话简直就是往几千年的封建法统根子上砍,什么狗屁“受命于天”,你朱由榔,乃是“受命于民”!
所有人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不是黄宗羲疯了,毕竟大明从来不缺“疯子”,当年李贽比他疯多了。
而是,朝廷的监督部门眼睛瞎了吗?锦衣卫眼睛瞎了吗?这文章是怎么发布在报纸上的,还是具有皇室背景的《宁报》?
要知道,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报纸,发行之前都要在礼部衙门留一份备案的。
甚至有意见相反的士子跑去礼部举报黄宗羲“大不敬”。
这事沸沸扬扬闹到御前,朱由榔只批示了一句话。
“非设天下以为天子也,乃设天子以为天下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法家的创始人慎子的名言。
意思就是,因为天下需要一个天子来管理,所以才有天子,反而言之,如果老百姓有了天子,生活反而不好过了,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天子。
这话就相当于认可了黄宗羲的说法。
有了皇帝的背书,黄宗羲的学派迅速扩充,在江南地区壮大起来,一度可以和东林复社那帮子学究打擂台。
他们自称为“奉民派”,意为过去的宋明理学,将什么狗屁天道义理,凌驾于万民之上,实在鬼扯。
他们的纲领便是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其实黄宗羲的思想远比朱由榔所知道的更加激进,历史上,他甚至主张废除君主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权平等,法制建设等等,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是中国的卢梭、孟德斯鸠,甚至还要比后者早了半个世纪。
而此时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是,这一派士子中,后来涌现的部分激进者,被称为“革鼎派”,在朱由榔逝世的几十年后,将掀起巨大的风暴……当然,这是后话了。
时间到了秋季后,朝廷开始为北伐造势,各个报纸都开始重提鼓动北伐,酒肆戏楼里,《忠烈传》的说书和戏剧又开始排布起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从光复南京以来,明廷屡屡捷报频传,收复四川,收复陕西,登陆朝鲜,登陆辽东,蒙古反正。
大大增加了民间的信心,所有人对于北伐都充满了信心,不少士子干脆投笔从戎,不愿错过这靖难之役后,时隔两百年,难得的一次建功立业机会。
等这次北伐过后,再想获得封侯封公的功业,可就不容易了。
而对于商人士绅而言,体现就是对国债的抢购。
光烈二年时,国债发行,还需要朝廷拿海务公司的股份作抵押。
到了现在,随着明军的节节胜利,所有人对国债的质疑都被打消了。
征购国债,成了商人和士绅间的流行,毕竟国债利率是银行的两倍以上,保值作用更强。
以至于财部将原本计划的八百万元国债扩充到了一千万。
其实北伐的军费消耗上应该用不了这么多,但财部考虑到,伴随着北伐进行的,除了军事战役外,还要安置处理残破的北方各省百姓,这也是一笔不小开支。
不过好在,多尔衮已经为大明做好了初步工作。
此时参加秋闱的士子还未返乡,北伐的消息传开后,迅速引发一阵阵讨论,无不踌躇满志,许多人前脚看完报纸,后脚干脆就不打算继续考了,前往兵部衙门报名参加军中文官名额。
而也正在此时,北面满清的议和使团抵达江淮。
消息传到南京,犹如烈火浇油,激发一阵嘈杂议论。
大家的第一想法就是,他妈的,你建奴也有今日?
九月末,使团抵达扬州,准备南渡金陵,令人奇怪的是,一向坚定抗清的天子并未将对方拒之门外,而是大方的表示,愿意在十月初的朝会上接见满清使者。
第85章 议和(下)
九月三十日,清使抵达南京,被安置在理藩院衙门内
立即就有不少激进者跑来冲击,表示要“诛杀鞑虏”
对此,理藩院尚书曾樱直接斥责道
“有此雄心,如何不敢上前线杀敌?”
南京紫禁城,大善殿后的望江楼内,朱由榔正在和几个宰执开会。
朝中大臣都知道,朱由榔平常不喜欢在乾清宫办公,按他的话说,乾清宫被众多宫殿包围起来,虽然宽阔,却太过压抑。
而望江楼位于宫城西面,楼上可以直接眺望到扬子江,让人心胸开阔。
所以除了朝会(只有大朝会才会在三大殿,小朝会一般在乾清宫)外,朱由榔的主要办公地点,批示奏章、接见大臣,都是在望江楼。
“民间对清使南下都怎么看?”
朱由榔亲自为坐着的瞿式耜和堵胤锡等人斟茶,而后问道
天气转凉,考虑到几位内阁宰执年纪大了,楼内还烧上了几盆炭火。
瞿式耜恭敬接过茶盏,而后道
“民间反应都还在预料之中,无非就是有的人坚决要驱逐清使,还有说杀了祭旗的,也有不少说可以先议和稳住伪清,等日后准备充足再北伐的。”
李过嗤笑一声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准备准备,打仗的事,哪有这么多要准备的?当年东晋、南宋就是年年准备,结果年年都伐不成!”
这几年当了枢密使以后,在好友堵胤锡的帮助下,李过的文化水准也是大为提高,越来越有儒将风范了。
朱由榔颔首
“大概就是清虏使出来的拖延之计,杀了倒不必,反而露怯,显得咱们多怕一样。”
“可以见上一面,就安排在十月初三大朝会上吧。”
闻言,姜曰广有些踟躇
“这……不太好吧,毕竟是来议和的。”
堵胤锡却是拍手道
“好!便是如此,也算是让清廷和那些个一意偏安的懦弱之辈彻底死心!”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因为之前枢密院、大都督府和内阁商议后,决定的北伐开始时间,就是十月初三!
届时,江淮明军将会向淮河一线发动进攻,打响北伐第一枪!
讨论到这里,君臣几人又接着商议了其他相关的北伐部署细节,基本确定的是,这次朱由榔也要御驾亲征。
只不过不同于以往亲征的是,这次朱由榔只能在距离前线上百里的后方窝着了,估计清军的旗子都见不到。
而事实上的具体指挥,还是要交给李定国、李过、郑成功等军中将帅。
突然,外面的女官悄悄细步进来。
朱由榔反应过来,笑言道
“慈煊那小子放学回来了,这还是他入学第一个月呢,理当请各位老师们留下吃一顿才是。”
这也倒没说错,从理论上,五位内阁辅臣,身上都有太子少傅、少师、少保的加号,瞿式耜甚至还是太子太傅,都算是太子的老师。
几人自然是恭敬不如从命,朝中大臣都知道这位天子比较近人情,经常留大臣在宫内吃饭,对于一些年轻官员,时常还一起整个“烧烤”、“火锅”之类的。
朱由榔吩咐女官下去设宴,倒也不奢侈,只是十来样家常菜,在南京城里也就是个上游酒楼的水准。
宫中向来节俭,以至于许多家世富有的大臣都不敢太铺张,以免被人弹劾。
正在几人说说笑笑,堵胤锡跑去和陈子壮下棋,瞿式耜却是转过身来,有些意味深长地对朱由榔问道
“陛下,皇长子也快六岁了吧。”
朱由榔一向视瞿式耜为长辈,二人名为君臣,但也有一些类似父子的感情,毕竟当年二十出头的朱由榔可就是瞿式耜一手拥立起来的。
他笑着点头
“之前梓童跟我说煊儿今年该入学,我还惊讶,仔细一想,才意识到这小子都快六岁了。”
瞿式耜这才切入正题
“皇长子也长大了,那太子之位……陛下此番亲征,或许应先立太子之位才是。”
若是其他普通大臣说这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请立太子也就算,还强调是皇长子,还说什么亲征,你咒皇帝死吗?
不过瞿式耜毕竟不是旁人,朱由榔知道他是出于稳定朝堂,毕竟随着朱慈爝出生,以后皇子肯定不止一人,早点确立太子之位,一方面能稳定朝廷人心,另一方面也不会让某些野心投机家生出什么非分之想。
其实朱由榔对于太子的态度向来很明显,比如刚才就是以朱慈煊入学的由头请内阁辅臣们吃饭,宰相们是谁的“老师”啊?不就是太子的老师嘛……
但归根到底,谁能保证朱由榔的想法永远不变呢?万一以后朱慈爝长大了,朱由榔又喜欢小儿子,不喜欢大儿子了呢?
这很容易引起**。
作为宰相之首,瞿式耜当然要防微杜渐。
朱由榔沉吟片刻,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伯公(瞿式耜号伯略),我不是不想立太子,而是……我不想让煊儿太早就关在春和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春和宫就是大明的东宫,朱由榔的意思也很简单,他倒不是对朱慈煊当太子这事有啥疑虑,在他的考虑中,作为一个基本上算是新兴王朝的新大明而言,在第二代权力的继承上,还是以稳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