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75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多尔衮的援军几乎是快马加鞭,从关内奔驰而出,驰援盛京。
  郑成功却是不急,他们此行的目的也不是马上攻下盛京,只要明军的队伍在辽东存在,本身就是一柄利刃,悬在清廷决策者的心头。
  于是乎,明军开始反过来,在朝鲜方面的支持下,与辽东半岛上修建营地、堡垒,做出长久住下去的打算。


第78章 孤立满洲(上)
  叶赫那拉部的主要活动区域,大概在今天吉林省西部的地区,是海西女真四部中最大的一支。
  明代女真诸部和辽金女真的关系并不密切,如果做一个比较恰当的对比,建州、海西之于金朝,就类似于索伦部之于满洲,属于金朝建制之外的边缘民族。
  这导致的问题就是,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燃起雄心之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松散和敌对的东北部落。
  在这一点上,两人都做出了极大努力,先是用军事和外交手段钳制,而后又用怀柔手段收买,才尽可能的将整个横贯辽宁到远东的部族集团糅合起来。
  在这个层面上说,皇太极的“统战手段”堪称明末第一,如果朱由榔眼前面对的不是多尔衮,而是皇太极,恐怕还真没什么机会。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随着关内战争的失利,满洲八旗的巨大损失,带来不少连锁反应,首先就是嫡系的建州女真,人丁实在有限,川陕以后,整个满洲八旗从入关以来,已经积累了近三万的缺口。
  其中一半都是在和光烈明军的作战中造成的,为了补充和稳定战力,多尔衮不得不扩大征兵,建州女真不足以补充缺口,就不得不向海西、野人诸部填充。
  年前,多尔衮经顺治下旨重建镶白旗。
  此时清初皇太极时期那批战功赫赫的满洲宗室将领已经逐渐凋零,要么像代善、阿巴泰、岳托那样已经在前几年病逝,要么如多铎、尼堪、博洛这般战死于阵。
  故而,当下旨重建镶白的首要问题,就是旗主人选。
  最后,只能矮个里面拔高个,将此时仅有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之孙,原饶余郡王阿巴泰次子,博洛的弟弟,岳乐顶了上去。
  而下面的人员,则由两黄旗抽调部分佐领,再从建州抽调一千壮丁,海西、野人女真抽调五千多壮丁,喀尔喀漠南蒙古诸部抽调两千,汉军抽调四千。
  而且还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逐渐糅合,重新建立战斗力和组织度,并且即使如此,战斗力恐怕也大不如前了。
  为了补充军力,多尔衮还不得不放开政策,允许包衣立功,升入正式八旗军士行列,将一批满洲籍包衣补充进来。
  除了镶白旗外,镶红、镶蓝、正蓝等在南边战争中受损颇重的八旗都得到了大量补充。
  仅从人数上看,八旗军士的总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大量海西、野人女真,蒙古丁壮、包衣、汉军补充进部队,满、蒙、汉八旗总数,已经超过十万,大概十一万多的样子。
  但多尔衮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代价是什么。
  八旗的战斗力正在飞速下降,过去那种一万精锐就能和五六万明军对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别说优势,如果对上明军精锐,一比一能不能打赢都是未知数。
  毕竟在数年的战争磨砺下,明军当中也涌现出一批脱颖而出的英雄部队。
  朱由榔还正在让枢密院策划,给一批在战争中立下过巨大功劳,发挥过关键作用的部队,授予荣誉称号,就像海军的“铁人营”一样。
  所以,当辽东方面传来明军千里渡海奔袭,控制朝鲜,登陆辽东半岛的消息,忧心忡忡。
  因为从前线的消息传来,登陆的明军,就是当初在明军攻克浙直的战役中,立下殊勋的刘国轩部“铁人营”。
  多尔衮先是以替换看守陵寝的名义,调动两黄旗数千人马连夜进驻盛京,然后封锁关内外消息,尽量避免辽东方面的消息传来。
  但多尔衮能封得住山海关,不让辽东信息传入,却封不住早已知道结果的锦衣卫细作们。
  自从光烈二年以来,锦衣卫重建已经快四年了。
  情报网的铺设十分迅速,重点先是在江南、川陕和山西地区,随着江南光复、姜镶起事、川陕收复以后,锦衣卫的工作重点就转变到了北方满清的核心统治区域。
  对于山西、襄樊这种边缘地带,锦衣卫的工作主要是暗中支持抗清力量的壮大,而对于北京及周边,这些满清控制比较紧的地区,锦衣卫更多的则是探马司为主的情报工作。
  为了向北京安插人员,锦衣卫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先是从山东下手,江南丢失以后,大运河并未完全废弃,虽说不能从浙直继续获得漕运补给,但已然可以从淮北、山东抽血。
  锦衣卫便利用漕运上的人员便利,将组织铺设到天津,而后逐渐渗透进京城。
  为此,至少耗费了不下五万两白银。
  锦衣卫是军中唯一一个不受枢密院和大都督府辖制,而直属天子的单位,军费也是走的独立账本。
  去年一年,锦衣卫就耗费了三十五万两,颇受都察院审计署的官员非议,因为各个部门之中,只有锦衣卫的账本可以不用写具体使用方向。
  当然,锦衣卫也不能没有监督机制,否则一样会出大问题,其部每年预算、决算,分为两个账本,一个粗略的交给审计署存档,一个详细的交给御前的中书科存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中书科的档案,只有天子近臣的中书舍人知道,算是机密文件,每五到十年解密一次,交予都察院核查。
  除此之外,锦衣卫内部,也设立有内视司,类似于以前的南镇抚司,负责监视、审查、执行纪律,独立于其他部门,可以绕过指挥使,向天子上报。
  在收到辽东方面的消息后,在北京周边的锦衣卫探马司缇骑迅速行动起来,通过煽动民间舆论,来扩散消息。
  很快,虽说多尔衮封锁了消息,但辽东方面的种种消息还是逐渐满天飞起来。
  而且越传越离谱。
  “听说了吗?官军在辽东登陆了十万大军,何洛会手里只有几千人马,被重重包围,眼看就要完蛋了。”
  “你这是几天前的老消息了,现在盛京已经丢了,听说山海关以东都被官军收复,过不了多久就要打到这边来,之前不是有人看到两黄旗往山海关调兵吗?就是怕官军攻破山海关!”
  “都说这关外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如今盛京一丢啊,这龙脉里面的龙气,可是就……”
  人民群众的想象力总是丰富的,再加上锦衣卫缇骑的兴风作浪,而且也并非空穴来风,两黄旗数千人马的调动瞒不住谁,而且多尔衮还让正在北直的一镇新军向山海关方向运动,随时准备策应支援盛京方向,更是坐实了大家的猜测。
  消息也很快传入了居住在满城之中的八旗贵族们耳中,更是犹如一枚深海炸弹,瞬间激起无数涟漪。
  八旗军事贵族们,尤其是不少两黄旗大臣,既惊骇于明军居然已经打到满清的龙兴之地,又愤怒于多尔衮的刻意隐瞒。
  要求多尔衮必须要给一个说法。
  正黄旗内大臣索尼甚至入宫求见太后,探寻具体情况。
  多尔衮闻询震怒,这才几天啊,北京城里,消息越传越离谱,人心浮动,还波及到了中上层。
  迫于无奈,多尔衮只好招来在京的八旗高层,告知了真相,否则照这个趋势下去,舆论只会愈加严重。
  清廷终于承认,明军的确通过朝鲜方向,向辽东沿海运送了部分军队,对满清的大后方造成了一定威胁。
  但在多尔衮的描述中,明军更类似于当初皮岛那样,在辽东沿海有了一个前进基地而已,远远还没有达到威胁盛京的地步。
  但依旧引起了轩然大波,多尔衮只好许诺,一定在年内解决这股明军。
  于是便勒令已经行进到山海关外的一镇新军入关,加强盛京方向。
  但只有他自己和何洛会等前线将领清楚,此时的辽东,明军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在利用杜尔德等人的统战工作,不断破坏满清的统治基础,甚至已经拉起了两三千人,由包衣、海西女真构成的辅助部队。
  -------------------------------------
  顺治元年以后,可能多尔衮也担心清廷迁入关内后,对于关外控制力降低,怕叶赫部搞事,于是乎便将叶赫部的大部分军士都移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周围驻防。
  但在吉林地区,依旧广泛分布不少零星部落。
  杜尔德带着一百多人的“特别工作队”,挨个拜访,拿出郑成功的条件,只要反正归明,就可以不再受满清的兵役、调供剥削,而且答应他们,事后可以将对方迁移到此时建州诸部所在,气候更加适宜的松嫩平原。
  并且正式册封,开放互市。
  大部分部落,并没有马上答应,但这种摇摆本身也是一种态度,很快就像传染病一样,在整个东北地区扩散。
  不是所有关外民族都是女真,不是所有女真都是爱新觉罗。
  得到了部分本地部落民的支持,明军扩展神速,郑成功先让陈举和刘国轩把盛京放一放,此时的盛京周围重兵防守,明军兵力并没有优势,不如趁机先向其他方向扩展,逐步孤立辽东平原上的满清势力。
  与此同时,一支秘密的使团,正在从榆林出发,悄悄向处于满洲控制下的漠南地区而去。
  毫无疑问,在全面北伐之前,明廷首先,是要将满清孤立起来……


第79章 孤立满洲(下)
  时间进入光烈六年的秋季
  此时的北方,气温逐渐转冷,由于小冰河期的存在,今年山东北部遭了旱灾,北直隶的收成也不甚理想,倒是从天启年间以来,久经摧残的河南地区,迎来了多年不错的一次丰收。
  陈举、刘国轩率军进驻辽东半岛西侧后,逐渐与清军形成对峙。
  双方在辽阳、本溪一带多次交手,由于清军在盛京数次加强力量,光复海军人数并不多,主要就是陈举、刘国轩这七千步军主力,想要吃下盛京也不现实。
  所以两军便在从辽阳到本溪的宽大战线上反复拉锯。
  都依凭辽东地区数量繁多的堡垒作为据点,然后派遣小队精锐进入敌后搞破坏,今天你偷我一个堡,明天我拔你一个寨的。
  陈贞慧作为理藩院专使,在朝鲜安顿下来,负责沟通朝鲜方面支持辽东的后勤补给。
  李淏还是颇为积极的,不仅只是提供了大量粮草,每月都向复州方向用水军转运数千石辎重,还动员起近万朝鲜官军,开始沿鸭绿江进发,胁迫满清侧后。
  除此之外,明军在辽东地区,也开始自行重建行政架构。
  海军步师录事参军冒襄,被内阁任命为按察副使、辽东兵备道,由于此时辽东情势复杂,所以不置行政单位,而是用兵备道代行府县政务。
  冒襄一转身,就变成了辽东地区的民政和后勤主官,负责征集粮草和供应后勤。
  从复州到辽阳,被粗略划分成了四个县,人口估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不过好在辽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存粮倒是不少,之前清理各地满洲贵族农庄的时候,就已经筹集到了近四万石粮草,够明军吃上四五个月了。
  郑成功的部队在辽东站稳脚跟后,海军都督同知郑鸿逵所率领的第二批补给船队也出发了,随船而来的,还有光复后军的两个营援军,以及一批火炮、弹药。
  此时的光复后军都督为张名振,都督长史张煌言,都督同知王翊,都督佥事刘孔昭。
  在光复诸军当中,后军和原弘光、隆武旧明军关系最为密切,与农民军出身的前军、左军截然相反。
  所以江南度田之时,朱由榔一直不太放心把后军放在浙直地区,于是让后军顶到了江淮前线驻防。
  但相较于前军、左军,成分本来就十分混杂的后军,倒是没被太多改动,主要是补充了大量新兵、俘虏进去,计划编为七个师,约八万人。
  这次支援辽东的两个营,由后军副将朱鼎国领头,其人也是朱明皇族后裔,但血脉疏远,早出五服,连个奉国将军都没有了。
  朱由榔光复南京,重整江南后,许多参与过组织抗清的朱明皇室后裔都为了避嫌,而连忙躲回了老家。
  朱鼎国当初跟随朱以海在浙东起兵,一路混到了一营主帅,心中未尝没有趁机得势的野望。
  可是当尘埃落定之后,他心中首先涌现的还是忐忑,毕竟老朱家天子的心胸谁都知道,说不得日后就得穿小鞋,甚至“谋逆”、“暴毙”也说不一定。
  但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了他的预料。
  光烈三年中,朱由榔就通过新任宗人府大宗正,吴王朱以海,明令,废除了昔日限制藩王、宗室出入封地、禁止任官、从军、科举的祖制。
  从此以后,朱氏族人和普通百姓一样,可以从事百业,而且超过五服之外,不再计入宗人府的宗室档案,只当做普通百姓看待。
  此令一出,倒是让无数宗室之后获得解脱,当明军打回来之时,许多原来的底层宗室,不仅不高兴,反而害怕畏惧。
  毕竟一般清军,不会在乎他们这些早就不知道隔了多少倍,除了姓朱外,一无是处的底层宗室,但大明要是打回来了,又得过回以前啥都不让做的苦哈哈日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5/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