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朝鲜在位的,是历史上被称为朝鲜孝宗的李淏,这位仁兄命运挺曲折的,少时就被后金俘虏,亲眼目睹了自己父亲对着皇太极三跪九叩,从此将这奇耻大辱铭记于心。
而后又在满清当了五年质子,直到1645年,也就是朱由榔登基的那年,才被放了回去,说起来,也算是和朱由榔同病相怜的苦命人了。
明初时期,随着朱元璋驱除鞑虏,蒙古势力被驱赶到了漠北草原,原本被蒙古灭亡的高丽,由重臣崔莹把持后,可能没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想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历史从来没有新鲜事
李成桂以江水泛滥渡江困难、粮食不足为由,再次要求高丽王撤军,后来就是非常经典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李氏王朝建立以后,素来对大明毕恭毕敬,双方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先后参与过和明军一起,对女真和倭寇的战争,最着名的就是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从文化和政治氛围上而言,由于明朝自永乐后定都北京,和朝鲜的距离比和江南的还近,所以朝鲜受明朝影响极大。(这一点从当代朝鲜的服饰文化上就可以看出,所谓“衣冠文物悉同中国”,日本吞并朝鲜之前,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都是汉字,至今韩国人身份证后面,还要备注一个汉字姓名。)
故而终明一朝,朝鲜堪称大明的小迷弟,不仅在文化上备受熏陶,在政治上也走得最近。
但万历以后,情况急转直下,尤其是皇太极先后两次远征朝鲜,史称“丙子胡乱”、“丁丑胡乱”。
从胡乱这个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朝鲜人对满清的态度了。
当时,朝鲜向满清称臣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留衣冠制度,不剃发易服。
说朝鲜心向大明,还真不是假的。
当初后金第一次出征朝鲜,清军统帅阿敏,一直打到平壤城下,当时的平壤驻军统帅见清军势大,居然弃城逃跑,金军轻松拿下平壤城。
朝鲜国王在听到后金军攻陷平壤的消息后,弃城而逃,跑到江华岛,后来派人谴使求和,第一次签订了中立条约,承若不再支持明朝。
结果条约签订以后,前脚后金军刚走,后脚朝鲜又和辽东明军联系上了,继续给予明军策应支持。
当初毛文龙所在的皮岛,就是朝鲜的地盘,同时朝鲜也一直就近给予粮草辎重资助。
景福宫内,刚刚三十岁的国王李淏却是满脸愁绪,头上白发都已不少。
自从满清丢失了江南,变成了高位截瘫病人,钱粮供给大幅减少。
尤其是多尔衮还要训练新军,还要督造火器,更是加大了对于朝鲜、蒙古的剥削力度。
身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是长叹一声
“殿下,清廷那边又来旨意,要求今年贡赋要在往年之上,多加二十万两白银,十五万石粮食,如此一来,又必须多加两成赋税才行啊。”
老臣名唤金集,官居礼曹参判,相当于大明的礼部尚书。
李淏叹息道
“又能如何呢?虽说清军大部已经入关,可就算留在关外的人马,亦不是我国能够匹敌的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自从第二次征服朝鲜之后,满清就严格的限制了朝鲜的军队人数,确保对方无反抗之力。
后世给李淏“孝宗”的庙号,可谓恰如其分,因为纵观李淏的人生轨迹,和当年南宋的宋孝宗的确非常相似。
不同于他直接选择摆烂的父亲,李淏从即位之初,也许是当年满清给他留下的屈辱记忆实在是太深重,所以便积极任用反清派官员,打击朝中亲清势力,拒绝使用清朝年号。(许多李氏朝鲜早期的文献里,都还在使用崇祯年号,以至于有“崇祯五十五年”之类的说法,朝鲜文人对于清朝比较反感,甚至在地图上,将长白山称为“野人山”,将关西女真,视为“野人”。)
甚至,一度积极策划“反清复明”,称为“北伐论”。
只可惜,历史上李淏英年早逝,在位不到十年,就憾然辞世。
而且那时候满清已经横扫关内,朝鲜以区区一隅,也不可能对满清造成什么实质性威胁。
想到这两年,清廷对于朝鲜的盘剥日益严重,李淏突然有所迟疑地道
“金卿,你说……我们有没有可能,联系南面的大明?”
朝鲜受清廷阻隔,海贸也不算发达,信息闭塞,至今的消息,也就存留在知道南面明清打得正起劲,连南京已经光复,以及川陕收复的消息都还不知道。
而且从甲申以后,弘光、隆武两个南明政权的覆灭,也大大打击了朝鲜君臣的信心。
只是以为江南地区还有明廷残余势力在活动,所以清廷才会加大盘剥,补给前线。
金集苦笑摇头
“哪里怎么容易啊?再说清虏入关以后,就是摧枯拉朽,之前弘光、隆武两朝不也是说要中兴、要光复吗?现在也都灰飞烟灭,想要指望南边,只怕难啊……”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有侍卫报道
“启禀殿下,兵曹佐郎崔觉有要务禀报!”
李淏有些意外,但还是道
“宣!”
随后,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官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殿内,喜形于色。
金集有些皱眉,呵斥道
“崔郎官,殿下面前,成何体统!”
兵曹佐郎是兵曹的副官,相当于兵部侍郎
崔觉气喘吁吁,终于缓了过来,大声对坐着的李淏报喜道
“殿下,喜事!天大的喜事!”
李淏刚才还有些生气,堂堂朝中大员,怎么这幅德行?
结果听到这话,确实有些奇怪
“何喜之有啊?清廷撤回旨意啦?”
崔觉摇头,而后解释道
“船,船!从南边来的船,已经在全罗道登陆了!”
李淏闻言,立即站起身来,先是愣了好一会,才欣喜叫到
“上国使者在何处?来了多少人?”
第72章 登陆
原来,在郑成功舰队北上之前,就先派遣了一支由西式软帆组成的小型船队,趁着顺风向,先行抵达朝鲜联络。
关于这一点,原本朱由榔还有些不放心,万一朝鲜方面跳反了怎么办?但听取了诸多大臣的意见后,才明白,这时候的朝鲜,还是蛮可靠的。
早在当初辽东时期,朝鲜和明军联合对辽东采取行动,就屡见不鲜。
李淏站起身来,在殿中反复踱步,心中激动万分,听着崔觉叙述。
“殿下,大明船队是在四日前抵达全罗道,人数不多,也就四条船,来者自称是大明理藩院郎中,名叫陈贞慧,乃是为了大明北伐舰队联络而来。”
“北伐舰队?”
李淏欣喜道
“上国决定派兵援助我朝了?”
金集倒是有些疑惑
“不是之前的消息,南边隆武朝已经被清虏攻破了吗?”
崔觉也只是道
“具体情况我也不大清楚,不过后日,上国使者就能抵达汉城,届时亲自询问就是。”
-------------------------------------
光烈五年四月二十日
大明理藩院郎中陈贞慧抵达朝鲜王国汉城府。
陈贞慧前脚还没踏进汉城,整个朝鲜朝堂上就炸开了锅。
自从当初丙子胡乱之后,朝鲜朝中就进入了亲清派和反清派的对峙。
虽说李淏上位以后,有意打击亲清派,但毕竟满清就隔着鸭绿江虎视眈眈呢,他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亲清派在朝中势力依旧不小。
朝中亲清派,主要以洛党首领,如今担任宰执的金自点为首,其人一听闻有明廷使者抵达朝鲜后,第一时间,便上疏李淏,要求驱逐明廷使者,同时向清廷报告。
但很显然,李淏早就等着这一天望眼欲穿了。
而且此时朝鲜国内,还是以当初万历以后的亲明士绅为主,而且满清先后两次远征朝鲜,杀孽无数,又兼多年残酷剥削,士民怨气不小。
听闻明廷大军将至,无不欢欣鼓舞。
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中,陈贞慧昂首阔步,踏进了朝鲜首都汉城。
景福宫内,当着一众朝鲜君臣之面,陈贞慧向李淏拱手问礼。
“外臣代我朝天子,向朝鲜国王问好。”
李淏连忙起身
“小国寡人,不敢受天子所望。”
站在殿中的一名五十出头的文官,却是立马站出来,朝着陈贞慧不屑道
“什么上国天子,你们明廷早就丢了江南,也不知你是哪个逃亡的偏门宗室,派来坑蒙拐骗的。”
陈贞慧镇定自若,不慌不忙道
“这位先生便是金自点吧,我以为,身为士人,饱读诗书,当明白君辱臣死的道理,没想到却有尔等这般如此厚颜无耻之辈!”
金自点面色涨红
“少给我狡辩!如今我朝鲜国,已向大清纳贡称臣,无须你个不知从哪蹦出来的什么狗屁上国使者说三道四!”
陈贞慧不屑道
“称臣纳贡?也亏你说得出来!”
“当年丁丑胡乱、丙子胡乱,君臣蒙受屈膝之辱,国家蒙受残害之痛,尔辈却是还能在此大谈忠孝仁义,岂不是无耻吗?”
正当二人要对喷一场只是,一旁的金集打断道
“请上国使者先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贞慧这才转过身来,朝着李淏禀报
陈贞慧从朱由榔肇庆起兵说起,文采飞扬,又添油加醋地说了小半个时辰,讲到桂林大捷,两厥名王,军山湖阵战多铎,光复南京,克复川陕。
一众君臣听得目瞪口呆,心旌摇动
李淏涨红了脸,大声击掌道
“壮哉!上国天子,果真光武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