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39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南京贡院位于秦淮河畔,夫子庙之旁,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考场,足足有三十多万平方米,近两万间用作考试的号间。
  不过一般会试都不会坐满,这两万号间大多是用于应对乡试的,为了维持秩序,也是在表明重视,朱由榔派遣御前司一千甲士,并从正在京内卫戍的两个光复中军师,随机抽取二十个哨,封锁考场。
  贡院之中,一座三层小楼高高立起,俯瞰全场,那是主考官和副考官所在的明远楼,考场里外两层围墙,上面还种有荆棘,算是比较原始的“铁丝网”了。
  为了搞好这光烈朝的第一次科举,从内阁到礼部,可谓如临大敌,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正在筹备中的四川战役。
  主考、副考之下,还设有监临、监试、巡察、同考、提调、执事等众多官吏五百多人,以至于礼部人手不够,还得从翰林院借调。
  至于负责后勤、防卫、搜查工作,则大多交给军士。
  天色还未全亮,主考姜曰广就得先带着一众考官,跑到隔壁夫子庙去,先祭拜孔子,然后才开始让聚集在考场外的士子列队入场。
  陈贞慧走在队伍之中,他已经四十岁出头了,但对于考进士这事儿来说,这个岁数不算夸张,侯方域想考,还没做个机会呢(只有秀才功名)。
  他对自己的实力还是信心满满的,当年其人可是在文风鼎盛的南直乡试,杀到了桂榜第二,这个成绩想在全国的会试当中拿个名次不难,毕竟能和南直考生一较高下的,也就浙江、江西而已。
  同行的还有熟悉面孔,比如年仅十九岁的夏完淳。
  今年年初,夏完淳守孝三年时间已到,但他还是拒绝了朝廷的直接征辟,选择科举入仕,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官而言,科举入仕才是正途,如果走恩荫或是其他路子,即使朝廷认可,在民间口碑也会有所议论。
  当然,其实夏完淳身上原本连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这倒不是说他没这才华,而是因为人家从十四岁开始就开始抗清了,也没法考功名,朱由榔以夏允彝(追封太子少傅、礼部侍郎)的关节,给了他一个恩阴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会试,否则真要从秀才考起,那也太麻烦了。
  “晚辈见过定生公。”
  夏完淳见陈贞慧在旁,连忙行礼,两人年纪相差十多岁,称一声晚辈也是应当。
  陈贞慧自然是谦让一二,虽说人家是靠恩阴参考,但自己这叔叔辈与之同科,也有些惭愧。
  两人并非第一次见面了,早在复社之时,夏完淳师从陈子龙,也算是门声显赫,自然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这些江南风云人物见过面。
  军士站立在白色漆墙的大门前,一一搜查考生,检视是否有夹带,所以速度格外慢,两人便攀谈起来。
  “听说这次恩科会试人数不少啊,光浙江举子就超过八百号,江南各省加一块,少说也得有五千以上。”
  陈贞慧感叹道
  自崇祯十七年以来,江山沦丧,弘光、隆武政权都还没坚持到开科举,就已经亡了,仔细算算,已经有六年未开科举了。
  故而如今恩科消息一传开,全江南的读书人都欢欣鼓舞,不得不说,这对安稳人心,也是一针强心剂,科举的恢复,就意味着国家发展开始慢慢回归正轨。
  于是六年来积压的迷茫惶恐,就转变为参与此次科举的人数差点突破历史新高。
  汇集南京的各省举子就高达六千一百多人,比往年多出近三成。
  可以预见的是,这次录取的人数也不会少,随着江南光复,产生大量的职务空缺,而且未来不久还要收复四川、西北,也需要大量官吏,朱由榔必须先储备一批人才,以免临时难以应对。
  吏部预算,至少要录取五百人以上才勉强够用,而之前的明朝科举,最多也就四百七十人。
  “今科乡试放得也松,举子比往年要多。”
  夏完淳虽说拒绝了朝廷征辟,但也关心时事,由于他和他父亲当初都属于铁杆反八股的,南京诸多报纸论战里,也常有他的身影。
  陈贞慧也笑道
  “不过这次恩科,也真是藏龙卧虎啊,你看了前日《宁报》没有?还专门出了一期评点此番各省乡试杀出来的‘文魁’呢,哈哈。”
  明代科举之风鼎盛,对于大明的民间舆论场而言,每三年一届的科举,关注度不亚于后世的世界杯,于是乎,随着报纸的流行,许多民间小报都开始如同后世评点球员一样,论起各省出名的举子,还在押谁能进一甲。
  尤其是《宁报》,这家报纸虽然有皇家背景,但在内容上,却比《启民报》还不正经,盖因《宁报》的主编比较奇葩,名叫李渔,这位仁兄光提名字可能让人没什么印象,但如果说到他的作品,在后世某些人耳中却是鼎鼎大名,他就是《肉x团》的原着作者。
  明晚期,也许是物极必反,严苛的程朱理学压迫下,一些思想前卫的士人选择用行动反抗,倒是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放,尤其是江南,涌现出被称为“三大怪儒”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有提倡男女平等,第一个敢砸“孔家庙”的李贽;有历史上第一个歌颂工人斗争的陈继儒;还有就是这位,敢在封建社会提倡“性解放”的李渔……
  这厮主编《宁报》后,整个报刊的风格越来越不正经,越来越有搞颜色的嫌疑,被书社警告后,才不得不收敛,只能另搞花活。
  可书社也不敢撤换他,毕竟《宁报》能飞速成长为南京第二大报纸,甚至在盈利上,比《启民报》还强,靠的就是这位,最后李渔又瞄上了这次科举,对于这种热度爆棚的话题,李渔则搞起人物评点来,大整花边新闻,传播甚广。
  夏完淳自然也看过,会心一笑
  “说起来,定生公可是排在那‘南直才子录’第一啊。”
  陈贞慧也是笑容满面,这李渔还是很识相的,在评点里颇为给脸的安了个‘南直第一才子’名头给他,可比那什么“复社四君子”有脸面多了。
  忙谦虚道
  “我看此次恩科强手云集啊,那浙江的朱彝尊、毛奇龄,福建的林芝远、章瑜,江西的欧怀章、费云宜。”
  “毛奇龄?我倒是听说过这人,听说狂悖无礼得很,也不知是真是假。”
  正在二人闲聊之时,终于临近大门,由官兵仔细搜检之后,放了进去。
  每个考生得被随机抽了一个竹牌,上面写着编号,就是他们考试的号间。
  一名二十出头的士子和旁人大不相同,古代科考考生自己都是要带许多东西,什么吃食、笔墨之类,由于会试不仅只考一天,而是要连考六天,六天之内,吃喝拉撒都在号间里,所以有些还要带上锅碗瓢盆。这人却是只拿了根笔,踹了一方墨,在众人奇怪目光下,拿着竹牌就进了号间,最终颇有些凡尔赛道
  “哪有这么麻烦,提前交卷不就是了。”
  其人正是“浙江狂生”毛奇龄,之所以说他狂,倒不是说他喜欢吹牛,而是嘴太臭,经常得罪人,甚至给自己弄出不少仇家。
  但就才华而言,十三岁就以杭州第一中秀才,前两个月又中浙江乡试第二名,嘴臭也是有资本的。
  三通鼓声后,考试正式开始,会试可就不同于乡试那般草率了,分三科,要考六天,而且与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会试经义并非一文定胜负,而是要写十几篇。
  不过朱由榔稍稍将其缩短,将四书五经的经义全部放到三天之内解决,再用一天考策论,最后一天考明算,变成了五日考完。


第28章 张榜
  前三天考经义颇为紧张,数千士子奋笔疾书,题目是三篇四书文,三篇五经文,好在题目都不算太刁钻,就算背书也能糊弄上几句。
  当然,八股行文,重在破题,其实你写第一句上去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整篇文章的层次了。
  毛奇龄抄下题目后,颇为不屑地咧咧嘴,就这,还需要考三天?
  两日之内秒杀。
  这厮素以狂傲闻名,甲申之后,他先是跟朱以海那边参与抗清,后来队伍被打散,流亡江湖,曾自称“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他已经不是反思、批判程朱理学的问题了,他是直接喷朱熹啊!
  为此先后被人构陷多次,但依旧不改嘴臭本色。
  原本按照常例,虽然考场会供应部分饭食,但相当少,并且难吃的要死,所以考生都会自带一些干粮(必须是切碎的,方便检查),但这次,由于之前朱由榔出于好奇,亲自跑到贡院看了一遭,觉得这真他妈不是人呆的地方,实在不比猪圈强哪去,拨了两万两银子,让礼部花点心思。
  比如晚上御寒的被褥,又在号间里增设了木板,用作休息,还有饭食也算丰盛了许多,起码有肉,避免有人考着考着就昏迷过去了(这种事很常见,还有直接考死的,很多体质不佳的人,熬了六天后就得大病一场。)
  做好卫生工作,几千号人全都挤在那小小号间里,吃喝拉撒五六天,不染病才怪。
  第二日,毛奇龄就已经完成了第一科六篇经义,誊抄到卷子上,在寂静一片只有纸笔刷刷声的考场中,埋头呼呼大睡。
  但从第四天开始,毛奇龄才算是稍稍又打起了精神。
  策论考试分上下两策,考生依据题目各做一文。
  第一题是,子曰“有教无类”,朝政大事,教化为本,若尔牧守一县,当以何推广文教?
  第二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贾谊是西汉名臣,曾经给汉文帝写过关于防御匈奴的策略,“五饵三表”大概意思就是,用美食、美女、华屋、财务、奴婢这些奢侈享受作为诱饵,诱导匈奴人投降,皇帝再亲自善待抚恤他们,匈奴人自然就不足为虑了。
  这番言论后来被班固嘲笑,觉得贾谊实在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但实际上,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用美女诱降西戎,越王勾践凭借西施祸乱吴国,中行说投降匈奴以后,多次进谏单于不要喜爱汉朝人的丝绸、华屋、美女,说明中行说也认为这些东西会威胁匈奴。
  那么贾谊和班固到底谁对谁错呢?策论就像后世的议论文一样,让考生自行选取角度,提出观点,论述理由。
  这道题看似是个价值观问题,好像贾谊就是“媾和派”,班固则是“主战派”,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背后真正考察的,是考生对于外交政策的认识。
  因为贾谊和班固其实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汉文帝时期,国家大乱刚定,休养生息,国力尚还颓弱,就需要和匈奴缓和关系,哪怕忍辱负重,也要争取时间。班固则处在东汉初年,匈奴早已四分五裂,汉军横扫漠北,自然不用讲什么妥协。
  问题就是在考察,这些学礼教纲常长大,先论立场,后论对错,以及主流价值观“外圣内王”的朝贡外交熏陶下的士子,能不能体会到背后,国家实力、利益对于外交政策变化的影响。
  外交政策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形势变化。
  很显然,大部分人都没有领悟到这一层。
  虽然支持两种观点的人都有,但都流于表面,站贾谊这边的,自然是“外圣内王”,蛮夷不服王化,那就修文德以服之嘛。
  而站班固那边的,自然是汉匈世仇,前有白登之耻,若如此屈膝求和,何以士大夫气节自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看似激进,但本质上也没有超脱以道德伦理先于实际问题的理学观点,没有从国家利益得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毛奇龄这才打起精神,觉得颇有些意思。
  以往的会试也会考策论,但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对于四书一些问题的延伸罢了,而且题目也都是符合宋明理学价值观的老生常谈。
  可这次却显得离经叛道起来,颇合毛奇龄胃口。
  第五日,最后一科,明算。
  如果说策论好歹还能让人写几句,那么这明算科就实在难为人了。
  即使狂傲如毛奇龄,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啥叫挫败感。
  这都是些啥?
  一共二十道题,前十道还算正常,大多都是些《九章算术》里的问题,最难水平也就是求圆周、鸡兔同笼之类。
  但到了第十一题以后,绝越加离谱起来。
  从一元二次方程,到一些稍复杂的几何问题,成功将难度上升到初一,如果只是看过《九章算术》,也未必会做了。
  而最后压轴的,是一道大杀器,后世高一内容的数列求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虽然现代的数列是由高斯发现的,但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研究,《周髀算经》、《孙子算经》里都有所阐述。
  虽然只是最简单的等差数列,但也足够难住绝大部分考生。
  反正明算科也只做参考,朱由榔并没有打算让每个人都能答出,只要能选拔出部分有天赋的,糊弄进翰林院给自己搞科研就行。
  毛奇龄被勾起了兴致,越算越起劲,笔头一刻不停,很多士子随便写了前面几题,就望洋兴叹,最后干脆提前交卷,或者呆滞。
  唯有寥寥几十个人如鱼得水,奋笔疾书。
  直到象征考试结束的鼓声响起。
  所有人收卷后,依次从大门离开,回到各自住处,等待十四日后放榜。
  所有试卷全部用泥糊住名字,分散打乱后,送往贡院中间的十八间同考官和主考、副考所在。
  接下来十多天里,他们都不能离开这个院落,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批改试卷。
  经义的卷子前天就开始了,光复江南后,礼部还是征辟了好一批天启、崇祯时前科进士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年纪都颇大了,但经义水平都相当不错,足以判卷。
  每个同考官一天阅读工作量不下七八万字,而且都是文言文,每篇都会写十几到几十字不等的批文,同一篇文章,要有两名同考官批阅过,如果两人批语相左,那就得请示主考、副考。
  好在八股文这东西,文法结构都限定死了,对于资深科场老将而言,好不好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9/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