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36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至少现在,朱由榔还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尽量放缓这一过程,避免经济转型“硬着陆”。


第22章 大同阴云
  光烈三年,顺治六年,五月初四
  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
  到了明代,由于气候变化,曾经作为膏腴之地的河东重地,眼下逐渐凋零起来,但战略位置依旧关键。
  对于任何建都北京的政权而言,宣府大同和山海关,就是左右门户,只要其中一个失陷,京师便有倾覆之危。
  当初宣大被李自成占领后,北京周围各部无不望风而降,而满清从山海关入关后,也得到了同样效果。
  但望风而降,未必是好事。
  这也是朱由榔为何对降清汉军格外苛刻的原因,过去,也有大臣建议过,可以对降清汉将宽容些,如满清那般,只要对方改旗易帜,就不干预其他。
  但却被朱由榔拒绝了,降清汉军和农民军是两码事,对于军阀化的封建军队而言,招降纳叛容易,但想要事后整顿就麻烦了。
  现在的清廷就陷入这样的窘境,以前横扫天下,所向披靡,自然无人敢说个不字,但一旦形势受挫,扩张势头被打断,许多原本没注意的问题就涌现出来。
  比如,大同这种京畿锁匙,居然还掌握在姜镶这种“三姓家奴”手中,除此外,如陕西、甘肃等很多原九边地带,都掌握在叛将军阀手中,之前如日中天时,人家自然不敢做啥,可清廷不行了呢?当年怎么“效忠”崇祯,明天他们就会怎么“效忠”清廷。
  -------------------------------------
  大同城内,山西都司府中
  姜镶坐在案首,面如沉水。
  麾下将领牛天光、刘迁分别而立。
  还有一名小校打扮的年轻人,正是当年锦衣卫初立时,帮助李定国挑起沙定洲部内乱,夺下昆明城的百户孙齐信,此时已经升到了千户。
  “将军,不必再迟疑了,我们已经得到消息,多尔衮让英亲王阿济格、礼亲王满达海,一起出兵。”
  “区区一个蒙古部落叛乱,哪里用得着两个亲王出马?这分明就是奔着大同来的!”
  孙齐信肃然劝说,两名部将也颔首赞同,看向坐在首位的姜镶。
  姜镶原本是大同总兵,和左良玉那种半路出家的军阀不同,姜家世代将门,在九边有不小影响力,这也是他敢于做“三姓家奴”的原因,无论是崇祯、李自成,还是满清,都需要他来稳定九边。
  除了他自己控制宣大重镇外,其兄姜让是榆林总兵,其弟姜瑄是阳和副总兵,影响力遍布陕北、晋北。
  山西北部
  可多尔衮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一直纵容这样一个不确定因素悬在卧榻之侧的京畿门户?
  月前,漠南蒙古二楚虎尔部叛乱,此时的漠南蒙古诸部残破散乱,就这个规模的乱子,其实姜镶自己都能解决,但多尔衮却抓准了机会,立即下令,让阿济格和满达海率大军前往“平叛”。
  聪明人不难看出,此行必经之地就是姜镶所掌控的宣大,只怕出塞平叛是假,假道灭虢是真。
  于是乎,锦衣卫也知道,时候到了。
  但这毕竟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事情,以姜镶的性格,还是有些瞻前顾后。
  “孙千户,你也知道,此番一旦起兵,我姜某人可就万劫不复了,前两日北京那边传来音讯,说摄政王愿意加封我为王,如孔、尚、耿三人一般,这让本将有些难办啊。”
  孙齐信闻言却是哈哈大笑
  “哈哈哈,封王,哈哈。”
  姜镶见对方笑声不止,面色有点难看,身侧两员部将也是怒目而视。
  孙齐信停下笑声,才说道
  “将军降清也已有数载了吧,那满清的汉姓王爷是怎么回事,您还不清楚吗?且不说多尔衮是否在诳您,就算果真给了将军一个王爵,又能如何?”
  “同是王爷,耿仲明、尚可喜别说和多尔衮的睿亲王比,能和瓦克达、硕塞那些郡王比吗?”
  “怕是见到个贝子贝勒,都得口称奴才吧!”
  姜镶一时哑然。
  孙齐信说得不错,满清对于降将爵位却是慷慨,可这爵位除了名字上沾了个“王”,其他还有什么?尚可喜别说和多尔衮比,和硕塞能比,和索尼那些八旗大臣比吗?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连列席的资格都没有。
  孙齐信整肃面容,接着道
  “反观我大明天子,将军也应听说过,李定国、李过,当年乃是张李流贼余部,如今一个武威郡王,领大都督府同知,一个领枢密使,以武将之身入阁为相!”
  “登坛拜将,宣麻拜相,君王以天下军政大事相托,何等荣耀?就算千秋之后,怕也少不了如徐中山(徐达)、常开平(常遇春)那般美名,比之给满人当奴才如何?”
  “满清关外而来,本就提防汉人,纵使吴、尚、耿等人再怎么封王,能决断中枢,总理军政吗?”
  姜镶默然片刻,孙齐信说得不无道理,此时距离之前朱由榔登坛拜将(相)已经过去小半年了,消息也穿入了北方,对于那些降清汉将而言,心中无不五味杂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满清的确不重文轻武,甚至重武轻文,可这个“武”,说得是人家八旗子弟,而绿营是不在其中的,此时的八旗还没有完全堕落,绿营将领们再努力,也不可能在清廷达到李定国、李过那种地位。
  “可清军来势汹汹,我听说阿济格调了正白旗、镶黄旗近万人马,这些可都是八旗精锐,还有那什么绿营新军,也动了近半,我靠什么挡?”
  姜镶算是默认了对方的话,又提及更重要的现实问题。
  江南丢失之后,清廷也迅速反思了自己的失败,再加上超过三万满洲精锐命丧南国,八旗力量的严重削弱,也促使满清必须有所应对。
  多尔衮毕竟一代枭雄,颇有决断,他毅然抗住压力,一方面除了八旗诸部后备男丁补充外,还从海西、野人女真诸部征召新丁,填入八旗,补充缺额。
  另一方面,他下令让尚可喜主持,聘请西洋人做顾问,在天津相仿南面,建立“神器局”,负责督造新型火器。
  双方交战这么久,肯定有武器缴获,这年头的火绳枪也没什么技术壁垒,仿造起来不难。
  而且此时,荷兰人主动联系了上来,这不难理解,此时台湾还在荷兰手里呢,作为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殖民势力,荷兰人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
  尤其是,他们还知道,这个新兴的帝国,有一个对海洋充满野心的皇帝。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那个既年轻,有雄心勃勃的君王统一大陆,否则荷兰很可能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派了由传教士、工匠组成的,过百人的特遣队,前往天津,帮助满清建立神器局,并且还愿意先向清廷出售一批火铳、火炮。
  条件是六十万两白银,并且允许荷兰船只进入天津港,在直隶、山东沿海建立教堂传教。
  多尔衮不仅全部同意,还追加了二十万两的火器订单。
  而且,江南的战败也表明,乱糟糟的绿营兵马实在不堪一击,日后和明军交锋中,只会成为拖累。
  为此,多尔衮开始整顿绿营,先从直隶绿营兵马开始,取消了原先乱七八糟的建制,同样效仿明军编制,三千人编为一营,装备火器,三营合编为一镇,以总兵领之。
  直到现在,已经在直隶整顿出五镇新军。
  这次来大同的,就有其中三镇。
  孙齐信自信解释道
  “无妨,将军能守则守,若不能守,亦有退路。”
  “在下听闻,将军兄长正在陕西榆林为总兵,若是清军兵锋太盛,难以抗衡,何不通过策应,将大军撤入陕西,届时依靠关中形胜,易守难攻,雄踞西北?”


第23章 山西惊变(上)
  在明初的洪武、永乐时期,是不存在所谓九边的,那时候,明军是主动进攻的一方,明军在漠南有大量卫所,如东胜、大宁,过半地带都处于塞外。
  但永乐之后,情况就变化起来。
  仁宣时期,明廷的对外政策逐渐收缩,漠南地区诸多卫所大部分内迁。
  紧接着叫门天子横空出世,直接把明廷北方最大的野战兵团一波送掉,明军再无深入大漠的能力,转入被动防守。
  到了这时候,所谓九边重镇才逐渐形成,而九边当中,又可以分为三段,西段陕甘的榆林、固原、甘肃、宁夏四镇,中段山西、大同、宣府,东段的蓟镇、辽东。
  而姜镶三兄弟,便能对其中榆林、山西、大同、宣府四镇有巨大影响力。
  可以说扼住清廷北面咽喉,是名副其实的腹心之患。
  但这并不意味姜镶便能和清军正面匹敌,他要真有这本事,也不至于当三姓家奴,早就自立为王了。姜镶虽然在名义上可以辖制宣大、山西兵马,但事实上,此时在山西的绿营兵马纷杂众多,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他自己真正能够勉强控制住的,只有大同。
  大同镇内,他的三个亲信部将,刘迁、牛天光、胡国鼎,合计能有八千多号人,再加上他自己本部的三千亲兵,便是全部力量了。
  除此外,大同镇东北面的阳和卫,自家兄弟姜瑄也能拉动三四千人。
  但从锦衣卫方面情报来看,清军此番光八旗就动用了过万,还有三镇新军,合计四万余众,而且届时大军一至,宣府那些本就摇摆的小军头也会直接倒戈,等清兵抵达大同,少说也有五六万了。
  所以姜镶心中还是倾向于撤往陕西,孙齐信屏退左右后,又对他说明了明廷方面的态度。
  只要他这边一动手,南面便会从川东同时发动,令豪格、吴三桂无法北顾,此时将入夏季汛期,姜镶只需要借助黄河天险,关中盆地形胜,锁住潼关,纵清廷十万大军,又有何惧?
  而且同时,南边明军湖广、江淮各部同时动作佯攻,四川攻势连连,清廷能分出多少人来?
  若是在西北站稳脚跟,西可通甘肃,与和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取得联系,向南可以配合湖广云贵,光复四川,将豪格、吴三桂围杀在四川盆地之中。
  一举光复西北、西南,这功劳不比李定国差多少吧?只要自己起事,明廷那边就不吝惜一个军都督和国公爵位,若是日后依靠西北地利,在北伐之时立下大功,封王也不是不可能嘛。
  李定国、李过那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风,不比尚、耿那般口称奴才强?
  当然,虽然他自己这么想,但其实朱由榔根本就不指望姜镶真能有李定国那般本事,只要能把主力安全撤入陕西,就阿弥陀佛了,至于日后,收复四川,打通西北联系后,还得派个有本事的过去坐镇。
  但最起码此时,朱由榔还是相当慷慨的,一道加封晋国公,拜光复右军都督的圣旨,加盖印玺,给送了过来。
  与此同时,清军从京师西进的兵锋已经抵达保安州,距离宣府不到百里,剑指山西,姜镶再无迟疑。
  -------------------------------------
  五月初十,姜镶已经先后让牛天光、刘迁出城,前往控制山西其余部属。
  刘迁前往代州,控制振武卫、雁门关诸部,牛天光前往潞安府,控制潞州卫。
  同时,锦衣卫还帮忙联络了泽州守将陈杜、张斗光,以及正在偏头关的山西镇副将万练。
  次日上午,姜镶急召城中诸将议事。
  等诸将一至,便见到将都司衙门重重封锁的甲士。
  姜镶开门见山
  “阿济格、满达海大军已至宣府,此番必是图我而来,鞑子对我等早就猜忌,如今若是以大军入山西,我等必定无好结果,光烈天子神武圣明,已然克定江南,鞑子先亡尼堪,后亡多铎,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朝廷北伐不日之间,本将欲起山西响应,诸位弟兄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下方众人无不议论纷纷,但说实话,也并不算多惊世骇俗。
  能站在这的,都是当初在边军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油子,清廷那点九九,哪里猜不出来?不仅是姜镶,他们何尝没有担心清军过来架空他们,但相较于姜镶,其实对于这些将佐而言,并不怎么怕清廷清算,他们又不是主帅,最多被打散掉到其他地方。
  不过姜镶一番话说得还是在理的,自从江南光复后,无论明清双方,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是清军入关时横扫天下、势不可挡,对于这些降清汉将而言,要么投降,要么就得死,相较而言,投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3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6/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