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23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你们本就是明军,反正过去便是,本将可是正儿八经的满洲人,投降过去,还有活路吗?就算有,恐怕也是流放边塞,了此残生,还不如战死此处呢!”
  郝文兴却也不惧,接着问道
  “将军为何会这么想?”
  杜尔德愕然道
  “这还用着想吗?之前我让军中文士念了那明廷天子的什么《北伐大诰》来听,人家与我等满洲人血海深仇,如何会轻易饶过?”
  杜尔德属于皇太极时代之后成长起来的满洲人,相较于之前的女真贵族们,受汉文化的影响更深些,入关之后,更是耳濡目染,常喜欢让随军的文士讲些有意思的掌故来听。
  郝文兴笑道
  “将军可听闻过汉与匈奴故事?”
  “略有耳闻,好像也类似于我满洲与明廷这般敌手。”
  郝文兴接着阐述道
  “当年匈奴比今日满洲强大十倍不止,与汉廷何尝不是血海深仇?卫青、霍去病清扫漠北,剿除匈奴王庭,何其干净利落?”
  杜尔德疑惑颔首,而郝文兴则是目光灼灼
  “但将军可曾知,北击匈奴的汉武帝,死前留给自家儿子的顾命大臣里,却是有一名匈奴人,名唤金日磾。”
  杜尔德更加疑惑
  “这是为何?那匈奴人不会被清算?”
  郝文兴笑道
  “不仅没被清算,而且其人病逝后,极尽哀荣,其子封为侯,陪葬皇陵。”
  “为何武帝如此信任于他?”
  “正是因为他是匈奴人,但又非匈奴单于王室!其人出身匈奴休屠部,当年休屠部受单于猜忌,为霍去病所破后,被俘入汉,正是因为他是匈奴人,举目无亲,了无勾连,所以武帝才会如此信任。”
  杜尔德顿时明悟道
  “你的意思是,我也可以当一个‘金日磾’?”
  郝文兴拜伏
  “正是!当年汉武帝击匈奴而用金日磾,唐太宗灭突厥而用契苾何力,末将观这光烈皇帝,亦是雄主,昔日李过、高一功等人随李自成围城京师,逼死崇祯,尚且能受封为帅,统领大军,将军虽入关征战,但手中却无扬州那等血债,如何便不能做一个这明廷的“金日磾”?”
  杜尔德闻言不禁站起身来,左右踱步,心中思虑万千。
  郝文兴接着补刀
  “况且那爱新觉罗氏如何对待将军,将军今日难道没有体会吗?自古征战,都要讲个内外相合,日后明军北伐辽东,说不得将军这海西女真的出身,便能取大作用,如何就不能谋富贵?当年本是爱新觉罗背约强行兼并叶赫部,将军今日报复回来,有何不妥?”
  杜尔德心中天人交战,其实也不难选择,若是坐守枯城,早晚也是个死,与其如此,还不如赌一赌,那博洛如此辱没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岂能没有血气?
  最后下定决心,厉声回头
  “你既然能说这么多,头头是道的,想必和那边已经搭上线了吧?”
  郝文兴不慌不忙道
  “不瞒将军,末将已经和锦衣卫那边搭上了联系,就等将军一声令下了。”
  他心中却是激动万分,之前他和锦衣卫搭上关系后,虽说也策划反正,但自己区区一个参将,手下也不过千余人马,作用有限,又兼之其人和杜尔德关系不错,对他多有了解,变动了策反杜尔德的想法。
  这还是明清全面开战以来,第一次八旗中高级将领主动反正投降,自己若能促成此时,说不得就是一件大功。
  杜尔德颔首,二人便商议起来。
  最后得出计划,绿营方面好煽动,大家都是混军饷而已,如今祸到临头,只要有人带头,自然降者云集。
  但杜尔德这边麾下的甲喇就比较麻烦了,郝文兴的策略是团结一部分,打击一部分,杜尔德可以通过叶赫部出身的关系,拉拢甲喇当中那些出身海西、野人女真的军官士卒,而后趁机伏杀其中镶蓝旗建州嫡系死硬军官,夺取控制权。
  决心一下,有了杜尔德这个军中二把手帮忙,事情就好办多了,郝文兴趁着喝酒,拉拢了几名绿营参将、千总,眼下大家都知道祸将临头,心思活泛的人不在少数,略一解释,便参与进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至于杜尔德这边则稍麻烦些,好在满洲制度,杜尔德虽是海西女真出身,但也属于贵族层次,麾下有不少族中子弟、包衣、家奴,这些人和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难策动,其余便是一些同样在博洛麾下不太得志的满洲、蒙古军官。
  -------------------------------------
  十一月十二日,李定国六万大军逼近金华,于城外扎营驻兵,同时间,衢州方向,王夫之和张家玉的兵马已经开始包围攻城。
  博洛先是监督城防,心情憋闷之下,竟是连杀了数十名松懈城防的绿营兵将,城中气氛更加诡异起来。
  也许是自知时日无多,博洛开始学洪承畴那一套,在城里广布柴薪,等明军破城后,一齐**,随城而亡,而后日日饮酒作乐,一副堕落景象。
  十四日黎明
  杜尔德带着二十多员亲兵,带甲按刀,悄悄前往府衙,与此同时,被他和郝文兴策动的三百八旗军士和两千绿营也行动起来,杜尔德利用自己副将身份,假传命令,命北城换防,让郝文兴率部接替。
  而后带着亲信,直驱城中府衙。
  “还请汇报王爷,护军统领杜尔德有紧急军情来报!”
  原本有些疑惑杜尔德来得这么早的护卫亲兵不敢耽搁,连忙进去报信,也许是害怕城中绿营作乱,博洛在自己住所安排了五百八旗兵丁驻守。
  博洛被人从床上叫醒,自然大发雷霆,但听是紧急军情,倒也不敢太过怠慢,让杜尔德进府中参见。
  满洲还没有中原王朝那般许多规矩,平时将帅相见,也没有什么不能带刀的说法,杜尔德便按刀而入,二十多亲卫留在府门处,其人对守门军官道
  “这些弟兄都是值了夜班过来的,麻烦安排让他们歇一歇,就在外面门房便可。”
  杜尔德毕竟是副将,一点威望还是有的,守门军官连连称是。
  “奴才见过王爷,昨夜有湖广方面的人过来,似是带来了郑亲王那边的音信,有信函在此。”
  “哦,快快拿来!”
  原本被叫醒想训斥两句的博洛闻言顿时清醒,此时由于交通断绝的缘故,他们还不知济尔哈朗已然退兵,听闻有其人消息,还以为济尔哈朗打了胜仗,渡江南下,如此自己这边就有转机了。
  杜尔德假意从袖中抽出信函,却是一手隐隐按刀,靠近博洛两步之内,此时对方刚刚睡醒没多久,再加上这种事实在从未有过,并无防备。
  “锃!”
  “杜尔德!你想找死吗?”
  博洛忽闻锋刃出鞘,下意识闪躲,却是未能让对方得逞,门外有军士似是听见这边动静,快步赶来。
  杜尔德一击未中,心下大慌,却是直接趁机按住尚未着甲,只穿单衣的博洛,以刀胁迫其人脖颈,面向门外。
  任凭突入屋内的甲士手足无措,就在双方对峙之时,忽得府外杀声大作,郝文兴已放大军入城,杜尔德麾下八旗率先发难,与城中其余八旗混战,为明军争取时间。
  博洛面如死灰,知大势已去。
  至此,当年满清率军攻略江南,犯下重重血债的几乎所有主将,多铎、洪承畴、尼堪、博洛、刘良佐、李成栋、谭泰等人,或死或擒,全部清算。


第119章 南北(上)
  明光烈二年,同时也是清顺治五年。
  时间进入腊月,整个北方都被银装素裹铺饰起来,纷飞鹅毛雪花将原本热闹的北京城变得单调起来,寒风凛凛下,唯有几个拉煤的工人在街头叫卖。
  这种沉重的窒息感不仅仅是天气带来的,还有南面逐渐传来,风云诡谲的新消息。
  最里面的满城当中,一场空前剧烈激荡的**正在积蓄酝酿。
  短短两三月的时间里,先是南昌、九江先后失守,而后又是军山湖大败,镶白旗全军覆没,豫亲王多铎身死,接着江西全境陷落,明军直驱江南。
  紧接着又传来南京失陷,江北安庆、合肥、扬州重镇先后丢失,谭泰身死,博洛被擒。
  长江以南,尽数易帜。
  此时的中国早已不同于隋唐、两宋之时,随着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就成为了关内最核心的统治基石,丢失了这块财税、人口重地输血,原本处于上升期阶段的清王朝一下子就变成了高位截瘫病人。
  更重要的是,自入关以来,清军凭借一场场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胜利,所缔造的军事强权,彻底崩塌了。
  如果说潮惠之战时,无论满汉,所有人心中依旧保持着那种自信与恐惧,桂北一役后,抗清势力获得希望,清廷开始正视对手。
  那么江南的丢失,则彻底把双方拉到了平等位置上,更确切地说,明廷方面恐怕更占优势,眼下哪怕能够划江而治,对于清廷而言,都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怕只怕人家养精蓄锐几年后,要学刘裕、朱元璋那样直捣黄龙。
  但在军国大事的颓败之下,更为令人紧张的,还有随之而来的严重政治后果。
  当年皇太极暴毙,众人推福临继位时,多尔衮其实还没有掌握摄政大权,至少济尔哈朗还有一直不太管事的代善,对于满清朝内影响力都不弱于他,甚至豪格,也有分庭抗礼的底气。
  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还得是带领清军入关的决策,因为这一决策可谓千载难逢,恰到时机,当时吴三桂的守军已经被李自成诸部打到快崩溃,多尔衮亲率八旗几乎所有精锐,果断孤注一掷,一日夜行军二百里,从农民军侧后突袭,逆转战局。
  可以说,多尔衮替满清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如果他稍稍迟钝一两天,满清想要入主中原,都不会这么简单。
  故而,入关之后,多尔衮声势无以复加,再加上关内劫掠的财富、圈占的土地、掠夺的人口也足以让他收服八旗众山头的钦佩与信任。
  豪格等人纵有万般气闷,也不得不屈居其下。
  但江南局势的扭转却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当初为了把江南这个钱袋子掌握在自己手里,细细观察,会发现,多尔衮派往攻略江南的将领,全部都是其人心腹,如他的亲弟弟多铎,一直和多尔衮兄弟关系紧密的博洛、尼堪等。
  也就是说,多尔衮在八旗当中的基本盘,一半都放在江南。
  而现在,尼堪、多铎身死,博洛被擒,他引以为根底的镶白旗直接全军覆没,关系紧密的镶蓝旗也损失惨重。
  此时再回顾多尔衮在八旗中的“股份”,已经缩水到和豪格、济尔哈朗同一层次了。
  这就要说到满清八旗的政治格局了,多尔衮摄政以后,基本掌握了两白旗,这也是他最大的资本,其余正蓝旗在豪格手中、镶蓝旗在济尔哈朗手中,而两红旗则掌握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两个儿子,满达海、瓦克达和硕塞手中。
  至于两黄旗,名义上是由顺治亲领,但事实上,是被当年皇太极的亲信旧部们掌控,这些人虽然手握八旗当中最重要的力量,但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而原本威望资历最大的代善,由于年老体衰,个人性格也比较佛系,只是在府中养病,素来不参与朝政。
  此战之后,多尔衮两白旗顿时没了一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遭受重创,明眼人都知道,当年有机会继承皇位却被多尔衮撺掇济尔哈朗等人踢下去的豪格一定会闹事。
  果不其然,随着南北对峙的局势稳定,豪格立刻向朝中上疏,也许是吃过亏长记性,也许是有高人指点,总之这次他的切入点相当精准。
  他没有直接抨击多尔衮,而是向朝廷建议
  “镶白旗覆没,须得重建镶白,愿以正蓝旗将佐调动,组建新镶白旗。”
  事实上就是想扩大自己的基本盘,同时主动提起镶白旗全军覆没的事情,言下之意也有催促追究责任,至于第一责任人是谁,就不必多说了。
  可多尔衮也毫无办法,两黄旗当中,也有不少原本就支持豪格的皇太极旧部暗流涌动,互相串联。
  十二月后,豪格以回京述职的名义返回京师,连四川方面的战事都懒得管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其人是奔着“反攻倒算”来的,多尔衮地位岌岌可危。
  甚至到了这时,济尔哈朗都态度暧昧起来,多尔衮顷刻间被空前孤立,就连之前百依百顺的太后大玉儿,也多次和两黄旗大臣私下接触,虽说还不至于站在多尔衮对立面,但也有刻意疏远的意味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多尔衮策动起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手腕,也不等豪格抵京,主动召回八旗各大主事的亲王、郡王会议,先是假惺惺向顺治请罪,又表示愿意辞去摄政王头衔。
  如今尘埃未定,顺治和他背后的太后自然不会允许,但这招以退为进还是避免了后面让豪格直接逼迫的尴尬,不过即使如此,依旧难以掩盖他此时艰难处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3/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