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6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交换满清招抚江南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的项上人头!
  没错,朱由榔就是明摆着的挑拨离间!可挑拨离间又如何?这就是阳谋,他就要看看多尔衮是打算开罪一众满洲八旗贵族和自己的亲兄弟呢,还是砍了洪承畴让所有降清汉臣离心离德?
  一句话,他多尔衮没得选!


第26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上)
  “绝对不可能,休想!”
  多尔衮将手中的信函往桌案上一掷,气急败坏道
  血红色的帽缨在头上摇晃,凶狠的眼神似乎要择人而噬。
  之前明廷要求用尚可喜交换郑芝龙,就已经让多尔衮十分难堪了,只得让下面先把这个事情压住,既不同意也不否认,暂且搁置下来,等日后前线形势好转后再说。
  多尔衮又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一旦把郑芝龙放回,南边那位小皇帝就能如鱼得水,加速招揽整合郑军旧部,让本就难以支应的沿海局势更加恶化。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尚可喜不是普通的汉军降将,那是皇太极时期就已经率部降了满清的老将,是八旗汉军当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派系,如果自己明确拒绝,那些原本早就降了清军的汉将会不会有想法?他们的资历可比尚可喜浅多了,若是连尚可喜满清都不在乎,难道会在乎他们吗?
  如果说尚可喜的事还只是让他恶心的话,那紧接着来的用傅勒赫交换洪承畴就绝对是草蛋了!
  多尔衮虽然文化不深,但“二桃杀三士”这个故事还是听范文程他们说过的。
  如果说尚可喜是早期降清武将的代表,那么洪承畴则是八旗崛起的历程中,第一个降清的明朝督抚大臣、中枢官员。洪承畴降清前可是崇祯的蓟辽总督、领兵部尚书衔,做个不恰当的比方,地位相当于眼下光烈朝廷的堵胤锡。
  可以说洪承畴的投降,在当时可谓震惊天下,让中原、江南的明朝官员第一次发现,这个关外政权居然有着如此强大的实力与野心,同时他的投降也为后面入关时招抚汉人士子、官员树立了榜样。
  你看,人家洪大学士当年官居兵部尚书、数省总督、天下帅臣,不也是降了嘛,人家满清也没亏待不是?还让当了秘书院大学士,照样总督、招抚江南,除了要剃头留小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这,就是洪承畴投降所带来的巨大政治效应。
  结果现在朱由榔却要拿洪承畴的人头,换他多尔衮的亲侄子,阿济格的长子。
  作为一名有着敏锐目光的统治者、政治家,多尔衮清晰的明白,这个交换决不能同意。一个宗室纨绔子弟,如何能和总督江南,招抚数省的重臣相提并论?
  可世间事哪里有这么简单,不同意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和旁人想象中不同的是,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三人虽为同父同母亲兄弟,但关系却并非一直亲密无间。阿济格是长兄,比多尔衮大七岁,早在太祖努尔哈赤时,就已经是八旗中响当当的名将了,皇太极在位初期时,三兄弟事实上是以阿济格为主的,只是后来阿济格受皇太极打压,才有了多尔衮的上位。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多尔衮不断向皇太极示好,甚至因此得到了原本属于阿济格的几十个牛录,阿济格与多尔衮之间几乎没什么往来,关系非常紧张。
  相反,反而是最小的多铎更加和阿济格亲近,当初皇太极给阿济格安的罪名就是擅自给多铎主持婚礼,由此可见,三兄弟中,多尔衮反而是那个被孤立的,直到后来皇太极逝世后,三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才不得不走向联合,以两白旗对抗皇太极留下的庞大两黄旗势力。
  如果自己拒绝这个交换,阿济格会怎么想?多铎会怎么想?就算他们不敢和自己理论,凭多铎那个脾气,在江南会给洪承畴好脸色?两人必起嫌隙!可现在自己又找不到其他能够代替多铎的人选,江南是满清在关内最重要的据点,既是钱袋子、又是粮袋子,控制漕运枢纽,可谓国家命脉。如果交给济尔哈朗或是两黄旗的人,自己放心吗?可在自己能够信任的人选里,大多都资历不足,或是年纪老迈,而且坐镇江南,非亲王不可,满朝当中,也就唯有阿济格、多铎两兄弟胜任,若是让阿济格去,怕是直接就会把洪承畴给剁了……
  “两位学士怎么看?”
  多尔衮实在无法,只能求助于两名满清最重要的谋臣,范文程和宁完我。
  但二人也是汉臣,回答这种问题多少有点涉私之嫌,所以范文程二人对视一眼,良久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多尔衮沉声道
  “不必在乎其他!如今乃是危急之时,但说无妨!”
  范文程思虑了下,这才小心开口道
  “王爷,奴才以为不如就此事直接召开议政王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
  多尔衮闻言有些皱眉,他相当讨厌这玩意。
  当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后,设置了五名议政大臣和十名理事大臣,和诸贝勒每五日集会一次,协商国政,后来又改为八旗旗主贝勒商议,成为议政王会议的雏形。
  后来皇太极即位后,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成为亲王、郡王、贝勒等宗室和八旗当中的军事贵族以及部分汉军八旗大臣(范文程、宁完我)参与的最高政务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相当之大,尤其是眼下皇帝尚幼,多尔衮虽说是摄政王,可毕竟也只是个王爷而已,就本质而言并不比济尔哈朗等人强多少,要是议政王大臣里面的大多数都反对多尔衮,多尔衮照样也得下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所以多尔衮摄政以后,一直相当反感抵制这东西。
  一旁的宁完我见多尔衮面色不渝,连忙解释道
  “王爷所忧不就是怕不同意交换后,英亲王和豫亲王猜疑吗?若是能让二位王爷明白,王爷您是想同意的,奈何议政王会议当中其它诸王和大臣不同意,不得已才只得否决,如何?”
  多尔衮颔首,他明白二人的意思了,召开议政王会议的目的就是让其它宗室大臣给自己背锅,以减少这事对自己威望的打击。
  但还是疑惑道
  “其它诸王、大臣为何要反对?他们也是八旗宗室,反对交换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宁完我呵呵一笑,接着解释到
  “王爷,他们反对不反对并不在于事情具体如何,而是王爷您的态度。”
  “豪格等人对王爷早已愤懑在心,而两黄旗的索尼等大臣跟随太宗多年,洪承畴是太宗收服提拔的,他们也会出面维护。只要王爷做出一幅坚持要同意交换,坚决站在英亲王、豫亲王这边的架势,豪格等人出于反对王爷,必然会指责王爷因私废公,而索尼等人也会附和,届时顺水推舟便是。”
  多尔衮目光流转,在乾清宫大殿里反复踱步。
  这里本来应该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但如今多尔衮身居“皇父摄政王”,出入礼仪与天子无二,早就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办公室了。
  望着背后那张龙椅,多尔衮终于下定决心
  “那便如此!无论如何,绝对不能让南边伪明小儿的离间阴谋得逞!”
  范文程补充道
  “奴才以为,会议召开前还是要做些准备的,以防万一。”
  “如何说?”
  “豫亲王不能召回来,就以江南防务甚重,干系重大,留在江南,另外将豪格召回后,不如让英亲王代替豪格出镇川陕!”
  “哦?”
  多尔衮似乎明白了范文程此举用意
  范文程郑重道
  “切不可让英亲王和豫亲王留在京师,获悉详情!”
  多尔衮微微颔首
  “那就怎么办吧!我明日便上书陛下,召集诸王、宗室大臣,聚集御前议政!”
  虽然嘴上说是上书陛下,但其实就只走个流程而已,第二天就开始派出钦差召回四川的豪格,并下旨让阿济格前往陕西。
  随后,满清各大亲王、郡王们,还有各宗室大臣、八旗将帅开始向京师聚集。


第27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下)
  满清顺治四年,十二月十一
  冬至刚刚过去,被从各地紧急召回的众多大臣和王爷以及八旗头领们在北京紫禁城聚集。
  满清拿下北京后,将内城的汉家百姓全部驱逐出去,留下的房屋也被霸占,几乎每个宗室王爷在城中都有自己的府邸。
  乾清宫中,几十号头戴血色红缨帽和孔雀花翎,身着绘龙的马蹄箭袖袍服的宗室王公大臣们叽叽喳喳,聚做一团。
  “陛下驾到!太后驾到!皇父摄政王驾到!”
  随着站在殿上的内侍一声吆喝,众人这才算安静下来,各归各位,站立恭候。
  小顺治今年才不到十岁,自然也没什么气场,只是在自己母亲的指引下坐到龙椅上,对下方的众臣稚嫩回应道
  “众卿家平身!”
  随后,年轻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孝庄皇太后,坐在龙椅一旁,也不发表意见,只是道让摄政王主持会议,而后便一言不发,宛如木偶。
  “此次召集诸王公、大臣,乃是为了效仿昔日太祖、太宗时,以宗室集会,共议朝政!”
  “至于朝议的主题,大家私下恐怕都已经获悉了,本王也不必多言,南方伪明朝廷送来信件,说是要以被俘的智顺王尚可喜换取郑芝龙一家,用被俘的镇国公傅勒赫换取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的性命。”
  “大家既然都在,便畅所欲言,都说说各自意见吧!”
  关于这两个问题和召集此次会议的原因,众人私下都是打听得差不多的,叽叽喳喳议论了一二,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济尔哈朗首先出言。
  “不知此事,摄政王是如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站在首位的多尔衮身上。
  多尔衮轻叹一声,道
  “本王的意思嘛,无论如何,这大清,毕竟是咱八旗的天下,咱爱新觉罗氏的天下,断没有堂堂太祖之后,宗室国亲的性命没有一介汉人奴才的性命更重的道理,故而,本王还是倾向于交换的。”
  “至于尚可喜和郑芝龙的事嘛,换了也无所谓,毕竟桂北一战后,我大清的火器尤其是红衣火炮损失颇重,原本精通火器的孔有德已经身陨,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尚可喜,无论如何也是要保住的。”
  济尔哈朗只是颔首,也不发言反驳
  倒是下面的肃亲王豪格已经快憋不住了,他本来是皇太极的长子,按理应当是皇位继承的第一人,结果就是因为多尔衮导致其与皇位失之交臂,多尔衮摄政后,又多次排挤打压于他,说不愤恨那是假的,只巴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最典型的便是多尔衮入关后,将自己的正白旗和两黄旗一起升为“上三旗”,而将其它包括自己所领的正蓝旗等五旗列为“下五旗”。
  “摄政王此言,恐怕有假公济私之嫌吧?谁人不知,那傅勒赫本就是你的亲侄子,为了自家子侄,竟然不惜无辜杀害国家大臣,此乃重私利而不顾公务!”
  豪格辛辣讽刺,多尔衮只是故意板着脸
  “肃亲王何出此言?本王也是一片公心!”
  豪格见状心中更加暗爽,觉得自己拿捏住了多尔衮的七寸。
  倒是一旁的礼亲王代善第七子,现封贝子的满清宗室名将满达海沉声道
  “摄政王,末将也不在乎什么因私废公,只是想知道,若是同意这番交换,会不会造成满汉嫌隙?”
  “本来咱们入关以后,为剃发易服,各地反抗叛变此起彼伏,难以扑灭,再加上南边伪明朝廷正在势头上,若此时再与原本投降的汉军将领产生嫌隙,恐怕会出大乱子啊!”
  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满清毕竟还处在上升期,不是崇祯时期那种只论立场、不讲对错的党争,顾全大局的宗室大臣还是不少。
  多尔衮虽说暗中已然点头,但嘴上依然还是道
  “可无论如何,傅勒赫毕竟是宗室之后,太祖之嗣啊!”
  接着,镶红旗的旗主,皇太极第五子,同为满清宗室名将的承泽郡王硕塞接着道
  “无论如何江南不能乱!洪承畴绝对不可杀!”
  硕塞虽然是皇太极的儿子,但并非嫡出,而且也不受重视,所以他反而和多尔衮等人走的比较近,与同为兄弟的豪格走得比较远,也算是多尔衮在朝中比较信任的几名宗室之一。
  后世历史上,这位年轻的宗室名将,即使身份尴尬,但依旧熬过了多尔衮、顺治、康熙三朝风波,得到善终,最终受封庄亲王,被潜龙奉为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算是庶子逆袭的典范。
  豪格却只以为这是同为皇太极之子的硕塞在支持自己,反对多尔衮,连忙附和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