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61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明朝《神器谱》记载的鲁密铳
  比如枪身被稍稍缩短,而枪托却比一般鸟铳要长,便于士卒抵肩射击。
  更出色的是,宋应星还给这款火铳设计了一柄“刺刀”。它摒弃了土耳其鲁密铳原本在枪托里安插刀刃的方式。
  而是给火铳兵们设计了一种新式佩剑,这款佩剑特点在于剑身比较狭窄,而且剑柄为圆柄,还比一般佩剑剑柄要长。
  一旦和敌人进入近战,火铳兵便可以抽出佩剑,将圆柄插入枪口,整支火铳马上就能变成一杆七尺长的短矛。
  欧洲早期的插塞式刺刀如图
  如此,火铳兵在近战之时,便不再像以前那般只得用佩刀短兵相接,而是也可以如同长矛兵那样摆出枪阵。
  这种塞入式刺刀也是步枪历史上第一种刺刀设计。
  朱由榔抡起一支样品,感觉不是很重,但要比明军的鸟铳要重些,估计有七斤左右的样子,这已经要比原本的鲁密铳轻多了。
  从一旁竹筒里抽出一枚纸包着的弹药,这是朱由榔的提议,效仿后世历史上经验,将固定数量的火药和弹丸用纸包好分开,装进一节随身携带的竹筒里,战斗时直接从竹筒中抽出,用牙咬开,在药池里倒上一点后塞入枪管。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因为手忙脚乱,加多了火药而炸膛,也大大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士兵每回上战场都能固定发给弹药,一个竹筒大概五十枚弹药。行军时士兵们给竹筒拴上绳子,左肩跨上装有纱布、金疮药、消毒酒精的急救筒和饮水筒,右肩挎上弹药筒,可谓“左生活、右战斗”。
  欧洲早期纸包定装弹药
  自从桂林保卫战时,“急救筒”的流行,现在军中刮起了一阵“竹筒热”,什么都能拿竹筒来装,既轻便又实惠,在这江南地区到处都是。喝水用饮水筒、吃饭有饭食筒,如今弹药也有弹药筒了。只要在筒上钻个孔,绳子一系,跨在身上相当方便。
  朱由榔咬开弹药纸包,做好准备,塞入枪口,用通条捅紧,点燃火绳,把枪托抵肩,面朝远处墙壁,扣动扳机。
  “砰!”
  一声脆响、硝烟弥漫,经过几次试验之后,得出结论,这支火铳不仅威力上要大些,而且射程也比传统的鸟铳要长将近三分之一。
  朱由榔打量着铳身,上面还刻着一个编号“甲二十四”,枪托上也同样有着“丁一一七”的字样。他知道,这就是武备局目前正在实行的“责任分工制”,类似于后世流水线,每个部件都非给不同小组生产,专门做一个部件,比如枪管、枪托、扳机等等,但做好之后,要在成品上刻上自己的编号。
  出厂之后,会有官员随机抽检,一旦出现问题,就能通过编号找到责任人。
  这种制度看似先进,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了,早在战国时,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就靠这种方式生产弓弩,以至于秦弩能够冠绝天下。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朱由榔重视工匠,无论待遇、奖金还是经费都不含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转头对一旁前来汇报的宋士意道
  “如今这火铳产量如何?”
  “回禀陛下,预计一月大概能产出一千七百支左右,若再过两月,等水力锻锤工坊都建起来了,工匠也熟悉了流程,应能提高到三千支上下。”
  朱由榔颔首
  “不错,不过还是不够,要多少经费提便是,朕都照准,你们也别总是只把目光留在佛山嘛,其他位置优越的地方也可以建设分局,多多利用水力锻锤,人员方面还要扩招,争取达到月产四千支以上。”
  “市舶司那边这个月的税银已经押解过来了,我吩咐了内阁,先提出八万两用于火铳、火炮的扩大生产!”
  “谢陛下!臣等必全力以赴!”
  -------------------------------------
  朱由榔一手新军队,一手新武器双手抓的同时,几千里外的四川境内,清军统帅可就没这么好心情了。
  “如此看来,咱们再不有所动作,怕是以后就陷入被动了。”
  吴三桂深深皱眉,对着面前的满清肃亲王豪格道
  “看样子,那小皇帝是想把夔州、重庆、播州这几个要点占住,然后连接云贵,彻底将我们锁在川中,进出不得。”
  豪格也是身经百战,明军战略意图简直不要太明显,一方面联络川东土司割据三府,一方面派出李定国准备收复云南,就是想把四川清军彻底堵在盆地里,干扰不了他们的后方。
  “平西王以为,眼下当如何?”
  豪格问道
  两人不仅在军政上是搭档,交情也还算可以,大概是因为二人在满清中都处于被排斥的位置。
  吴三桂虽然降了满清,但清廷对他却是一向不信任的,一开始是将其调到锦州监管起来,后来还是发现关内局势严重,农民军余部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才不得不将其调到川陕,与豪格一道对付明军。
  而豪格更是受到多尔衮的刻意打压,毕竟他是皇太极的长子,若非多尔衮强行扶立顺治,当初就该他当大清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一心要把持朝政的多尔衮也更加容不下他了。
  “夔州、重庆方面离得不远,但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先以大军围困试试,至于云南方面,李定国天下名将,必须提前派军干预!”
  两厥名王之后,除了朱由榔这个“光烈天子”名声远播,战役指挥官李定国也成了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将,在市井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许多以李定国为主角的话本故事、改编戏剧都广为流传,为了不被满清抓到,一般都会将其化名为“李靖国、李卫国、齐公”等等,简直都可以和岳飞一较高下了。
  对于这个“南廷第一大将”,吴三桂和豪格当然万分重视。
  豪格稍稍思虑,开口道
  “夔州、重庆方面我打算亲自带兵围攻,至于云南,就让鳌拜领兵南下吧!”
  吴三桂颔首,当初皮岛之战鳌拜身先士卒,获得首功,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是满清公认的第一猛将,在后面的松锦会战和入关也屡立奇勋,由他带兵再合适不过了。
  “既然如此,我便吩咐李国翰带上几个绿营总兵和鳌拜统领一起南下!”


第14章 血战磨盘山(上)
  云南布政使司,曲靖府,越州卫
  李定国正在和麾下将领商议接下来的进军方向。
  “都督,如今咱们已经基本拿下曲靖、广西(不是广西省,相当于后世的云南泸西地区)两府,沙定洲那厮前锋被咱们吞了四千,眼下估计是想死守昆明了。不如直接大军围城,那沙定洲本就颇不得人心,守不了多久。”
  明代云南北部
  左军第一师总兵白文选建议道
  旁边新上任没多久的第四师总兵胡一青却是有些迟疑道
  “恐怕没这么简单啊,那沙定洲也不是傻子,既然敢退回昆明死守,必然有所依仗。”
  都督同知刘文秀闻言若有所思,对李定国道
  “二哥,莫不是那沙定洲已然与四川的清虏串通?”
  李定国气定神闲,缓缓点头
  “**不离十了,否则以其地头蛇的性子,早就跑到南面大山里了,哪里敢和我们车对车、炮对炮?”
  “如此一来,咱们却是要小心这清兵从何处来啊。”
  说到此处,李定国一直在打量着地图,这年头的地图精确度实在差到离谱,虽然朱由榔有心重新组织绘制,但一方面缺乏这么多数学、地理人才,另一方面这江南都还没拿下呢,确实尚早了。
  刘文秀忧虑地道
  “清军若南下云南,走北胜卫、姚定府、寻甸府均可,难以预测啊,若是处处都分兵布防,又犯了兵家大忌,有被各个击破之危。”
  李定国只是沉默片刻,接着那小麦色的面庞露出笑容
  “咱们何必被清军牵着鼻子走?”
  “都督的意思是?”
  “不管昆明,继续往云南内地去!”
  一旁的艾能奇大为疑惑
  “咱们此行不就是为了收复云南吗,若不拿下昆明算是怎么回事?”
  李定国呵呵笑道
  “我且问你,清军此番来云南是为了什么?”
  艾能奇不假思索
  “自然是为了与我们争夺云南啊!”
  刘文秀却是若有所思,否定道
  “不对!清虏自桂北大战后,已然疲乏,若要争夺云南,不仅要对付我们,还得防范沙定洲,还要分兵驻防,没有五六万大军不可能,可豪格、吴三桂拿的出这么多人马嘛?夔州那边可还有咱们的人占着,他们哪里敢倾巢而出?”
  李定国赞许点头,接着道
  “正是如此,故而无论如何,清军此番人马不会太多,撑死也就两万左右,所以他们的目标绝不是想争夺云南!”
  “那他们想干嘛?”
  艾能奇疑惑
  刘文秀却是已经醒悟
  “他们的目标是咱们!”
  李定国颔首道
  “若我猜的不错,清军必然是许了沙定洲继续割据云南,而后派出一两万精干人马,打算重创我军,至少也要全歼咱们一两个师。”
  “既如此,我军便不必在乎一城一地得失,就算暂时给了清军,以他们的兵力也站不住脚,更不敢分兵驻守。”
  胡一青明悟后,问道
  “那都督的意思是?以逸待劳?”
  “不!咱们也可以牵着清军的鼻子走!他们不是想重创我军吗?我们干脆暂时放弃攻占昆明,将清军引诱到滇西山区,依靠地势,一举决战!”
  艾能奇问道
  “清军当真会如我们所愿?”
  刘文秀却是解释
  “恐怕他们也没有它法,兵力不足,又不能分兵占领各地,若是不打算与我军对阵,还能去哪?若是去昆明反而入了下乘,我军截断其粮道,围城慢慢磨就是了。”
  商议完毕后,李定国当即下令,艾能奇带王复臣第二师、高文贵第五师继续留在滇东北监视昆明,保护曲靖、广西二府后勤通道,第三师总兵张胜率军南下临安府,封锁沙定洲退路。剩下胡一青、白文选的第四师、第一师随李定国、刘文秀西走楚雄府。
  -------------------------------------
  “瓜尔佳统领,明军看这样子是不打算继续围城了啊。”
  李国翰听完下面斥候汇报后,对鳌拜道。
  此番南下云南,两人共带了正蓝旗满蒙将士三千余,汉军八旗两千,三位绿营总兵,健卒共一万。
  桂北一战,清军丧师十万,其中不少是从四川抽调,如今夔州、重庆又被明军重夺,牵制了大量清兵,能抽出这一万五千精锐已然相当不易。
  鳌拜长得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只留着一条细辫的脑门油光锃亮,满脸横肉,若是放在后世走在街上,怕马上就成了警察叔叔的重点观察对象了。
  鳌拜和李国翰算是旧识,李国翰乃是汉军镶蓝旗汉军固山额真,其父是辽东出身,早在努尔哈赤时就投了女真,和佟养甲的佟家一样,算是带资入股的“董事”,地位要比一般汉军降将要高多了。替满清征战多年,如今李国翰已经是定西将军、三等侯,地位比资历尚浅的鳌拜还要高,这次南下虽说是两人搭班子,但却是以李国翰为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将军,李定国天下名将,恐怕已然看出我等意图,故意西行,寻机决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