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3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朱由榔骑着战马,感觉自己的大腿都要失去知觉了。
  大军已经赶了一天一夜的路,从千秋峡突出后,清军也没有愣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立刻尾随追击而来。
  在冷兵器时代,撤退是一件比进攻和防守更加难以指挥的战术。
  由于封建时代军队组织散漫,信息和命令很难传达下去,往往前面才刚刚下令有序撤退,后面就演变为全面溃败了。
  虽然高一功、赵印选都是合格乃至优秀的军队指挥官,但也无法改变这一普遍现象。
  就在当天晚上明军全面反攻之后,各军立即开始南撤,一开始由于安排了殿后部队,还算井然有序,可是当清军多路反应过来向南追击后,这种撤退立马变成了溃逃。
  事到如今,朱由榔周围还能聚拢的人马已经只有四五千,除此外还有一千多由高一功带着在后面殿后,估计一两天后能够赶上来。
  而剩下的近万人则大多已经全面溃散,分作小股,像无头苍蝇般四处流窜。
  好在南撤之前,赵印选也做过安排,吩咐各军中下层军官,若是没跟上大部队的溃兵,可以暂时向东行进,与活动在东面尧山方向的胡一青汇合。
  当然了,兵荒马乱的,这近万人马能有个三分之一成功汇合就已经烧高香了。于是除此之外,赵印选还安排了一支骑兵在队伍后面接纳收拢溃兵,但明军骑兵本来就少,两万多大军撑死也就能凑出千余骑,能拿出来干这事的也就两三百骑而已,效果估计也很有限。
  正是四月末的晚春时节夜幕中,按照后世的经验,此时的两广地区不说炎热,好歹也是温暖的时候,可在这正当小冰河期内的明末,朱由榔却由衷感到一股寒意。
  一堆篝火在简陋的营帐中间支立起来,火光悠悠,将一众君臣的面庞映照闪烁。
  “陛下勿忧,此地离灵川不过数十里,清虏追不过来的。”
  赵印选见朱由榔神色淡淡,安慰道
  其实朱由榔倒是不为这个担忧,穿越过来也有小半年了,其中一半时间在打仗,就算是个对古代战争一无所知的现代人,经过这么些天,也算是有了许多基本的战争常识。
  比如说在古代,军队一般是不会在夜晚战斗或是行军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士卒生活条件很差,缺乏肉类摄入,往往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患有夜盲症,一到夜晚,基本也就丧失了大半战斗力。
  另一方面,此时的军队组织极其简陋粗放,士兵几乎全是文盲兵痞,组织度极低,在白天,有将佐军官带着亲兵不断弹压约束还好,一到了晚上,信息传达困难,如果不就地宿营,而是置于野地行军的话,基本上就是群无头苍蝇。
  所以当年唐朝名将李愬雪夜下蔡州,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战例,因为一般只要到了晚上,古代军队不会轻易行军作战。当然,也是有特例的。比如说明代辽东的“夜不收”,其实就是现代的侦察兵,只有这种少量精锐才能拥有夜间行动,执行任务的能力。
  只是,之前无论是潮惠之战、攻取闽南还是“白衣过江”在龙场盟誓,防守千秋峡。虽然也都有风险环生,可毕竟还是不断取得胜果,在一次又一次的“赌”成功后,也许是在荷尔蒙或是肾上腺素的刺激下,他仿佛能将那些恐惧与生死间的危险置之脑后。
  可说到底,他不过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而已,长这么大,连死人都没亲眼见过,又何谈血雨横飞的战场?
  近小半年的紧张生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应激保护”的心理状态而已,就像一个人溺水之时,会不断以超乎寻常的力量,拼命企图抓到什么一样,作为一名穿越者,他知道自己的结局有多惨,他无法坐视这一结果不可逆的到来,所以他想抓住一切机会改变历史。
  从过去的小半年中,他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正确”的,可今晚所发生的一切却让他真有些茫然了。
  即使之前已经考虑了一切,即使之前已经安排了一切,可当真正眼睁睁看着上万大军轰然而溃,无论自己怎么呼喊,怎么叫嚷,那惶恐、惊骇的气氛就像波涛汹涌,能够淹没每一个人。
  “我去营地里转转。”
  朱由榔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他居然没有用“朕”自称。
  坐在一旁的高一功和赵印选见皇上神色不对,也未多说什么,只是吩咐下面做好护卫工作。
  倒是王夫之见状,心中略有所悟,出言道
  “臣陪陛下走走吧。”
  朱由榔点了点头
  薄云笼罩的夜空下,月光稀稀,此时的广西开发程度很低,崇山峻岭当中,军队只能分成好几个部分宿营。
  他们宿营的这地方是一个河谷,还算开阔,大约能容得下一两千人宿营。
  帐篷很少,基本只有中层军官以上才能睡里面,好在朱由榔一再要求下,数不多伤势较重的伤员也能挤进去。
  不过朱由榔也知道,这其实没什么用,在这个技术落后,还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些重伤员活下来的概率不会比开饮料得个“再来一瓶”多多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说起来,之前他虽然也和军队辗转了这么多次,可都是被高级将领和亲卫环绕之中,今天还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自己麾下的普通士卒。
  这些人从后世的角度上看,大抵和新闻里那些中东战争中外逃的难民差不多,甚至更糟糕。
  穿着破了好几个洞看起来至少个把月没洗的各色麻布衣服,下身也许是没布料,也许是图方便,裤子大多只及膝盖,只是为了防止荆棘割伤,又在小腿上打了绑腿。至于鞋子,一部分有着自己编的粗制草鞋,而更多的则光着脚。
  身边各式杂七杂八的兵器散乱摆放着,既有看起来已然锈迹斑斑、上残下缺的刀矛,火铳,也有本来是农具的犁耙、锄头……
  士兵年龄从十五岁到四十多都不罕见,其实基本都是一副头发花白,蓬头垢面,脸上斑斑迹迹的样子,而且身材矮小,大多数都不到一米七,许多人甚至只有一米五。
  朱由榔知道,这是营养不良的缘故,这就是明末。
  他突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眼前的这支军队,已经算比较好的兵源了,征召是是被称为“丁壮”的……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这些士兵都已经算是过得不错的了,虽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但起码一天还能管两顿饭不是?十天半月的说不定还有几钱饷银。
  而更多,更广阔的的流民和破产农户,要么冻死街头,饿毙乡野,要么被清军、官兵和流寇轮番祸害,连这点博命的机会都没有……
  自己好像改变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他突然觉得,若是自己没搞这么多幺蛾子,就随着历史大势,跟着瞿式耜他们西逃广西、云南,也能过上七八年稳定日子吧?说不定在依靠自己后世的预见,提前脱身,跑到海外东南亚、印度,乃至于欧洲去就此安享一生也不是不可能……
  王夫之一直小心翼翼的跟随在朱由榔身旁,见皇上神色萧索,大致也猜度到一些缘故。
  轻声劝到
  “陛下何必气馁?”
  “朕只是觉得……做事真难。”
  王夫之轻叹一声,却没有接着劝,而是说起了自己。
  “臣家中算不上富贵,家父不过一秀才而已,正是如此,见惯乡县百姓种种苦楚,官吏**无能,党争难制,乡绅鱼肉地方,横行不法。”
  “一开始何尝不是满腔汹涌,气愤山河,发誓定要做些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后来一路碰壁,流寇肆虐,朝廷空有百万大军而不能制,鞑虏南下,满朝公卿只得引颈待戮,身为人臣,何其愤然!”
  “衡阳失陷,家父逝于逃亡路中,死前叮嘱,令棺梓不得入城,言曰“以避胡虏腥气”!身为人子,何其羞愧!”
  “可正因为如此,臣才明白了一点道理”
  “这天下事,总是要有人去做的!”
  “天下事不在乎成与不成,而在乎做与不做!今陛下高举义旗,振臂岭南,两江万民响应,多少志士奋战于前?多少士民翘首相望?”
  “此情此景之下,如不进取,何以相对汉地十八省父老?纵使有朝一日兵败难回,起码昭昭青史,我大明也不能比不上前宋崖山投海的十万士民吧!”


第54章 擎天(上)
  是的,如果他朱由榔只不过穿越成一个平民、地主或者士卒、商人,那他或许可以给自己找一条后路。
  可是,现在他是南明朝廷最后一个皇帝,是汉地十八省千万在满清铁蹄下殷殷期望的大明天子。他没有资格背叛这种责任。
  作为一个后世人,他明明知道历史洪流的走向。现在是十七世纪中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结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环球航行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欧洲大陆上,冉冉升起的资产阶级正将自己的触角伸向遥远的东亚。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众殖民主义帝国已然横行全球。
  在英国,近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牛顿在十几年后就将奠定自然科学大厦,而在法国,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火苗正在萌发。
  他明明知道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华民族一旦错过,就只能用数百年的沉沦和数以亿计的牺牲才能填补。
  他明明知道,现在压在整个民族身上的,不仅仅只是民族压迫的暴政,还有即将葬送的未来……
  他没有资格逃避。
  朱由榔微微慨叹,突然想起了三百年后的那群人,他们恐怕比自己要难得多吧?于是轻声吟道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新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仍作荆棘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作为一代思想、文学大家,王夫之眼前一亮,陛下这首七律诗他从未听闻过,虽然在格律上略有缺陷,却颇得豪迈格局,有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志气!
  “这是陛下新得佳作吗?”
  朱由榔轻轻摇头“不过是借用一位前辈的旧诗,抒发感怀罢了。”
  王夫之自是不信,只当皇上自谦,在这危机时候,不愿去得个什么“文名”而已,但却是仔细记了下来,日后回到肇庆,还可以与瞿式耜他们讨论一番。这位皇上,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怎么也不像是大明养猪式教育教出来的王爷啊。
  他当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乃是三百年后力挽狂澜,重补天裂的那几个人之一。
  -------------------------------------
  次日拂晓,大军再次出发,不过倒是遇见了一件意外之事。
  之前赵印选、高一功等人商议,考虑到灵川方向直接暴露在清军耿仲明部的正面攻击范围中,所以在路过这一路段时,是做好了战斗准备的。
  但谁知道,这一路不仅一帆风顺,无人阻拦,而且路边还碰见了明显的战斗痕迹,直到碰到了灵川方向过来的游骑,这才打听清楚。
  原来驻守在义宁方面的前军左师总兵袁宗第在收到千秋峡可能被破的消息后,也不等皇帝这边调令,他猜测,千秋峡方面明军一旦后撤,耿仲明不可能坐视不管。于是现在义宁方面主动出击两次,做出大军要继续坚守的样子,而后从阳江畔的密林中悄悄将四千兵马带到灵川西侧,配合守军把疾驰而来的耿仲明打了个措手不及,丢下近千尸体跑掉了。
  是的,耿仲明二来灵川,又被捅回去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很是振作了一番,千秋峡一旦失守,再加上本就打算收缩防守桂林,所以义宁方向基本也就失去了布防的价值,丢了也就丢了,倒是袁宗第带来的四千生力军正当其时。
  此时桂林尚有约五千守军,再加上袁宗第带来的四千人和灵川的三千守军,以及朱由榔此时麾下近万人。整个桂林防御战便能动员出约两万三千人左右,兵力上有所加强。
  众人也不耽搁,只在灵川城外歇了会,连城都没进,通知城内守军安排好撤退事宜,一起撤往桂林。
  有意思的是,此时灵川城内却已经空了,除了三千守军和少量民夫不见百姓,一问才知道,新任桂林知府早在数天前就已经通知组织疏散了。
  这个新任桂林知府朱由榔倒是还有些印象,名叫周邦,是个已经五十岁,在广西地方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地方官了,由于是举人出身,所以一直也没有去中央的机会,在广西这个偏远省份,干了两任县丞,两任知县,两任通判,打打转转几十年,倒是官声不错,在桂林周边的老百姓里颇有威望。
  直到之前的桂林知府跟着巡抚曹晔那个煞笔出逃梧州,结果自然不意外,跟着曹晔被砍了脑袋,作为通判的周邦这才代理府中事务,倒是做的不错,和总理防务的赵印选配合的很好,朱由榔一到桂林,就给他转正了。
  几路人马汇合之后,已经有了一万七千多人,浩浩荡荡,接着加紧南下。
  待再一次来到桂林城前时,朱由榔几乎有些认不出这座城市了。
  城墙外原本破旧的羊马墙(一种修在城墙外围的低矮土墙,古代用作城防的外围阵地。)被重新修整,将整座城池包裹起来,羊马墙内外各有一道壕沟,互相串联,密密麻麻如同蛛丝网。拒马、简易哨塔和简易兵站都十分齐全,远远看去,朱由榔还以为这是后世一战时期的阵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过了层层哨卡,朱由榔才在城门前见到了出城相迎的桂林知府周邦。
  这位老知府已经五十有三了,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老人,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朱由榔见他还赤着脚,官袍上泥污不少,一问才知道,人家刚才还在城外的工地上指挥民夫呢。
  自从赵印选带着部队北上千秋峡布防后,桂林府的一切军政事务就理所当然的由周邦接任。
  作为知府,他在知晓上面企图在桂林死守的意图后,便开始加紧准备。
  先是将桂林城周围村镇乃至灵川县城的百姓或是迁入城中,或是疏散到远处城镇,而后便带着人马将周边房屋、树木全部拆卸、砍掉,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这些东西变成清军就地制造攻城器械的原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城外壕沟、羊马墙加固和作为滚木使用。
  接着他征发桂林城所有十四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男女百姓,围绕着桂林城修建工事,打造器械。桂林临近湖广,往来经贸不绝,当地百姓对于清兵的所作所为还是有所了解的,周邦再让吏员四处宣传,大家也都明白一旦城破,所有人都不会有好结果,故而男女老少齐上阵,均十分卖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