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35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而年纪最长的吕大器闻言也是一叹
  “唉!为今之计,再言其它已然毫无意义,唯有打赢此战,方可解天子之危,解社稷之危啊。”
  坐在首位的内阁首辅瞿式耜闻言颔首,而后面向陈子壮问道
  “集生,佛山方面武备局诸事如何了?”
  陈子壮恭敬相对
  “瞿公,日前佛山的各个官营铁冶工坊均已完工了,已然开始开炉锻造,不出几日,第一批由官营铁冶锻造的军械就能够送来。”
  “除此外,各民营铁冶出产也在增加,前两日亦运了一批军械入库。”
  瞿式耜接着询问
  “日前朝廷武库中军械已有多少?可以装备多少士卒?都存放何处?”
  陈子壮一一回答
  “自陛下让工部设置武备局,又重整佛山铁冶,武库军械日益增多,上月陛下西巡,带走了不少,不过这些天随着佛山源源不断运输,库中军械足以武装六七千士卒。再加上箭矢、铳弹一类消耗军资也足以供应全军,唯有甲胄,止有约一千二三的样子,至于炮铳,有佛郎机十七,鸟铳二百余,三眼铳、手铳等千余。”
  “至于存储,除了一部分军械和火器存于肇庆外,其余大多尚还留在佛山上游的三水的库房中……”
  “全部运到桂林去!”
  不待陈子壮说完,瞿式耜直接下了决断
  “此次清军南下桂北,从江西抽调了不少兵力,所以粤北短期内大致不会有什么动荡,至于福建,有郑成功在,张家玉应当不会有问题。所以不必担心他处,为今之计,唯有桂北战局,必须全力支援陛下!”
  吕大器在旁也补充道
  “既然江西、福建方面没有问题,不如将中军中师和后师剩下那几个营也拉上去,作为补充。”
  “中师和后师尚还有多少人马?”
  “一并加起来,还能凑出四个不满编的营出来,万人是有的。”
  瞿式耜稍稍皱眉后,果断道
  “那就一并随着军械送上去!再让桂南、粤西、粤南再征召丁壮,随军开拔!”
  吕大器疑虑道
  “武器、人员倒是其次,关键是粮草啊,一旦到时清虏东西两路合围,桂林被堵个水泄不通,这边粮饷就再也接济不上去了。”
  瞿式耜稍稍思忖,又转头向陈子壮
  “眼前存粮还有多少?”
  陈子壮有些作难
  “已不足十万石了,而且还要供给韶州、闽南啊!”
  瞿式耜却是直接言道
  “先直接拿出五万石随军入桂林!桂林也是广西产粮之地,城中储备应该也不少,再加上这五万石,坚守两三月绝对是够了。”
  “前几天番禺的税银不是到了吗?拿出几万两银子,交给广东巡抚陈邦彦,让他一月之内,在广东务必给我筹措出至少七万石军粮出来!”
  陈子壮有些犹疑
  “瞿公,此时尚未到缴税时节吧……”
  “这不是税务,是花钱买!朝廷以市价买入那些个地方大户家中余粮!”
  “眼下正值战时,粮价飞涨,恐怕这些人未必会体谅朝廷啊……”
  “我有征询他们的意见了吗?谁敢不卖,就是通敌!就是谋逆!广州不是还有个赵纪的靖字营吗?让他先不要随大军去桂北,暂且留在广东,听从陈邦彦调遣,谁敢作乱,随时可调动平叛!”
  瞿式耜态度极为刚硬,但这也由不得他,眼前是什么局势?一不小心就是要步南宋崖山君臣的后路啊!什么狗屁法度、人心,什么狗屁脸面、制度,那都是等这个政权活下来以后才能谈的东西!
  说着三人又继续商议了不少条款、措施,从军械到粮草、从将领到士卒,当前肇庆朝廷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全力支持桂北前线!
  不过虽然已经事无巨细、一一安排,但瞿式耜心中还是有些不安,那可是十几万大军啊,即使加上这次派上支援的中师、后师残余部队和征召丁壮,满打满算明军这边也就五万多人马。
  更别说清军那边还有好几千八旗精锐……
  作为一个从万历、天启年间一路过来,经历过辽东战局的官僚,在他们的印象中,明军与八旗的差距,大致是能达到十比一的。
  当年清军四次绕过山海关,直抵京师、河北、山东劫掠。往往都是十几万明军隔着三五十里远远吊着几千满蒙八旗,根本不敢和清军在野地正面对垒。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吕大器见状倒是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瞿式耜见他有话,便直接相询
  “东公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吕大器虽然只是内阁阁臣,比起瞿式耜这个首辅大臣自是不如的,但是他从崇祯年间开始,多次巡抚地方、军务,一直从甲申国难以来,经历了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是陪伴着但朝廷一路从北京到肇庆全过程的“节义之臣”,而且吕大器今年已然六十岁了,比瞿式耜年长四岁,故而瞿式耜在他面前也不敢过于拿大,一向尊称东公(吕大器号东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这里说句题外话,现代许多小说和影视剧里喜欢让官员互相称呼时叫“xx大人”。其实称呼“大人”在明朝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古汉语里,“大人”就是父亲的意思,明朝官场中,称呼某官员为某某大人,会被别人视作阿谀奉承。
  一般只有平民百姓或者一些底层官员面对高级官员时,出于奉承才会这样称呼,平级或是相差不大的官员间都只是称呼职务、字号、之类。
  一直到清朝,由于文官们的骨头实在是硬不起来了,这种风气才逐渐蔓延开来,成为一种常例。
  (作者前文里也犯了这个问题,后来查资料时发现的)
  吕大器这才低声缓缓道
  “起田(瞿式耜字),听闻你和濠镜那边有联系……”
  所谓濠镜就是澳门,明朝的正德年间,一个叫乔治·欧维士的葡萄牙人第一次率领船队到了广东珠江口屯门澳,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香料贸易。
  后来,葡萄牙还派人来过企图与大明建立外交和商业联系,但遭到了拒绝,于是在嘉靖年间,双方爆发屯门海战。
  当然那时候的明朝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也不是后世满清那种直接跪了的脾气,这一战直接就把葡萄牙派来濠镜的舰队干成重伤。
  此后明政府要求中国战船见到悬挂葡萄牙旗帜的船只就将其击毁,又在新会县茜草湾发生茜草湾之役,葡萄牙惨败。
  一直持续到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才通过贿赂当时的广东官员,才能在当地租下一个港口,“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用以“晾晒”。
  这种尴尬境遇直到隆庆年间,明朝才正式以租借的方式把濠镜开放给葡萄牙人。
  注意,这个租借可不是清朝和列强的那种有去无回的“租借”,是真的每年都要给租金的。而且葡萄牙人在澳门也没有什么治外法权,甚至还不得私设官吏,还得缴纳税款,时不时还得给当地的官老爷们“孝敬”一番。
  吕大器这时候提起这茬,瞿式耜大概也就明白他的意思了
  借兵
  自从葡萄牙人进驻濠镜后,也成为了和明朝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西方国家,乃至于明朝后期不少在军事科技上的进步,诸如佛郎机炮(佛郎机其实就是当时明朝对葡萄牙人的称呼)、红夷大炮、新式火绳枪等等。
  所以明朝虽然之前把葡萄牙人的舰队打趴下过,却也清晰的认识到西洋人的火器和战斗力都十分犀利强悍,甚至于直接聘请不少葡萄牙炮兵到辽东,取得过不少战果。
  故而,此时瞿式耜也动了这个念头。


第49章 平乐
  江边长风猎猎,满洲镶红旗的骑士们举着高高的长矛,其上与甲胄一般同样镶红色的三角旗哗哗作响。
  与很多人固有的认知不同,这个年代的满清八旗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那般如当初蒙古铁骑般的传统游牧军队。
  满洲或者说女真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所以他们并非像蒙古军队那般,全部都是骑兵,相反满洲八旗中有着为数不少的精锐步卒,而且重甲步兵也是这个时代中满洲八旗的一大利器。
  而另外一点则是,入关时的满洲八旗并非如同后世清朝皇帝所说那般,“以骑射立国”,恰恰相反,由于与明朝中后期最为庞大的军事集团,边军对峙了数十年,通过在战争中学习,八旗军对于火器,无论是火铳还是火炮的运用,反而要比同时代的明军要娴熟得多。
  一直到康熙年间,整个八旗军的火器装备率都是极高的,差不多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而且由于清朝初期还处于一个新兴王朝的上升期,所以至少在武器制造方面不会像明军那样由于贪污克扣,导致十支火铳九支炸膛,士兵用火铳简直就是在赌命的情形。
  就比如此时这些正肃然而立的披甲铁骑,他们手中用于冲刺的长矛上,都绑着一个小型金属或是木制的发射筒,这些冲刺的披甲骑兵向来喜欢在对手阵前点燃简易发射筒后,再挺矛冲锋,以取得类似于当初明朝边军骑兵也很喜欢用的三眼铳的效果。
  尼堪位于队伍中央,居中指挥,他按照满洲劲旅常用的战术,将骑兵们大致分为三拨。
  第一拨便是身前这些身披锁子甲、棉甲双重甲胄,手持一丈有余的长矛的精锐骑士,他们被称为噶布什贤超哈营,也就是前锋的意思。
  第二拨是分布于左右两侧,布置稍显散乱的骑兵,他们大多都是手持强弓,鞍跨重箭、弯刀和长柄骨朵(战锤),只是身上甲胄相较于前锋营稍显轻一些,基本均着单层甲而已。他们则被称为阿礼哈超哈营,也就是所谓的骁骑营。
  第三拨便是护卫在尼堪周围,作为中军护卫,最为精锐的一批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亲兵,也就是后来雍正时期被作为禁卫军使用的巴牙喇营,也就是护军营。
  在满清的军事制度中,巴牙喇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按《满文老档》,努尔哈赤时期,天命八年出兵之时,每牛录抽一百甲,其中10人为白摆牙喇,40人为红摆牙喇,也被称为白甲兵和红甲兵。
  八旗的旗人从十五岁就开始考核,合格者为步甲,优秀者为马甲。然后再依据战场斩杀斩杀多者擢升,达到一定战功可穿红甲,再在红甲中选取骑射双绝者为巴牙喇(即白甲兵)。
  白甲兵数量非常稀少,可说千里挑一。巴牙喇就是从每个牛录中选出弓马武功最好的十人组成。每个牛录有上千人,每位满洲兵本身都很厉害,而选出的巴牙喇,是从这些厉害的满洲兵中。如正、镶两黄旗只有二百余白甲兵。
  而一旗所辖牛录,少者十余牛录,多者四十余牛录,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辖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过六七百人。
  除了担任哨探、前锋等任务之外,这些部队更多地跟随在各王公大臣身边,也起到巡视保护的作用。从《满文老档》的记录来看,跟随在大汗,即努尔哈赤或皇太极身边的称为“白侍卫巴牙喇”,而跟随各旗旗主贝勒等贵族的则称为“白随侍巴牙喇”。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八旗鼎盛时期,真正的护军营全部人数从来都没有超过五千人(后来堕落后的八旗子弟不算),是八旗军中最为强悍的战力。
  而他们在战阵之时,除了护卫将领外,更多的作用是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在战局最需要、最关键的时候,犹如一把尖刀,取得一鼓定音的效果。而作为满清镶红旗的主要指挥官,他手里也不过只有不足四百的护军营士卒,而其中白甲兵更是只有一百人。
  而在这些约三千骑兵之后,则是两千多同样重甲、强弓、战锤、圆盾、火铳武装起来的重步兵,作为扩大战果和最后清扫战场的力量,被称为步军营。
  在后面,就是一般的汉军绿营了
  尼堪一方面被多尔衮任命为督军,但其实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满清镶红旗的“固山额真”,所谓“固山额真”也被叫做小旗主,是八旗一旗当中除旗主外最高长官,而且由于八旗旗主基本都是满清的实权权贵(如正黄旗、镶黄旗旗主是多尔衮,正白旗旗主是多铎),很多时候不能亲自领军,所以许多时候行军打仗时,固山额真都是以部队最高长官存在的。
  比如此时尼堪手下统领的镶红旗大军,除了约有一千五百人留在北方作为戍卫部队,其余五千士卒均由尼堪统辖。
  尼堪眺望着远处建立在半山腰上的城寨,对身旁的传令护军稍稍示意,一番旗语和命令传达之下,数千绿营汉卒被八旗步军营满脸凶悍的驱逐之下,从后面驱赶到队伍前方,准备作为炮灰,先行攻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自南下入广西以来,第一个要征服的就是他现在脚下的平乐府,尼堪原本并没有把这个任务当回事,在他看来,最多七日之内,他便能踏平平乐府城,而后率军直扑肇庆,正如同当初在北方和江南所做的那样。
  可是现在他错了,在打下平乐府北面最后一个县城恭城后,他就发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
  这地方是真的难啃!
  并不是说驻守在这里的明军有多么厉害,而是说广西,尤其是平乐这种地方和中原、河北、江南那种只要打下县城、府城便能征服整个地区的情况完全不同。
  其他不说,光在平乐府城周围,至少就有不下**个较大的山寨、屯堡:团山堡、榕津寨、两峰寨、广运堡、白霞寨……
  这些地方夷汉杂居,民风彪悍,而且地势险要、穷山恶水,生活在这些地方的瑶族和汉族百姓对明军尚且颇为敌视,更别说打到哪里,烧杀抢掠到哪里的清军了。
  他们依仗地利,硬是把尼堪几千八旗精锐死死拖了半个多月。
  这些天,虽然尼堪也拿下了六座山寨屯堡,只要再拿下眼前的榕津寨和离平乐最近的团山堡,就能直接拿下平乐,可自己也付出了约两千人的伤亡,其中镶红旗士卒占了五分之一。
  到了后来,尼堪便也学聪明了,绝不让八旗军攻城,而只是一味的驱赶绿营乃至于逼迫俘虏的老百姓当炮灰。
  就在这种极度残酷的攻城战中,光眼前这个榕津寨,就让尼堪两万大军顿足三日。
  想到这里,尼堪实在是有些恼怒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