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恶定下以后,大赦天下的事情基本上也已经定下了。
接下来朝臣的商议重心也就变成了如何施行大赦天下,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实行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不能滥用,这一点大家倒是很快的达成了共识。
毕竟这是面对全天下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律法公信力的下降。
这是一把双刃剑,和罪己诏差不多……
一辈子用个几次没啥问题,要是天天没事就下罪己诏,那天下人也就都当乐子看了。
一年三次罪己诏,一个君王的威严基本上也就要丧失了。
一年三次大赦天下,那律法的公信力也就约等于无了。
而且这是独属于君王的权利,偏偏这个权利又太大太大了,大家都想给加一点限制。
于是经过严肃的商议以后,又将大赦天下严格的分成了两类。
一种是战争之下的大赦。
相互征伐之下,涉及被裹挟的黎庶太多,他们是无辜的,那这种情况下动辄十几万上百万的,将他们一块治罪是不合理的,而且战争之后通常会伴随着灾荒,急需人手,这个时候就可以发布大赦,以赦免他们的罪行。
另一种就是特殊时节。
譬如什么新皇登基,储君册立,亦或者开疆扩土个几千里……
总之条件比较苛刻,但是也没那么苛刻。
总体上大概尽力将君王发布大赦天下的权利规定在个位数。
当然,君王真要是铁了心不遵守这个规定,那也没办法……
制度这玩意是最不靠谱的,哪怕是祖制,当下激烈的讨论乃至于群臣达成的共识最大的作用是给后人以警示。
至于今人留下来的制度却是无法困住后人的。
群臣商议完毕以后,冯去疾的儿子,御史冯劫提出了补充。
建议各地官府将所有大赦之人重点标注,日后如果再犯罪的话,那就要再原本的罪责之上罪加一等,这样一来既显示了宽仁,施恩于天下,又不至于使事人们丧失了对律法的敬畏,罪恶得不到惩罚。
冯劫提出以后,立刻得到了太孙殿下赵泗和太子殿下扶苏以及始皇帝的一直赞同。
赵泗也难免对于冯劫多留意了几分。
他对冯劫的事迹不太清楚,不过作为穿越者,他是清楚冯劫在胡亥登基以后可是接替了李斯的丞相之权。
而不巧的是,冯劫的父亲冯去疾是扶苏的支持者。
冯劫一方面能够逃过胡亥对扶苏党羽势力的大清洗,同时还能够取信于扶苏和赵高,爬上右相高位,那说明他到底还是有几分能力的。
不过人品有待考证……暂且心里记下提醒自己,这种有后台有能力的人肯定会爬上去,但却不可以心腹视之。
冯劫做完最后的补充获得了皇帝太子太孙的表扬,冯去疾也与有荣焉,心中想到王绾曾经说过的投资赵国的事情,想了想还是选择了观望。
目前来看形势比较乐观。
太子和太孙殿下也并未形同水火嘛。
“既然诸卿无异,而今地方败坏又急需恢复,春耕在即,不妨于朝会之上,拟出章程,尽快颁令,大赦天下!”始皇帝开口做出总结。
群臣围绕大赦天下的流程展开了最后的激烈讨论。
大家的关注点一在于以什么名义大赦天下。
二在于大赦天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流程。
啪的一声,很快……
群臣在激烈的讨论之中逐渐达成了共识。
经过大家一致的讨论,都比较赞同以太子和太孙立储之事为名义大赦天下。
陇西大捷扩边几千里是好事,但是比起来空了四十年的储君之位终于册立到底还算是小事。
至于以战乱地方败坏的名义……多少有点不好听,感觉上有点像是被迫,另一个方面上也有点打满朝文武的脸,虽然这次战乱不可避免,平定的也算是迅速,但到底是家里闹腾了起来,恰好有册立储君的名义,自然更加光彩一些,也更好体现始皇帝的仁慈。
尔后就是关于大赦天下的章程。
经过一致讨论以后,决定以军情传递速度为准。
即从咸阳发布赦令至地方,以一天行进两百里为准,以最快的速度通告大秦全境。
当然要快,不然大赦天下从颁布,如果走的是普通政务传递的速度,一年时间能不能遍及天下都不好说呢。
经过群臣的讨论以后,始皇帝认为十分合理,于是点头开口。
“四十一年,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嫡长孙泗为太孙,大赦天下。
自四十二年正月以前,除八大恶不赦,杀人罪减一等,其余已觉未觉,已纠未纠,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始皇帝说的不多,声音也不大……
总体上来说就是除八大恶不赦,杀人罪只减不赦以外,其余罪责通通赦免,以为庆贺大秦得到了两个优秀储君,三代人之内天下兴旺近在眼前,使万民同贺。
同时也算是正式给赵泗和扶苏在天下人面前露了个脸,以让天下人都感念二人的功德,加强了二人法统的正确性。
话虽然不多,声音虽然不大。
但所有人都清楚,大秦,要掀起一阵轩然大波了!
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震动,人心更易
大赦天下,于秦朝而言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次。
而第一次,大部分没那么多经验,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仪式和形式主义。
朝会诸公决议以后,由咸阳官府派遣大量吏员进行紧急抄文,对始皇帝颁布的大赦天下诏令开始重复抄写,以供传递天下各郡县。
好在!
赵泗发明了纸张!
如今纸张的生产制作已经逐步进入正轨,被将作少府纳入生产机构,虽然因为生产力的原因普及天下读书人所用比较困难,但是官府内部使用已经足够。
如今官府的公文已经开始纸质存档,官府的办公人员也熟悉了纸质公文办公。
始皇帝一旨诏令,关内官吏可谓是通宵达旦。
翌日,以咸阳城为中心,关内各郡县开始陆续张贴公文告示。
而大量的驿卒也带上了临时抄写好的赦书踏上了传喻天下各郡县的道路。
咸阳,作为首善之地,告示张贴的最快,而同时咸阳作为政治中心,也聚集了天下最多的读书人。
更遑论告示周边,还有吏员不断诵读,以用晓谕庶人。
无数人围在告示周边,有人顺着告示逐字颂念。
“十一年,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嫡长孙泗为太孙,大赦天下。
自四十二年正月以前,除八大恶不赦,杀人罪减一等,其余已觉未觉,已纠未纠,罪无轻重,咸赦除之,饬令四方盗贼,一律解散,不咎既往,若有迷惑不返,将遣百万雄师,一体剿绝。
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讦者,罪以其罪。所有便民事宜,条示于后……”
“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探头探脑,有人疑惑问询……
“陛下立储,于天同庆,大赦天下!”有人在一旁做出讲解。
“什么是大赦天下?”
“就是在今年正月以前犯罪的人,通通都可以赦免了,以前的罪责都既往不咎了!”
话音落下……
宛若一声惊雷,轰的一声于人群之中炸响。
尔后七嘴八舌的议论声问询声一股脑的裹挟着尽数抄写这位在一旁热心讲解的儒生而来。
大赦天下!既往不咎!
人们的心情是振奋且难以置信的。
不仅围观的庶人难以置信,连带着儒生自己,都颇有一种魔幻的感觉。
秦王何人啊?
虎狼之君,秦国更是虎狼之国,秦法律以严苛闻名于世,从来只听说过秦国会把人变成奴隶,却不曾听说秦国如此大发善心,秦始皇如此大发善心。
然而当下的喧嚣和杂乱以及无止休的问询让这个儒生顾不得这些,他既出了风头,就难以逃脱周遭人的询问,因此只能充当义务科普人员。
至于负责科普的官吏身边庶人反而不是太多,就算有也大多数都是读书人,而非庶人。
大部分庶人对官吏还是有着天然的敬畏的,尤其是有着秦法加持的官吏。
“那这样一来,岂不是什么罪都能赦免了?”
“不是不是,并非所有罪都能赦免,有八大恶是大赦不赦……杀人罪也只能减等,不能直接赦免。”儒生大声的给周遭人解释什么是八大罪。
“陛下圣明啊!”
周遭人听完,皆认可这八大罪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罪行,对于不赦免这种犯罪他们只会拍手叫好。
“那这样,我家于咸阳城为城旦的丈夫岂不是也可以赦免了?”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那盗匪呢?”
“告示上说了,不管是群盗还是还是个人,只要立刻解散,并且向官府备案,取回验传,就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如果听到赦令还不解散,等到以后就要用大军来清扫征讨了……”
“那为刑徒者呢?骊山可有十万刑徒!”
“若为服役者继续服役,若为罚刑者,皆可赦免!”
“乖乖,那可是十多万人!”
“还有,我听说还有隐宫呢,那也得有个几万人吧?”
“这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