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齐聚,一众郎官御史皆候。
赵泗陪着始皇帝享用完早餐以后才施施然前来。
皇帝,太子,太孙,三日同立。
诸卿一众躬身行礼以后,例行的小朝会才开始了照常禀告。
也没啥大事……
主要还是去年叛乱的收尾工作。
目前,燕地,赵地,齐地,韩地,魏地,都已经先后宣布平定。
唯一还在闹腾的就是楚地以及巴中外加在辽东半岛活跃的秽人还有南越。
当然,秽人是对东夷的统称。
南越是对南蛮的统称。
军奏上写的更加详细一些。
秽人主体是高夷,箕子朝鲜,真番、临屯、沃沮、夫余等等。
而南越主体则是夜郎,且兰,滇国,等等……
大秦这边统一称呼都是各部,不以国视之,实际上人家是有政权组织的,并不是最简陋的部落制度,自称为国,大秦不认就是了。
总体来说,现在还在闹腾的地方只剩下楚国之地了。
南越虽有六十万大军,但这六十万大军并非职业军人,有屯田戍边之责,也可以认为是迁居之人,一方面要应付岭南诸部的动荡,一方面也要对付楚国的反叛,算是腹背受敌,能够打开局面已经殊为不易。
这也得益于任嚣和赵佗于岭南多年的经营。
南越之地大部分部落对赵佗和任嚣还是比较亲近信任的,因此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目前的大秦从总体上来看,内部只剩下楚国还在蹦跶。而外部威胁最大的胡人已经烂了,剩下的东夷和南越没有足够强横的统一政权,和跳蚤差不多,至于巴中,这地方不用管,闹腾几天也就停了。
目前前途,是一片向好的。
只不过经历了长久的战乱,目前大秦的内部也是百废待兴,六国余孽有生力量被大量消灭的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我因此而损毁,城墙,城池,城门,街道,官道,山林,耕田,水利系统,有的需要重建,有的需要修复。
官方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基建的同时,民间也同样需要。
一场叛乱,他们的积蓄,房子,损毁者也不在少数,田地也急需重新翻耕。
但是眼下有一个不小的问题。
六国地区的动荡拉起来的兵马数量并不少,虽然都是乌合之众,也都被大秦逐个击破。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是造反……
所以大量被蛊惑被裹挟的百姓,虽然没有死,但是也是戴罪之身。
而这个数量,加上被牵连的人,数量直逼百万之众。
这并不夸张,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裹挟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就导致虽然他们人数不少,但是一直都没能够给大秦带来像样的阻挠。
说白了,看起来人多势众,实际上真正的核心和精锐就那么点人,大秦的重城甚至都没几个陷落。
针对这些问题,太子殿下扶苏在聆听诸臣奏事以后,躬身执手,恳请始皇帝能够大赦天下。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赦天下之意,赵泗和扶苏的不同待遇
“大赦天下?”始皇帝皱着眉头看向扶苏。
闻听扶苏之言,不仅始皇帝感到诧异,就连李斯和扶苏的坚定支持者冯去疾都心中惊骇。
赦罪,听说过,大赦天下,严格来说迄今为止还未曾真正意义上的出现。
在《尚书·舜典》中的“眚灾肆赦”,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赦。
乃至于周朝以后,大赦由赦免过失罪行,扩大到“三赦”。据《周礼·秋官·司刺》解释,“三赦”是指“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惷愚”。分别是8岁以下的儿童、8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但是!
此时的大赦仅仅只针对少数特权人群,而并不涉及普罗大众。
在春秋以前,律法是并不公开的,因为此时讲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直至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子产将律法铸于刑鼎之上,公诸于众,律法才真正意义上的面相群体。
就算如此,子产的所作所为依旧引起了社会的紧张,甚至于晋国的大臣都因此特意写信问罪于子产。
律法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直至战国时期,各国摩擦逐渐加大,争相变法以后,律法才开始逐渐深入人心。
而谈及律法,必谈秦国。
秦作为律法最为完善,吏治最为清廉有效的国家,也出现过特赦。
这个时期才是真正意义上公诸于众的大赦。
秦国有记载的第一次赦免犯人已经是秦孝文王时期的事情了。
到了始皇帝登基继位一统天下以后,规定所有犯人都不允许进行赦免。
而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赦天下就是胡亥继位以后的事情了。
秦二世元年,胡亥登基,故大赦天下,以收人心。
尔后到了汉朝以后,大赦天下才逐渐流行了起来。
乃至于后来针对于大赦天下施加的种种限制,什么三赦,五赦,十罪不赦……都是针对于大赦天下流行起来以后特意做出来的限制。
所以……扶苏提出来的大赦天下,是没有依据的,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赦天下。
甚至于扶苏还没有说理由,始皇帝还没有生气,李斯都还没动静,御史大夫冯去疾就已经急了。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这不找事么?
天下谁人不知大秦律法森严,大秦遵从法制?
右丞相李斯就是法家,所谓大赦天下,不就是相当于公然对右相李斯就发起挑衅?
而谁又不知道,李斯不过是始皇帝意志的代行者?
你挑衅的哪里是李斯,那不是始皇帝嘛?
况且大秦和其他朝代是不一样的,大秦本质上还是奴隶制国家,是不怕奴隶多的。
基本上郡县等地方行政机构都有掌管隶臣妾的部门,甚至于商鞅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有意给自耕农和小家庭以重重限制和圈套,为的就是让他们触犯律法,甚至是不得不触犯律法,只有失去一切,才会有拼命向上的勇气。
同理,秦国统治时期激起的民怨民愤自然也不在少数,只不过秦国在经过变法以后已经累积了大量针对于地方动乱的经验,而彼时外部矛盾更加冲突……
故而,其实所有人都不认为罪犯多了会怎么样。
哪怕冯去疾也如此认为……
发徭役一年也只能发两个月……
沦为奴隶以后那就可以随便用了,这笔账谁都清楚。
冯去疾是真不希望扶苏在这种时候节外生枝,毕竟扶苏刚刚登上太子大位,根基尚未稳固。
就算有甚么想法,也应该等到羽翼渐丰以后再说,而不是现在直接跳脸开大。
始皇帝除了太子以外,可还有太孙,又不是非扶苏不可。
况且,王绾才刚刚含笑九泉,若是听到扶苏提议大赦天下,免不得要掀开棺材板跳起来。
这么玩是吧?
始皇帝大一统以后可是亲自规定罪不可赦,彻底杜绝可赦令。
“太子何出此言?”
冯去疾先急了,尔后站出身子义正辞严地批评扶苏的建议。
“大秦重法,律法之下,断无人情,公子虔亦为之黥鼻,怎能如此枉顾?
况且二十六年之时,陛下已经发诏,不得除罪,按律触罪,公卿文武不可独赦……”冯去疾开口道。
“地方乱党裹挟,庶人何其无辜?”扶苏正欲再说,始皇帝却摆了摆手。
“好了!”
扶苏脖子一硬:“父亲!”
“称朕为陛下!”始皇帝眉头一耸看向扶苏,扶苏嗫嚅两句,终究不再开口。
对父亲的畏惧和尊重以及深深的不理解让他在这一刻选择了闭嘴,眼中蒙上了灰烬一般的黯淡。
“诸公继续奏事!”始皇帝瞪了一眼扶苏开口。
群臣见状,心有戚戚。
冯去疾心头更是一片阴霾……
等了四十年终于上市,就给拉了一坨大的?
诸公卿心有戚戚继续小声奏事,唯有旁观的赵泗微不可查的叹了一口气。
看着自家的便宜父亲黯然的站在一旁,赵泗心头也不知该怎么说。
赵泗陪始皇帝最久,接触的也最久。
实际上他刚刚就已经感受到了,自家老爹开口提出大赦天下的时候,其实始皇帝并没有生气。
现在的始皇帝,早就不是当年为了大秦孤注一掷,没有任何退路的始皇帝。
现在的始皇帝也早就不再追寻虚无缥缈的长生。
而在赵泗和始皇帝摊牌以后,外加上有了赵泗这个好圣孙以后,始皇帝心态也已经能够放平缓下来,不再执着于自己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做完。
所以,其实如果扶苏能够认认真真的去说的话,始皇帝是能够听得进去的。
真正限制父子二人的,是扶苏浓浓的不信任以及对抗。
是的,扶苏认为现在的父亲还是以前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