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好了……”萧何拉住了樊哙。
“这并不是争执先后……”
“先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太子,才有了太孙,还是因为有了太孙,才定下了太子。这样说你明白了么?”萧何笑着拍了拍樊哙的胸口。
“懂了,又好像没懂。”樊哙老实回答。
“大概明白了就成……”萧何提了一口气最后又无奈的笑了笑。
“行了,接下来大概要做的事情大家既然已经清楚,我们用不了多久恐怕就要离开咸阳,大家也都各自准备好,提前收拾一下行李,准备赶赴赵地吧,过段日子恐怕就要下雪了,且记得带好过冬用的衣物被褥。”张苍笑了笑。
众人闻声,复又各自散去。
而另一边……
赵泗也终于狠狠的释放了自我。
事毕,赵泗靠在床上,看着怀中似乎有些心事的虞姬开口问道:“怎得我回来了,你反倒是愁眉不展了?”
“我自嫁于夫婿以后……却迟迟没个子嗣……到了现在,还一无所出,家中父母也时常催促,我自己也心急……”虞姬轻声开口。
这个时代女人嘛,心事无非那几样。
一恐韶华易老,二恐老无所依。
虞家虽然不算什么小家族,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以往,到底有些高攀赵泗了。
况且这跟了赵泗这么长时间,也迟迟没个动静。
赵泗偏又是个身强力壮的,田都快耕坏了,牛都不累,偏偏没个动静,虞姬自然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你这话说的,你急也急不来孩子……”赵泗摊了摊手。
说实话,赵泗心里也有点玄乎。
要说迄今为止耕的地也不少了,但是愣是没一个种也是奇怪。
赵泗都有点自我怀疑了……
功能肯定没问题,那难道是生殖隔离?
亦或者是自己穿越者的原因?
当然,虽然心里有点怀疑,但男女不同,赵泗到底不能感同身受虞姬的感情。
他这么不当回事的一说,虞姬心里反而更加难受,轻声又说了几句,眨巴眨巴泪水就滚了赵泗一怀……
“唉……我还没哭呢……”赵泗挠了挠头。
“一个孩子嘛……”
这么一说,虞姬哭的更起劲了……
一时之间竟然有些止不住,几次哭到干呕。
“不对哇……”
“平常也没这么玻璃心啊……”
赵泗一边哄一边奇怪。
难不成是亲戚来了?
说不定,算算时间,好像是快到了嘞。
男人嘛……这点常识还是有的。
对自己经常耕的田,那啥时候能耕田更是心知肚明。
牛记不住什么时候能耕田什么时候不能耕田,那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这块田他不长耕。
第一百二十一章 始皇帝催生
赵泗废了好大的功夫才堪堪哄住虞姬。
眼下或许是经历了许久的操劳和方才的哀伤,竟是在赵泗的怀中沉沉睡去了。
“以前也不这样啊……”
赵泗能够理解虞姬的忧心,这个时代传宗接代绝对是头等大事,况且更不用说眼下赵泗的身份和地位越来越高,虞姬又非明媒正娶,时日久了,又难免人老色衰……
可虞姬毕竟是大家闺秀,情绪向来比较稳定,今日这般景况倒是不多见。
好在赵泗也算是糊弄了过去,对于子嗣这方面,赵泗还真没什么办法。
赵泗自己有过一些怀疑,但奈何这个时代没有检验身体的工具,也只能无奈。
也正因为如此,赵泗对于始皇帝近乎于明示的亲近,一直以来却没有过多的痴心妄想。
他是现代人,自然知道,难以生育,有时候不仅仅是女人的问题。
他更知道,在这个时代,无后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作为皇室子弟。
现在他已经算不上年轻,二十多岁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大部分都已经当爹作父,日后恐怕始皇帝也免不了督促,可是赵泗并非不能耕田,也并非不擅长耕田,奈何粮食不结种,又能如之奈何?
轻轻揉了揉虞姬的眉心,将她脸上的泪痕擦拭干净,赵泗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而另一边,冯去疾也再次拜会了王绾。
“嬴泗封王,而储君却依旧未定?”
王绾皱了皱眉头。
“现在看来,你我恐怕低估了陛下对这位小公子的爱了。”
“封王之议,是需召开朝会,如果不出我所料,定然会有朝臣就封王一事再起争执,届时再行观看……”
“右相的意思是,有人会反动小公子封王?”冯去疾皱眉开口。
“非是反对封王……周天子分封也是分封的诸侯,而并非封王……
所谓王,自号也!
陛下本就破例,便是分封制,也不是这么个分封。
你我倒不需要在意这种旧事,但是朝臣之中,在意的人却绝非少数。
况且封王之事虽已敲定,细节方面还有待商榷,兵马究竟归谁统属?赋税究竟由谁收取?官员调遣究竟听谁指派?
是统属于大秦?还是自成体系?赵地官员从何而出?是朝廷派遣还是赵王自行挑选?
诸事是否需要汇报大秦?
小公子何时赶赴封地?
眼下大秦刚刚一统,再成一个国中之国,又成何体统?
除非陛下,一意孤行,力排众议……否则此事难成。”
“所谓封王,对眼下大秦来说,无疑是一等一的大事,你我需小心留意,得看清楚陛下的心意。
给小公子封王,绝非陛下一时之想,长公子立储,还需要猜对陛下心思。”王绾沉声说道。
冯去疾点了点头……
封王这事三公九卿心里都有底,始皇帝也表过态了,可不是不代表其他人不会发声。
做事最忌模棱两可,不管是出于任何原因,封王这样的头等大事,始皇帝也必须给群臣交代清楚,这个王的权限究竟有多大,是个虚名还是真正的诸侯,大秦究竟还有没有管辖权,这些必须交代清楚。
一旦涉及这种事情,可就不是冯去疾能够约束的了。
几日过去……
朝堂却并不宁静。
因为始皇帝已经通知过三公九卿封王之事,故而这种消息很快就在朝堂上下流传开来。
因此,这几日关于扶苏立储的奏折近乎消失不见,几乎近是对赵泗封王的议论。
奏折内容大概可以归类为两种。
一种是坚决反对国中之国,坚决反对分封之事。
第二种则是单纯反对赵泗封王,而并不反对分封。
周天子分封之时,大概定下了成规。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社会等级体系。
分封诸侯的时候,周天子可没封王。
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概以爵论。
诸侯最多只可称公,而不可称王,是什么爵位就是什么爵位。
后来历经近千年,中间经历了多次变动,周王室大权旁落,于是诸侯纷纷自称公也,什么伯爵子爵都可以称公了。
大家都称公以后,以前的公侯伯子男不足以再区分高下,因此楚怀王开启称王先河,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尔后各国君主纷纷效仿……
嗯,值得一提的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是嬴驷,和赵泗同名。
所以,称王本就是一种儹越,周天子定分封的时候可不认这玩意。
另外还有一部分奏折则是在询问始皇帝的态度,既然始皇帝效仿分封之制,那被分封的赵国是不是也应该履行诸侯国对宗主国的义务?
如此种种不应凡举……
很显然,通知三公九卿只是个开始。
三公九卿位高权重,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反对始皇帝,但不代表满朝文武就没人反对。
天下最不缺少的就是位卑言轻但是却敢于仗义执言之人。
这种事情哪怕是三公九卿都不能约束。
而且,三公九卿不反对赵泗封王,也不代表他们就得费心费力推动赵泗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