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情,就不请了罢……”始皇帝摆了摆手。
相比较于这些惠而不费的小事情,始皇帝更在意的是赵泗今天展露出来的心态。
“额……”被始皇帝平白噎了一下,赵泗只能讪笑。
“陛下要不先让我请一下?”
始皇帝脸上露出笑容,等待着赵泗的下文。
“石涅在很多地方都有,而且产量极大,只是利用率比较低,除了富矿,大部分石涅生火困难,烟雾太多,味道刺鼻,再加上有火毒存在,因此石涅这种物美廉价的东西反倒成了鸡肋,甚至连做饭都不好用,只能用石涅和薪柴掺在一起使用。
臣打算趁着这段时间对石涅做出来一定的改进,并在天下推广开来。
眼下是冬季,陛下驾撵行经天下各地,少不了生火取暖造饭,如果可以的话,臣在弄好一下,想请陛下以为表率,在车队之中使用石涅生火取暖烧水造饭,这样百姓就会因此而消除对火毒的畏惧,臣在随途经过各地,也可以借机将石涅用法推广四方。
这样一来,百姓就能用的起便宜好用的石涅,以后生火的成本大大降低,生活也能稍微好过一些。”
打广告,借着始皇帝的名头打广告。
始皇帝都用上石涅了,始皇帝都不怕火毒,你还怕什么?
再搭配上颁布的石涅使用规范,赵泗再随行之时再推广一下蜂窝煤的制作方法和煤炉的简单制作,大秦百姓的生活就能因此好过许多。
别的不说,那些附近有煤矿的地区的百姓就能够因此而得到实惠。
长此以往下来,石涅肯定会因此而流通起来,民间乃至于官方对于煤炭的利用率也能够进一步提升。
指不定就有人因此而搓出来了煤炭冶炼的科技树呢。
令赵泗意外的是……
始皇帝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点头同意了。
尔后认真的看向赵泗开口问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觉得石涅算不算矿产?”
大秦施行的是官山海的策略,也就是所有自然矿产,都属于官方所有,譬如这座山属于你,但是上面的盐矿铁矿和铜矿却不属于你,私人是没有开采冶炼的权限的。
始皇帝敏锐的意识到,石涅这种物美价廉的东西,如果赵泗真的能够做出来相应的改进,又是一种能够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消耗品。
始皇帝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将其纳入官山海之制的想法。
“算!当然算!”
赵泗回答的没有任何犹豫。
煤炭怎么能不算矿产呢?他就算不是矿产,那始皇帝说他是他就是。
始皇帝点了点头,赵泗屁颠屁颠的离去。
得到了始皇帝的首肯,又诛灭了郑家,再加上颁布相应的律令,善阳一带的百姓会好过很多。
没有人阻拦他们用石涅取暖,只要他们注意开窗通风,他们也不会身中火毒而死。
接下来,赵泗只需要把蜂窝煤和原煤粗炼的科技树点出来,石涅就能够真正意义上的飞入千家万户。
第六十四章 蜂窝煤和土灶的诞生,煤炭收为国有。
在始皇帝同意以后,赵泗和李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于是繁杂的秦律之中再次添加了两条条例。
第一,各地百姓不管是使用石涅木炭薪柴也好,本地乡老和县丞官吏都有义务督促使用者注意通风。
此条例增进官员业绩考核之中。
乡老里正则施行奖惩制度。
如果哪个地方因为火毒入体而民众多发死亡,那就是官吏和乡老里正通知不到位,需要进行问责。
官吏和乡老里正在进行督促劝导的时候,百姓有义务配合,倘若不听劝阻的,第一次口头警告,勒令其务必遵守,如果有三次,那么官吏和乡老有权利施加小惩,如果是屡次不听督促劝导的,可以剃掉他的眉毛和胡须。
第二:各地官府有义务进行白开水推广活动。
岭南,楚地一带,则务必督促官民不得饮用生水,城池附近的官道,必须设置水摊,常烧热水,以给百姓饮用。
同时,官府对岭南地区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和石涅资源援助,务必杜绝当地饮用生水的陋习。
这是赵泗和李斯讨论了许久的事情。
第一条,针对煤炭使用规范,光是这个惩罚力度赵泗都思考了很久。
经过深思熟虑,赵泗认为这种惠而不费且关乎日常生活的事情,不能用严厉的肉刑来加以规范。
故而,下放到地方的权力也只有口头警告,最高不超过十鞭子的肉刑,而且严格规定,鞭刑不能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最重的刑罚则是剃掉眉毛和胡子。
这条律令应该以劝告推广为主,而不应该以惩戒为主,李斯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快就同意了赵泗的提议。
而对于喝熟水的律令,因为考虑到烧热水也需要燃料资源,对于百姓而言如果日常都以喝热水为主,在石涅不曾推广开来之前,或许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只是督促各地官府推广,有能力的就喝,没能力的也可以不喝,主要是为了让百姓心里知道喝热水能够避免大多数疾病。
而对于楚国南部,以及岭南地区等瘴气十分繁杂的地区。
喝热水就成了一件必须的事情。
但是百姓穷也是真的穷,因此这比补贴最后还是由大秦官府支出,然后再岭南以及楚国南部地区推广喝热水的风俗习气。
没办法,那边生存条件太恶劣了,喝生水的死亡概率太大了。
无非就是在城池附近的官道设置热水摊铺,沿途驿站也必须随时都能够提供饮用热水的供应,同时多往那边支援一些燃料资源,再由官府强制执行。
当然,官府热水肯定是收费的,不过收费价格十分低廉,一钱可以买二十碗热水,对于百姓来说大概也就相当于五毛钱这样子,这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而且这个收费也并不是必须,要地方官员视情况而定,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和薅羊毛。
政令颁布以后,并没有引起来太多的波澜。
反倒是郑家的覆灭让他们货真价实的感受到了好处。
郑家覆灭了,覆灭的很轻松。
善阳多大点地方,边陲之地,拢共加起来一共也就四五万人罢了。
郑家也不过是一个地方土豪,一百多个骑士犹如虎狼一般严格的执行了赵泗的命令。
鸡犬不留,鸡蛋都给摇散黄了,甚至路过的狗都被踢了两脚。
百姓们头顶上少了一霸,最起码拾取石涅没有人在阻拦了。
对于善阳当地的百姓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今年捡石涅过冬的时候没有郑家来收税了,其次就是,本地乡老和里正突然积极了起来,时不时督促他们通风。
通风并不是要门或者窗户一直开着,只需要注意燃烧时长及时换气,是不会影响正常取暖的。
麻烦是肯定麻烦,自然也有人因为麻烦而不遵守,于是就被乡老狠狠地惩戒了一番。
还有几个屡禁不止的,被剃掉了眉毛和胡子游街示众。
没办法,始皇帝的驾撵就在眼皮子底下停着,本地官吏和乡老当然执行的很到位。
甚至出现有官吏半夜定点爬起来,随着更声挨家挨户敲门通知通风换气。
可以说是负责到了极致……
而效果也真的很显而易见,最起码善阳这个目前在始皇帝眼皮子底下的地方,在严格执行了这道律令以后,真的就没有再出现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而死的人。
当然不可能死,一个时辰过来溜达一趟谁能中毒?
不通风得挨鞭子,还得剃掉眉毛胡子,谁会不舍得开门换一会气?
至于赵泗,则在捣鼓原煤粗加工,蜂窝煤和煤炉以及煤灶。
这种事情是看着容易办着难。
赵泗自己捯饬了几天以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召集跟随车队的工匠集思广益。
在集思广益且赵泗提供思路和大方向的情况下,进展速度飞快。
没多久就弄出来了蜂窝煤。
这玩意最好是黄泥加锯末,这样燃烧起来才会更加充分。
相应的模具也因此而定了下来。
有了蜂窝煤之后就是煤炉了。
赵泗小时候家里还有煤炉,仿造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是有一个问题,煤炉外面是包了一层铁皮的。
就这一层小小的铁皮,普通的百姓也是消费不起的。
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泗开始和匠人们商讨改良的可能。
最终弄出来了陶制煤炉,经过多次测试和改良以后,基本上不影响实用了。
这样以来,通体需要用到铁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封口处了,这点对于百姓来说倒是没那么难以承担了。
至于夹煤换煤用的火钳子那就没什么太大的办法,暂时只能用消耗品。
考虑到火钳子的问题,煤炉可能对于最底层的百姓来说依旧不是十分实用,赵泗又开始和匠人们尝试烟囱土灶。
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这个时代烟囱和锅台本来就有,组合起来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第一代设计出来的灶台十分豪华,有精密的烟道甚至于风箱助燃。
这一代设计被赵泗保留,不过并没有进行推广,无他,你得考虑百姓不是职业工匠。
对于推广民生的东西,一定要简单简单在简单,实用实用再实用,便宜便宜再便宜。
不过也不能说这群匠人的设计有问题,赵泗也没有弃之不用,而是保留了下来,未来也说不定有用到的地方。
一连被赵泗否定了无数次方案以后,匠人们集体摆烂,干脆用泥巴活稻草搭出来一个简易的灶台外加一个又短又简陋的烟囱给赵泗过目。
赵泗给予了通过。
铸模泥砖搭灶台赵泗压根想都没想。
永远不要高估这个时代黔首的动手能力,像这种黄泥活稻草,能够保证助燃和通风去烟的简易灶台,对于黔首来说才具有普及的可能。
工匠们最差的设计被赵泗通过了,赵泗自掏腰包给予赏赐,工匠们甚至不肯接受,再赵泗的强烈要求之下,一群匠人跟吃了屎一样接受了赵泗的赏赐。
“除了关中,天底下的黔首大部分还在使用耒耜耕种,甚至很多地方的百姓连什么时候灌溉都还不够明白,他们的房子都修的七扭八歪,这样的精美的灶台,难道是能够凭借他们个人搭建出来的么?”赵泗认真的开口解释。
“想要推广到天下的东西,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定是简单,哪怕因此而稍微劣质一些也无妨,像这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东西,必须满足的一个要求就是只要是个人稍微看看大概就能够自己弄出来,只有这样,才有推广天下的可能啊。”
赵泗最终选定的设计方案让工匠们甚至不愿意接受赵泗的赏赐,这件事始皇帝也有所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