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也不讲究天人感应。
否则天降异象,帝星飘摇,荧惑守心,按照天人感应的说法,李斯这丞相都得谢罪于天下了。
眼下虽然人心动荡,舆论四散,但是不管是李斯还是赵泗都并不是十分担心,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两个已经知道了始皇帝应对的方式。
而且不管是李斯还是赵泗,都十分赞同始皇帝的应对方式。
抛开神神鬼鬼的天命不谈,这是最有效,也是粉碎谣言最简单的方式。
始皇帝亲自走过大秦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匍匐在地上欣赏欣赏始皇帝的英姿,甚至不需要多说什么,只需要让他们看到,始皇帝年富力强,不光今年不会死,而且身体还很好,人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
赵泗和李斯二人一边谈论,一边行进,不消片刻,车架已至宫中。
二人结伴下车,径直朝着大殿走去。
李斯和赵泗二人来的不早不晚,此刻大殿之内已经有了二三十人。
“这次大巡天下,巡视四方,刚好可以借此稽查各地迁移名单。”李斯站定以后继续和赵泗探讨迁贵令。
“最终名单还是得亲自制定,贵族姻亲遍布天下朝堂,若是贸然公布迁贵令,光是迁移名单,都不知道要扯皮多久……”赵泗摊了摊手。
“倘若采用秦吏于地方统计,说实话我也担心……怕就怕迁贵令实施,该迁的一个没动,不该迁的尽数迁走。”赵泗叹了一口气。
“而且不瞒李相,我履历太浅,也没有收纳门客,更没有信得过的人手,陛下不以我卑鄙,对我委以重任,李相若是有信得过的人员,可以推荐一二,这次大巡天下,我也打算在地方上挑选一些人手使用。”
李斯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赵泗迄今为止还被蒙在鼓里……
这是始皇帝和李斯之间心照不宣的小默契。
“你确实该有一些趁手的人员差遣使用。”李斯沉吟一下认真开口说道。
他倒不是劝说赵泗结党营私。
实在是赵泗的政治势力太清白了,简直干净的如同一张白纸。
眼下的赵泗全赖始皇帝的亲近和青睐,全然没有自己的基本盘,亲力亲为并非不可,可是倘若是奔着三公九卿去的,怎么可能做到事事亲为?
“为官,不光要会做事,也要会用人。”
眼下李斯和赵泗因为共同的目标,倒还真算得上志同道合,二者性格也都不算怪异,眼下已经算得上熟络。
“用人不好说,但我看人还是挺准的。”赵泗笑了一下。
李斯闻言轻笑一下,只当是一句玩笑话,并没有放在心上。
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赵泗才多大?能看的准什么?
难不成他还能如同伯乐挑选千里马一般,挑出来能够经世治国的人才?
“我善识人也!”面对李斯的不以为然,赵泗认真的强调了一句。
“成成成……相马者伯乐,相人者赵泗!”李斯摆了摆手,尔后目光看向高台,示意赵泗站定。
二者闲谈之时,文武百官已经尽数到场,不光百官,还有各家各派的大能。
赵高于一侧走出……
原本尚在交头接耳的群臣赶忙各自站定,收敛声音。
“陛下至,噤声,行礼!”
浑厚的嗓音落下,原本略显嘈杂满是窃窃私语的朝堂瞬间变得落针可闻。
尔后群臣纷纷整齐一致的躬身行礼。
始皇帝高大的身躯自侧踱步而入,虎踞于案几之前。
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紜。
“诸卿起身!”
垂珠之下,始皇帝面无表情的看向躬身的诸臣,沉声开口。
众臣闻声,各自起身!
通常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臣子来负责提出今天的主题,做一个引导性发言,一般都是左相李斯负责这个任务。
当然,今天朝议的主题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始皇帝环视群臣,目光沉凝。
“三日之前……”
始皇帝并没有让李斯代替自己发言。
“帝星飘摇,荧惑守心,江神赠璧。”
“如今,关阴,关中,乃至于关外,谣言四起。”
“诸庶皆言之”
“祖龙今年死!”
始皇帝嗤笑了一下……
始皇帝的笑并没有有让沉重的气氛缓和下来,相反,朝堂上的气氛更加严肃,也更加沉重。
和以往的云淡风轻镇定自若不同,始皇帝在明确的表达他的不满。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朕就是祖龙!
群臣寂然……
谣言能够传播到这种地步,在场的文武百官很多人都要负责任的。
谁散播的谣言?谁来宣扬的?
为什么短短几天就满城风雨?
抛开事情真相不谈,舆论的传播在古代是极为缓慢的,哪怕再怎么轰动的事情,仅仅依靠自然传播,在古代也做不到短短几天之内云动关内。
六国旧贵的力量是可观的,最起码在舆论方面大秦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眼下不管始皇帝如何应对,实际上六国旧贵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们打击了秦的天命和法理,同时展现了自己的肌肉,舆论传播到这种地步,可以说大秦败的五体投地,对于眼下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乃至于三公九卿,他们的脸已经被六国旧贵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
当然,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大秦受损的天命和法理的挽救和补回。
在群臣寂然,心思各异之时,叔孙通动了。
“陛下!”
“天人感应,阴阳相和!”
“上天降下征兆,乃以为警示!”
叔孙通开篇就是雷击。
“这个时候就有天人感应了么?这玩意不是董仲舒所创么?”赵泗闻言心中大惊。
赵泗还以为叔孙通犯傻了,打算借天降异象来将罪责归咎于始皇帝头上来劝谏始皇帝。
谁知道叔孙通话头一转。
“天有异乃国有失,国有失乃臣无为!”
赵泗眨了眨眼睛,叔孙通绕了半天,居然通过易经的灾异论和春秋解释了这次的天降异象。
怎么解释的?
天有异象,是因为国家出问题了,这是上天对于天子的警示,告诉你你这边出问题了,给你拉响了警报。
国家出问题又会出在哪里呢?肯定是出在臣子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
叔孙通的论点很关键,他并非是用天象来限制始皇帝的行为,而是通过天象为始皇帝开脱,并且引经据典,将天象异动的主要责任人从始皇帝变成了臣子。
反正,天降异象,和始皇帝没关系,始皇帝不可能出错,错只能出在堂下的衮衮诸公。
最难能可贵的是叔孙通引经据典,不光用了春秋易经,还用了墨家的天罚理论和阴阳家的五行说。
赵泗现在文化水平上来了,鉴赏能力相比较于之前有了长足的提升,但是面对叔孙通动辄引经据典,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无懈可击的发言依旧是听的稀里糊涂。
听起来很牛逼,但是具体不知道牛逼在哪里。
不过叔孙通敢第一个开口,很明显是做足了准备,赵泗撇了撇李斯打了个眼神。
李斯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叔孙通说得很好,理论很通畅,是一篇逻辑无懈可击的公关文稿,是那种当世大儒都挑不出来半点毛病的稿件。
当然……李斯并不喜欢就是了。
始皇帝没问题,臣子有问题,国家出问题了,他妈的暗戳戳在那阴阳怪气谁呢?
这可是荧惑守心帝星飘摇的异象,要按照叔孙通的说法,没个三公九卿都不配给这么大的异象顶锅。
李斯也是三公之一,而且是唯一手握实权的三公!
当然,这是大秦必要的公关,始皇帝已经做出了大巡天下硬刚的计划,但是该有的公关文稿也得有,祖龙今年死的预言验证得一整年时间呢,总不能任由谣言肆意流传不做出任何官方解释。
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有叔孙通珠玉在前,各家各派都开始畅所欲言。
“天上的异象又如何能够干涉人间事物的运转?陛下治理政务,统御四极,亲耕亲种,亲力亲为,就算是在怎么怪异的天象,又如何能够影响大秦呢?”
第二个开口的是一个一身短打草鞋看着和在场众人格格不入的老农。
“农家!”赵泗眼前一亮。
农家的思想相比较来说反而更加契合赵泗的想法,农家认为天象就是天象,和人间没有半毛钱关系,真正能够影像人间的天象是什么时候刮风下雨,天气阴晴,而不是盯着这个星星那个星星看星星一颗一颗连成线。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农家的想法是对的,但是站在这个时代,只能说附和者廖廖,在这个稍显原始的时代,农家未免对上天不够敬畏。
农家的政治思想太过于超前,他们认为皇帝是责任而非享受,即权利由天下人赋予,天子应该为公为正,除了公事,私底下就应该和所有人一样。
农家认为天子是不神圣的,只是天下人意志的表率。
所以……农家的言论不仅不受各家各派的认可,同样也得不到始皇帝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