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始皇帝的累也是自找的。
赵泗一边想,一边朝着宫中走去,待到入宫之时,始皇帝已经端正身形正在处理奏折。
从案几上堆砌的奏折可以看得出来,始皇帝已经工作了有一定的时间。
赵泗敏锐的发现,始皇帝的案几之上,盛放丹药的瓷瓶已然消失。
“看。”
始皇帝将一堆奏折置于赵泗面前。
赵泗闻声,捧起奏折。
一篇一篇看去,都是针对海事的奏折。
有人建议继续开扩海外,寻找祥瑞,有人建议探索大九州,有人进言征讨徐福,有人建议尝试组建海上舰队,开始大秦的海上征战之旅。
“图,他们看过了。”始皇帝指了指悬挂着的世界地图。
主要是赵泗这次出海带回来的消息太过于震动,眼下大秦南北二地皆陷入僵持之中,在这次三种新粮的引爆之下,阴阳家的大九州说和主张开扩进取派系产生了微妙的连锁反应。
阴阳家的大九州说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大秦又确确实实拥有造海船的能力,苦于军功无所出的一批人将狂热的目光放到了海外,而阴阳家也急切的想要印证大九州说,故而导致了这么多针对海事的奏折。
“海事,该如何?”始皇帝开口问道。
现在阴阳家已至,迟迟没有出海有个关键原因,船太少。
大秦的海船都给徐福出海去了,赵泗就带回来了十七艘,拆了小船造大船倒是勉强补齐了二十艘,可是二十艘海船还是太少太少。
寻求军功的疯子肯定是想要大动作的。
往近了说,徐福打不打?这货违抗王命,打过去得有足够的船。
往远了说,二十艘海船,想要占领土地肯定远远不够。
赵泗没有任何犹豫摇头。
“陛下,不可贸起海事。”赵泗认真的说道。
这次出海,赵泗深刻的意识到现在的世界荒芜到了什么程度,大秦开海一定是一个赔本买卖,出海过去,就算打出去也全是飞地,就算贸易也没有贸易的基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秦的船不行。
大秦的船玩小规模航行还行,毕竟只是收集信息,收集农作物。
如果以如今的造船思路去玩大规模航行以及跨海征战,很有可能会出大问题……
“该如何?”始皇帝开口。
“以神州为基的同时,小规模探索海外,获取海外新种,消息,国家政权,建立了解的同时,改进海船。”
大秦的海船,只是勉强够用,是始皇帝强行拔苗助长出来的结果。
想要开海事?不是现在能玩的转的,海事,可不是出海求仙。
第九十五章 赵泗对于大秦海事的未来规划!
大秦海外远距离小规模探索还有很多空间,一来可以收获世界讯息,二来,赵泗此行环游世界,还有很多关键的农作物没有带回。
譬如橡胶种子,金鸡纳树,棉花种子……等等等等,赵泗当时环游世界,匆忙找到红薯土豆玉米种子以后,第一任务是带领船员们返航,而并非矢志海外。
而这些,大秦完全可以通过小规模海外探索继续带回海外种子和作物,继续丰富大秦的生态结构。当然,生物方面也可以适当引进,不过必须小心谨慎,可能会引起生物入侵,现阶段还没有多余的办法处理。
“大秦真正涉足远海,非十年二十年之功,乃是百年之业!”赵泗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大海才是封建时代末乃至于现代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大秦来说未免为时尚早。
大秦现在自己的内部土地还没有开发完成,手工业不够发达,商品不足,人口不够多,谈何远海?
赵泗跑那一趟最多只能算是溜了个弯,接下来的大秦不断小规模探索,远海之外还有很多的惊喜。
“百年!”始皇帝眉头微皱。
百年啊……何其久也?
始皇帝已经四十八岁了,明年就四十九岁了,放在古代这个年龄绝对算不得年轻。
也就是说,如无意外,始皇帝必然是看不到涉足远海的那一天,世界地图,也终究只能悬挂于墙壁之上。
“以百年为始……”赵泗沉重的点了点头。
他是知道大方向的,百年只是最低,实际上以大秦目前的状况,百年都是往少了说。
赵泗能搓出来再多的发明,工业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的。
“不过……大秦短时间内无法涉足远海,近海倒不是不能。”赵泗笑了一下。
海上航行要分清楚远海和近海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的大秦满足不了大规模远海航行,但是近海已经可以勉强玩的转了。
最起码周围近海岛屿,大秦航行往来压力算不上太大。
而且,也确实有利益可图。
“徐福滞留之所,有金银铜矿!”扶桑是个好地方啊!
左渡金岛,石见银山。
“嗯?”始皇帝眉头微动。
“很多?”看着赵泗神采奕奕的表情,始皇帝开口询问。
“很多!很多!”
石见银山巅峰时期出产了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银产量,左渡金岛巅峰时期金银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更不用提除了这两个大名鼎鼎的地方以外,扶桑还有其他大量的金银铜矿……这破地方在明清时期一直占据金银出产量第一的位置。
其实客观来说,扶桑这地方矿藏并不丰富,只不过是比较容易开采罢了,至于神州之地,矿藏虽然丰富,但是直到现代,有些地方开采起来依旧入不敷出,甚至压根没有办法开采。
说白了,扶桑的矿藏丰富是表象,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板块交接地带,地貌活动比较剧烈,故而大多矿藏都属于富矿,也就是易于开采的金银铜铁矿。
故而在古代这种金属需求比较小的时代扶桑确实称得上是天幸之地,遍地金银,铜铁不缺,但是到了工业发达的现代,需求量急剧扩大,扶桑的自然资源也就不够用了。
封建时代,扶桑那里的金银铜铁富矿,可以说和钱袋子也没什么区别。
大秦矿藏多归多,大部分开采不了没什么用,开采技术达不到也用不了。扶桑的金银矿藏相对于开采技术比较贫瘠的封建时代,绝对称得上很多很多。
始皇帝看着赵泗极其认真的神情,手指于案几之上微微叩动。
“很多?是有多多!”
徐福滞留扶桑还没有解决处理,大秦目前的海船只有二十艘,可带不了太多人,如果徐福滞留之地矿藏多到一定程度,那可能就要重新计较一番了。
“单论金银,比现在的大秦要多!”赵泗沉思后开口回答。
“一隅之地?”始皇帝略显讶异的看向赵泗,一隅之地,偏远之处,真的有这么多金银么?
“是!”
“大秦百年之内,可在近海岛屿搜罗矿藏开采!金银虽不能冶炼武器铠甲,制作工具,但是可以买!”赵泗咧开嘴笑了一下。
理论上来说,金银如果当成货币来看,目前的大秦商品总量是有限的,金银货币再多也没用。
但是算不能这么算,因为要把秦国政府和各地贵族分开看待。
这俩力不是往一块用的。
“开采出来足够的金银,完全可以用来购买各地贵族生产的商品,包括粮食,布匹,金器……甚至可以用来置换铜钱。”赵泗发出诛心之论。
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贵族没道理不卖,毕竟金银这玩意能用来陪葬不是?死了以后带着大量金银陪葬多有面?
赵泗忽然发现了一个华点,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汉时期大量贵族入葬都喜欢以金银器陪葬,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之内直接导致了金银严重稀缺匮乏的现状。
甚至间接的影响了商品繁荣和流动,要不然曹操也不至于干挖坟的勾当,这玩意是真香啊,小坟一挖,经济自由,客观来说,盗墓给曹操赚了不少钱。
现在一看,赵泗惊讶的发现这种带金银器陪葬的传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传统。
大量金银流入市场,初期贵族可能反应不过来,中后期一定会导致金银贬值,购买力下降,同时随着流入市场的金银不断增加,金银的购买力也会持续的随之下降。
毕竟理论上来说,金银开采出来变成货币金银器就不会减少,这玩意不是消耗品,理论上来说是持续流通,基数只会增多不会降低。
量越大,相应价值也就越低,物以稀为贵嘛。
但是,贵族会用大量金银器陪葬啊!
埋在地底下的,理论上来说其实就是从市场上消失了,谁会没事扒老祖宗的坟?盗墓在这个时代可是天诛地绝天理难容的。
现阶段的金银价值和购买力其实就是在不断上涨,因为大量金银器陪葬,矿藏开采技术又不发达,产量跟不上消耗。
而理论上来说,大秦从扶桑获得大量金银,流入市场,最后会落入各地贵族手中,然后贵族死了以后带到地底下陪葬,嗯……反而相对抵消了大量金银流入市场造成金银价格贬值的现象。
逻辑形成了完美闭环,大秦用大量金银购买到大量的产品,贵族们获得了大量的陪葬品,可以风风光光的入土。
眼下的生产模式分为两种半。
一种是秦国的官方生产,基本上占据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生产额度。
一种是贵族的生产园,这是奴隶制社会,贵族生产园才是地方最大的生产力,占据了全国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生产额度。
另外半个就是民间生产,充其量占据了百分之十。
黎庶没有生产工艺,没有生产工具,没有市场,没有权利,基本上天底下各地的生产都被贵族形成了地方性垄断,黎庶除了粮食以外,手工业生产差的离谱。
大秦完全可以用大量的金银来换购贵族富裕的生产力,这个时代的贵族也是那熊样,无非就是屯粮屯货屯钱罢了,自己用不完,但是也不会廉价卖出去。
大量布匹粮食烂在仓库最后再低价处理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哪怕是贫瘠的古代,也有大量的生产力浪费。
低价不愿意卖,高价没人买。现在有人买了,大秦政府直接用金银这种顶级货币购买,怎么可能买不到?
客观上来说,大秦用大量的金银撬动了被完全浪费生产力。什么都能买,甚至直接用金银换铜钱都行。铜钱,他首先也得是铜!
金银留在手里有什么用?钱得花出去才算钱。
始皇帝看着侃侃而谈的赵泗微微点头,赵泗说的,很有道理,始皇帝能听懂这种较为新颖的观点。
“钱,得花出去才算钱!”始皇帝默默重复了一遍尔后看向赵泗。
“这么说来,要先解决掉徐福,你有甚么建议?”始皇帝沉声开口。
赵泗既然说扶桑有,那就是有,赵泗没道理也没有动机去撒谎,如何解决掉已经脱离大秦政府掌握的徐福,现在反而成了问题。
徐福再怎么不济也是个草头王,大秦能拿的出去的海船也就二十艘,兵力虽然多,但是派不出去也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