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95节
小说作者:丁中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6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57
  ②浙方
  浙军方面共分三路,而驻界牌关王宾之一旅,则附属于第二路,总司令一职卢永祥氏自任之。其攻守计划如下:
  第一路——上海 取守势,司令为何丰林,朱声广、臧致平、杨化昭等军属之。防线甚长,凡黄渡、南翔、浏河、青浦、嘉定等处,均在范围之内。
  第二路——长兴 取攻势,司令为陈乐山,第四师第十师各有一大部分加入,拟用全力攻宜兴、常州,以断苏省铁路,直趋南京。其驻守湖州王宾之一旅,则命开赴泗安,以拒广德方面之皖军。
  第三路——江山 取守势,司令为潘国纲,浙江省军第一师及少数之第二师军队属之。
  当时两方最初布防兵力如下:
  (一)苏方:第一路上海(昆山青阳港一带)约一师三旅,第二路宜兴约二旅,第三路广德约一旅两营,第四路仙霞岭约一师三旅。
  (二)浙方:第一路上海(南翔浏河吴淞龙华一带)约一师一旅,第二路长兴(连吴兴)约二师,第三路江山约一师二营。
  卢永祥在开战之初,颇占胜利,9月中旬孙传芳占领衢州,卢永祥后方受到威胁,又怀疑自己内部军队不稳,就于18日率部离杭,坚守浙沪,10月初旬战况不利,12日乃通电下野,电云:
  全国父老公鉴:此次江浙用兵,齐为戎首,干犯众怒,曹实罪魁,义愤所激,遂动天下之兵,交绥以来,永祥迭经宣言,愿国人负共同改造责任,良以此事成败利钝,非个人得失所关,实人禽消长是判。本最大决心,期以公理战胜,所幸将士用命,舆论赞助,鏖战匝月,彼不得逞。现在敌方因我军正面防线不能越雷池一步,乃竭数省援兵,会攻松江一隅,彼众我寡,竟迫淞沪,现虽士气奋发如故,而子弹已罄,肉搏相持,徒令师徒牺牲,心实不安。爰毅然放弃淞沪,洁身下野。伏念讨贼戡乱,匹夫与有责任。救国未敢后人,功成不必自我。兹于本日解除兵柄,对国民引咎自劾,兵士均已付托有人,必能敬守秩序,以完天职。自惭绵薄,未竟全功,殊深内疚。倘有同志友军,国中义士继起奋斗,俾国贼迅膺惩创,大局早庆澄清,则永祥退作平民,与有光宠矣,临电悚惶,伏希亮察。卢永祥文。
  同日孙传芳亦发出通电,宣告占领龙华,电云:
  谨布者,顷据上海宪兵司令马葆珩派冯副官来称,敌被我军攻击,节节溃退,已不成军,卢何等见大势已去,于本日通电解除职务,乘船逃走,上海制造局暂由该司令维持等语。传芳一面指定地点收容溃兵,一面饬所部停止军事行动,传芳拟即日率带卫队进驻龙华,暂维治安,以俟齐巡阅使莅止,特此电布。孙传芳。
  卢永祥仓皇弃军出走,在形势上还不到此地步,当时战局虽不利,可是除了松江、青浦、嘉定被齐孙一方占领外,黄渡、南翔、浏河、吴淞尚在卢何一方,其部队尚完整者,包括第四师、第十师、第六混成旅及臧致平、杨化昭之军队,合计不下3万余人,大都军械齐备,子弹军实犹有余储。卢、何出走后,这些军队群龙无首,纷纷退至闸北南市一带和人民杂处。
  上海租界方面担心溃兵涌入租界,乃在交界处遍布鹿角,网以铁蒺藜,各国海军陆战队和万国义勇团亦出动巡逻,华界民居,十室九空。
  齐、卢战争时,皖系巨头徐树铮正在上海,由于卢永祥等对小徐并不尊重,因此他只好作壁上观,迨卢永祥通电下野,卢部下尚有可战之兵3万负隅上海,安福系的人对卢、何出走深致不满,小徐前在福建时与臧致平、杨化昭旧部略有渊源,因授意这些军队拥徐树铮出而维持,以租界为城社,抗拒苏军,以待变化。
  为了拥徐出山,浙军中级干部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陈乐山、杨化昭均列席,小徐于是乘机而起。他下令将三十七团和三十九团及闽军臧、杨部下由北火车站开至麦根路潭子湾一带布防,共设三道防线:第一道距真茹约三里许,第二道距闸北约三里许,第三道在闸北。
  可是由于徐树铮是住在公共租界的南洋路,公共租界工部局出面表示为了维持租界的治安,所以派了若干巡捕把小徐从10月15日起软禁在家中,和外界完全隔绝,并于20日将小徐递解离沪。
  民国13年10月17日闽浙巡阅使孙传芳和苏军第一师师长白宝山先后抵达上海,会同苏皖赣巡阅使齐燮元的代表与浙沪联军磋商改编和遣散条件,战败一方由代理第十师师长朱声广出而接洽,先自行召开军官紧急会议,大家认为卢永祥等已弃军出走,徐树铮又被扣留租界,群龙无首,再战无力,决致函齐燮元和孙传芳,要求改编败军,军队中不愿改编者,每兵给饷20元,军官按级加给。这封信交由齐燮元的驻沪代表转致。
  齐燮元复函表示,愿受改编的在原防听候点名改编,不愿改编的,则给饷遣散,孙传芳亦赞同齐的决定。10月19日败军集中至龙华、吴淞、江湾等处待命。
  孙传芳和齐燮元向败军发表训词云:
  国民战争无胜败荣辱可言,况此次作战官兵伤亡甚多,言念及此,不胜痛惜,想各官兵转战月余,备经困苦,各该家属定必悬念,本使等久历戎行,深知此情,有愿回家者,每兵给川资廿元,司务长卅元,排长四十元,连长五十元,其愿改编者,即可收编,无兵之官则以原薪暂行候差。本使等对于各军一视同仁,绝无歧视,幸勿观望,其各凛遵。孙传芳、齐燮元。
  孙传芳的参谋处发布结束战事的通告如下:
  各报馆均鉴:敬启者,孙巡阅使旅沪以来,积极办理善后诸事,并与齐巡阅使代表刘参谋长迭次会议,现已完全结束,各部队已于本月十九日午后起分头开拔,遄赴各地驻防,沪埠既无游骑无归之兵,则地方治安及商业市政一切自可逐渐恢复原状矣,知关廑注,特此奉闻。闽浙巡阅使署参谋处启,十月十九日。
  齐燮元亦发布结束战争的布告云:
  照得卢何构乱,浙沪被兵,讨逆兴师,事非得已,兵连祸结,徒苦我民。今兹顺逆分明,天人交应,大憝既去,弥念孑遗,本使于欣幸之余,益觉惄焉如捣,所有善后各事,业经特派专员前赴淞沪一带分别筹议,克日施行。本使日内即亲莅沪滨,躬修慰问,各该地方官吏绅耆,务当绥靖流亡,借副国家吊民伐罪之至意。为此布告,俾众周知,毋违此布。
  10月13日卢永祥和臧致平乘轮逃往日本。江浙战争时一月又十天而告结束。
  卢永祥在北洋军阀中也算一个重要角色,他在浙沪一带也很有威望,现在只落得一名丧家之犬,逃至日本别馆过流亡生涯。
  北京政府早于9月3日下令免去卢永祥的浙江军务督理,褫夺其官勋,明令齐燮元剿办;9月20日任命孙传芳兼督理浙江军务,齐燮元兼淞沪护军使。


第211章 西南局势纷扰
  当南北局势变化时,湖南也显著地不安。赵恒惕在湖南虽然力求安定,可是外在的局势时刻影响湖南,赵对谭延闿虽很尊敬,可是谭的部下总是希望逐赵迎谭。
  11年5月湖南省议会改选,亲赵派政党民心社和林支宇派政党湘社共占109席,亲谭派政党民康社仅占50余席,于是亲谭派第六混成旅旅长陈嘉祐在郴州通电不承认这次选举,有召集旧省议会在郴州举行非常会议的传言,同时主张湘军收复岳州,谭派军人宋鹤庚、谢国光、吴剑学、蔡巨猷和中立派军人鲁涤平一致表示赞成。
  赵恒惕在长沙召集军事会议,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表示意见,鲁涤平竭力主张进攻岳州,邹序彬发言反对,邹本是鲁的直属旅长,竟公然和鲁唱反调,鲁大感失去威信,乃愤而辞职,宋鹤庚、谢国光、吴剑学、蔡巨猷等为之抱不平。
  赵提出一个折中的意见,因岳州在直军手中,如果贸然进攻,怕给直军借口,乘机进攻湖南,这时直奉战争还看不出谁胜谁败,更不该轻易树敌。所以提议约请川军同时出兵,以免湘军单独作战。赵为了让鲁涤平平气,所以把邹序彬调职。迨川军复电愿意和湘军采取一致行动时,直奉战争已经结束,直系已大胜,因此收复岳州问题就胎死腹中了。
  湘军酝酿收复岳州,如果吴佩孚坚决拒绝,就有可能把湖南逼上梁山,一面倒向南方。所以吴向赵提出以湖南赞成统一为交还岳州的条件,不过直军退出岳州后湘军亦不得进驻,岳州由警察维持秩序。7月1日赵恒惕通电赞成统一,但仍主张采行联邦制,并声明湖南仍为自治省区。7月27日岳州直军撤往河南,吴一再电催湖南取消自治,赵决定提前省长的选举以避免北京政府的任命。
  当北伐军未改道前,赵发现有人酝酿迎谭回湘夺取政权,因此他便函谭,请谭回湘主政,自己愿意下台。后来北伐军改道江西,谭也派人向赵解释误会,表示决不会回湘。
  这时候,南北局势都有利于赵,北伐军回粤靖难失败后,滇军朱培德、赣军李明扬部均开入湘境,朱、李等均表示不过问湘事。赵且欢迎李烈钧到长沙养病。
  11年9月10日,赵以多数票当选湖南省长。
  四川方面在这一个期间也有很多变化。川军第一军军长但懋辛属于熊克武派,第二军军长刘湘(后由第九师师长杨森升任)自成一派,第三军军长刘成勋是中立派。直奉战争时,湘军约同川军出师武汉,四川各军代表在重庆开会决定请刘湘带兵进攻湖北,熊克武带兵进攻陕西,而以杨森代理总司令,刘成勋代理省长。只因直奉战争结束得很快,所以川军出师计划没有实现,而川军内部这时却发生了内讧。
  但懋辛的第一军,和刘成勋的第三军联合刘存厚的旧属邓锡侯、田颂尧、赖心辉、刘斌等组织“同盟军”对抗实力强大的第二军。
  刘湘于11年5月24日通电辞去四川总司令兼省长,把军民政务交由王陵基和向楚成代拆代行。
  7月初,第一军但懋辛部队和第二军杨森的部队在合州、忠州、垫江、万县一带发生接触,杨军兵多械精,但军不能抵挡,退守梁山,再退绥定,即向成都方面的刘成勋靠拢。7月10日一、三两军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共同推举刘成勋为四川总司令兼省长,分派邓锡侯、赖心辉、田颂尧、刘斌等往攻重庆、泸州各地。
  二军遭遇一、三两军的联合对抗,亦积极部署,推举在酆都休养的刘湘为靖卫军总司令。可是这时刘湘却以调人姿态劝告一、二两军停战息争。二军接连占领了垫江、大竹等县,并向一军军部的驻在地绥定进攻。
  7月11日第三军将领及邓、田、赖、刘等联名通电痛斥杨森,并分兵两路援助一军,东路赖心辉(也是刘存厚旧部)为总指挥集中资州,北路邓锡侯为总指挥集中遂宁。由于二军主力在忠州、垫江、梁山、大竹一带与一军作战,因此邓、赖两军得以乘虚由资州、内江进攻泸州,一军也由绥定乘势反攻。16日杨森通电愿意停战议和,退回重庆,8月7日三军占领重庆,二军向川鄂边境退却。
  一、三两军联合战胜了二军后,杨森所部败退到利川、建始一带。杨早就和吴佩孚有联系,川战发生时,吴曾令卢金山率北军第十八师开进夔州,吴新田率北军第七师由陕入川援杨,由于二军败得太快,第七师尚未开动,而驻防宜昌的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这时孙尚未取得福建地盘)并不积极奉行吴佩孚的武力援川政策,所以在8月26日一军占领夔州后,川、鄂两省维持了一个短暂的休战时候。
  刘成勋、但懋辛、邓锡侯等击败杨森后,便组织了一个省宪会议筹备会。
  吴佩孚和杨森有密切的关系,他当然不满意杨森被排逐。当杨森兵败退入川鄂边境后,吴佩孚曾给以中央军第十六师师长名义,助杨收集残部,养精蓄锐,待机反攻。
  四川内部,第一、第三两军联合刘存厚打败杨森后,接着又有第三师师长邓锡侯、第十师师长刘斌、第二十一师师长田颂尧、第二十二师师长唐廷牧、第一混成旅旅长刘文辉、川边镇守使陈遐龄、第七师师长陈国栋、屯植司令胡远耀组织八人同盟对抗第三军军长刘成勋。第七师属于第三军,陈国栋企图将第三军直属第四混成旅何金鳌部并入第七师,因此与何旅在大足发生了冲突。何旅败退到乐圣,刘成勋即将陈国栋免职而自兼第七师师长。12年2月7日邓锡侯伪装调解第三军争端,带兵离开重庆,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援助陈国栋,而是想联合同盟者扫除一、三两军势力,首先扫除川西刘成勋和川南赖心辉的势力,以达到取得四川总司令的地位。
  在邓锡侯的策动下,第二十一师进驻安岳,第二十二师进驻犍为,第一混成旅向泸州前进,川北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被迫退往自流井、合江。邓锡侯还联合川北刘存厚和在川鄂边境的杨森为外援。第三师离开重庆后,第一军第六师余际唐部于2月8日开到重庆。此时第一军主力在川北潼川一带,军长但懋辛已改称东防督办,也于2月13日移驻重庆。
  四川的内讧,正符合了吴佩孚的愿望,为他夺取四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积极支持杨森回川,同时还布置了两路攻川的计划,一路派北军第七师师长吴新田由陕南进兵川北,一路派北军第八师师长王汝勤为援川军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卢金山为援川军副司令,由鄂西进兵川东。2月15日杨森部由利川偷渡戴溪袭取万县,这支部队和集中在忠州的第一军发生了接触,19日刘存厚部占领绵州,21日卢金山部占领巫山。
  吴佩孚对北京的政治不太有兴趣,可是他认为武力统一是重要的,如果各省的武力都削平,中央政权就不在话下了。他的武力统一野心,几乎超过了他的前辈袁世凯和段祺瑞,所以他虽然在北京政治圈中受到了打击,可是在洛阳却埋首他自认是重要的工作——征闽、攻粤、入川、收湘同时并举。
  吴佩孚在中央政权上和曹锟是有极大距离的,但在武力统一方面则和曹的意见又是一致了。
  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部西进后,和陈国栋部在永川会师,进攻隆昌,与第三军第七混成旅旅长蓝世钰部激战,刘成勋即下令罢免邓锡侯的第三师师长,并责成赖心辉等回师加以讨伐。邓、陈两部曾以破竹之势占领江津、永川、荣昌、隆昌、铜梁、大足、合川、璧山、内江、资州、简阳。成都大为震动,刘成勋被迫派员向邓讲和。2月22日赖心辉部回师攻克简阳,24日进兵解成都之围,邓、陈两部退往新都、广汉。于是形势又为之一变。27日省军继续向北进攻,邓、陈两部退往田颂尧、刘斌的防区德阳、绵阳一带。这两个同盟者开始也是伪装调解,阻止省军前进,随后即加入了战斗,公推邓锡侯为联军总指挥,与省军在川北展开了拉锯战,刘存厚、唐廷牧也都加入了联军。
  3月下旬,联军反攻,占领绵阳、罗江、德阳。刘成勋愿意让出成都,4月4日联军另一同盟者刘文辉也是伪装中立,以成都卫戍司令名义先行带兵进省,5日联军占领成都。
  川东方面,3月8日杨森部占领万县,与第一军相持于梁山、忠州一带。由于第一军发生内讧,引起重庆大火,声势大为削弱。3月下旬杨森部占领梁山、长寿,4月6日占领重庆,第一军向川西退却。
  这次四川内战,开始的时候是以邓锡侯为首的八人同盟,利用第三军发生内部纠纷的机会,以调解为名进攻成都。战事发动后,川北方面刘存厚乘虚而入,川东方面杨森联合北军大举反攻,因此战争的规模愈大,而形势也愈为复杂。刘成勋下台后,刘存厚由广元到了绵阳,自称四川督军。杨森部一路尾追第一军先后占领合川、铜梁、永川、泸州。杨森的目的也是四川督军。
  然而想坐督军宝座的,不只刘成勋、刘存厚和杨森,邓锡侯又何尝不想,其他的军人也一样想。邓锡侯看到形势对自己不利,大为失望,因此与退往遂宁、潼南、安岳、简阳的第一军相约,互不侵犯,自己立于坐观成败,黄鹤楼上看翻船的地位。
  这时,第一军公推熊克武为靖国自治军总司令,向杨森提出条件,只要北军退出四川,四川内部问题可以和平解决。这个条件当然不是杨森所肯答应的。在这时期,唐继尧已在贵州得势,唐以大西南主义为旨志,对四川也不放松,所以唐和熊克武又联合起来,协助第一军抵抗杨森,并大举反攻成都。
  12年5月14日,第一军攻占成都,20日继续占领绵阳,刘存厚与邓、田各军向广元退却。从此川军一、三两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杨森,四川的内战便无法结束了。
  川湘两省多事之秋,云南已进入稳定局面。唐继尧改任各军军长为镇守使,废除军师制,以团为单位直属总部,共有兵力20团。7月27日唐又取消靖国军总司令名义,以云南省长主持一省军民两政。贵州也随云南之后,袁祖铭取消了定黔军总指挥名义,改称贵州省长。
  广西局势比较混乱。从贵州撤出的卢焘,在庆远和谷正伦会师后,自称黔桂讨贼联军总司令。广西境内的滇军共有两起,一起是由云南绕道贵州进入广西庆远、长安的顾品珍残部;一起是由广东北江绕道湖南进入桂林的中央直辖滇军,由朱培德统率。除了黔军、滇军而外,桂军也有三起,一起是以林俊廷为首的“广西自治军”,其根据地在南宁,经常在桂北、柳州一带与滇、黔军发生拉锯战;一起是刘震寰所统率的中央直辖桂军,驻防梧州;一起是由江西绕道湖南,驱逐滇军,占领桂林的沈鸿英部。
  在桂的滇军两支有意联合起来回师云南驱逐唐继尧,但是因为桂北混乱不停,而他们内部意见也不一致,因此这个计划无法实现。
  11年9月10日林俊廷迎接陆荣廷回到南宁。北京政府抓着这个机会任命陆荣廷为广西边防督办,沈鸿英为了取得桂林镇守使,曾企图把桂军林俊廷部、陆荣廷部和沈部结合起来,同时外面获得唐继尧、袁祖铭的协助,将广西境内的滇黔军势力完全消灭,然后把广西完整地投入北京政府势力范围内,可是这个计划由于陆荣廷看不起沈鸿英,两人不能合作而落空。
  广东方面,9月16日陈炯明复任粤军总司令。
  当时西南六省,除贵州的袁祖铭、广西的林俊廷和吴佩孚早有勾结外,广东的陈炯明也和吴有密约。至于湖南的赵恒惕、云南的唐继尧、四川的刘湘(后来的刘成勋)对于北方恢复法统,黎元洪复职事都不反对。不过西南还是主张联省自治,制定省宪,如果北京政府同意,则西南各省才愿意服从。
  四川内战时,唐继尧发动进侵贵州,在此以前,贵州督军刘显世为袁祖铭所逐,不让刘再握政权,因此他就到昆明去求助于老同学、老同事(护国时)唐继尧,而唐这时在云南地位也日趋稳定,他一向视川、滇、黔为一家,所谓大西南主义。他对于袁祖铭赶走了刘显世,极不同情,因此决心援刘复职,组织了滇黔联军,自任总司令,请刘显世担任副司令,派他的兄弟唐继虞以“东南巡宣使”名义,率领张汝骥、吴学显等部攻占黔境的盘县、普安、镇宁等县。
  袁祖铭在贵阳听说唐继尧派了大军压境,显然是唐继尧用军队支持刘显世回到贵州,因此一面派兵堵防,一面用电报质问刘显世,为什么要无故勾引滇军侵犯贵州?刘回答说:滇军是假道贵州前往广西,“宣抚”在外的滇军,并没有侵犯贵州的打算,请不必在意。
  刘的电报虽然避重就轻,可是事实仍是事实,黔军王天培、彭汉章等部都和滇军发生了战争,袁祖铭又电刘显世质问滇军为什么要侵犯贵州?这一次刘显世没有回答,而是由唐继虞回答,他说:
  “我军假道赴桂,适值副帅刘公(指刘显世)由滇返里,一部黔军突出拒抗,副帅令本军就便协助,不得不敬听指挥。”
  袁祖铭知道滇军的企图是假道灭虢,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他却不愿意和滇军正式冲突,以避免滇军大举入黔,因此乃虚伪地向刘显世提出条件,请刘负责交涉,只要滇军退出黔境,自己愿意退位相让。这是一张空头支票,刘显世不会相信,滇军更不会答应。3月12日滇军攻入贵阳,刘显世出任贵州省长,袁祖铭率军由湘西的凤凰退入鄂西的施南。
  袁祖铭也像杨森一样,和吴佩孚拉上了关系,吴叫袁先到四川去与杨森会合,待机回黔。
  刘显世虽然重新掌握了贵州政权,可是唐继虞却以滇黔联军前敌总指挥名义驻兵贵阳,成为贵州的实际统治者。


第212章 创办黄埔军校
  由于北洋军阀为害国家,而南方军阀则割据自专,中华民国十多年来只有民国的年号,而没有民国的事实。孙中山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因此决心建立革命军人的完整教育,这个重任落在蒋中正的身上。13年1月24日孙以大元帅身份任命蒋中正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同时任命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为筹备委员,选定距离广州市40里的黄埔岛为校址。
  黄埔岛四面环水,地当要冲,周围约20余里,林木葱翠,山峦起伏,南连虎门,曾为广东陆军学校,但因年久失修,荒烟蔓草,败瓦颓垣。2月中旬着手修葺,焕然一新。3月1日举行第一期招生考试,考生逾1200人,4月28日放榜,录取了350名正取生和100余名备取生。
  13年5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特令蒋中正为黄埔军校校长,5月5日黄埔第一期同学正式入学。9日开始上课。6月16日上午8时举行开学典礼,孙偕夫人亲临主持,并作恳切之训话:
  来宾教员学生诸君,今天是本校开学的日期。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个学校呢?为什么一定要开这个学校呢?诸君要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像这样看来,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所以中国十三年革命完全是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
  中国现在不好的军人,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革命党内的军人,这派军人口头赞成革命,行动都是反对革命,所谓口是心非;一派是革命党外的军人,这派人完全反对革命,只知道升官发财,时时刻刻都想推翻共和,恢复专制。诸君将来要维持共和,消灭这种军人,现在便要立志存心将来成功之后,不做自私自利的师长、旅长和一般横暴无道的军阀。诸君有了这种志气,才可以入革命的第二层门径。甚么是革命第二层门径呢?就是要学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从前的奋斗是什么情形呢?大多数是凭着赤手空拳,有了手枪和炸弹的,便以为是很好的武器,每次起义总是用很少的这种武器去和清兵奋斗。……
  军队之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没有革命志气,不研究革命道理,像满清末年所练的新军,陆军都有很精良的长枪、大炮,海军有很坚固的战舰和鱼雷艇,总不能发扬革命事业。到了武昌起义之后,便都归革命党所用。总而言之,革命是非常的事业,非常的事业不可以常理论。从前留学日本和欧美各国的陆海军学生,我们总是设法运动要他们加入革命党,但是许多学生总是不肯加入,始终反对革命党。他们那些反对革命的有知识军人,是什么心理呢?过细考查,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成见,自以为是军事专家。在我们革命党主张用一个人打一百个人,用一百人打一万个人,在他们受过军事教育的人看起来,以为那是古今中外战术中没有的道理,如何可以成功呢?这个道理我们不必深辩,只要看后来中国的革命,推翻满清是谁造成。成功的时候,固然有很多军事家赞助,但是穷流溯源,说起原动力,还是由于极少数的革命党所发起的。当时一般有知识的军人,以为用极少数打败极多数,是战术中决不能成功的定案。因为不赞成这个道理,便不赞成革命,因为那些军人都不赞成革命,所以从前的革命党,真具有军事知识的人还是很少。……
  诸君到这个学校来求学,又听过我今天这一番的讲话,自然要立志做革命军。立志做革命军,先要有什么做根本呢?要有高深学问做根本,有了高深学问才有大胆量,有了大胆量才可以做革命军,所以做革命军的根本还是在高深学问。要造就高深学问,是用甚么方法呢?造就高深学问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讲堂之内,要学先生所教的学问,还要举一隅而反三隅,自己去推广。在讲堂之外,更须注重自修的功夫,把关于军事学和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杂志报章都要参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后,一旦融会贯通,自然可以发扬革命的精神,继续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革命大功告成。像俄国一样,我们中国才可以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中国的民族才可以永远的生存于人类。假若革命不能成功,中国便要灭亡,四万万人便要灭种。亡国灭种都是诸君自身的利害,这是不能不挽救的。要挽救这种危亡,只有革命军。所以我们一定要开这个学校,要造就革命军,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将来都是革命军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便要从今天起先在学问上加倍去奋斗。将来毕业之后,组织革命军,对于共和的障碍,便是要同他们拼命,要能够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这种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的本领,是靠甚么为主呢?当革命军的资格,是要用甚么人做标准呢?简单的说,就是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的权利,专心去救国。像这个样子才能够变成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军人。革命党的资格,就是要不怕死。要用甚么方法才可以不怕死呢?这种方法说来说去,还是要学先烈。我今天在这地同诸君讲话,便是一个后死的革命党。从前每次革命的时候,我常常参加,总没有一次贪生畏死。但是每次流血,都没有流到我的身上,所以今天还能够同诸君讲话,把不怕死的道理,口传到诸君。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在不怕死。要能够有这种大勇气,在心理中就是视死如归,人生随时都可以死,要死了之后,便能够成仁取义。明白了这种道理,便能够说死是我们所欢迎的。遇到了敌人的枪炮子弹能够速死,更是我们所欢迎的。有了这种大勇气和大决心,我们便能够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因为敌人的观念要生,才以为是享幸福;我们的观念要死,才以为是享幸福。一死便得其所。生死的观念,在敌我两方面的精神过于悬殊,自然不能对敌,自然我们有胜无败。
  这种以死为幸福,要求速死的道理,并不是凭空的理想,完全是事实。像从前日本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叫作陈天华,他发扬了革命的精神,还没有到革命的时机求死不得,便在日本投海而死,以死报中国。英国又有一位留学生叫作杨笃生也是因为明白了革命的道理,没有革命的时机,不能做革命的事业,看到中国太腐败,要以速死为享幸福,便在英国投海而死,以死报中国。像陈天华、杨笃生他们是甚么人呢?他们就是革命党,就是热心血性的真正革命党。他们都是由于求死所而不得,所以迫到投海,实在是可惜。但是由陈天华、杨笃生两个人投海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一般人只要感受了革命的精神,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便可视死如归,以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很难得、很快乐的事。如果在战场上,遇到了自己主义上的敌人,受敌人枪炮子弹而死,当然更以为是死得其所了。从前真革命党,因为都有这种乐死的性质,所以敢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所以敢于屡次发难来革命,所以革命能够成功。这种先例,是古今中外兵书中所没有的,只有革命史中才有这种成例。这种成例是非常的例子,我们要学这种非常的成例,便要有非常的志气,有了非常的志气,便能够看破生死关头,以死为幸福。如果人人都能以死为幸福,便能够以一百人打一万人,用一万人打一百万人。假若我们现有一万人的革命军,马上便可以平定中国。因为此刻反对革命的全国军队,总共不过一百万人。因为,此刻我们没有一万人的革命军,所以那般贪暴无道的军阀,便敢于横行全国无恶不作,事事要害国,天天要推翻共和。我因为要维持共和,消灭这般贪暴无道的军阀,所以要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的后尘;更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中国便可以挽救,四万万人便可以不至灭亡。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负担这种责任。诸君既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任这种责任。
  蒋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民国纪元前25年诞生,少年时就读奉麓学堂,18岁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年被政府选派留学日本,留日期间倾心革命,加入同盟会,和同盟会的陆军学生组成大夫成城团,研究革命理论及军事学术,并发行《武学》杂志。辛亥革命爆发,他回国在杭州指挥同志进攻抚署,光复浙江省,同时襄助陈英士戡定江苏。洪宪帝制期间蒋中正在上海与陈英士组织讨袁军总司令部。民国6年孙中山在广东出任军政府大元帅,蒋中正被任为大元帅府参军,又转任许崇智的第二军参谋长。陈炯明叛变时蒋中正在上海,闻变遄程赴难,冒险登军舰陪侍孙中山。黄埔军校成立,孙遂以重任畀予蒋中正。
  黄埔军校成立后,第一件震动国际的事件是扣缴广东商团的私械和敉平商团的叛变。
  原来广东商团团长陈廉伯,是英国汇丰银行的买办,他利用英国人的背景和商团的基础,秘密组织中国法西斯蒂党,在香港与德商顺全隆洋行签约订购武器,用悬挂挪威商船旗号的哈佛轮运载军械。13年8月4日欺骗政府领得护照,将9000余支枪械运入省境内河。孙中山获得密报,一面令军政府取消其护照;同时派永丰、江固两舰扣押运械船。
  8月10日孙中山令蒋中正:“着长洲要塞司令即饬江固军舰迅赴沙角附近,将载运军器已被扣留之船,监押来省听候处分。此令。”当天晚上蒋中正手令英文秘书张静愚偕同大本营副官邓彦华等乘江固轮赴沙角,向运械的挪轮交涉,并将其押到黄埔予以监视,孙中山即以大元帅令将轮上枪械全部提出扣存黄埔军校,发现军械数量与护照内所载不符。商团恼羞成怒,遂以罢市要挟。同时英总领事公然出面干涉,8月29日竟发出哀的美敦书,措辞荒谬。孙中山乃于9月1日发表庄严的对外宣言,并向英相麦克唐纳政府抗议。
  商团又与驻粤的滇军范石生、廖行超等勾结,滇军以第三者身份调停,从中作祟。孙中山以患生肘腋,不得已委曲求全,勉强接受调停。10月初令民团督办李福林向商团往返晓谕,并命商团通电表明自卫心迹,始得发还枪支,商团允诺遵办。10月9日蒋中正奉令发还枪支,将长短枪5000支交由李福林点收转交商团,并以电报向驻节韶州的孙中山报告经过。
  10月10日商团在西壕起卸枪械,恰遇学生、农、工团体因国庆游行通过,商团护械的团兵禁止游行队伍通过,群众不服,团兵竟向群众开枪惨杀20余人,且对于伤者挖腹摘心,残忍万状。第二天商团联合会散发传单侮蔑政府,商团总部亦派团兵巡街,且迫令商店罢市,宣称陈炯明即将返穗,截断广韶交通。蒋中正乃驰函请孙中山自韶关班师回穗平乱,10月14日孙中山下令平乱,令云:
  兹为应付广州临时事变,未平定期内,所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飞机队、甲车队、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陆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兵工厂自卫军统归蒋中正指挥,以廖仲恺为监察。此令: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航空局长陈友仁、甲车队队长卢振柳、工团军团长施卜、农民自卫军主任罗锜园、讲武学校监督周贯虹、滇军干部学校校长周自得、兵工厂厂长马超俊、警卫军司令黄铁城。
  15日蒋中正督率各军进攻商团,经两天一夜,商团副团长李颂韶出面愿缴械赎罪,商团叛变遂告敉平。
  13年8月及12月,黄埔第二、第三期学生相继入校,共2289人,革命军领导的干部由此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213章 张作霖率军六路入关
  齐卢之战爆发前,卢永祥曾派其子卢小嘉(民初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民国57年在台湾去世),偕奉天驻沪代表杨毓珣去奉天活动,希望张作霖能率兵入关,报战败之仇而与卢有所呼应。这很迎合奉张的私心,所以张作霖遂于13年9月4日响应浙卢反直的军事行动,7日邀宴各国驻奉天的领事,宣布由于直军在山海关增兵进迫,故决兴兵入关,请各国领事通知各国侨民离开秦皇岛。
  同时张作霖发表了六军人事命令为:
  总司令张作霖
  第一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7页  当前第9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5/1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