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叹息道:“十一岁的孩子,能有这份心,当真是不容易。只是这孩子太小了,到了军中也要有人帮衬着,回头我想一想,再做安排吧。”
王芸禾笑着说道:“那夫君就明日再想吧,今晚还有事情要办。”
“嗯?”
刘衍诧异的问道:“办什么?”
“办我。”
说完,王芸禾便吹灭了烛火。
次日,刘衍来到内阁官署。
儿子刘盛进入军中历练之后,还要进入皇明军事学院、皇明海军学院进修,这个事情提醒到了刘衍。
自己的儿子不能被养成纨绔子弟,必须要进行足够的历练才可以,那太子呢?
太子朱慈烺在刘衍心中的定位很是关键,将来大明帝国要想平稳过渡的君主立宪制,崇祯帝与太子朱慈烺的交接非常关键。
这就牵连到一个问题,太子朱慈烺本人的认知水平如何,或者说朱慈烺是否能够全面认识到大明帝国如今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所以在刘衍看来,身为太子的朱慈烺决不能久居深宫之中,光是当年带着朱慈烺去了一趟辽东作战,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朱慈烺经常性的到民间、到军中去历练和体会,让朱慈烺明白,只有继续不断改革新政,只有以内阁掌控大明政权,皇室只作为国家代表、约束内阁权柄,如此才能让大明长治久安下去。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让太子跟着盛儿一起,先到军中去历练一下。”
想到这里,刘衍便前往御书房。
此时在御书房内,崇祯帝一个人正在盯着那幅舆图,眼神深邃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臣刘衍,拜见陛下。”
崇祯帝笑着让刘衍落座,然后问道:“阁老有事?”
刘衍思索了一下,随即将自己准备将儿子放到军中历练,放到军校里学习进修的事情,原原本本的禀报给崇祯帝,只见崇祯帝顿时眉头紧锁,显然将刘衍的意图想歪了。
刘衍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不管是大臣的子嗣,还是皇家的子嗣,都不可富养,必须要让孩子们到民间、到军中去历练,如此才不会被养成废人!”
“陛下可以想一想我大明各地的藩王,朝廷为了避免各地藩王作乱,开始各种限制,只让那些藩王吃喝享乐,只要不干正事,就算是欺男霸女、违反大明律也无妨,结果如何?”
“说句犯上的话:老百姓都说,我大明养藩王如同养猪!”
听到这里,崇祯帝猛地站了起来,怒视刘衍许久,但是理智却告诉自己,刘衍说的没有错,大明各地的藩王的确是这样的。
“所以,臣提议:让太子殿下与臣子一起到军中历练,到军校中进修,到我大明的基层去体会,如此才不会被养废。”
刘衍说完,便盯着崇祯帝的眼睛不躲不闪。
而崇祯帝则目光炯炯的看着刘衍,似乎想要从刘衍的脸上看出点什么来。
过了一阵之后,崇祯帝重新坐下,说道:“朕一直在想,等待朕归天之后,太子要如何当这个皇帝,大明又需要一个怎样的皇帝,需要一个怎样的内阁?”
刘衍说道:“陛下,大明需要的不是皇帝,也不是内阁,而是需要长治久安,需要永远的强盛下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不管是皇帝还是内阁,都要做出牺牲,做出让步。”
崇祯帝有些紧张了起来,说道:“将来,大明还会是大明吗?”
刘衍顿了顿,然后说道:“自古历朝历代,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大汉诛暴秦,奠定我华夏千年基业,而我大明则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洗刷了胡人腥膻,让汉民族不至于被胡人奴役、断绝,是有大功于华夏的。就凭这一点,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大明都永远铭记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崇祯帝闻言不禁双眼微红,说道:“日月不落,永照大明!希望我们今日所做的事情,不会让先祖蒙羞,不会让后世子孙蒙难!”
当刘衍从御书房出来的时候,崇祯帝已经答应派太子朱慈烺从戎的提议,而刘衍的脑海中依然在回荡着“日月不落,永照大明”这八个字,久久不息。
随后刘衍来到东宫,此时的太子朱慈烺正在翻看书卷,刘衍进来之后先是行礼,太子朱慈烺也急忙过来还礼。
二人寒暄了几句,刘衍便看到那本书卷的封皮上写着:《西域战事实录》几个字,依稀记得这本书是国防军第五军的一个游击将军写的,是根据其在军中的日记整理成的一本实录书,据说在民间卖得非常火爆,那个游击将军也赚了大钱。
“呵呵,殿下好兴致啊!”
二人落座之后,朱慈烺说道:“不瞒阁老说,自从我大明收回了西域之后,我便对边疆之事充满了兴趣。那从未见过的风景,从未听说过的部落,我大明英勇忠诚的将士,哪一样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刘衍笑着说道:“殿下身居宫中,还能有如此的胸怀和眼界,着实不已。”
“可是我也只能在这里看看书,想象一下了。”
刘衍说道:“那殿下想不想到军中走一走、看一看?身临其境的体会一下,我大明将士的辛劳和荣耀?”
朱慈烺闻言顿时满脸惊喜,问道:“可以吗?我真的可以去吗?”
朱慈烺今年已经二十一岁了,但是此时却兴奋得像一个孩子,满是期待的看向刘衍。
“哈哈,”
刘衍大笑起来,说道:“本公已经向陛下知会过了,陛下也已经同意让殿下去军中历练。”
“过一阵,本公会让我的长子刘盛到军中历练,到时候太子可一同前往,先是陆军,然后是海军。历练之后,你们二人再去皇明军事学院、皇明海军学院进修,也好顺便体会一下民间的疾苦和辛劳,殿下意下如何?”
这样的事情对于朱慈烺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当即答应下来,甚至还不断询问具体动身的日期。
刘衍则是笑着说道:“如今殿下已经大婚,什么时候动身,本公以为还是要征求一下太子妃的意见,本公可不想当这个坏人。”
朱慈烺闻言顿时大笑起来。
次日,刘衍来到内阁官署内,并且命人将国防军第九军总兵官贾洪雨叫来,当面说了刘盛、太子朱慈烺到他军中历练的事情。
“阁老啊,这么大的事情,是不是从长计议一下啊!”
不管是刘盛,还是太子朱慈烺,哪一个都不敢出任何问题,此时贾洪雨苦着脸,还不如让自己率军出征呢,这样的事情,太吓人了。
刘衍说道:“此事就这么定了,这可是一个机会啊,将来太子登基之后,你这个总兵官还不得水涨船高,到时候仕途肯定畅通无阻啊!”
贾洪雨一脸幽怨的说道:“阁老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在画饼,都要撑死属下了!”
第七百七十二章 军营生活(一)
崇祯二十三年十二月一日。
刘盛提前结束了在府学的学业,然后辞别了母亲王芸禾,乘坐马车从宣武门出城,前往驻扎在北京城南大兴的国防军第九军驻地。
按照大明军律,只有十一岁的刘盛并不能参军,至少不在明军征召的年龄范围之内。
但是有刘衍的“举荐”,国防军第九军总兵官贾洪雨自然不敢不答应,当即给刘盛发下了兵牌,也是此时国防军将士自嘲称呼为“狗牌”的身份证明。
此时在马车内,刘盛心中很是兴奋,不断把玩着手中的兵牌,只见兵牌的正面是日月同辉花纹,中间用古朴的笔迹写着“皇明国防军第九军”几个字。
兵牌的北面,则写着“左营中部中总第十六队刘盛”几个字,在军中,自总以下各队便不再分哨、旗等级别,从左哨左旗第一队开始,只以第一队到第十六队为番号,如此便于指挥调动,这便是刘盛在国防军第九军的临时身份了。
“不知道到了军中,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
刘盛满心憧憬的想着,忽然马车的速度慢了下来,前面的车夫说道:“少爷,前面有人等候,好像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
待到马车停稳,刘盛急忙裹上厚厚的披风,然后快步下了马车,只见前方不远处就停着一辆外观非常朴素的马车,不过刘盛却能看出来那马车非常的考究,通体都是使用红木打造,并且进行了加固,寻常的箭矢和刀枪都无法破坏车厢。
一个二十出头的男子身披一件大红色的大氅,正笑呵呵的看向刘盛。
刘盛快步上前,行礼道:“殿下怎么等在这里?”
朱慈烺看着只有十一岁的刘盛,虽然比自己小了十岁,但是却比同龄人老成了许多,据说在府学中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心中也很是喜爱。
“呵呵,我是专门在这里等你的。”
“等我?”
朱慈烺看着有些茫然的刘盛,便笑着说道:“看来阁老并没有告诉你啊。此番前往军中效力、前往军校中进修,你我将一起结伴前往了。”
刘盛闻言大喜,虽然自己与太子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却也听人说起过,当今太子与圣上年轻时候不同,并不是迷信文官之人,而是对父亲刘衍非常推崇的,所以对这个比自己大了许多的太子也很有好感。
“如此最好,那日后我可要跟着殿下了!”
“哈哈,好,从今以后,咱们便以兄弟相称,如何?”
“如此甚好,小弟拜见大哥!”
朱慈烺一把拉起了刘盛,二人大笑起来,随即便一同上了朱慈烺的马车,连同刘盛的马车一起,朝着国防军第九军的驻地前去。
此时北京城内外驻扎了三支国防军,分别是国防军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六军。国防军第八军驻扎在北京城内,国防军第九军驻扎在大兴一带,国防军第十六军则是驻扎在通州。
当然,北京城内还驻扎了一个营的驻防军兵力,周边也有几个营的驻防军兵力,这些暂且不提。
国防军第九军驻扎的地方就在后世黄村一带,此时却是一处偌大的军营,占地颇广。
营垒中,不但有各部将士的帐篷,还有集中食堂、耕地、武库、粮库、商铺等各种配套房屋,俨然是北京城以南的一座小城了。
很快马车就抵达了国防军第九军营垒的北门外,被一队国防军将士拦下。
太子朱慈烺此时也拿到了自己的兵牌,上面写着“左营中部中总第十六队朱慈烺”,与刘盛是在同一队,二人一同拿好自己的兵牌下了马车。
营垒大门外,一名旗长带着十几名将士把守大门,这名旗长是总旗军衔,此时打量了一下朱慈烺和刘盛,大声问道:“禀报你们的身份,出示你们的身份凭证!”
朱慈烺和刘盛在临来的时候,崇祯帝与刘衍都各自对二人嘱咐了一番,如今的大明国防军中军法严厉,一旦到了军营之中,二人便失去了太子、阁老长子的身份,一切要以军令为先。
如果二人触犯了大明军律,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是二人到此历练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时朱慈烺和刘盛将崇祯帝与刘衍的嘱咐牢记在心,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兵牌。
“左营中部中总第十六队新兵朱慈烺前来报到!”
“左营中部中总第十六队新兵刘盛前来报到!”
那旗长听完神色微微一变,然后便查验了一下二人的兵牌,说道:“拿好自己的行囊,随我入营报到!”
“是!”
朱慈烺和刘盛跟在守门旗长的身后,大步向营垒中走去,前来送朱慈烺的几个太监和侍卫见状,立即就拿起了大包小箱的行囊,就要跟上去,却被大门口的国防军将士直接拦了下来。
“退回去!”
“没有兵牌、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朱慈烺和刘盛见状急忙让随从们后退,守门旗长则对着二人冷声说道:“让你们拿着行囊,是让你们自己拿,没长手啊!”
几个侍卫顿时大怒,就要发作,却被一个领头的太监拦住:“哎呀,这位将军可不要动怒,这位可是太子殿下,这位是阁老的长子,二位爷都没出过门,我们将东西送进去就出来,可好?”
说着,那太监竟然拿出一摞银币,顺势就要塞给守门旗长。
“滚!”
守门旗长一脚将那太监踢倒在地,怒声说道:“阉人当众贿赂国防军将士,按照大明军律当斩!”
朱慈烺见状急忙上前说道:“是我等鲁莽了,他也是好心,只是不知道规矩,我立即让他回宫领罚!”
刘盛也说道:“此事因我二人而起,甘愿受罚,请上官手下留情!”
守门旗长看了二人一眼,然后说道:“你二人报到之后,到所属总部的镇抚官那里,领取相应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