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524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此时大厅里面有十几人正在等候,刘衍也没有闲着,四处看了看,见皇明钱庄总号内已经挂出了公告,将朝廷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详细的写在上面。
  其实朝廷的火耗归公政策主要是针对各地的钱庄和地方府衙。
  以往各地钱庄在兑换银钱的时候,就会收取一定的火耗,只是比例有多有少,从没有统一过。这些收上来火耗银子的去向也不一定,有的地方会交给地方官府,有的则会留下给钱庄自己支配。
  另外各地的官府还会向商贾以及普通百姓另行收取火耗银子,这部分收上来的银子则会作为地方府衙的留用资金。
  现在朝廷推行火耗归公之策,说白了就是三点,其一:禁止地方官府再向百姓收取火耗银子,其二:火耗银子统一由各地的钱庄收取,并且统一收取的比例,其三:统一收取的火耗银子上交财政部,并且由财政部统一向地方分派使用。
  如今皇明钱庄已经在大明各道、府都有分号,在一十三省大部分的县也有小号,再加上民间商贾成立的钱庄,已经辐射了大明几乎九成以上的地方,完全可以支撑火耗归公政策的执行。
  刘衍看了一会儿,便见到旁边坐了一个商贾模样的人,于是便坐过去攀谈了起来:“呵呵,这位员外是来换银币的?”
  “呵呵,是啊,做些小买卖,换些银币方便。”
  “我看朝廷推行了火耗归公之策,不知道这多交的火耗能有多少?”
  商人说道:“哦,您说的是这个事啊,不多、不多,千枚银币以内才收取百分之五而已,一千到两万收取百分之八,两万以上是百分之十,比以前少多了!”
  刘衍暗道:“看来各地的钱庄的确是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并没有阳奉阴违。”
  而且虽然现在看上去火耗归公之后,朝廷通过钱庄收取的火耗依然非常高,两万银币以上就要收取百分之十的火耗,可依然比之前降低很多了。
  在明代,火耗放在明面上来收取,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而自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朝廷收取的税赋一律折合成银子上交国库,各地收取的火耗比例就远高于时机的消耗,普遍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间。
  而到了后世的满清,即便是被后世满遗所吹捧的所谓康乾盛世,收取的火耗依然高居不下,甚至比明末都要沉重,每两银子收取五、六钱的火耗,都要算是清官了,满清时期的火耗甚至普遍都是征税的数倍!
  所以两相对比之下,如今朝廷推行的火耗归公之策使用阶梯税额,最少的比例只要百分之五,最高也不过是要百分之十,在民间商贾和百姓看来,这个负担已经非常轻了,而且地方官府还不会再去另收一遍,已经算是天大的仁政了。
  刘衍满意的与那商贾又攀谈了几句,便听到前面在叫自己的号码,便按照指引来到一处窗口,兑换了三枚银币,又交了一百五十个铜钱,作为火耗银子。
  这边刘衍办完了之后,便准备到城内另一家民间钱庄去看看,忽然见到财政部侍郎高弘图带着几个部下走了进来,几人见到刘衍都是一愣,随后便要过来行礼,却被刘衍微微摆手止住。
  于是高弘图便笑着上前,说道:“请这边稍作。”
  刘衍点头,跟着高弘图穿过大厅,顺着楼体上了三楼。
  皇明钱庄总号的三楼是专门针对“大客户”的,民间的大商贾、地方士绅都是这里的常客,商谈大宗借贷、兑换、汇兑等业务。
  高弘图将刘衍请入了一处包间内,只见这里仿佛就是某个大户人家的书房,里面点燃着熏香,有一个华服美女正在沏茶,刘衍见了不有笑着说道:“你们这里的服务还挺好的啊!”
  高弘图笑着说道:“阁老见效了,那些商贾总是附庸风雅,下官这里也只能如此迎合了。”
  说着,刘衍便坐了下来,高弘图吩咐属下自去忙碌,然后自己留下作陪。
  那美女为二人各倒了一杯清茶,刘衍便让人退下了。
  “说说吧,这火耗归公之策已经推行两个月左右了,皇明钱庄各处的收益如何?”
  按照财政部的经制,基本上是每三个月向内阁汇报一次数据,现在还没有到汇报的时候,所以刘衍才借着巡视的机会,直接向高弘图询问。
  身为财政部侍郎的高弘图专门负责皇明钱庄的运转,以及各地银币铸造厂的经营,所以对这两个月各地火耗归公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只有高弘图才是最清楚的。
  高弘图思索了片刻,然后说道:“启禀阁老,目前大明各地的分号已经陆续开始上报表单,并且稍远地区的分号已经开始向京城运送火耗银了。”
  “根据目前各地分号上报的数据来看,这两个月各地收上来的火耗银子大致有五十二万银币。如果以后也都按照这个增速来看的话,我大明一年能够收上来的火耗银子大致在六百二十到四十万银币。”
  刘衍点了点头,如果朝廷能够收上来六百多万银币的话,那就说明民间需要兑换业务银流的规模,在七千万左右,这还不算那些没有参与到钱庄业务之中的商贾和银流。
  由此可见,此时大明的民间商业其实已经非常发达了,至少比后世满清时期要发达。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此时大明民间与海外也存在很大规模贸易,商务部下属的皇明商贸商社也与大量的民间船队有合作,每年都为朝廷从海外赚取大量的银子,这也为大明商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货币支撑。
  “好啊。”
  刘衍笑着说道:“在推行火耗归公政策之前,这一年六百多万的银子都被地方府衙分了,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办大事,也造成了地方上的吏治腐败,给百姓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现在将这笔钱财统一收上来,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高弘图说道:“阁老所言甚是,此火耗归公之策的确是一个仁政、善政,既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只是属下听说,地方上对火耗归公之策颇有微词。”
  “这是肯定的。”
  刘衍不以为意的说道:“毕竟是朝廷拿了人家口袋里的银子,人家自然要不高兴的。不过朝廷也不会亏待地方上,每年这些银子也是会反馈到地方的,只不过地方上没有机会借此来盘剥百姓而已。”
  “阁老,属下还有一个想法。”
  “嗯?说说看。”
  高弘图说道:“因为今年这火耗归公之策是刚刚推行,很多地方还需要磨合。就比如解送钱粮入京之事,是不是可以随同这样,每年的火耗银子不要单独解送入京,而是随同各地每年上缴赋税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免不少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刘衍点头赞同,这一点自己也想到了,只是今年已经过去大半,火耗归公之策又是刚刚推行,所以便想看看效果,并没有让各地延缓上缴火耗银子。
  “好,就这么办,你就此事写一个奏本,报给尚书岳明,此事尽快落实下去。”
  “是。”
  随后刘衍看着高弘图在,这个历史上的南明内阁首辅,如今已经算是脱胎换骨了,没有了之前对于权柄的执着,也没有了以往旧式文官的迂腐和执拗。
  如今的高弘图,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实干派”文官,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将皇明钱庄与铸币厂经营得风生水起,是财政部尚书岳明手下的“头号大将”。
  刘衍心中感慨一番,然后说道:“高侍郎好好干吧,如今大明如日中天,将来还会有很多机遇,高侍郎的未来绝不会局限于此!”
  高弘图闻言心中激荡,抱拳说道:“属下定自当鞠躬尽瘁!”


第七百六十二章 摊丁入亩
  瀚海都护府,净州城。
  八月中旬的净州城内外已经凉爽了起来,这里毕竟地处关外草原,与关内的炎热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李富贵已经率部返回瀚海都护府驻扎,所在的驻防营就在净州城驻扎。
  李富贵随军出征的时候,老李非常的担心,一个大男人甚至整日以泪洗面,还经常到城郊的庙宇烧香拜佛,为二儿子李富贵祈祷平安。
  当李富贵跟随大军凯旋而归的时候,老李高兴得喜极而泣,要不是有城内衙役在维持秩序,将街道两边围观庆贺的百姓全都拦住,老李都要冲上去保住儿子李富贵好好看一看。
  另外让老李欣喜的是,李富贵竟然还立下战功,当上了百总之职,成为了军中的基层军官,这可是让老李一家光耀门楣了,从一户小富人家,摇身一变成了军功之家。
  这一日,老李美滋滋的拎着一壶烧锅酒走在街上,准备去买些下酒菜回去。
  沿途遇到了邻里街坊,都笑呵呵的主动招呼老李,让老李心中很是受用。
  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了大出息,二儿子当了百总在军中带兵不说,三儿子李喜乐也在皇明商贸商社混上了一个管事的差事,现在又回到山东济南府那边“出差”,为商社采购货物,这段时间就居住在铧山东村的老宅里,一面忙着商社的事情,一面打理一下老家的产业。
  前几日李喜乐还托人带来了书信,说是老家的乡亲很想念老李,同时也对老李一家非常的羡慕。另外李喜乐在书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快要忙完,八月中旬就能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算算时间也就是这一两天了,这自然也让老李心中喜悦。
  走了一阵,老李来到城北三区的坊门附近,前面便是三区的公告栏,有很多人正在围观,老李也上前凑热闹。
  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少年正在大声读着公告,看样子应该是城内府学的学生。
  “......朝廷新政:自崇祯二十三年六月起,将大明各地的丁口税额折合一半,汇入田赋之中一同征收,各地府衙不得再重复征收丁口税、人头税等......”
  “......大明各地已经征收崇祯二十三年六月之后的丁口税、人头税等,应在政令下发之日起二十天内,将所收税款全部退还百姓......”
  “这是什么意思啊?”
  一时间围观的百姓都议论纷纷,当然也不是都不明白公告中的意思,只是其中的内容太过“耸人听闻”,所以围观众人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
  老李也是有些发懵,自古以来朝廷收取人头税、丁口税都是正理,这都收取千百年了,如今朝廷一道政令就给废除了?
  虽然按照政令之中所说,还是有一半的丁口税被整合到了田赋之中,但也给百姓免除了不小的负担,足以堪称仁政了。
  老李家只有三口人,按照朝廷之前收取的丁口税,每人每年要上交几十升的税粮,虽然在老李家算不上多,但是能够免去一半,也足以让人高兴了。
  此时那书生正在为众人解释着,周围的围观百姓听完之后,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如今朝廷仁政不断,百姓的活路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如此太有奔头了,也让百姓对朝廷更加认可和拥护。
  就在这时,有几名三区的官吏走来,其中一人站到高出,对众人说道:“刚刚接到上官的命令:凡是已经在六月之后缴纳过丁口税的百姓,从今日起可以到城中府衙领取退税,凡是前去领取退税的百姓,一定要拿着当初交税的凭证才行,否则是退不了的!”
  这人大声说着,通行的两名官吏便在公告栏上张贴了府衙退税的告示,一众围观的百姓再次爆发出欢呼声,随即便有不少百姓匆匆赶回家去,准备取了凭证,立即去府衙退税。
  老李也是急忙赶回家中,拿了凭证就往外走,幸好来的及时,此时府衙外面还没有多少人。
  于是老李在衙役的安排下拿到了号牌,只等了没多久,便进入府衙内办理手续,顺利拿到了退税。
  府衙将老李缴纳的丁口税粮食按照市价折合成铜钱,直接交给了老李。
  老李笑呵呵的拿上钱,直接到街上去,准备看看刚才没来得及买的下酒菜。
  “爹!”
  老李刚走了一会儿,就听见身后有人叫,回头一看,正是二儿子李富贵。
  此时的李富贵身穿百总官服,身后还跟着两名部下,走在街上威风凛凛的,街上的大姑娘、小媳妇见了纷纷侧面,甚至还有大胆之人对着李富贵指指点点,就差上前攀谈了。
  老李看着儿子如此出息,嘴角都咧到了耳朵上,说道:“你不在军中好好领兵,这是要去哪?”
  李富贵说道:“我前两日不是让人跟爹说了吗,我准备把咱们家翻盖一番,然后在三区东边再买下一处宅院。今日我正好有空,便准备去办这些事情。”
  老李叹了一口气,说道:“有了钱就好好留着,这么大手笔的花钱,总归是不好。”
  李富贵这次出征,前前后后拿到的赏赐虽然花去了一些,但也还剩下两百多银币,足够这些开销了,所以便笑着说道:“现在咱家好过了,朝廷推行摊丁入亩之策,咱家的丁口税少了一半,几百亩耕地的收入也足以支付田赋,再加上三弟的收入,这好日子才刚开始。”
  “爹你就不要管了,我忙完这些之后就回家,三弟这两日不是要回来了吗?到时候咱们爷仨也好好聚一聚。”
  “也好,就这样吧。”
  老李笑呵呵的看着李富贵带人去了,脸上依然挂着笑容,然后自己哼着小曲去买下酒菜了。
  当天晚上,李喜乐风尘仆仆的回到家中,李富贵也交代好了军中事务,带着酒肉赶了回来,爷仨其乐融融的聚在家中,桌子上摆满了各式佳肴。
  “哎呀,我都准备好了,你们还要买这么多的东西,浪费啊。”
  李喜乐笑着说道:“爹就不要管了,咱们多吃些就好。”
  随即三人互相诉说了这段时间的事情,老李问道:“新寨子看好了?”
  李富贵说道:“看了一处,三进的宅院,我已经交了定钱,几天之后到府衙办了过户,爹就可以搬过去了。”
  李喜乐一进门就听老李说起,知道李富贵要买宅院,并且对这里的老宅进行翻建,也是心中喜悦,随即表示自己也要出钱,不能让李富贵自己花费,兄弟二人随即推让了起来,老李见了心中又是美滋滋的。
  一番推让后,还是老李做主,让李富贵花钱买新寨子,让李喜乐出钱翻盖老宅子,兄弟二人才笑呵呵的不再推让。
  随后老李便和两个儿子吃喝聊天。
  当听闻李富贵随军出征时候的种种惊险,以及战场的惨烈、西域的风土人情等,老李和李喜乐不时惊叹,不时提心吊胆,随后纷纷感叹李富贵这一路征战的不宜。
  李喜乐随后又讲述自己前往各地经商的见闻。
  “爹、二哥,你们是没看到,前两个月我途径河南开封,那边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人口已经很多了,几乎每家都有好几口人,基本上算是人多地少。”
  “自从朝廷颁布了摊丁入亩之策后,开封当地的百姓几乎是家家焚香,为阁老刘衍祈祷长寿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5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4/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