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虽然此时明军各部有数千门红衣大炮和佛朗机炮在轰击于阗城,叶尔羌汗国一方也有数百门大大小小的火炮在参战,可是双方火炮打出来的声势却让刘衍有些失望。
按照刘衍的大致估算,叶尔羌汗国一方暂且不清楚,但是明军各部装备的火炮,大概有三成到四成的火炮延迟或者是哑火。
周围众人也看出端倪,都督沈拓说道:“我军的火炮火力被天气削弱了,如此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摧毁于阗城防。可是这样一来,我军也不可避免的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野外作战,粮草补给、军心士气、将士体力都是非常大的消耗。”
刘衍说道:“没办法,西域天气如此,我军也只能与敌军争斗的同时,与这老天也斗上一斗!”
刘衍说得豪气冲天,沈拓、汪博等人也是大为振奋。
随后明军各部的炮击持续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但是也只是将于阗城外的防御工事,摧毁了一小部分而已。而于阗城的城墙损伤则更没有什么损坏,叶尔羌汗国兵马的伤亡也很有限。
当然,叶尔羌汗国的数百门火炮造成的战果更小,除了一部分的火炮射程不够,根本打不到明军阵前,只是壮声势而已,大部分的炮弹都被明军阵前的沙袋墙和盾车给挡了下来,这两种防炮神器,可是叶尔羌汗国兵将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到的。
于是乎双方炮战了许久,但是造成的战果却非常有限,随即在下午时分,明军和叶尔羌汗国兵马都停止了炮击,开始整顿己方兵马。
此时明军各部的辎重兵和随军民夫开始忙碌了起来,将后方做好的热汤热饭送到各部军中,明军将士开始大快朵颐恢复体力。
而刘衍和沈拓、汪博、韩秦等都督、副都督,则是在中军商议对策。
“继续这样打下去,对于弹药、粮草等物资的消耗太大了。”
刘衍微微皱眉的说着,众人也是纷纷点头,于是众人开始献计献策。
汪博说道:“可以派出投掷手,用震天雷摧毁敌军在城外的防御工事。”
沈拓说道:“可以用火炮击中轰击于阗城一处,也许可以轰塌城墙。”
韩秦说道:“现在叶尔羌汗国的主力都在于阗城内,不如我军派出一支骑兵突袭叶尔羌城,如此则敌军必定溃败!”
众人商议了许久,汪博和沈拓的办法可以试一试,只是效果的话,应该不会太大,最多也就是多杀伤一些敌军兵力,无法整体改变攻城困难的局面。
而韩秦的计策虽然看上去很可行,但不确定因素太大了。目前谁也不能确定阿卜杜拉在后方留守了多少兵力,叶尔羌城的防御如何,以骑兵轻装奔袭能否拿下城池,城中守军装备、战力如何,等等。
所以众人商议了一番只是,便将韩秦的计策排除,然后决定接下来用继续用火炮轰击,只不过这一次要重点轰击于阗城墙的几处部分,看看能不能摧毁一段或者几段城墙。
半个时辰之后,明军各部的火炮再次轰鸣了起来,这一次明军的火炮不再是大范围的轰击,而是开始击中轰击城池的几处特定区域。
比如是城门附近,以及城墙中部区域,这些都是城墙相对比较薄弱的区域。
而叶尔羌汗国的炮火也改变了策略,刘衍能够感觉到,敌军的炮火已经集中到了北面和东面两处,数百门火炮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两面城墙上,火力变得非常的猛烈,甚至在一开始轰击的时候,将明军炮火都短暂的压制了一番。
“嗯?”
刘衍对众人说道:“看来阿卜杜拉和那些叶尔羌汗国的将领,虽说战略层面上都不怎么样,可战术上还是有些本事的。”
众人赞同,只是在战略上没有什么本事,战术上再强,也改变不了大势,终归是要失败的。
汪博说道:“现在就等一等吧,看我军炮火能否破开于阗城的城墙。”
沈拓则说道:“只希望这大风天气不要再持续下去了,只要有十天,不!只要有五天好天气,我军就能拿下于阗城。”
就在刘衍等人在中军观战的同时,大汗阿卜杜拉也在城中临时汗宫内焦急的等待消息,明军的炮火之猛烈,已经超出阿卜杜拉的预料,甚至是认知。
在阿卜杜拉的认知里,哪怕是沙俄人,恐怕也没有这种超乎想象的猛烈炮火。
“大汗!”
没过多久,侍卫长肯塔便大步走来,行礼之后说道:“启禀大汗,明军的炮火再次击中火力轰击城墙,我军火炮在东面和北面开始还击,目前在这两面与明军的炮战不相上下。”
“好!”
阿卜杜拉说道:“既然我军炮火不及明军强大,那就只能放弃西面和南面了,让西面、南面的勇士多准备防护。”
肯塔说道:“他只丁已经下令准备了,明军阵中有许多麻袋和竹筐部署在前面,抵挡炮弹的效果很好,虽然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不过我军也可以效法。城中的麻袋、布袋、竹筐等,正在大量运往西面和南面的城墙上,现在西面和南面的将士已经开始如此部署了。”
“只是西面、南面城外的防御工事,就无法大量部署这些东西了。”
第七百四十五章 北庭都护府
世上之事往往会事与愿违。
刘衍率军猛攻于阗城,可是因为寒风不断,致使明军的火器威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虽然刘衍相信不急伤亡猛攻的话,肯定可以破城的。只是这样一来,以城中叶尔羌汗国二十多万的兵力而言,明军各部肯定要承受巨大的伤亡,甚至是自成军以来最大的伤亡。
后续明军恐怕就没有足够的兵力继续西进,甚至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稳定西域各地。如此一来,明军的战略目标就会因为一场惨胜的攻城战而彻底落空。
所以刘衍只能继续与阿卜杜拉率领的叶尔羌汗国主力对峙,双方在于阗城互相以火炮轰击,或者是派出小股兵马互相突袭、骚扰。
虽然双方兵马你来我往的打得很激烈,可是哪一方的战果都不算大,也难以打破僵局。
转眼来到了崇祯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此时距离刘衍发动收复西域的战事,已经过去半年左右的时间了,朝廷为这场大战准备的钱粮物资已经消耗殆尽。
幸好有商务部经营下来的丰厚收益,以及皇明商会的鼎力捐助,才让前线大军的军费开支能够支撑下来。
不过内阁众人也为此忧心忡忡,每批准一笔开支,都要翻来覆去的计算,恨不得将一枚银币掰成八块花。
此时刘衍写给内阁的书信终于抵达了北京城,刘衍也时刻担心朝廷财力不足,所以正式下令成立北庭都护府,具体的范围便是准格尔汗国占据的天山以北广袤疆域。
成立后的北庭都护府,南抵天山,向北以儿的石河为界,向西以后世的巴尔喀什湖为界,向东与瀚海都护府接壤。北庭都护府的治所就设在亦力把里城。
同时刘衍在这份回书中提议,征调都督田镇北、副都督蒋云端二人西进,由田镇北出任北庭都护府都护,蒋云端出任北庭都护府副都护,二人率领国防军第十四军西进,在进驻亦力把里城之后,便立即开始在全境内实行管辖。
在都护田镇北、副都护蒋云端抵达亦力把里城之后,都护许铭便率领剩余的兵马返回瀚海都护府驻扎,以节省朝廷军资。
在北京城内的内阁官署里,陈新甲召集各部尚书举行了一次内阁会议,众人传阅了刘衍的回书后,都很是振奋,大明朝又开疆拓土了,北庭都护府,这可是大唐盛世的建制,如今大明重建了北庭都护府,众人跟着刘衍一起,足以名留青史了!
只是激动过后,众人便眉头紧锁,开始商议具体的筹建事宜。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说道:“北庭都护府人口少,汉人更少,所以筹建驻防军的主要兵源就是当地的各部胡人了,所以首先要保证征召的胡人青壮足够忠诚,最好是先归化,然后再征召。”
参谋部尚书陈新甲说道:“我明军的待遇优厚,而且军权一分为三,装备权、统兵权、调兵权互相牵制,就算征召胡人为兵,也出不了大乱子。再说不是还有国防军第十四军驻扎在亦力把里城吗?”
田辉叙点了点头,说道:“如此,国防部给北庭都护府的驻防军编制为四个营,具体的征召、训练、审核事宜,一个月内可以调集到足够的官吏前往办理。”
装备部尚书荀景云说道:“既然兵力人数定了,那我装备部也没有问题,一个月内准备足够的兵备,我会派人先行西运,就先运到亦力把里城吧。”
军队的事情商议完了,民政部尚书赵民便开口说道:“北庭都护府疆域广,但是人口少、胡人多,所以府县不必划分太细。本堂看过舆图,并且与民政部的同僚研究过北庭都护府各地的情况,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府,从北到南分别是:北原府,治所霍博克赛里;怕刺府,治所怕刺城;伊宁府,治所亦力把里城;阿里玛图府,治所阿里玛图城。”
“这四个府之下,各设若干个县,基本上按照目前各地胡人部落来划分,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县,暂时以其部落首领为县丞,待到民政部选拔了县令之后,会尽快西进到任,并且开始编制鱼鳞黄册等卷宗。”
随后国土部尚书张耒说道:“北庭都护府基本上都是放牧的草场,不过可更土地还是有很多的,所以本堂以为可以向北庭都护府迁徙内地汉民过去,并且分派土地进行耕种,以达到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充实边疆的目的。”
对此民政部尚书赵民非常赞同,二人随后表示会拿出一整套可行性方案出来,尽快启动向北庭都护府迁徙人口的工程。
商务部尚书宋公明说道:“西域啊,有很多值钱的商货,本堂准备与皇明商会的王会首商议一下,鼓励民间商贾到北庭都护府去投资经商,同时我商务部下属的各处商社也会先一步过去,看看能不能为朝廷扩大收益。”
至于军情部尚书吴国金则没有说话,对于北庭都护府那边,军情部自然是要派人设置机构的,以便监视北庭都护府的各部胡人,不过这些事情不能在这里讨论,吴国金自会直接向刘衍禀报。
工部尚书宋世文说道:“本堂准备派人勘察北庭都护府的山川湖海,寻找各处矿藏,或是大桥修路等等,只是这些事情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工部上下慢慢推行就是了。”
随后卫生部尚书鲍学镇、公诉部尚书白文议、督察部尚书米蒿、刑部尚书尚文苑都一一发表意见,各部都将选派官吏前往北庭都护府,在新筹建的各府搭建各部的基层衙门,尽快将北庭都护府的各处府衙运转起来。
就连礼部尚书黄锦也是兴奋的说道:“虽然礼部不用在北庭都护府设置府衙,但也要承担起教化胡人的责任来。本堂会尽快选贤任能,派出官员前往北庭都护府,对各部胡人进行教化,教他们识字、说汉话,让各处的胡人部落尽快转为归化胡人,最终融入我汉家之中!”
吏部尚书王文镇最后说道:“那好,各位大人就尽快拟定西进北庭都护府的人员名单,我吏部也好尽快为众位大人办理调动手续,并且对名单上的所有人进行任前考评。”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只是这时,财政部尚书岳明苦笑着说道:“诸位所言都很对,也是必须的。只是刚才在诸位畅谈的时候,本堂算了一下,朝廷的财政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啊。”
众人哑然,瀚海都护府的十几万大军不是要撤回去吗,为何还节省不了开支?
岳明解释道:“虽然许都护的大军要撤回瀚海都护府,可是北庭都护府要新建四营驻防军,再加上驻守亦力把里城的国防军第十四军,这也是十万左右的大军,这笔军费开支也是不小。”
“再加上北庭都护府四府之地要新建数量众多的衙门,俸禄开支、建设开支、安民开支等,这些都加在一起,恐怕比大军驻扎的费用还要大一些!”
陈新甲微微皱眉,问道:“那以朝廷目前的财力,能够支撑的住吗?”
岳明估算了一下,说道:“需要时间。北庭都护府的各项开支不可能一笔结清,必须要分几个批次逐步投入才行,否则朝廷肯定是拿不出这么多的钱粮。”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说道:“不对啊,岳部堂是不是有一笔开支没有算?”
“哦?请田部堂赐教。”
“民夫啊。”
田辉叙说道:“许都护率领瀚海都护府的十几万大军撤回之后,北庭都护府的新建兵马只需要就食于当地就好了,朝廷不需要在西域北线维持十几、二十万人的民夫,这笔钱粮节省下来,数额应该不小的。”
岳明说道:“田部堂所言甚是。只是西域北线的民夫也不是贸然全部裁撤的,需要逐步裁撤,所以这笔钱粮就算是能节省下来,也是逐步节省的,短时间内是看不到太大成效的。”
“原来是这样。”
田辉叙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陈新甲说道:“既然如此,那岳部堂就尽力而为吧,北庭都护府筹建的支出如有不足,就要商务部多多帮衬了。”
宋公明笑着说道:“这是分内之事,自不必多说。”
随后陈新甲感叹道:“朝廷此次西征,一下子就开辟了三个战场,数十万将士、数十万民夫在西面浴血奋战、辛勤转运,这才有了北庭都护府的筹建,有了西南乌斯藏、朵甘思都司故地的收复,咱们就算有千难万难,也要想办法顶住,否则咱们可对不住前线殊死拼杀的将士们,也对不住日以继夜运送物资的民夫百姓!”
众人纷纷称是。
接着,陈新甲说道:“说完了北庭都护府的事情,咱们再来说说西南吧。”
“固始汗图鲁拜琥在前日已经抵达北京城,并且已经入住礼部的国宾馆了,咱们今日要商议一下迎接的事情,此事一定要办的盛大,一定不能出乱子,以免败坏了西南的大好局面。”
第七百四十六章 隆重的迎接
四天之后,在陈新甲等内阁大臣的筹划下,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午门外举行,图鲁拜琥和部将也从虎、哈鲁达拜、鲁东哈达随后被召见入宫。
虽然图鲁拜琥等人都是见过大阵仗的,可却从没到过北京城这种繁华所在,更是没有见识过这种盛大的仪式,所以从始至终四人都是紧张万分,生怕自己会出错,幸好有礼部的专门官员陪伴在四人身边,不断小声提醒着,这才让图鲁拜琥四人顺利的“渡过”了这场盛大的仪式。
入宫之后,崇祯帝和太子朱慈烺在太和殿召见了图鲁拜琥,内阁众人和朝中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全部到场,如此阵仗再次让图鲁拜琥和部将也从虎、哈鲁达拜、鲁东哈达紧张了起来。
“呵呵,今日虽然是朝会,但诸位也不必紧张。”
自从刘衍掌控朝政之后,崇祯帝便再没有主持过大明的大政方针,只是在内阁定下基调之后,崇祯帝充当“用印人”的角色进行朱批而已。
这次朝会也是一样,朝廷如何封赏图鲁拜琥和部将也从虎、哈鲁达拜、鲁东哈达几人,内阁已经定下了方案,崇祯帝也只是出面走个过场而已。
对于如今自己的这个处境,崇祯帝也从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无奈和痛苦,再到现在的认命和坦然,可以说崇祯帝已经将自己的心态彻底调整好,也彻底的认命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帝国在刘衍的治理下,也是蒸蒸日上,不但平定了内忧外患,而且还开始开疆拓土,收复汉唐故地,大明的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至少是可以保证再不会饿死人了,崇祯帝自问自己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所以崇祯帝自己心中也时常告诫自己:“只要大明能够中兴,朕就算是做一辈子傀儡,又有何妨?”
此时在太和殿内,图鲁拜琥、部将也从虎、哈鲁达拜、鲁东哈达四人三叩九拜完毕,又被崇祯帝赐平身,随后便有礼部尚书黄锦站了出来,开始宣读四人的功绩。
“......今有西南固始汗图鲁拜琥者,爱民忠诚,心怀天下,不行兵戈,自去固始汗称号,率三十万精锐来归,使西南之地、百万之民得以安宁声息,此乃怀柔之德、浩然之功......”
黄锦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着,足足宣读了小半个时辰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