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461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崇祯帝在收到刘衍亲笔写成的捷报的时候,更是喜不自禁,甚至当着前来报捷的内阁一众尚书的面,直接昏厥了过去,吓得王承恩尖叫着喊来太医,在一众尚书七手八脚的忙碌下,将崇祯帝送回了寝宫,由太医诊治一番之后,才算是安顿下来。
  随后,当崇祯帝平复了心情之后,才又将内阁众臣召入寝宫,说道:“鲁国公立下如此惊世之功,内阁要尽快拿出一个封赏的方略来,另外礼部要立即准备祭告太庙之事!”
  礼部尚书黄锦当即领旨,参谋部尚书陈新甲也代替内阁众人领旨。
  紧接着,陈新甲将刘衍一并送来的瀚海都护府筹建方略,以及改奴儿干都司为安东都护府的奏章拿了出来,说道:“启禀陛下,目前内阁已经对阁老的这两份方略核准,请陛下批红。”
  内阁让崇祯帝批红,也不过是走一个流程而已,向崇祯帝表明他依然是大明帝国的皇帝,内阁众臣依然将其奉为上位。
  实际上,此时许铭已经被刘衍任命为瀚海都护府的都护,李定国也被任命为安东都护府的都护,二人目前只是还没有朝廷正是确认的官身罢了。
  崇祯帝自己心中也是非常清楚这些的,所以当即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拿起御笔批阅了一番,刘衍派人送来的两份方略全部照准。
  随后崇祯帝才想起来问道:“阁老可曾说起,大军何时班师回朝?”
  内阁众人此时却面面相觑,片刻之后还是陈新甲说道:“启奏陛下,阁老他......,他暂时还不会班师回朝。”
  “这是什么意思?”
  崇祯帝顿时被吓了一跳,瞪大了双眼看向崇祯帝,一旁的王承恩也紧张的攥着双手,害怕自己真的听到什么惊天的话语来。
  陈新甲见状也明白了缘由,急忙说道:“此番我王师出关收复辽东,朝鲜国竟然出动二十多万兵马支援满清,甚至甘愿将这二十多万精锐整编为满清的朝鲜八旗,给我王师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和伤亡,所以阁老准备在稳定了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之后,便率军东进,准备攻灭朝鲜国!”
  崇祯帝闻言这才放下心来,一旁的王承恩也是悄悄擦了擦汗,心中一阵后怕。
  随后崇祯帝问道:“如此,朝廷可还有钱粮供应大军继续作战?”
  财政部尚书岳明说道:“启奏陛下,目前朝廷的财政状况很不好,虽然暂时辽东战事停止,军费开支减少了一些,以至于目前还能维持着,但是一旦大军出动开战,朝廷的开支将再次暴涨,到时候朝廷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听了岳明的话,众人心中都松了一口气。
  身为大明财神爷的岳明只是说“要勒紧裤腰带”,并没有说大明财政供应不了,这就意味着攻打朝鲜之战还是可以干的。
  于是崇祯帝便不再多说,此时心中也明白眼下的局面,大明的权柄已经尽数被刘衍掌控,由内阁进行运作,自己只要能坐稳皇位就好了。
  九月初一,北京城郊外太庙。
  这天凌晨时分,崇祯帝的銮驾就已经从皇宫出发,前往郊外太庙。
  虽然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朝廷财力的窘迫,此番礼部准备的排场并不算大,但是今天却可以说是崇祯帝自登基以来最开心的一天,甚至要比李自成覆灭的时候更加高兴!
  经过鲁国公刘衍率领的数十万国防军将士的浴血奋战,至此大明帝国面临的所有内忧外患全部覆灭!
  不管是李闯、献贼,还是满清鞑虏、蒙古鞑子,在大明将士前赴后继的进攻之下,已经尽数被荡灭,大明已经浴火重生了!
  这一天北京郊外的太庙,可谓是人山人海,原本大明皇家祭祀是不允许百姓围观的,周围都会有大批京营兵马进行警戒。
  可是这一天,崇祯帝在内阁大臣的建议下,准许百姓围观,顿时北京城以及周边各地涌来了十几万百姓,哪怕京城的驻防营将士奋力维持秩序,也无法阻挡百姓的热情,整个太庙周边可谓是人山人海。在太庙之外围观的百姓,都为自己能够赶上这场天下盛事而感到兴奋不已。
  特别是当崇祯帝从銮驾中走出来的那一刻,周围的百姓顿时山呼海啸起来,“万岁”的欢呼声响彻天际,也让崇祯帝心中激荡不已。
  随后在太庙之中,崇祯帝率领内阁众尚书以及满朝文武百官,向大明历代先皇奉献牺牲,之后便亲自大声诵读祭文,向大明历代先皇禀告外虏尽灭、大明将兴。
  宣读完祭文之后,崇祯帝在礼部官吏的引领下,开始继续下一个环节,只是此时崇祯帝心中忽然一动,想到刘衍已经是公爵了,如今攻灭了满清,朝廷要如何封赏?难不成还要给刘衍封王不成?
  此时崇祯帝心中暗道:“苍天护佑我皇明,在国事即将崩坏之时,大明得到了鲁国公这样的忠臣良将!只是,这将来之事……,朕又要如何应对,如何处置?”
  想到这里,崇祯帝心中又泛起了浓浓的愁云。
  眼下不但刘衍已经封无可封,就连刘衍麾下的十几个总兵官也是一样,将来如何安顿这些总兵官,难不成全部封公爵?
  “那样一来,大明的武勋势力岂不是要独步朝堂了!”
  崇祯帝心中一颤,接下来的事情,哪怕是自己也不敢多想了。
  之后,崇祯帝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走完了剩下的流程,这场太庙祭祖也差不多就要结束了。
  最后,内阁众臣和满朝文臣武将在崇祯帝的带领下,再次向大明历代皇帝的挂像和牌位叩拜,这场典礼才算是最终结束。
  而太庙外面聚集的十几万百姓则是意犹未尽,当崇祯帝从太庙出来的时候,又是一阵山呼海啸的欢呼声,直到崇祯帝的銮驾离开太庙,朝着北京城的方向渐行渐远,欢呼声才逐渐平息。
  当晚,回到宫中的崇祯帝依然没有睡意,心中既喜又愁,对于刘衍和数十万将士的封赏事宜,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崇祯帝思索再三之后,便对身边的王承恩说了自己的想法,问道:“大伴,你说朕应该怎么做?”
  王承恩哪里敢多说什么,这样的决断就算是崇祯帝都没有主意,更何况自己一个太监?
  于是王承恩思索再三,说道:“陛下,此事是不是与内阁大臣们商议一下?”
  崇祯帝叹息一声,内阁大臣?不过都是刘衍料理政务的帮手罢了,跟他们说又有什么用?
  “罢了!”
  崇祯帝心中没有主意,索性顺其自然好了,大明能有今日的盛况,已经是几年前的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奢望呢?
  就在崇祯帝睡不着觉的同时,陈新甲、岳明、王文镇等内阁大臣也没有睡觉,而是聚集在内阁官署内议事。
  “现在财政部可以从各地抽调部分钱粮,西北的流民随着北上瀚海都护府,所需的赈济也减少了许多,瀚海都护府那边也可以进行以工代赈,又能节省部分钱粮......”
  财政部尚书岳明正在给众人一笔一笔的算账,此时众人的脸上都很凝重,毕竟刚过了几年宽裕的日子,眼下又重新回到以前苦哈哈的时候了,众人的心中都有些接受不了。
  “另外各地的赋税增长也很快,估计今年的整体赋税将比去年增加两成多,这些增长部分的钱粮,也暂时可以提前预备下。”
  岳明一边翻着手中的卷宗,一边在旁边的算盘上噼里啪啦的计算着,好像是地主家的账房先生一般,过了一会儿便算出了一个数字来。
  “......所以,以目前朝廷的财力状况,阁老想要出兵拿下朝鲜,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最多三个月!”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不满的说动:“三个月?大军从辽东走到朝鲜最南端,就要两个月的时间,你让阁老只用一个月去攻城拔寨?”
  装备部尚书荀景云也说道:“三个月之后,朝廷的赋税也能再积累一些吧,到时候继续供应前线就是了!”
  岳明苦着脸说道:“现在已经是九月初了,马上就要入冬了。朝廷还要给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的百姓、将士准备过冬的衣物、物资、粮食,这又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所以阁老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这还是透支将来赋税额度换来的时间。朝廷必须要兼顾民生,否则一旦今年冬天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的百姓出现饿死、冻死的情况,那谁还会响应朝廷的号召迁移过去?这可是关系到朝廷能否彻底占据草原、能否重新稳定奴儿干都司故地的关键,咱们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哪怕是阁老!”
  此时谁都不说话了,因为岳明的话在理,众人此时面色凝重,都看向了陈新甲。
  只见陈新甲苦笑着说道:“好吧,这个恶人还是我来做,给阁老的回信也由我来写吧。”


第六百六十八章 继续打下去
  九月中旬,沈阳城。
  刘衍在部署完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的事情后,便开始将目光投放到朝鲜,准备率领明军将士征讨朝鲜,以惩罚朝鲜国背弃大明、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
  此时的朝鲜国王名叫李倧,也就是朝鲜的所谓仁祖,是朝鲜国的第十六任君主,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这个李倧初封绫阳君,在光海君时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视为王位威胁,屡遭迫害。天启三年,李倧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也就是所谓的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
  天启五年,李倧获大明册封为朝鲜国王。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历史上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满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历史上在顺治六年的时候,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可是在如今这个时候,刘衍估计李倧应该在平壤城内瑟瑟发抖,毕竟满清从朝鲜强行征召的二十四万精锐已经尽数覆灭,满清也被大明攻灭,如此巨大的震荡,朝鲜国上下恐怕早已经知晓,身为朝鲜国王的李倧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早在万历年间,日本进攻朝鲜,几乎将朝鲜打得亡国灭种,是大明出兵朝鲜,以辽东精锐遭到重创为代价,击败了日本的举国精锐,帮着朝鲜渡过了亡国危机,可谓是再造之恩。
  也就是因为这一战,让李如松所部辽东精锐折损严重,此后由于大明财力不足,辽东的精锐就一直没有重新补充到位,让野猪皮努尔哈赤有了可乘之机。
  可以说,当年的抗日援朝之战,间接的造成了日后辽东局势的败坏!
  而如今,朝鲜国在满清的压迫下,彻底导向了鞑子,不但为满清提供了大量的钱粮补给,甚至还赤膊上阵,提供了二十多万精锐兵丁,完全就是找死的节奏。
  刘衍可不管朝鲜国是不是被逼迫的,只看事实如何,只要朝鲜国王李倧干了绝户事,就别怕断子绝孙,而此番刘衍准备做的,就是彻底攻灭朝鲜!
  此时国防军第七军被刘衍从奴儿干都司一带调往了草原攻略,国防军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则依旧在奴儿干都司一带,在安东都护府彻底稳定下来之前,估计短时间内是无法撤回来的。
  而辽东各地也需要有兵马驻守,刘衍准备留下国防军第一军、第二军两支兵马,然后以国防军第三军到第六军,国防军第十一军到第十六军,组建入朝兵团,待到朝廷运来的钱粮补给到位之后,便挥师东进,向朝鲜王国开战。
  同时,刘衍还要征调北洋舰队一同出战,攻打朝鲜肯定会有海战,到时候施大瑄、施琅父子和其余众将,必定会有一番用武之地。
  此外还有就是郑芝龙,刘衍在拟定了征讨朝鲜的大致方略之后,便找机会与郑芝龙长叹了一番。
  如今李定国已经被刘衍任命为安东都护府的都护,算是对李定国在收复辽东之战的封赏了。
  而对于郑芝龙,刘衍并不准备将其外放,而是准备让郑芝龙返回朝中,继续担任海军部尚书。
  当然,郑芝龙如今的官职已经算是到顶了,一部尚书、内阁重臣,官职上已经是升无可升,这一点郑芝龙自己心中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刘衍便承诺给郑芝龙封爵,而且爵位也会比其他有功将士高一等。
  郑芝龙如今功名利禄都已经有了,自然不会在这些事情上面闹情绪,当即大笑着说道:“阁老不必为此事烦心,属下从离开福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在乎这些虚名了,只想跟着阁老一路走下去,看一看我大明究竟能强盛到何种地步,也算是此生无憾了!”
  刘衍闻言大为欣慰,次日一早,郑芝龙便辞别了刘衍,甚至没有与儿子郑成功,以及郑芝虎、郑芝豹等兄弟辞行,直接带着一队护卫离开了沈阳城,返回北京城去了。
  此时刘衍已经处理好了辽东大部分的事务,时间也来到了九月十六日,这一天刘衍接到了内阁送来的回信。
  “三个月?”
  看到这个时间,刘衍也是非常吃惊,自己率军出征两、三个月了,对于朝廷的财政状况并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所以此前刘衍一直以为朝廷至少可以供应大军奋战八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毕竟朝鲜靠海,大军的粮草转运可以通过海路运输,不但量大、节省人力,还可以节省吧大量的粮草消耗。
  可是此时内阁的回信就摆在眼前,由不得刘衍不信。
  只是三个月的时间,让刘衍有些犯难,时间不够用啊!
  朝鲜哪怕再积贫积弱,那也是人口千万、兵甲数十万的国家。虽然此时没有什么“东亚怪物房”之类的说法,而且此时的西方战力也已经超过东亚其余各国很多了,但是像朝鲜这样的国家放在世界上,除了大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当世顶尖强国之外,朝鲜国也依然算是“地区性列强”。
  对付这样的敌国,哪怕明军有数十万精锐,三个月的时间也难以结束战事。
  此时刘衍也感到有些棘手,苦思冥想之后,也只想到了一个“以战养战”的办法,才有可能延长一下明军作战的时间。当然,前提是朝鲜各地能够搜刮出钱粮来,如果此时的朝鲜是真真正正的一穷二白,那刘衍也只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事,不管此战目标是否达到。
  “先不管了,先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
  此时刘衍打定主意,不管如何,朝鲜国都是必须要打的,至于打到哪个程度,刘衍经过深思熟虑,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朝鲜国是一个深受华夏影响的国家,虽然人种与汉人无限的接近,可是其本身的文明程度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国家灭掉很轻松,可是要消化其人口,却是非常不容易的,明军不可能像处置满人、蒙古人那样,直接杀了了事。
  所以刘衍开始转变想法,三个月的时间也许不足以让明军彻底吞并朝鲜,可是用来击败朝鲜,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在割地赔款之后,重新变成大明帝国的孝子贤孙,时间上还是足够的!
  而且这样做的阻力也是最小的,毕竟被华夏国度击败,并且称臣纳贡,对于朝鲜、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被视为耻辱。
  甚至刘衍在后世还曾看到过一段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别看后世的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过处处跟中国作对,甚至一有机会,就要置中国于死地。
  可如果有一天中国突然消失不见了,那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全都会跳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华夏的孝子贤孙,争相证明自己才是华夏的正统传承者,恨不得给华夏殉葬以表达忠诚,来继承华夏的千年遗产和荣耀!
  这个道理对于如今这个时代的朝鲜王国也是说得通的,毕竟对于朝鲜国这样习惯于“事大”的国家来说,给大明帝国当狗,总好过给满清鞑子当狗。
  于是刘衍在调整好对朝鲜的攻略思路之后,便开始着手调整了自己拟定的出兵方略。
  三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九日,刘衍将自己拟定的出兵方略整理好,派快马送往京城,交由内阁审议通过,并呈报崇祯帝朱批。
  当然,这些也只是走流程而已,如今在大明帝国,内阁首辅刘衍已经是整个帝国的实际掌舵人,对于刘衍拟定的方略,不管是内阁还是崇祯帝,都不会加以批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4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1/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