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朝廷大募兵
济南府,铧山东村。
这一天,在铧山东村村口的告示牌上,几名从府城下来的衙役一大早就来到村中,顿时引来了村中里正,以及老李等大批的村民过来围观。
众人只见几名衙役在告示牌上张贴了一份告示,赫然是朝廷开始推行义务兵制度的公告。
铧山东村中的村民大部分都不识字,不过幸好里正还认识,便自告奋勇的为众村民读了起来。
待到里正读完之后,老李和围观的村民都哗然了。
“什么?朝廷要征召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男丁为兵,每年农闲时节操练?”
“每年三个月的操练时间,朝廷还要发下钱粮补助?真是没想到啊,竟然还有这等好事!”
听着公告中的内容,周围围观的村民不时发出一阵惊呼。
“朝廷还规定了,各地的府县兵只要考核优秀,便可以晋升为驻防军、国防军?听说驻防军的军饷待遇非常好,国防军的更好,如果能入驻防军、国防军内,那家中就一步登天了!”
“一步登天倒是有些夸张,你没听清吗,不管是驻防军还是国防军,都是只有两年的期限,期限一到便要退役的。”
“那也不错啊,不但可以赚两年的优厚军饷,还不担心常年不着家,两全其美啊!”
“对啊,而且如今国防军还暂不实行两年期限,说是天下未定,各地驻防军也是一样。如今朝廷各地驻防军和国防军的兵源,暂时直接从各地府县兵中择优选拔,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好几名围观男子惊叹着,听到应征为兵的军饷如此多,都是有些动心。
随即便有人向那几个衙役问道:“那我等想要从军的话,如何应征?”
一个领头的衙役指着公告说道:“朝廷已经写明了:每年正月十五上元佳节过后,朝廷国防部派驻在各地府县的官吏便会开始招兵,那些隶属于国防部征兵司的官吏都是熟手,他们会先将各地府县的适龄男丁全部进行登记,等到农闲的时候进行操练,然后将训练成绩优秀者上报国防部,以备驻防军、国防军各部选拔录用。”
“原来如此!”
听完之后,不少村民都在嘀咕着:“就不知道朝廷今年会不会为国防军、驻防军各部征召兵马了!”
众人聚集了许久,便都兴奋的各自散去,老李回到家中,自己与两个儿子都在征兵的适龄范围内,此时心中却有些打鼓。
毕竟自己的大儿子就是死在战场上的,老李担心自己父子三人参加了府县兵的训练,一旦被朝廷选拔到了驻防军或是国防军,也会在战场上出生如此,到时候眼下的好日子就过到头了。
这时二儿子李富贵、三儿子李喜乐有说有笑的走进屋内,见到老李,二人便兴奋的议论起村口的告示。
“父亲,如果咱们父子三人能进入驻防军服役,只需两年,拿到的军饷就比种地数年的收益都高,这可是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啊。”
二儿子李富贵兴奋的说着,一旁的李喜乐也说道:“如此说来,朝廷明年正月十五过后就要开始登记了,农闲之后便要开始操练,在这之前咱们是不是先自己锻炼一下,也好当了府县兵后,好好表现一番?”
看着两个二人讨论的如火如荼,老李却脸色难看,猛地一拍桌子,怒声说道:“就知道银子,你们就不想想,你们大哥是怎么死的,如今竟然还想着参军,那战场上是好玩的,刀枪无眼知不知道!挣再多的军饷,也没有在家中耕种踏实!”
说完,老李便怒气冲冲的出去了,只留下面面相觑的李富贵、李喜乐兄弟。
济南府城巡抚衙门。
自从国防部的公文发到了济南府城,巡抚颜继祖便开始忙碌了起来。
“山东各府,凡是年龄在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男丁,全部单独造册。要将这些人的情况全部统计好,以便日后征召兵马之用!”
“明年的征兵事宜,是义务兵制执行的首次征兵,必须要做好,决不能给朝廷丢脸!”
颜继祖的声音不断在公房内回荡着,一众十几名手下头都不抬的翻阅书架上的档案,这些都是颜继祖命山东各地府县报送上来的民户卷宗。
这时,一名属官问道:“抚台大人,现在看来,我山东各地的适龄男丁数量很多,三个月的操练费用数额巨大,这么巨大的开销,不知款项从何处筹集?”
另一名属官也是拱手问道:“抚台大人,这笔款项可要提早准备妥当,否则会闹出事端的!目前以咱们山东的状况,拿出这笔钱粮来还是非常困难的。”
颜继祖微微皱眉,说道:“此事我的意思是先对付上,而后再向朝廷奏禀此事。”
众人闻言都是叹息一声,这种事情一旦垫付,哪里还能要回钱财来?
不过眼下征兵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朝廷内阁还专门规定了准备的时限,众人也没有别的好办法解决此事,只好暂时如此了。
就在此时,抚标营参将祖永海大步走了进来,一眼就看到正忙得焦头烂额的颜继祖,大笑着说道:“抚台大人,有好事、大好事!”
颜继祖微微诧异的看向祖永海,问道:“有什么好事?”
祖永海手中拿着一份公文,笑着说道:“启禀抚台大人,这是刚刚收到的朝廷公文,请大人过目。”
颜继祖急忙打开看了一会儿,随后便笑着说道:“这是朝廷财政部下发的公文,此番推行落实义务兵制所需的钱粮,全部都由朝廷拨付。各地先将所需的钱粮上报朝廷财政部,经核实之后,由财政部统一调拨钱粮支付!”
随后颜继祖便笑着对一众部下说道:“如此,咱们便再没有后顾之忧了,诸位也可以安心公务了。”
众人都是松了一口气,随即手下的事务也处理得更顺手了些。
十数日之后,颜继祖派出快马,将整理好的山东府县兵预征名册上报朝廷国防部和财政部。同时大明各省也陆续将统计好的名册上报朝廷,一时间国防部和财政部也开始忙碌起来,就连田辉叙和岳明这两个尚书都是日以继夜的忙活着,几乎是日日吃住在官署之内。
而大明各地的也陷入了沸腾之中,普通百姓都在为每年能够增加三个月的收入而感到欣喜。
而在北京城内,刘衍再次召集了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装备部尚书荀景云、财政部尚书岳明和参谋部尚书陈新甲四人议事。
此时大明各省上报的府县兵预征名册已经陆续上报到位,国防部征兵司对这些名册进行了汇总,田辉叙也向刘衍进行了汇报。
“阁老,具体的情况就是这样,目前我大明各地报上来东预征名册人数,约有三千零八十八万余人!”
刘衍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心中也是被强烈的震撼了一下。
其实后世的学者就普遍认为,大明崇祯帝年间的人口数量在一亿一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大明末期隐户人口巨大,真实的人口数量应该在两亿以上。
而经过此番几乎是一次人口普查的清理之后,大明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男丁人口数是三千多万人,反推回去,大概按照男女比例一比一,以及户籍登记不全,按照八成左右的概率计算,再扣除十五岁一下、五十岁以上男丁的大概人数,最终大明此时的真实人口数量应该在一亿两千万到一亿三千万之间。
而历史上满清入关窃占华夏之后,经过考证,华夏大地上的人口只剩下六千多万人,惨死在满清屠刀之下,以及流贼杀戮之下的人口,竟然高达六、七千万之巨,可见流贼和满清是多么的残暴、没有人性!
言归正传,刘衍心中明白,这个数字肯定还是有不少水分的,至少以现在大明的统治力,不可能一人不差的将所有适龄男丁统计上来。
即便在后世通信技术发达的新华夏,人口普查也是采用抽查的方式,然后用数学模型进行估算,尚且做不到“一人不差”,更不用说此时的大明帝国了。
不过目前国防部报上来的数字,也算是这个时代最为准确的人口信息了,刘衍还是非常满意的。
随即刘衍便对几人说道:“接下来,国防部要在这份名单的基础上,统筹部署明年的府县兵操练事宜。”
“是。”
“各道、府、县的府县兵开始训练之后,所需的必要装备,则有装备部提供、调拨。”
“是。”
“财政部要提前准备好府县兵所需的钱粮,这三千多万男丁的开支,加上每日的口粮在内,至少需要准备六百到七百万两银币,以各地的财力是根本支撑不起来的,所以财政部要提前将这批钱粮下发到位。”
岳明说道:“阁老放心,以现在朝廷的财力,每年增加六、七百万银币的开支,还能够支撑的住,属下已经命人制定计划,开始逐步调拨钱粮了。”
“嗯,很好。”
最后刘衍对参谋部尚书陈新甲说道:“各部的协调,以及与各省的协调,陈尚书就多操劳一些,明年的府县兵操练是大事,切不可出现任何的差池!”
陈新甲当即领命,自然不敢有所怠慢。
处理完这些事务,刘衍便看向装备部尚书荀景云,问道:“目前各地的军工基地部署的怎么样了?”
目前,刘衍为了满足明军改革的需要,下令将灵山卫打造成大明的军工基地,同时在北直隶、南直隶,以及各省都兴建新的军工基地。
荀景云说道:“阁老放心,装备部已经开始在全国部署,军工基地在各地的建设,也正在全面展开。现在火器督造处和兵甲督造处都已经升格为装备部的专门机构,对全国给的的军工基地进行管理,谭晓大和徐乐也升职为装备部的侍郎,目前二人正率部在各地新建的军工基地指导。”
刘衍长出了一口气,说道:“如此就好。”
荀景云继续说道:“只是目前虽然各地的军工基地筹建顺利,可所需的铁料、煤炭等各种资源却开始紧缺,朝廷应早做规划啊。”
第六百零一章 开矿禁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
到了崇祯十八年正月,北京城内外一片祥和,天子脚下的官民百姓都在准备渡过一个难得的安宁春节。
历史上,崇祯年号只延续到了十七年,因为崇祯十七年正是甲申国难之年,随着清军入关,崇祯年号便被废除。所以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崇祯十八年应该称为顺治二年才对。
也正是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震惊后世的大事。
先是清兵鞑子攻破潼关,攻陷大顺都城长安,李自成被迫退出关中。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时,李自成率轻骑二十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大顺政权覆亡,叱咤风云十八年,仅在北京做了一天皇帝的闯王李自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随后清兵开始对大明子民进行了血腥屠戮,据各种史料记载,自崇祯十七年甲申国难之后,仅仅六年的时间里,清兵杀大明子民至少在五千万以上,规模较大的屠杀就涉及二十多座城市,仅顺治二年这一年,就有扬州、嘉定、嘉兴、江阴、昆山、常熟等数次大的杀戮,造成血流成河、积骨如山,尸体投河使河水断流的惨景。
其中以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为最惨烈。历史上1645年4月25日,扬州城破,史可法拒绝投降壮烈殉国,清军统帅多铎下令屠城,清兵十日不封刀,把扬州城变成一座血城,扬州内外八十万百姓惨遭屠戮。
1645年夏,清军攻破嘉定,三次屠城。期初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拒不从命,在乡绅侯峒率领下抗清,嘉定城破后,清吴淞总兵李成栋下令屠城,三万多人遇害;后朱瑛率众展再次展开反清斗争,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及官吏,李成栋又领军杀回进行二次屠城;二十多天后,吴之番将军率余部三度抗击清军,李成栋整军反扑,将吴的数百士兵砍杀殆尽,并进行第三次屠城,造成恐怖的“嘉定三屠”,共屠城中百姓十万人左右。
这种种的惨状,实在难以赘述,可以说这段历史的每一个字,都侵染着华夏百姓的鲜血,堆积着数以千万计的累累白骨!
所幸的是,因为刘衍的到来,至少在这个时空,这段惨痛的历史并没有发生,如今满清鞑子正在辽东龟缩,而大明则是以惊人的速度重新繁荣了起来。
热闹非凡的春节刚过,刘衍便召集了内阁各部尚书,先是向众人拜年,随即便开始部署今年一年的政务总纲。
各部尚书都是听得聚精会神,如今的大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新政已经在大明各省全面落实,军改之策和义务兵制也基本落实完成,只剩下福建还在推行之中,刘衍已经表示会在开春之后率部前往福建“视察”,到时候估计便会与郑芝龙商谈整编郑军的相关事宜。
有了新政和军改、义务兵制的打底,大明朝廷的岁入数额不断增加,各地都恢复了生机,哪怕的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被流贼大军祸害得厉害的省份,如今也恢复了不少的元气。
各地的商贾大兴,各地农田也被重新分配到位,大明官场吏治得到了彻底的治理,就连各地的藩王都老实了许多,朝廷还在新政中加入了削减藩王供应的条款,各地藩王也没有闹出什么水花。
刘衍甚至还听说德王朱由栎主动出面赈济困苦百姓,山东巡抚颜继祖向朝廷为其表奏的消息,可见大环境改变之后,那些藩王也会“与时俱进”的。
“下一个议题,便是开矿禁!”
众人闻言都是吃了一惊,只有装备部尚书荀景云和国防部尚书田辉叙心中大喜,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意。
大明的矿禁之策由来已久,比较著名的事件便是万历朝的矿监事件,当初万历帝使用太监到各地去开矿,并且收取矿税,引起了很大的动荡。
一般来说,金、银、铜、铁这类的矿,在盐铁官营之后,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是不允许私人开采的,百姓如果想开采,一切行为就会被纳入政府的严密管控下,由私变公。
而且开矿容易聚集大量的青壮男子,开矿者之间互相争夺矿产,容易酿出事来,矿工矿徒历代爆发起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民间开矿一般监管的比较严。
而在此之前,对民间开矿国家是不咋管的,因此发家致富的人很多,比如郭纵:“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还有巴清:“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丹穴即为朱砂矿。依靠开矿、冶铁发家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明前期是不重视也不主张开矿的,所以明初全国各地开矿较少,而后等到明成祖时期,朝廷虽然还是不支持开矿,但是矿禁已松,到了明代中期朝廷开始重视并广泛开采,矿税大兴。
不过此时虽然民间可以开采,但是课税重,后期还因为矿税的事,闹得鸡飞狗跳,朝廷收取矿税更是被当时的东林党人说成是与民争利,随即便带头攻讦朝廷、抵制矿税。
可是那些东林党人背地里却有不少人在偷偷开矿,一面不让朝廷收矿税,一面自己暗地里赚了个盆满钵满,将无耻之徒演绎得淋漓尽致。
言归正传,此番刘衍准备开矿禁,当然不是直接放开,任由民间自行开矿,而是要制定详细的管理法度,有条件、有限度的开放矿禁,以增加各种矿藏的产量,增加朝廷的矿税收入。
“金、银、铜、铁四类矿产,民间依然不得开采,只能由商务部组建的矿业商社投资开采。”
“同时改农事部位国土部,管辖除负责耕种、收缴田税、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农事之外,还要对全国矿产进行管理,凡是民间、商事部新开矿产,都要由国土部新设的矿业司进行审批,已经开采的矿产,也要向国土部矿业司进行报备。”
随后刘衍对张耒说道:“今后张尚书便要兼管农事和矿业了,所以要尽快了解大明各地矿藏情况,派人核实各地的开矿情况,并且要尽快拿出一套矿税的收取细则来,每一种矿产都要有相应的税率。今后矿税这块,便由国土部负责收取,移交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