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347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此时的内阁已经基本上陷入半瘫痪的状态了,剩下的几个阁臣也没有什么干劲,毕竟大明王朝已经日暮西山,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即便再卖命,又能有什么前程?
  陈新甲来到朝房内等候诏令拟好,便准备直接前往通州见刘衍。
  可是陈新甲却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一直在朝房内等了足足一个时辰,却等来了一个内官监的小太监。
  “呵呵,陈大人还在这里等着呢?不如陈大人先回去吧,等诏令拟好了,杂家再派人去通知,如何?”
  陈新甲诧异的问道:“怎么,诏令有什么问题吗?”
  “阁臣们正在商量诏令的措辞,还请陈大人稍安勿躁,先回去等消息吧。”
  陈新甲见状顿足说道:“国家危难如此,诸臣竟然还如此拖沓,大明危矣!”
  说吧,陈新甲拂袖而去。
  此时在内阁朝房内有几个内阁大臣正在争论着什么,其中一人乃是新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此人善于理财治兵,历史上曾犯颜进谏,惹怒崇祯帝而被罢官,算是眼下朝中少有的实干之臣。
  一人是成基命,此时任过渡首辅,比历史上多活了几年。不过其儿子成克巩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历史上直接投靠了满清,还出任满清秘书院的大学士,这也成为不少朝臣攻讦成基命的一个痛点。
  还有一人是熊明遇,此时任工部尚书,是三人之中脾气最不好的。
  三人都是东林党人,在收到崇祯帝的口谕后,便聚在一起商议诏令如何拟定。
  熊明遇大声说道:“陛下受辱,臣子当已死谢罪!刘衍纵兵欺压君王,你们却还要草拟这道诏令,难道你们都忘记东林大义了吗?”
  蒋德璟说道:“如今的局势下,也只有刘衍部能够击败李自成了,陛下也是没办法。”
  成基命说道:“是啊,必须让刘衍尽快率军出击,不能再让李自成的实力再壮大了,这道诏令还是发出去吧。”
  “不可!”
  熊明遇义正言辞的说道:“咱们内阁有驳回陛下诏令的权力,这道诏令就不能发,必须要让刘衍自己回京谢罪,由三法司议罪责罚之后,再命其戴罪立功,率军出战李自成,这是底线,不容商榷!”
  成基命苦笑着说道:“先不说能不能让刘衍回京谢罪,光是这一通流程下来,需要多少时间?估计李自成都率军打到北京城下了!”
  “不可就是不可!”
  熊明遇说道:“此事我去找陛下说,一定要让陛下收回成命!”
  成基命见熊明遇起身就走,急忙将其拉住,说道:“别冲动,陛下的这道诏令也是一个契机,让朝廷和刘衍能够有所联系。否则眼下刘衍占据北直隶各处要害,却始终拒绝与朝廷联系,这样的局面有多危险,你们都是知道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熊明遇大声说道:“我看你们就是被刘衍的兵威给吓怕了,要是卢象升还活着,一定会率军将刘衍抓回来。如今刘衍这般倒行逆施,不知道卢象升在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
  卢象升、陈新甲、孙承宗其实都是东林党人,只是他们三个都冲在力挽狂澜的最前沿,卢象升、孙承宗都为大明征战沙场,陈新甲也为挽救眼下的局势奔走各方,三人的所作所为与大多数的东林党人格格不入,也不被大部分的东林党人所接纳,甚至还处处被排挤。
  蒋德璟和成基命对视一眼,二人见劝不住熊明遇,便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御书房内,熊明遇禀报了一番之后,崇祯帝的脸色黑得难看,一旁的王承恩也是诧异不已,不知道这些文官究竟在想些什么,陛下有旨意直接照办就行了,哪里有这么多的事情?
  “陛下?”
  熊明遇见崇祯帝始终一言不发,便试探着叫了一声,却猛地被什么东西砸中了头,定睛一看是几份奏章。
  “难道朕的旨意连紫禁城都出不去了吗?”
  崇祯帝怒声说道:“朕让内阁拟旨,你们为何不办?为何不办!”
  熊明遇大声说道:“臣是一片忠心啊,还请陛下……”
  崇祯帝直接大吼道:“立即去拟旨,今日便交给陈新甲送出去,再拖延,你就给朕滚出内阁!”
  熊明遇顿时傻眼,随后失魂落魄的回到了内阁朝房内,蒋德璟和成基命见状,自然都知道结果了,二人谁也没说话,只是将刚才熊明遇离开后,二人草拟的诏令递给了熊明遇过目。
  熊明遇也没有心情看内容了,只是草草扫了一眼,便点了点头,一个人坐到一边唉声叹气起来。
  “这?”
  蒋德璟看着成基命说道:“那诏令,这就发出去?”
  “发出去!”
  成基命说道:“立即派人送到陈新甲的手上,剩下的事情就跟咱们没有关系了。”
  “好。”
  直到黄昏时分,陈新甲才拿到诏令,随即便准备车马出城,在寒风中朝着通州赶去。


第五百零一章 条件
  “风寒路远,有劳本兵奔波一趟了。”
  通州知州衙门内,刘衍热情的将陈新甲迎进屋内,并且命人上茶。
  陈新甲见状心中也踏实了不少,随后便拿出了诏令,说道:“咱们也别弄那些宣旨的繁文冗节了,鲁国公直接看诏令吧。”
  刘衍笑着接过诏令,却并没有打开,而是直接放在手边的桌子上。
  陈新甲见状一愣,说道:“鲁国公这是何意?”
  刘衍说道:“这诏令不用看,本督也知道内容是什么,不过是陛下命本督率军平定李自成。”
  “的确是这样。”
  陈新甲说道:“鲁国公有什么异议吗?”
  “本督自然是没有异议,平定流寇,此乃大明武人的职责,本督自然责无旁贷。只是……”
  “只是如何?有什么要求,鲁国公便提出来,我赶回去向陛下禀报。只是这军情的确不能再拖了,如果让李自成在中原和西北各省站住脚,再想平定就难如上青天了。”
  刘衍说道:“洪承畴为何降贼?不是洪承畴无能,也不是九边精锐不能战,而是朝中有奸佞,朝中那些东林党人每日醉生梦死,哪个家中都是家财万贯,可是却拿不出钱粮供应前方大军,致使洪承畴部十余万将士断粮一月,战不能战、撤不能撤,最终败军投降,这笔账,是不是算一算?”
  陈新甲脸色惨白,说道:“鲁国公想如何?”
  此时刘衍心中也是感叹,其实东林党在成立之初,也就是东林书院建立的时候,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最初的东林党人针砭时弊,敢于和朝中贪官拼死抗争,是真的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的。
  可是后来随着东林党人陆续进入朝堂为官,陆续吸纳了不少文官入了东林一党,事情就彻底变了。
  如今的东林党人排除异己、贪赃枉法、自私自利、荒废国政、党同伐异,已经彻底沦为争权夺利的集团,至于天下百姓的生死、大明帝国的存亡,那些都不是东林党人在乎的,他们只在乎自己家中的银子是否多了,只在乎自己手中的权柄是否更大。
  当然,东林党之中也有仁人志士,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都担得起华夏英烈的称号,还有历史上大明灭亡的时候,那些自杀殉国,或是继续抗清,又或是隐居山林,不愿给异族当奴才的东林党人,也都是值得尊敬的。
  即便是眼前的陈新甲,也足以让刘衍对其保持敬意,不管能力是否出众,也不管陈新甲是否贪财,至少在大是大非上面,陈新甲没有亏欠,还能够为了大明和天下而奔波。
  可是刘衍知道,像卢象升、孙承宗这样的东林党人,只是凤毛麟角,现在绝大多数的东林党人已经变成了大明的掘墓人,必须要予以清除!
  此时陈新甲询问刘衍想怎么办,刘衍长出了一口气,从面前的书桌上拿出一份奏章,然后说道:“本督写了一封弹劾奏章,烦请本兵代为转呈给陛下。”
  陈新甲只觉得嘴里发苦,虽然已经猜到了其中内容,但还是抱着一丝希冀,问道:“鲁国公要弹劾谁啊?”
  “东林党!”
  刘衍说道:“本督弹劾东林党官吏祸国殃民,请陛下下诏查办东林党!”
  “什么!”
  陈新甲此时已经有些发狂了,大声说道:“鲁国公难道不知道,我也是出身东林,卢象升也是,颜继祖也是,我们是不是也要被查办!”
  刘衍盯着大喊大叫的陈新甲,随手又拿出一份奏章,说道:“这份是本督上奏陛下,力保的东林党出身官吏,本兵、卢督臣、颜巡抚,还有孙阁老、孙传庭等四十七人,都是有功于国的,请陛下区别待之。”
  陈新甲接过奏章,将两份奏章拿在手中,然后问道:“鲁国公,你都是提前算计好的,是不是?”
  刘衍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好!”
  陈新甲叹息一声,说道:“我这就赶回京城!”
  陈新甲乘坐马车一路狂奔,当日入夜时分便赶回了北京城,当陈新甲乘车赶到午门外,踉跄下车的时候,浑身都好像是散架了一般,退下一软,差一点就跪倒在地上,幸好被车夫和随从给拉了起来。
  “你们在此等候,我要立即进宫!”
  陈新甲急忙递上腰牌给守门的大汉将军,然后快步进入宫门内,直奔御书房而去。
  “陛下!”
  陈新甲看着崇祯帝,只见崇祯帝的眼中充满了错愕、震惊、愤怒等各种情绪,但是这一次却出奇的没有发泄出来,而是静静的坐在龙椅上,许久过后才说道:“这便是刘衍的条件?”
  “是!”
  “好算计啊!”
  崇祯帝闭上眼睛,好像非常疲惫,用一种飘忽的声音说道:“刘衍肯定会率军迎战李自成的,只是他要在出征之前,将朝中所有不利因素都铲除掉,他这是要在朝中兴大狱啊!”
  陈新甲此刻也难以下定决心,说道:“陛下以为此事应该怎么办?”
  崇祯帝说道:“虽然满清被重创了,可是大明的半壁江山却丢了,如果刘衍再不出兵,也许用不了多久,朕脚下的北京城也要丢了,难道朕还有别的选择吗?”
  陈新甲直接跪在地上,大声说道:“请陛下降旨!”
  次日一早,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传了出来,崇祯帝以“延误国事”、“无所作为”、“才德堪忧”等罪名,将礼部尚书李日轩、左都御史刘宗周等二十三名大臣罢免,全部赶回原籍。
  崇祯帝还以“贪赃结党”、“祸乱朝纲”、“暗通贼寇”等罪名,将此时的内阁首辅成基命、工部尚书熊明遇等大小一百一十七名大臣下狱,交三法司论处。
  同时,崇祯帝提拔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为内阁首辅,暂时统领朝中事务,再将刚刚辞官的李待问征召回来,继续出任户部尚书之职。
  这一番操作下来,整个北京城都乱了套,朝中大臣都知道,被崇祯帝罢官、下狱的那些官吏,全都是东林党人,这是要重演天启年间打压东林党的事迹了?
  从这天开始,北镇抚司的锦衣卫大举出动,开始在城内抓人、抄家,甚至兵部尚书陈新甲亲自带着大批的京营兵丁上街维持秩序,同时还将北京城的四九门全部关闭,全城只许进、不许出,一时间北京城中人心惶惶。
  而北镇抚司的诏狱之内,也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内人满为患,一百多朝中大臣,以及众人家中的家眷,满满当当的将诏狱填满,这些锦衣卫开始没日没夜的审问、动刑,忙得不亦乐乎。
  而在城中各处,还有大批的兵丁、锦衣卫在查封各处产业,抄没那一百多东林党人的府邸和外宅。
  转眼到了第五天,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狱趋于结束,朝中绝大部分的东林党人被“踢出局”,剩下的东林党官吏也都是能够干实事之辈。
  到了第五天的傍晚,陈新甲快步来到御书房,见到了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崇祯帝,然后递交了一份奏报。
  这几天的时间里,其实王承恩已经几次向崇祯帝禀报外面抄家的情况了,知道从那些东林党人的家中查抄了大量的钱粮,按照那些官吏的俸禄,就算是不吃不喝,他们从夏商周上古三代的时候为官,也积攒不下这么多的钱粮!
  可是崇祯帝不相信,崇祯帝是被儒家经典培养起来的,还是信王的时候,身边便都是大儒相随,所以在崇祯帝的价值观里,东林党才是忠臣良将,可是现在有人告诉崇祯帝,这些忠诚良将都是贪官污吏,都是奸佞,所以崇祯帝实在是难以接受。
  直到现在,陈新甲将三法司的审结奏章呈了上来,崇祯帝看到奏章中记录的查抄钱粮数额,一百一十七个东林党官吏家中,竟然查抄出白银九百三十多万两,平均每家都有八、九万的赃款。
  至于粮食,哪一家的府邸中,都有几个粮仓,在北京城外还有几十个农庄,里面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这一百一十七家竟然囤积了八十五万余石,平均每家有存粮七千多石,约合一家有八十多万斤的粮食!
  “该杀!该杀!”
  崇祯帝涨红了脸,大声咆哮着,此时没有一丝帝王风范,完全像是一个街头巷尾暴怒的糙汉,正在大声咒骂着。
  陈新甲也想不到这些东林党人如此贪财,而且在城中还有三百多处店铺等产业,在城外还有大片的耕地,都是这些东林党人名下的财产,这些都没有核算到查抄的钱粮之中。
  崇祯帝怒吼道:“这么多的钱粮,可以操练多少精兵,可以赈济多少百姓!这么多的钱粮,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何至于兵败忻州,我大明的半壁江山何至于被流贼攻陷!”
  崇祯帝不是傻子,相反还非常的聪明,只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帝王教育,聪明才智并没有转化为权谋和手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3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7/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