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339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众人的脸色都变了变。
  此前开封大捷的时候,刘衍便因为封无可封,与朝廷闹过一次不愉快,双方差点翻脸。
  要不是因为机缘巧合之下,刘衍出任山东总督,现在刘衍还跟朝廷僵持着。
  可是这一次,刘衍击败清军主力,斩首十八万多,包括皇太极、豪格、济尔哈朗等一系列满清高层都被一锅端了,要不是多尔衮、多铎、代善等人率军跑得快,此战刘衍就将满清一战歼灭了!
  如此战功,朝廷和陛下会怎么封赏,又会怎么想?
  刘衍笑着说道:“想这些做什么?”
  陈勋担忧道:“就怕督臣功高震主,就怕朝廷重现风波亭之事啊!”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骇然变色。
  苗绍直接站了起来,说道:“谁敢动督臣,老子骟了他!”
  陈勋嘟囔道:“你是骟人骟上瘾了吧?”
  刘衍笑着示意众人稍安勿躁,说道:“放心,本督不是岳武穆,当今圣上也不是宋高宗!”
  “再者说,本督手中有精兵十余万,刚刚斩首十八万多清军,谁敢动本督?”
  荀景云说道:“就怕朝廷暗地里动手脚。”
  刘衍说道:“暗地里?现在朝廷还有什么牌面吗,九边精锐跟着洪承畴在忻州被围困,现在生死不知,长江以北的兵马基本上所剩无几了,江南的兵马又大多不堪用,陛下是个聪明人,不会干傻事的。”
  同时,刘衍心中暗道:“虽然崇祯帝也干了不少傻事,但是我有精兵在手,那些骚操作的旨意,也别想我听从,一切以华夏的前途为要!”
  众人听了刘衍的话,心中稍安。
  就在这时,在外面值班警戒的亲卫营右部游击将军白明寻走了进来,抱拳说道:“启禀督臣,朝廷派使者来了,已经到了城外。”
  苗绍冷笑着说道:“大战的时候朝廷的人不见踪影,现在打赢了,朝廷的人却赶来了,还真是消息灵通啊。”
  陈勋看向刘衍,问道:“督臣,见还是不见?”
  刘衍说道:“让使者进来吧,看看朝廷有什么意思。”
  “是。”
  很快,一个身影急匆匆的走进了正堂内,此人正是兵部侍郎马绍愉。
  “哎呀,督臣啊,下官可算见到督臣了!”
  刘衍笑着起身迎接,说道:“马大人一路辛苦,怎么这么晚了赶到延庆州?”
  刘衍说着,便拉着马绍愉坐下,众人也纷纷头来目光。
  马绍愉随即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此番刘衍率部出战之后,崇祯帝便对战局非常担忧,于是在刘衍抵达平谷县城的时候,便派了马绍愉为监军,跟随刘衍部作战。
  可是清军势大,马绍愉出城之后,便一路慢行,等到刘衍追着清军前往昌平州一带的时候,马绍愉才得到消息,在数十名锦衣卫的保护下,一路从平谷赶往昌平州。
  到了昌平州,刘衍又率部赶往了延庆州作战,马绍愉再次扑空。
  等到马绍愉赶到延庆州的时候,便遇到了新军的夜不收,得知刘衍已经击败了三十多万清军,斩首甚众!
  马绍愉闻讯仿佛是在做梦一般,也顾不得夜晚寒风凛冽了,直接率部赶到城中求见。
  “哈哈,督臣这次可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世之功啊!”
  刘衍笑着没有说话,一旁的陈勋说道:“马大人,不知道朝廷这次会如何封赏督臣啊?”
  马绍愉微微一愣,然后说道:“呵呵,这些自有陈本兵和陛下做主。只不过,不知道督臣的捷报可曾送出?”


第四百九十章 得胜回朝
  刘衍看着马绍愉的笑脸,心中有些不高兴,但是念及马绍愉曾经与自己在辽东也算是同袍一场,便说道:“正要送出。”
  “那个,这个,呵呵……”
  马绍愉此时也不太好说出口,毕竟自己这个监军根本没出什么力气,只是跟在大军的后面一路追赶罢了。
  刘衍说道:“马大人斩获五颗汉军旗首级,也算大功一件,本督会写在捷报中的。”
  马绍愉大喜,急忙行礼感谢。
  随后刘衍便让荀景云在旁边写捷报,自己则看向马绍愉,问道:“马大人,如今朝中情况如何?”
  马绍愉是大军的监军,即便出了京城,兵部与内阁也会与马绍愉有些联系。
  此时马绍愉说道:“不瞒督臣,现在朝中的情况很不好,陈本兵的日子更是难过。现在洪阁老率部被围困在忻州,几十万清军又杀进了京畿,陛下没将陈本兵下诏狱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刘衍点了点头,说道:“想必朝中的那些东林党人,这段时间闹腾的很热闹吧?”
  马绍愉尴尬的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哼!”
  刘衍说道:“虽然本督对陈本兵也有些看法,但放眼如今的朝廷,陈本兵也算是硕果仅存能干实事的人了,比那些光吃人饭、不干人事的东林党人,要强出太多了!”
  马绍愉脸色微变,说道:“督臣快人快语,下官钦佩。只是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东林党势力强大,从朝堂到各地府衙,到处都是他们的人,督臣要是得罪了东林党,怕是会麻烦不断的。”
  刘衍大笑起来,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是问道:“捷报写好了吗?”
  荀景云点了点头,笔下生风的又写了一会儿,便将捷报呈给刘衍。
  刘衍看过确认无误,便大笔一挥签上名字,又盖上总督大印,这才交给了马绍愉。
  “马大人是监军,这份捷报理应由马大人送往京师报捷。为了防止路上还有零星的溃兵,本督派人护送马大人连夜回去。”
  马绍愉喜上眉梢,这可是个肥差啊,心中对刘衍万分感谢,当即抱拳说道:“督臣放心,此乃下官本分。此次下官一定向陈本兵进言,多为督臣和大军将士说话!”
  “嗯,马大人动身吧。”
  “是。”
  送走了马绍愉,刘衍便对在座的众人说道:“现在说一说咱们下一步的计划吧。”
  “眼下清军被击溃,辽东方面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事端。其实按照本督的想法,此时应该集结大军出山海关,趁着满清元气大伤之际横扫辽东,彻底解决辽东边患!”
  刘衍随即叹了一口气,说道:“只是现在朝廷肯定是拿不出这笔钱粮,山西那边李自成部又已经做大,本督即便想要直捣黄龙,也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下一步朝廷极有可能会征调我军出战李自成部,但是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朝中的东林党会跳出来,重演之前开封大捷的故事。”
  陈勋诧异的说道:“督臣,眼下咱们是大明唯一的机动兵力了,朝中东林党人哪怕再昏聩,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招惹咱们吧?”
  陈勋说的是正常的道理,但是明末的东林党人绝不能以正常思维揣度之。
  历史上,大明王朝已经行将就木了,但是朝廷上的东林党人依然在叫嚣着增加百姓赋税,然后逼着崇祯帝,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江南商税取消,为什么?
  因为江南那些商贾跟东林党人本就是一体的,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争斗,至于大明的兴衰、百姓的生死、天下的存亡,都不在东林党人的算计之中,他们只关心自家的利益!
  所以在眼下,最符合东林党人利益的情况,就是刘衍直接回到山东继续雪藏,然后从东林党人中选出合适人选,作为援兵统帅,指挥新军、驻防军各营前往忻州作战。
  如此,东林党人不但可以掌控朝局,还可以趁此机会掌控兵权,这也是东林党人,或者是大明的文官势力梦寐以求的事情。
  当然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事情,刘衍虽然想到了,但也无法提前杜绝,只能见招拆招。
  于是刘衍对陈勋说道:“东林党人虽然身居高位,说是大明的栋梁之才,但他们也是人,古语有言:肉食者鄙,本督看他们都是如此,本就都是昏聩之辈!”
  “所以,今晚本督要给诸位定下一条规矩:大军凯旋之后,不管朝廷有何指令,都必须以本督的号令为准,所有绕过本督的指令,诸位都可以置之不理!”
  这些话已经是非常敏感的了,但是在座众人都是跟着刘衍一路刀光血影走出来的心腹,众人并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是齐刷刷的起身领命。
  刘衍率军在延庆州内休整了两天,期间沈拓也率领新军中营抵达了延庆州汇合。
  到了第三天早上,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延庆州南下,经居庸关进入京师以北,然后从昌平州南下,抵达了北京城北面的德胜门外。
  此时,三十六万多清军一战败溃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京城,城中百万百姓欢声雷动,朝中大臣弹冠相庆,崇祯帝闻讯更是喜极而泣,如此巨大的胜利,让崇祯帝高兴得几乎昏厥,吓得王承恩急忙召见了太医。
  乾清宫内,满朝文武齐聚一堂,崇祯帝满面春光的看着众人,如今国事跌宕起伏,数日之前大明还面临亡国之危,今日就在庆祝大捷之事,当真是世事无常。
  “数十万清军都被击败了,李自成的区区贼寇大军,难道还能成事?”
  此刻崇祯帝满心欢喜,对群臣说道:“定虏伯大战得胜,朕心甚慰,如今山东十余万将士已经凯旋回京,朝廷有个什么章程,众爱卿今日便要商议出来。”
  随后崇祯帝看向户部尚书李待问,说道:“朕不管户部如何筹措,此番也要拿出足够的钱粮犒劳大军将士,抚恤伤亡将士,不得有误!”
  李待问说道:“启禀陛下,户部现在的确有一批钱粮,虽然不多,但是犒劳大军、抚恤伤亡还是可以的。”
  “哦?”
  崇祯帝问道:“户部有钱了?”
  李待问说道:“这批钱粮原本是要运往山西,供应洪阁老所部的,但是眼下洪阁老大军被流贼围困的忻州,钱粮无法运过去,就先应急拨给定虏伯好了。”
  崇祯帝心中不悦,这不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吗?不过眼下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也只能如此了。
  “好,尽快将钱粮拨付下去。”
  “臣领旨。”
  “那定虏伯以及大军有功将士的封赏事,如何办理?”
  这时兵部尚书陈新甲说道:“陛下,臣提议:为定虏伯封左柱国(武勋正一品)、特进荣禄大夫(武散阶正一品),另外进封定虏伯为鲁国公!”
  “新军、驻防军各营参将封总兵官,都指挥使封副总兵,其余各级将领按功劳具有封赏。”
  陈新甲说完之后,朝野哗然。
  左都御史刘宗周率先站出来反对,认为刘衍即便大功在手,如此封赏也太过了。
  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又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
  崇祯元年,朝廷启用刘宗周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十四年为吏部侍郎,不久升任左都御史。
  历史上的刘宗周虽然才能有限,也没有太大的历史功绩,但是当满清入关后,满清贝勒博洛以礼来聘,刘宗周"书不启封",绝食二十三天,自杀明志。
  这样的操守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此人比较执拗,也附和东林党人一贯的做派,自己认定的道理便是利国利民的,却不管实际上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对天下有利。
  此时刘宗周站出来反对之后,一众御史言官,以及各部清流们都纷纷站了出来,认为刘衍乃是卫所总旗官出身,如今已经身居山东总督,封了伯爵,还有什么可期盼的,竟然还要封武勋、国公?大明朝还从未有以总旗官出身封国公的存在!
  看着乱哄哄站出来反对的众人,陈新甲只觉得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直接就吼道:“你们忘记当初德胜门外的事端了吗?竟然又在这里祸乱国事!”
  这一吼不要紧,那些清流官吏顿时炸了窝,纷纷指责刘衍欺君罔上,应立即派锦衣卫捉拿进京议罪,等等。
  此时崇祯帝也彻底傻了眼,好端端的商议论功行赏之事,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够了!”
  崇祯帝怒吼一声,朝堂上的争吵声小了许多,随后崇祯帝终于果断了一回,大声说道:“兵部尚书陈新甲所议,朕以为甚妥,内阁立即找准执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3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9/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