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70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原本刘衍还想着将刺刀的研发、打造任务交给兵甲督造处,只是仔细一想,刺刀要保证与鸟铳的接口处严丝合缝,否则不配套的话,在战场上是要出人命的,总不能让将士们稍一用力,刺刀就应声而掉吧?
  所以这刺刀的研发和制造,还是由火器督造处负责更为合适。
  谭晓大等人闻言,都是啧啧称奇,而谭晓大更是见多识广,想了片刻,便说道:“属下记得,早些年似乎就有人打造过类似的东西,叫什么铳剑的,也是安装在火铳上,以便让火铳手可以近战杀敌。只不过那种东西似乎并不好用,后来便再没人打造了。”
  刘衍点了点头,谭晓大所说的的确如此。早在大明景泰年间,就有人将矛头安装在火铳上,将火铳与长枪融为一体,称之为铳剑,此事还被记录在《大明会典》中。
  而西方将冷兵器与火铳结合在一起的尝试,要比大明完将近一百年,而且也只是简单的在火铳的铳管上,用绳子绑上一截矛头而已,同样非常不实用。
  直到历史上的1647年,法国军队才打造出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刺刀。只不过这种刺刀也很局限,必须要插在火铳口内,使用刺刀,就不能射击,很是鸡肋。
  而刘衍此番要求火器督造处打造的刺刀,并不是后世常见的那种扁平的刺刀,因为刺刀对于铁料材质的要求非常高,材质质量不好,刺刀便非常容易折断、损坏,以这个时代的炼钢技术,暂时还达不到要求,哪怕青莱镇的冶炼水平已经是大明首屈一指。
  所以刘衍设计的刺刀是三棱刺,因为三棱刺的刀身是棱形的,对材质的要求低于扁平刺刀,在结构上也更为结实。三棱刺的杀伤力就更不用说了,后世红色军队装备的三棱刺是公认的“禁忌”兵器,一旦刺破身体,便会造成无法愈合的三角形伤口,这种伤口根本无法包扎,只能缝合,而此时不管是清军还是流贼,显然都没有这种高超的医术水平,只能放任伤兵流血而死。
  随后刘衍拿出了刺刀的设计图纸,刘衍为了在安装刺刀的前提下,能够保证鸟铳正常射击,采用了历史上使用较早的裂口式安装法,使用套管安装三棱刺刀。
  新军鸟铳手在平日里将刺刀装在剑套中,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取出来安装套在铳管上。
  谭晓大仔细看着图纸,说道:“总镇设计的刺刀打造起来并不难,火器坊那边分出些人手来,只要做好了模具,一个月就能打造几万把都是可以的,毕竟现在铁撅山铁料场供应的铁料非常充足,库房内就有数量可观的存货,随时可以开始打造。”
  “只是,这刺刀真的好用吗?”
  刘衍笑着说道:“当然好用!不过刺刀打造出来之后,兵部也要进行一连串的改革,首先各营长枪手要大规模转为鸟铳手,随后所有的鸟铳手装备刺刀后,要进行专门的刺杀训练,让鸟铳手们熟练的使用刺刀。”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各营鸟铳手学会使用刺刀结阵杀敌,这将是我新军战法的变革!”
  田辉叙与荀景云当即领命,二人表示回去之后,便会立即拟定各营改革的计划。
  谭晓大说道:“如此,属下就安心打造刺刀便是,只是总镇能给属下多少时间?”
  刘衍犯了难,说实话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原本刘衍希望能在下次出战前完成这次兵备上的变革,让各营装备了刺刀的鸟铳手尽快形成战斗力。
  可是刘衍不确定兵部会在什么时候下令,征调新军再赶赴辽东战场,所以这个时间有多少,刘衍也不知道,估算来看,应该是不够用的。
  “凡事都是赶早不赶晚,火器督造处尽快抽调足够人手,现在武库中的鸟铳等火器数量足够了,下一步就集中人手打造刺刀。”
  “对了,还有火炮,火器督造处要为炮营打造更多、更大的火炮,以增加炮营的火力。”
  谭晓大思索了一下,说道:“刺刀的话,暂时按照每营需要八千把计算,六个步兵营就是四万八千把,估算量宽,就算五万把刺刀,属下需要……”
  “两个月,两个月时间,属下打造五万把质量上乘的刺刀。”
  刘衍点了点头,既然时间不够,只要尽快就好。
  “不过总镇所说的火炮,指的是红夷大炮吗?”
  刘衍说道:“红夷大炮要打造一些,不过更多的本镇还是倾向于佛郎机炮,大号的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的优点就是射速快、散热快,可以形成持续的火力。
  当然,像开封城陈永福麾下炮手那样,昏了头将子铳装上之后,并没有从炮口放入炮弹,而是再次从炮口放入了火药包,火炮也是会直接炸膛的。
  “本镇准备扩建炮营,各种火炮都要增加数量,还要增加部分红夷大炮,具体的数量,炮营指挥使钱樰会拟定章程上报兵部,再由兵部下发到火器督造处督造。”
  “属下明白了。”
  刘衍在王家庄百户所待了三天,分别在大盘堡、王家庄百户官厅,以及万福油坊各住了一天,直到第四天,谭晓大带人打造出第一把刺刀,刘衍检查后,刺刀可以完美的与燧发鸟铳套合在一起,并且丝毫不影响射击。
  当然,套上了刺刀,鸟铳手在重新填装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影响,填装的速度会下降一些。
  不过这也难不住刘衍,在作战的时候,鸟铳手是不需要套上刺刀的,只有将要近战的时候,才会套上刺刀。一般到了这种即将肉搏的时候,鸟铳手们也就不需要填装鸟铳射击了,直接厮杀就是,等到杀退了敌军,再取下鸟铳进行填装即可。
  刘衍此行达到了目的,便在田辉叙、荀景云、苗绍的陪同下,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王家庄,继续前往鳌山卫浮山前千户所,视察兵甲督造处。
  十一月初,刘衍结束了巡视,回到了青州府城,此时青州府城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刘衍策马踏雪入城,呼吸着寒冷的空气,沁人心脾。
  “瑞雪兆丰年,希望来年百姓们能过的好一些!”
  当日,刘衍接到了兵部公文,在陈新甲的坚持下,在崇祯帝的授意下,青莱镇新军的捷报顺利通过了朝中议论,随后,封赏下来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赏赐与情报
  兵部发来的公文有两份,一份是关于青莱镇新军将士的封赏事,一份是调兵的军令。
  刘衍看过之后脸上萦绕着怒色,随即召集幕府众人,以及新军各营都指挥使议事。当众人身披大氅踏雪而来,纷纷笑着与刘衍行礼,刘衍的脸上也挂上了一丝笑意,与众人寒暄了几句。
  随后众人落座,刘衍先是拿出封赏公文,说道:“开封之战、锦州之战我新军将士斩获甚重,兵部已经有了决议,并发来了封赏。”
  众人大喜,大家辛辛苦苦转战几千里,打了大半年的仗,如今终于有封赏了。
  刘衍将封赏公文递给王炆镇宣读,可是没过一会儿,众人的脸色便有些难看了,就连宣读的王炆镇也是脸色凝重,语速都慢了下来。
  此番兵部对于新军将士的封赏通过的非常快,以往需要至少几个月的时间,此次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就下发了,堪称神速。
  而且青莱镇新军各营将领奋战有功,按照刘衍捷报中附属的有功将士名单,几乎所有人都有封赏。只是这具体的封赏,却让在座众人心中恼怒,好像是吃了苍蝇一般恶心。
  沈拓、王越、张义、汪博、苗绍、许铭因功升迁为参将,荀景云、鲍学镇被授予都指挥使的职衔,炮营指挥使钱樰授游击将军衔。
  各营指挥使,除了魏汉、郭铭绪、沈东来三个前营指挥使之外,其余康辉、白汉月、刘靖等十余人,全部充任游击将军,其余千总、百总(哨长)、旗长、队长则没有任何升迁,只是按照斩首多少,给予相应的赏银。
  而最让众人愤怒的,便是此番刘衍竟然也没有升迁,只是给刘衍发下了一千两银子的赏银,以及赏功银牌二十面、赏功金牌二十面,绫罗绸缎若干,另外朝廷封王芸禾为二品诰命夫人,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别的封赏了。
  “陈新甲这是疯了吗!”
  许铭冷声说道:“我新军从辽东杀到河南,奴贼于流贼加在一起,斩首二十多万,二十多万啊!总镇与各营绝大部分的有功将士,竟然没有升迁封赏,朝廷竟然如此苛待我新军将士!”
  苗绍也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总镇,我看直接让前营将士从弘螺山撤军,反正有了功劳也没有封赏,还留在那里做什么!”
  汪博怒声说道:“朝廷不公,就别怪咱们不留情面,我看咱们仿效边军闹饷,也闹上一闹,让朝廷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看看,我新军将士不可欺!”
  其余众人都是群情激奋,吵吵着要进京兵谏,定要闹出个说法来。
  刘衍没有理会众人的吵闹,而是拿出另一份兵部公文,说道:“随同封赏一起来的,还有一份调令:兵部要求本镇率部在青莱镇休整半个月,然后新军各营要赶往京城驻扎待命。”
  这下众人更是愤怒,朝廷此番不但有功不赏,大批基层将士没有升迁,刘衍这个新军主将也没有升迁,甚至伤亡将士的抚恤银子也没有提及,竟然还想着再次征调新军将士出战,兵部那些大老爷的脑子是怎么长的,都他娘的是吃屎长大的吗?
  此时就连一向以法令为重的荀景云也不禁出声:“总镇,我新军将士不可仓猝听令北上,否则军心尽失,我等如何向各营将士交代!”
  众人纷纷附和,王炆镇、张耒、岳明等文官也是一致赞同,认为封赏、抚恤的事情没有一个说法,新军各营绝不能听令北上。
  既然朝廷不干人事,那就别怪老子不听号令。就好像后世公司里加班不给钱,还想着加派工作,想都不要想!
  刘衍见众部下统一了意见,便说道:“好!既然诸位与本镇的想法一致,那就这么办,兵部的这份调令本镇决意不从。”
  说着,刘衍当众将那份调令公文撕碎,众人顿时欢呼起来。
  “呵呵,正好本镇要在军中推行刺刀,各营也正好趁这个机会整顿兵马,尽快熟悉刺刀的使用之法。”
  “是!”
  会议结束后,刘衍却留下了吴国金,二人来到后院的书房内,刘衍问道:“京师那边有消息了吗?”
  吴国金说道:“有消息了,不过很纷杂,现在京城内外各种消息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属下简单的整理了一番。”
  其实此番兵部下达的封赏与调令,在刘衍看来是非常反常的,按理说大明连年兵灾,官军屡屡战败,不管是陈新甲还是崇祯帝,都急切的需要一场大捷来振奋人心士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衍先是在辽东重创清军,然后在开封城击溃了李自成上百万人马,斩首二十多万,击杀数员流贼大将,这样的功劳说什么也要大书特书一番,以便让天下臣民看一看,朝廷还是稳如泰山的,朝廷的兵马还是所向无敌的!
  可是兵部的这份封赏却反其道而行之,好像根本不将新军将士当一回事,只是敷衍了事而已。紧接着,兵部还要继续征调新军北上京师待命,这明摆着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封赏不到位、抚恤不见踪影,还要继续征调出战,难道朝廷和崇祯帝不怕新军将士直接反了?
  正因为心中疑惑,刘衍才将吴国金留下,想从情报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
  刘衍说道:“说说看,都有什么消息?”
  “上个月开始,京城内便有传言:兵部尚书陈新甲有意与奴贼议和,但朝中大臣对此三缄其口,情报司也无从查证。”
  “……辽东战事胶着,洪承畴率部在锦州、松山、乳峰山等地,陆续与奴贼大军激战数次,双方互有损失。”
  “王阳花银子从兵部弄到的消息,说是马科、唐通两部被重创,曹变蛟、王廷臣部伤亡也不小,但是官军凭借地形优势,依旧占据着锦州城、松山堡和乳峰山防线,将奴贼挡在三点一线的北面,始终无法南下。”
  “另外就是关于前营将士的,据兵部的消息称,奴贼曾两次集结过万精锐突袭弘螺山,但是都被前营将士击溃,据说是斩首不少,官军的粮道无忧!”
  刘衍松了一口气,看来由于前营将士的参战,松锦之战的局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与历史上的轨迹发生偏转了。
  只要虹螺山防线不失,官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继续与清军僵持下去。
  “兵部在这个时候还要征调新军北上京师,难道是……”
  刘衍心中冒出一个想法,难道是辽东战事胶着,陈新甲与崇祯帝发了狠,要借着开封大捷的余威,继续增兵辽东,准备再来一场锦州大捷?
  “哼!”
  刘衍心中冷笑,好事总不能都让陈新甲和崇祯帝遇到,不给马儿吃草,还想马儿跑,天底下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还有别的消息吗?”
  吴国金说道:“还有一个消息:京师有传言,奴贼大军好像有撤军北归的迹象,只是这个消息同样无法证实。”
  刘衍顿时一惊,历史上松锦之战的时候,满清内部的确也是困难重重,不但辽东各地普遍干旱,而且因为满清残暴的统治,各地百姓苦不堪言,大片农田荒废,几乎收不上什么税赋。
  可以说,松锦之战也是满清的一次豪赌,赌赢了就可以凭借大战的缴获,以及锦州城、松山堡等各处城池的财富、人口渡过难关,败了那就输个底朝天!
  如今松锦之战的局势已经不同于历史,原本清军突袭明军粮道,致使明军转瞬崩溃,大军主力折损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了鞑子,曹变蛟、王廷臣、杨国柱等大将战死,吴三桂率残兵退守宁远城,可以说历史上的松锦之战,清军除了开始打得比较辛苦之外,整体上打得还是非常顺畅的。
  可是如今,明军后路有新军前营的一万两千多精锐驻守,还有曹变蛟、王廷臣部兵马辅助,清军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除非拼着伤亡惨重、各旗伤筋动骨的打算,也许还有一丝机会。
  同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新军前营兜底,洪承畴和各镇总兵也一扫往日畏惧清军的阴霾,在辽东打得非常悍勇,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虽然明军整体的伤亡还是多于清军,但也可以将清军挡在乳峰山以北,甚至可以与清军展开对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刘衍考虑到这里,便说道:“按照眼下辽东战局的态势,奴贼大军还真的有可能撤军!”
  此时对于清军来说,再打下去取胜无望,不如暂时撤退,试试从西面的蒙古各部,或是东面的朝鲜找些便宜动过难关,更为实在些。
  随后刘衍对吴国金说道:“有件事你去办一下。”
  “请总镇吩咐!”
  “情报司立即在京师内外散布消息,就说朝廷对新军封赏不公,总兵刘衍心中愤懑,不愿听令北上!”
  吴国金大惊:“总镇这是要自污?”
  “哈哈!”
  刘衍笑着说道:“当今天下,我新军乃是第一强军,本镇没有必要自污。你只管去照办就好,本镇估计消息传出去之后,用不了太久,朝廷就会派人上门,来与本镇讨价还价了。”
  “想调动咱们新军将士,朝廷就必须要拿出些诚意才行!”
  现在有传言,清军要撤兵北退了。
  刘衍闻讯大为吃惊,历史的轨迹改变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2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0/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