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之中有个领头的,便是匠头,是几人之中手艺最高超的一个,名叫谭晓大,今年刚刚三十岁,身材甚是粗壮,不过脸上却是神情精明,刘衍便开口问他会不会打制鸟铳。
谭晓大道:“回大人,不是小的夸口,当年小的在灵山卫城军器局中,论起打制兵器火铳,那也是数一数二,就算到了王家庄之后,这手上的技艺也没有落下。”
刘衍看他脸上似在回忆,神情又是骄傲又是痛恨,他原来是在灵山卫城,最后怎么会跑到这王家庄来?不过这不是刘衍关心的,他只是顺口问了他些制造鸟铳的知识。
谭晓大一一答了:“启禀大人,这打造鸟铳,以六斤为妙,只是耗铁甚多,四十斤毛铁,最后只炼到七、八斤精铁,所费不小。”
根据谭晓大的估算,加上铁价、炭价,以及工匠的工钱食粮,还有其它的耗费等等,一根鸟铳的成本在三到五两,这还不算相配套的火药和弹丸,可见装备火器所需不是一笔小数目。
刘衍点了点头,他曾看过历史上相关记载,这谭晓大的估算跟他差不多,这也倒是个实诚的人。
不过刘衍只关心鸟铳的质量,历史上很多明军使用鸟铳炸膛,造成军士对使用鸟铳有一种畏惧,刘衍不能拿自己部下的生命去开玩笑。
对刘衍的忧虑,谭晓大说道:“启禀大人,鸟铳之所以炸损,一是材料不足,或是工匠们在制造时取巧,粗细薄厚不均,特别是在铳管的焊接上,许多工匠技艺不足,造成鸟铳炸镗。不过小的所打造的鸟铳自然不存在这些问题,只要大人能提供充足的材料,小的便可以为大人造出精良的火铳来。”
刘衍点了点头,他当然不可能凭谭晓大一面之词便放心于他,历史上大明对鸟铳的质量要求其实很严格,不论工部还是各地卫所的军械局,他们造出的军器都要注明某部、某卫、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样,事后还需造册,以便随时查考。
不过就算有这么多的严格规定,大明军器的质量却是有目共睹,可见没有严格的执行力,再优化、严格的规定也是白纸一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当然,大明军器质量之所以低下,也跟官场的腐~败与糟糕的匠户制度有关,这事刘衍当然没有必要提。
刘衍说道:“谭匠头你这样说是最好不过的,不过我们还须立下规矩:今后你们便留在堡内,每月食粮工钱不会少于你,今后你们每造出一杆合格的鸟铳,我都会给你们额外的奖励,如果打造出的鸟铳不合格,便要扣去你们相应月粮以充材料耗损,如有造成军士损伤,我还要加以处罚。如何?
谭晓大一咬牙,大声说道:“好,就依大人这么说。”
谭晓大来靖边堡之前,己听王越将这里吹得天花乱坠,说只要到了靖边堡,肯定会每日衣食充足,天天吃饱,眼下他们这些工匠在王家庄每日饥寒交迫,这年景能找个吃饱饭的地方不易,谭晓大相信自己的技艺定会让刘衍信服。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以后谭晓大几人就留在靖边堡内了,刘衍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对了,谭匠头,除了火绳引燃的鸟铳外,你们可会制造那种转轮火铳或是击发火铳?”
刘衍将自己说的那两种火铳大致描绘了一番,他说的便是历史上的转轮式燧发枪与击发式燧发枪,如果可以一步到位就好了。
那转轮燧发枪约出现在后世十六世纪中后期,是用齿轮发条摩擦燧石生火而点燃火药。那击发式燧发枪则是出现在后世十七世纪初中期,由击锤撞击燧石起火,在今后的几百年中非常流行。刘衍自然也想拥有这样的利器。
谭晓大眉头紧锁想了半天,他虽然奇怪刘衍怎么会想到这样的鸟铳,不过他最后还是摇了摇头,道:“惭愧,大人所说火器,小的实在不知,还要仔细思量才是。”
刘衍点了点头,王家庄毕竟是个小地方,也不可能出现多么高深的火器人才,是自己心急了,此事以后再说好了。
随后谭晓大几人被安排下去,刘衍给他们三间居房,还为他们专门选定了一个场所作为兵器作坊,就在肥皂工坊的一侧不远。谭晓大几人欢喜地去了,一路上还好奇地打量这处新建屯堡。
第二十八章 夜间训练
时间飞快,转眼便到了五月中旬。
谭晓大一众工匠安顿下来之后,便开始忙碌起来,刘衍从王家庄取回来的三百斤铁料也全部交给了谭晓大等人,并且还将堡内的木炭,以及一些打铁的工具全部交给了他们。
“你们只管放手干吧,做出来的成品鸟铳越多,你们拿到手中的钱粮便越多!”
有了刘衍这句话,谭晓大等人干劲十足,几乎每天都没日没夜的忙碌着,这股冲劲让陈江氏等肥皂工坊众人都赞叹不已,同时手下也全都加紧忙活了起来。
安顿好了谭晓大一众,刘衍手中也领回来了一批兵刃,如果再有什么不足的话,也可以让谭晓大等人打造出来即可。至于铠甲的话,刘衍现在根本不考虑,一是手中的人手和物资无法满足大规模打造铠甲的需求,二是刘衍现在的财力也无法支撑全体披甲的开销。
“还是等以后有了积累之后再说吧。”
不过铠甲的事情现在还装备不上,兵刃却已经齐备了,刘衍便开始从军户之中选拔青壮,补充进墩军之中。
在此时的大明,各处屯堡的卫所兵一般是不用出外作战的,所以难得见到屯兵训练,不过刘衍岂能因此罢休?
现在不说北面的建奴鞑子不断南线,黄河以北屡遭荼毒,就说西北的流贼大军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流贼的兵锋一度冲进了山东各地。
所以刘衍必须要尽快拉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可战之兵,这是时不我待的事情。
于是刘衍决定开始练兵,他现在所凭借的,就是自己这一身的武艺,还有后世丰富的知识。
不过对于训练兵马,刘衍决定还是严格按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这两本兵书进行训练,实用的就是最好的,刘衍认为目前这是最适合自己军队的训练手册了。
眼下大盘堡中成年男丁有八十三人,不过除去其中的老弱,最后只有六十二人是适合训练的青壮。而这六十二人,自从加入大盘堡以来,每天都是吃得饱饱的,又经过这些时间的建堡、开荒等锻炼,他们的身体条件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完全可以适应接下来的军事训练。
这一天傍晚时分,待到众军户全部返回大盘堡之后,刘衍便将六十二名青壮带到堡外,并且当众宣布,从今以后每天晚上都要进行一些军事训练。
以刘衍现在身家还不足,还养不起脱产的军人,大盘堡内的人力状况,也不允许这六十二人全部脱产。至于余者的老弱与妇人,则是在堡内干活,负责训练的后勤,以及一些晚上可以干的杂活。
此时夕阳西下,大盘堡内外的光线也暗淡了下来,幸好刘衍已经提前让陈勋准备了不少的火盆,堡外空地上的光线倒也够用。
此时放几十个年青人聚在一起,十二名墩军也被刘衍集中在这里,列队完毕之后,人人都是兴奋好奇,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堡外清风徐来很是舒服,七十四名青壮、墩军心情舒畅,三三两两笑哈哈的议论个不停。
没过一会儿,刘衍带着陈勋和王越走了出来,刘衍看向众人,只见这些青壮个个都站得歪歪扭扭,东倒西歪的,只有拿十二名墩军还相对好一些,不过在刘衍看来也算不上合格的军人。
刘衍心下感慨,没有严格训练过的士兵就是乌合之众,看来现在自己手下的这些兵还要从最基本的队列先训练起。况且这古时作战,严整的队列和严格的纪律向来非常重要,能保持严整战阵的就是虎狼,没有队列,就是乌合之众。
戚继光也曾说过:“开大阵,对大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万军之中只如一人,如此可天下无敌。”就是强调队列与纪律的重要性,刘衍也是深以为然。
刘衍先是让众人安静,本来王越还想让刘衍训话,但是刘衍以为没有这个必要,于是便开始进行整编。
按照刘衍的规划,把墩军连同军户青壮一共七十四人,不过刘衍将其中的汪博、张义两名墩军提了出来,剩下的人平均分成了四队,每队十八人,由陈勋、王越、汪博、张义四人各领一队,这让四人非常高兴,汪博和张义本身就是墩军,如今却能与陈勋、王越并驾齐驱,这便是刘衍对二人的重用了。
此时汪博、张义裂开嘴直笑,没想到自己也带兵了。陈勋看着二人也是哈哈大笑着,自己手下的两个墩军如今也出头了,心中也跟着一起开心。只有王越有些意兴阑珊,没想到汪博、张义二人也和自己平起平坐了。
刘衍分配好各队人员之后,也不理会四人的心情,直接让四人归队,都站在各自队伍的前方,然后大声说道:“今日把你们招来,就是要训练你们战阵技艺,眼下兵荒马乱,天下还不太平,前几月鞑子寇边,鞑子的兵锋甚至已经冲到山东境内了,这些你们也是知道的,我们这里虽是屯堡,但也一样要操持技艺,如此将来你们才可以保护你的妻小家人。”
刘衍说话的时候神情严肃,下面众人都是下意识地站得直些。陈勋、汪博几人也是同样严肃。
“从今以后,每天从军屯劳作回来,你们可以回家休息半个时辰,然后便要开始训练,每日如此,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训完话后,刘衍先让他们学习站队列队,以及左转右转、齐步行进、跑步等,众人先是感到新奇,后来便是乱成一团。
那队列可说是惨不忍睹,四支队伍歪歪扭扭的暂且不说,还有不少人连左右都分不清楚,这情况不说下面的青壮军户,连王越这个小旗官都同样如此。
一个时辰的训练下来,众人比干了一天的农活还累。
接连几天,众人还是左右不分,还是刘衍想出了办法,让各个青壮军户的右手臂上都绑根绳子,标明左右,这样情况才慢慢好转。
在训练中,刘衍一开始会耐心指正那些军户、墩军的队列错误,不过时间一长,刘衍眼见众人还是改不过来,脾气也变得火爆起来,后来如再有人站队不对,刘衍便不由分说提根棍子,上前就是一顿好打。
说也奇怪,刘衍这看似暴躁的法子竟然更好用,那些被打过的军户、墩军下次站队便更稳。对于自己被打,那些青壮军户和墩军似乎都是见怪不怪,都是习以为常,连旁边看热闹的一些军户与妇女们都是哈哈大笑,被打之人则是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头。
没事时大盘堡军户与妇女们都会来堡外观看众人训练,众人一边看一边指点,议论各家孩子怎么样,谁站得更好等等。而有旁人的围观下,青壮军户、墩军们的精神也是更足,个个努力的,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得更直。
时间一长,大盘堡的夜间训练也成了一景,变成了大盘堡众人,甚至是邻近火路墩墩军家眷的夜间消遣,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聚拢过来围观。而那些军户、墩军眼见有这么多人围观自己训练,也都自觉的变得认真起来,刘衍的训练效果越来越好。
就这样在训练了十天之后,众人的队列终于有些样子,在刘衍敲起步鼓让他们列队小跑的时候,众人己有些整齐的模样。
这一天,夜间训练才刚刚结束,刘衍正准备回屋,却看到兵器作坊还燃着油灯,便去看了一下谭晓大他们打制鸟铳的情况。
此时已经是深夜时分,来到作坊内,只见这里依旧是热火朝天,再加上此时已经是盛夏时节,即便晚上有些凉风,这作坊内也吹不进来,刘衍只觉得一股股热气直冒出来,瞬间便大汗淋漓。
谭晓大几人正努力打造着一些鸟铳,看样子离完成还很遥远,刘衍随便一看,便发现这鸟铳的打制真的很复杂。依谭晓大的介绍,这鸟铳制作,首先是铳管,将做铳管的熟铁烧红后,敲击在一根钢芯上,这样卷成铁管,冷却后再裹数层,敲击细密,达到一定厚度后,抽出钢芯,一段铳管才完成。
在连做几段铳管之后,再将几段铳管一节节的焊合起来,这里才是关键,焊接不好便容易炸镗。初步的铳管做好后,便要用钢锥钻出铳镗,挫出准心,这里时间最久,有时可长达一个月。
之后是用钢条将镗内刮光刮净,然后是各样的装配。刘衍想不到一根鸟铳这么多学问,这么的复杂,看来做根鸟铳没有一个月做不好,自己还是过段时间来看吧。
于是刘衍勉励了众人一番,嘱咐众人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太晚,这才回屋去休息。
在四队军户列队训练十五天后,刘衍开始让他们一天接着训练队列,隔一天开始补充一些东西。
比如说让众人列队长跑,以众人一口气跑一里,不气喘,队列不严重分散为合格。此后又让众人负重奔跑,重量慢慢往上加,这都是戚继光《练兵实纪》中最基础的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等要求。
又过了五天后,已经到了六月初,刘衍开始为众人添加兵器的练习。
四队人中,刘衍暂时只让他们训练长枪与腰刀。每队十八人中,先分出四个胆勇便捷之人使刀,余者众人使枪。这使刀的人,将来便是鸟铳手的人选。众人手上一一分到兵器,人人都是兴高采烈。
兵器全都发下去之后,刘衍先教众人枪术,他大声道:“你们都看好了。”
只见刘衍摆了个侧身起手的姿势,猛然一声大喝:“杀!”
一声大吼之后,刘衍猛地飞冲上前,擎枪瞬间刺中了前方二十步一个人形木把的目、喉、心、腰、足五处,所有的动作似乎都在一眨眼间完成。
众人一片叫好,以王越的叫声最为响亮,陈勋也是由衷地赞了声:“真是好枪法!”
众军户纷纷问道,要如何才能做到象刘衍这样。刘衍道:“无他,熟练尔,你们像我这样每天刺个一万次,十万次,便能和我一样了。”
第二十九章 动作演示
此时大盘堡内的青壮有七十六人,刘衍便奏请王炆镇之后,将汪博、张义正式提拔为小旗官。虽然二人并没战功在身,不过以刘衍与王炆镇的利害关系,这点面子王炆镇还是给的,汪博和张义的任命很快就发了下来。
解决了汪博和张义的身份问题,刘衍便专心操练手下的这七十多人。考虑到这四队军户都没怎么学过武艺,繁杂的招式练习只会让他们感到混乱,而且到了战阵上,那些复杂的东西也是无用。
所以刘衍决定从自己枪术中选出最适当的几招,只教手下人马一些简单有效的杀敌技艺,战场上的招式往往越简单越有效,那些花里胡哨的招式只能害死人。只要反复练习,简单的招式同样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最后刘衍思索再三,决定手下的长枪手就只学一招,那就是突刺!
而且这一招还分解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侧身握枪,第二步,用力突刺。
刘衍决定以后每天就让手下的长枪手反复练习这两个动作,直到他们动作练得标准,练得飞快,练到条件反射为止。
至于练刀,也是同样一招,分为两步,第一步抬刀,第二步斜劈。抬刀动作同样需要标准,刀劈下的动作角度也有严格的规定!
此后每天晚上,这四队青壮就是天天在堡外练习刀枪,无一例外的,每天刘衍也是与陈勋、汪博、王越、张义四人一起出来练习,风雨无阻。
此时已经是崇祯十年的六月初,天上骄阳似火,好像有十个太阳一般,不断炙烤着大地。即便到了晚上也是闷热无比,让人稍微一动便浑身大汗,黏糊糊的异常难受。
眼下众墩军从军屯回来之后,都是又累又热,在各自屋内饮水消暑,甚至还有些体弱的上年纪的男丁,在劳作回来之后出现了中暑的症状,刘衍不得不派人去买了不少的消暑药品。
另外刘衍还让陈勋去买了一些凉茶回来,每天晚上给众人饮用。这些凉茶很贵,要不是刘衍这个月又有一千几百两的进账,手中的银子也积攒了两千多两,还真舍不得买这些凉茶回来。
不过刘衍既然给众墩军提供了这些“奢侈”的消暑品,每天晚上的训练自然也不能停歇。刘衍曾有明言,受不了可以退出,不过此后他们连家人都要被驱逐出大盘堡。
此时众人都分下了耕地,眼看着日子就要越过越好了,谁也不想因为吃不了苦被赶出去,看别人都是咬牙坚持下来,自己为什么不能呢,练死总比窝囊赶出堡强。因此再苦,每个墩军也都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这天晚上众人回来之后休息了一阵,便仍是出堡练习。
天色渐暗,闷热依旧。
众人脸上都是豆大的汗珠,为了凉快一些,众人可以说是想尽办法,众人身上穿的衣裳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穿着一件破旧的短打,有人则是直接光着膀子。
刘衍也是直接光着膀子,露出了一身鼓起的肌肉,让人一看就心生畏惧。
练了一会队列后,众人又开始练习刀枪。使枪的众人站成数排,人人握枪,使刀的也是同样握着自己的腰刀。
那日刘衍从王家庄买来的长枪只是保养不当,其实还是可以使用的,经过谭晓大等人重新的打磨与回炉煅打后,又重新现出了锋利。
看众人列好队,刘衍一声大喝:“准备!”
“哗!”的一声响,众人站得笔直!
刘衍大喝道:“抬枪!”
“杀。”
数十根长枪一起突刺,场面非常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