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57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摆了摆手:“不请自来,朕不杀你们已是宽宏,就不要用这种手段恶心朕了。回去吧,想三年吞掉大明,那就张开嘴,露出你们的獠牙,看看你们的胃口有多大!”
  阿祖、肥富还想说话,却被礼官给请了出去,李秀姬、李秀师也被殿前侍卫给架走。
  奉天殿内很是安静。
  朱允炆看着众使臣,严肃地说:“大明向往和平,与诸国平安无事多年,这一点你们是见证了的。可偏偏有东海岛国屡兴倭寇进犯,又有吞我大明之心,朕岂能容忍?万望诸国,内治太平,外结友好,勿兴风波,招来祸事。”
  众使臣纷纷答应。
  上酒菜,礼乐舞蹈,气氛才缓和许多。
  南洋诸国其实也看明白了,大明确实很想在南洋表示存在,但在拥有渤泥岛大片领土之后,就已没了征战南洋的需求与渴望。
  退一万步,大明真想扩张,你也拦不住,人家有那个实力,但这些年来,始终都没主动进攻过哪一个国家,反而是调和不同国家的纷争,维持南洋平衡。
  这一点,是时间检验了的。
  至于日本国,大明想打那就去打吧,没人会同情它,一个支持陈祖义海贼团的国家,一个想要吃掉朝鲜,狂傲到三年打下大明的国家,被灭了也是自找的。
  阿祖、肥富、日野美子等人很伤心,这好不容易到了大明京师,眼看着要过除夕,过元旦了,会同馆竟也不留人。
  不留人,你们留我们的箱子干嘛,那可是一箱箱的金、银。
  吕嵩摇头,什么箱子,什么金银,我们没看到,赶紧走,别耽误大明热热闹闹过年。雄武成来了啊,那他们交给你们了……
  日本使臣就这样,偷偷摸摸地来,又匆匆忙忙走,留下了一堆箱子,却没有带走一张纸片,直接被水师运走,目的地,自然是朝鲜市舶司。
  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顺便帮帮大明,看看是谁这么大的胆子帮你们偷渡的。
  大明十一年的钟声在一场瑞雪中传开。
  国庆日,朱允炆一如既往出现在无数人的关注之下,只不过这一次地址有些特殊,不是在国子监、教场,而是选择在了大报恩寺内的英烈碑广场。
  而在这一日,能进入英烈碑广场的,也不再是毫无限制,而是朝廷遴选出来的人员,既有百姓、耆老,也有商贾士子,无论是谁,都是受邀前往。
  这种安排,并非只是防范阴兵与白莲教徒,而是英烈碑广场空间实在有限,它无法同时容纳上万人。
  这一日,朱允炆在英烈碑下,摆上了最好的酒,新型粮食等祭品,发表了《铭记英烈,方有未来》的演讲,对牺牲的英烈给出了高度的肯定与评价,并号召官员、百姓监督,一定要将朝廷关于英烈的祭奠事宜做到位,对于英烈家眷,更需要关怀、照顾。
  提升英烈及其家眷的社会地位,让世人形成纪念英烈的习惯,看似寻常,不过是新军之策的延伸罢了。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卫所制存在缺陷,军籍制、户籍制的改革正在激烈的讨论之中,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一旦破除军籍制,如何保障兵源就成了最紧迫的问题。
  建文朝没有席卷几万人的大案,也不太可能发配大量犯人补充卫所,况且这些发配的大部分也没啥战力,去了卫所还浪费粮食。
  徐辉祖认为,破解军籍制,本身就是破除卫所制,要补充兵源,唯一的办法就是招募兵力。
  招募制度是好的,能保障军队战力,但问题是,大规模的招募制必然冲击卫所制,那卫所还要不要种地,要不要军屯?
  都招募兵走职业兵路线了,再让他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是不是不太合适?若没有卫所军屯,朝廷能不能解决这部分军粮缺口,能不能解决这部分财政缺口,又关系到户部。
  这是牵一点而动整个大明的大事,自朱允炆提出至今,五军都督府、户部、内阁就争论不休,尚没有形成一个可行方略。
  而新良种的丰收,则为破局提供了可能。谁都可以预想,用不了五年,新粮种将大范围种植,而伴随着垦荒田亩增加,水利工程完善,粮食大丰收已逐渐会成为定局。
  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卫所完全可以将屯田转出去,交给军士家眷、商人、百姓等,卫所军兵彻底独立出去,不再隶属于土地,专门接受军事训练,随时保持战斗力,这也为整编制军士轮换提供便利。
  这一次,朱允炆没有发表执政方向的演讲,却在建文报上刊登了一则演讲稿,名为《教育与科技,土地与粮食》。
  在这一篇文稿中,朱允炆明确了建文十一年的执政内容,即继续抓教育,推科技,提升粮食产量。让人意外的是,时隔多年,朝廷再一次提起土地兼并问题,并明确彻查不规范土地流转,非法土地兼并。
  这让许多大户、勋贵紧张起来,一个个开始盘问自家到底有多少地,怎么来的,有没有合法手续,有没有偷税漏税……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对太子的考校
  建文初年,朱允炆将抑制土地兼作为朝廷新策,借着洪武朝残留的血腥味,以强横的君权推行全国,无数官员、士绅、大族损失惨重。
  然而,十年过去了,朱允炆并没有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只不过是延缓了兼并的速度与规模,却没有真正抑制住兼并。
  十年建文朝,多了不少勋贵,这些勋贵有了权,有了钱,第一件事想的就是购置田产,上百亩地哪够,至少也得弄个几千亩,上万亩。
  蓝山伯王真之所以打死百姓,不就是强制兼并土地的结果?
  除了暴露出来的王真,还有很多没有暴露出来的,有些没有打死人,只是借助强权,以低价或市价购置,转而让失去土地的农民充当自家佃户。
  新兴勋贵在这样干,商人有钱,也要购置田地,新进入朝廷的士人阶层,也得购买田地。有钱就得有田,有田才能算大族,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个基业。
  在这种逻辑的推动下,土地兼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苗头,抑制土地兼并的力量有所松动。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再一次提出了抑制土地兼并问题,许多官员看到建文报,已经开始写信通知家里人,该退的地退回去,该补的手续补全,千万别被抓了典型。
  一些官员不以为然,买来的,那就是自家的地,咱也是正常交易,有官府开具田契,任你怎么查,我们都是清白的。
  可这些人低估了朱允炆打击土地兼并的力度,元宵节刚过,官员刚上班,朱允炆就下达了一道旨意,内容很多,但核心内容只有一条:
  抑制土地兼并,从官员做起。
  一品官,最多只能有一千五百亩地,超出一千五百亩部分,朝廷按市价收回,发卖给百姓。
  二品官,最多只能有一千二百亩地,超出一千二百亩部分,朝廷按市价收回,发卖给百姓。
  ……
  七品官,最多只能有三百亩地。
  九品官,最多只能有一百亩地。
  朱允炆不仅规定了官员田亩数量,还特别规定,朝廷收回再以低价发卖给农民的土地,一律采取“官蓝田契”,而这一类田契,不允许二次交易。
  换言之,百姓买下官蓝田契的田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你随便耕作,只要缴纳朝廷赋税就行了,哪怕是死了,你儿子也可以接着种,没人收回,但如果你想卖地,抱歉,这类土地不准买卖。
  此圣旨一出,顿时激起官员反弹,除了内阁、六部尚书、侍郎外,基本上所有能说话的文官都站出来反对。
  朱允炆的这一道旨意,触动了整个官僚体系的利益,现在已经不是建文初年,朝臣对朱允炆不了解,生怕得罪出现一次建文大案,加上洪武朝的清洗让太多人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可经过十年的恢复,新兴地主的出现,反对的官员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至少他们是如此认为。
  可这些官员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都察院的戴德彝、练子宁没有说话,六部尚书、侍郎没有说话,内阁大臣也没有说话。
  一封封反对奏疏递送武英,内阁与六部九卿们该干嘛还是干嘛,浑似没有这一档子事。
  武英殿。
  朱文奎翻看着反对奏章,脸色都有些难看,这一个个官员反对的声音很大,就差爆粗口慰问老爹朱允炆了,还有些人把睡在孝陵的老朱拉了出来,告诉建文皇帝,你爷爷在的时候都没这么规定过,你怎么能如此过分呢?
  就算是你要规定田亩数量,你也得像样一点,一品官至少弄个两三万亩,一千五百亩,打发叫花子呢?
  朱允炆悠哉游哉地喝着茶,对这些奏疏一律置之不理,全交给儿子了。
  朱文奎很为难,这一个个官员反对,想要处理可不容易。
  “要记住一点,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哪怕是再多的人反对,也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当然,首先你要确定自己握着的是真理,而不是胡闹的专断。”
  朱允炆开口。
  朱文奎无奈地点了点头,苦涩地说:“父皇给我讲解过土地崩溃与王朝命运,也推演过失去土地的百姓会因为盘削成为赤贫之人,一旦遇到大的灾荒,没有人会管他们的死活,继而演变为流民,流民吃不了饭就会造反,和太祖一样,到时天下大乱,江山不稳……”
  “这些道理我认为是对的,翻看史书,也确实如此。大部分稳定王朝在中后期的时候,土地都高度集中,而百姓因为失去土地连应对灾难的资本都没有,只能成为流民。宋代时流民虽然少,但都编入到了厢军里面,即无战斗力,也耗费了大量的财政,造成冗军……”
  “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父皇教导的理论来看,土地兼并越烈,越集中,王朝越不稳定,这一点是真理。所以,他们这些反对的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选择反对真理,儿臣绝不会后退一步。”
  朱允炆面色平静,翻过一页书,问:“那你打算如何处置这些官员?”
  朱文奎犹豫了。
  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反对的事,而是一大群人反对的事,想要一杆子全都处理了,是不容易的事。
  思考良久的朱文奎终开口说:“父皇,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一定不会听的。何况这些道理早年间讲过,这些人不太可能都忘个干净。”
  朱允炆微微点头。
  面对自身的利益,什么道理不道理都是扯淡,他们只想要利益。
  朱文奎如一个小大人一样,皱了眉头:“可若是退后,将此事作罢不提,那土地兼并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大明基业能不能坚持过两百年都难说,所以不能退。”
  朱允炆坚定地说:“你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你现在是储君,等朕老了,你就是大明天子,作为天子掌控天下,岂有握着真理而后退的道理?再说了,你退一步,官员就会进两步!皇权身后,无一步可退,你要么站在此处,要么就向前踏进!”
  朱文奎清楚父皇说的是对的,作为帝王是不可能退后的,尤其是明明知道自己握着真理的时候,更不能退让!
  “如果效仿太祖爷爷,以威严推行下去,不执行则杀,虽有效,却有伤天和,不利凝聚人心,也难在治国一道上行远。故此,仅仅依靠威严与暴力行不通,那就只剩下一个方法……”
  “什么方法?”
  “分化和瓦解。”
  “哦?”
  朱允炆饶有兴趣。
  朱文奎清楚这是父皇的考校,是对自己办理政务能力的检验,压着紧张,认真地说:“父皇,我可以先与内阁、六部商议,说明道理,争取他们的支持。在他们支持之下,其他官员再反对也无济于事,只要选出合适的官员执行,一定可以按此标准推行下去……”
  朱允炆沉默了会,轻轻说:“孩子,你有没有想过,内阁、六部九卿都是官员,他们也有自身的利益与诉求。若他们也站在你的对面,反对你的政策,你该如何是好?”
  “啊?”
  朱文奎有些震惊。
  内阁、六部九卿也反对自己,那岂不是满朝文官都反对自己了?
  面对所有人的反对,拿什么来应对?
  朱文奎不知所措,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局面,有一种自己不是掌控天下,而是与天下为敌的错觉。
  怎么办?
  朱允炆看着彷徨不安的朱文奎,暗暗叹息,现在的他肩膀还不够宽,难以扛起过于沉重的担子,突然面对这种问题,奢求他巧妙处理并不合适。
  应该给他更多的时间来成长。
  朱文奎站了起来,握着小拳头,对朱允炆说:“父皇曾说过,官员有官员的利益,他们不太可能始终支持皇室,要学会平衡利益。我认为,应该平衡利益,通过利益来打倒利益,官员不是想要维持住更大田亩这一份利益吗?那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举措。”
  “第一,用另外一种利益代替这部分损失,如致仕养廉银。第二,让官员顾此失彼,两不相顾。威胁他们为了这部分利益,失去更大的利益,如官职,如俸禄,如离开京师等。”
  朱允炆看着头头是道的朱文奎,满意地点了点头:“你说得是有道理的,但还是偏软弱了。你要学会借力打力,要善于借助其他力量。”
  朱文奎有些不解,内阁、六部九卿都反对了,自己还有谁的力量可以借助?
  朱允炆看向双喜,严肃地说:“给李坚传话,由水师都督府负责盘查官员田产,谁写了奏折先查谁,查出一个,治一个,速度要快慢适中,奏折都带过去吧。”
  朱文奎看着朱允炆,郁闷不已。
  自己怎么忘记了,文官看不起武将勋贵很久了,用武将打击文官,这种借力打人的方式,还真是好用……
  文官想反对,那就去反对吧。
  水师都督府可是受够了文官的苦头,因为王真的事,水师上下把文官恨得牙痒痒,现在父皇将盘查文官田产的事交给水师都督府,那不用说,这群人一定会下死手的……
  感谢春深见夏(always)的打赏,惊雪谢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57/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