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851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现在广东水师要几件衣服,还需要报送五军都督府来处理。辽东的一条船破了,还得派人到京师报销维修费,这样的成本是很高的,是时候分开来,设定水师军区,给予其一定的权限,提高水师的运作效率了。
  铁铉走出来,支持朱允炆:“皇上,臣以为水师分派防区可行。只不过,具体防区设定的数量、范围还需商议。”
  徐辉祖看向舆图,拿起一旁的竹子点了点舆图:“按皇上最初设想,将水师一分为三,即辽东至浙西为东海水师,福建、广东外海为东南水师,交趾、南洋、旧港为南洋水师。臣以为,东海水师范围不小,可否以山东为界,划定为辽东与东海两个水师?”
  朱允炆看着舆图,开口道:“杨荣,你如何看?”
  杨荣上前,接过徐辉祖手中的竹子:“臣以为东海水师应该最大,魏国公在思量此问题时,可能并没有考虑到迁都一事。眼下我们在南京,认为东海水师辖区太广,可一旦日后迁都北平,就需要水师环控东部海域,拱卫京师。加之将东海水师延至浙西一带,想必也是为了南粮北运提供便利。”
  徐辉祖恍然,站在南京思考大明,和站在北平思考大明是完全两码事。
  朝廷虽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始终坚持着海道、河道并举的方式向北运粮,设置东海水师,自然需要囊括江南等主要产量区。
  杨荣继续说:“臣以为广东水师可与交趾、南洋、旧港一起,划为南部水师。而东南水师,则以福建沿海、大琉球、小琉球为主。”
  朱允炆看向李坚:“你是水师总兵,认为哪一种方略稳妥?”
  李坚看着舆图,严肃地说:“东南水师若包含广东外海,多少显得力量过于分散,加之大琉球、小琉球需要水师往返,防区太大,反而容易出现疏漏。而广东水师与交趾相对,又直面南洋,臣以为,可将其并入南部水师。”
  朱允炆看向铁铉、徐辉祖等,见没有人反对,便点头说:“既如此,那就依此设东海水师、东南水师与南部水师,三大水师各设总兵、副总兵等一应官职,总兵之上设水师都督府,独立在五军都督府之外,设都督、同知等官职,统筹大明所有水师事宜。”
  一番话落,李坚、陈挥、耿璇等人兴奋了。
  通过朱允炆的安排,水师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兵种,再不依附于五军都督府。最主要的是,水师都督府与三大水师的设置,需要提拔一大批武将充任,升官的时候到了,能不高兴吗?
  水师都督自然是由现任水师总兵李坚担任,陈挥因对马岛军功等,擢升水师都督府同知,耿璇充任东海水师第一任总兵,身在大琉球岛的徐安充任东南水师第一任总兵,杜禹因镇守旧港多年,擢升为南部水师第一任总兵。
  解决好将领、官员、防区之后,便是利益攸关的水师力量分配。
  在郑和带走了三万多水师军士之后,水师经过扩编,再次达到了十万名额,具体来说,是十八个卫的规模——十万零八百人。
  战船数量经多年沉淀,尤其是龙江船厂、清江造船厂等诸多船厂发力,不计郑和所部,此时水师拥有宝船四十艘,大中福船合计七百七十二艘,运粮船四百艘,日常巡查船等合计八百艘。
  如何分配船只,事关各部水师强弱与话语权。虽说徐安、杜禹不在武英殿,若分配不公,他们也会闹到京师。
  经过几个时辰的商讨与争论,朱允炆拍板,最终决定:
  东海水师,治所北直隶天津港:
  四个卫兵力,合两万两千四百军士,分宝船十艘,大中福船一百七十二艘,运粮船三百,其他船只二百。
  东南水师,治所福建太平港:
  七个卫兵力,合三万九千二百军士,分宝船十五艘,大中福船三百艘,运粮船二十,其他船只二百。
  南部水师,治所交趾爱州港:
  七个卫兵力,合三万九千二百军士,分宝船十五艘,大中福船三百艘,运粮船八十,其他船只四百。
  这个方案有一个显然的问题,东海水师应该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划分之后最薄弱的。原因是朱允炆认为,迁都北平最少还需要六七年,在这段时间里,郑和率领的船队怎么也会返回,到时郑和的船队将全部并入东海水师,也可以确保京师附近水师力量的绝对优势。
  南部水师的治所也是几次争论之后确定的,不少官员认为应该设在广州,或是阳江,但朱允炆、杨荣、杨士奇等人认为,南部水师的主要使命是控制南洋,选择在交趾爱州港,即可以确保南洋战略稳定,也可以确保交趾稳固。
  水师三分,实现了水师力量的区域集中,强化了大明对大海的掌控。
  就在众人认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朱允炆出人意料地宣布,龙江船厂是大明的造船中心,大明将沿长江流域,设三座铁船造船厂,重点推动铁船制造,其中一座位于太平府,被朱允炆亲自命名为马鞍山造船厂……
  太平府的铁矿不小,想要支撑起来铁船制造,就需要扩大产量。
  朱允炆准备借此机会,沿长江一带,打造一些集群产业,以确保他日迁都北平之后,南京不会快速衰落。
  大明想要发展大海,控制大海,南京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毕竟这里各种材料充分,矿产也多,没有的材料运输也方便,而北平那里,多少有些远了。
  铁船厂的设置,标志着大明冶铁、锻造取得了巨大进步,也说明龙江船厂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铁船制造技术,虽然制造周期有点长,中型福船样式都需五个月之久,但胜在维护成本低,质量好。铬矿的开采与应用,被证明有着很好的防腐蚀性,铁船制造已不成问题。唯一困扰大明的是,北平密云的铬矿产量有限,跟不上使用。
  就在朱允炆发愁的时候,一艘大宝船,三艘中宝船,二十艘大福船的船队乘着东南风,驶入了交趾洋,补给物资之后,没有作休整,朝着福建沿海方向前进,直指京师……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大明海权(三更)
  国子监,兵学院。
  齐川仰着头,看着张贴出来的告示,眯着眼发现就认几个字,看向一旁的杨烽火:“大督官,这告示告的是啥?”
  杨烽火清了清嗓子,看了看,踢了齐川一脚:“老子要是认字,还至于来兵学院受罪?”
  宣青书优哉游哉地拿着扇子,故作风流:“这上面写的是朝廷三分水师的消息。”
  “三分水师,为啥?”
  齐川很是不解。
  杨烽火转念想了想,便了解了其中因由。
  水师十万兵,总兵权势可远远比卫所指挥史大得多,朝廷不放心,拆分下很正常,就像是当年老朱拆了中书行省,设了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史司一个样。
  杨烽火的想法终究还是狭隘了一些,经过宣青书的讲解,不由地暗暗愧责自己,朱允炆三分水师的目的不是分权,而是强化对大海的控制。
  宣青书凝眸看着告示,严肃地说:“这上面说了一句令人不解的话。”
  “还有你个书生不懂的,那倒要听听。”
  杨烽火有些意外。
  宣青书已经习惯了杨烽火的调侃,认真地说:“朝廷说,要水师都督府与五军都督府、兵部、兵学院等,联合编纂一本名为《大明海权论》的书。”
  杨烽火、齐川两眼冒星星,大明海权论,这是什么东东,从未听说过。
  “朝廷的事,兵学院为何会参与其中?”
  高忠光走了过来,神色严肃。
  宣青书看了一眼高忠光,反问了句:“你们都是千户了,不去训练军士,为何来兵学院?”
  高忠光、杨烽火等人想通了,出书这种事,水师的大头兵也不懂啊,让他们写书,他们能看懂就算是不错了,还指望别人看?
  “别愣着了,兵学院的小广场集合,兵部、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的人都来了,快点。”
  周潜喊了一嗓子,
  听闻如此消息,宣青书隐约感觉《大明海权论》恐怕是个了不得的东西,它将影响大明与未来。
  古朴领兵学院全体,更有其他学院的听到消息也跑了过来。
  引起如此大动静,不是因为铁铉、徐辉祖与李坚,而是因为朱允炆来了。
  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没有一个人有真正的海权意识,虽有话说老天之下全都是皇帝家的,但却没有一个皇帝真正说过,东海是我们家的,南海也是咱们家的。
  去大海上的皇帝也不多,有个还是被人背着跳下去的。
  朱元璋算是勇猛了,大海说开就开,说关就关,开与关的门是大陆架,不是大海。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打心里也不认为大海是大明的,而是无主的,大明要的是海里面的岛,而不是大海本身。
  朱允炆不这样想,大海的规则是由大海的强者制定的,这个时代里,有资格制定大海规则的只有大明。
  让所有人明白,大海不是无主人的,大海也是大明领土的一部分,是大明的,谁进入某一片海域,就等同于已经进入了大明。
  随着水师三分,蒸汽船只的发展,是时候确定大明海权了。
  朱允炆登高台,看众人,威严地说:“何为海权,大海权是相对于陆地权而言,陆地权,是朕通过百姓、军士控制土地,确保敌人不敢犯边,疆土不丢一寸。海权,则是朕以水师之力量,管控与利用大海。朕问你们,水师重要吗?”
  “重要!”
  众人毫不犹豫。
  朱允炆微微点头,继续说:“若没有水师驰骋大海,多少倭寇犯我沿海,百姓受其害?若没有水师前往南洋,又如何有眼下如火如荼的远航贸易?若没有水师出东南,如何-维护贸易通道的安全,避免海贼袭扰商船?大明无水师,将失大海,将受其害,将损其利!”
  李坚、铁铉、徐辉祖、古朴等人连连点头。
  没有强大的水师,恐怕现在的建文朝还会像洪武时期,时不时遭遇倭寇袭扰,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更不要说眼下火热的远航贸易。
  朱允炆指示道:“《大明海权论》,应该由你们共同编写,朕希望你们能认识起来,因为这本书,将关系着大明海权,关系着水师建设。水师都督说不知如何下笔,兵部尚书也茫然不知所措,古院长不明深意,那朕就指几点。”
  李坚讪讪然,自己都不知道海权是个什么鬼,怎么写。
  铁铉、古朴被点了名,毫不在意,安静地听着。
  朱允炆抬起右手,伸出一根手指:“先明确一点,海洋的重要性,把这一点立住了,后世人才不会放弃海洋,再次出现闭关之事。”
  徐辉祖嘴角一抽,好嘛,你这不是批评老朱嘛,这也就是欺负老朱躺八年了,搁八年前你说这话试试……
  从海洋的重要性,到如何保证海上行动自由,再到海上力量的构成,水师的建设,朱允炆借鉴着后世的《海权论》框架,明确了《大明海权论》的基本方向,剩下的事就交给底下的人来完成了。
  海权意识从这一天开始扎根大明。
  在水师大规模调整与变动的同时,安全局的调查因为一场意外,得到了突破。
  四月初,庞焕带丛佩儿、儿子庞长风至天界寺上香,在佛像祈愿时,丛佩儿瞥了一眼身旁祈愿的妇人,隐约觉得面善,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祈愿之后,丛佩儿将这件事告知庞焕,庞焕并没有在意,只认为是丛佩儿来这里的次数多了,遇到几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很正常。
  可事情并不如此。
  丛佩儿希望庞焕许愿拜佛,拉着劝说。
  庞焕摇头拒绝:“我侍奉的是天子,听说佛祖不过是一个王子,缘何要我跪区区一个王子,要跪,也应该跪天子。”
  丛佩儿直翻白眼,佛祖是佛祖,建文皇帝是建文皇帝,许个愿又不妨碍你的忠诚。
  心不诚,不许也罢。
  丛佩儿不再强求,自己一个人进入菩萨殿,正准备上前跪在蒲团之上,就看到刚刚的妇人正祈愿起身,不由凑上前看了一眼,故意撞了下,连忙道歉:“抱歉,是我不小心。”
  妇人警惕且有些惊慌,见丛佩儿是一女子,舒了一口气,也没计较便要转身走。
  丛佩儿看着妇人的容貌,如雷劈当场。妇人雍容的脸上满是憔悴,高贵的举止不似寻常百姓之家,最主要的是,这张脸,自己看到过,不止一次!
  菩萨什么的不重要了。
  看着妇人离开的背影,丛佩儿转身跑出去找到庞焕,吞咽了紧张的口水,说:“我,我看到临安公主了!”
  庞焕正抱着庞长风说笑,听到“临安公主”四个字,浑身打了个哆嗦,震惊不已地问:“临安公主,你确定?”
  丛佩儿猛地掐了下庞焕,然后点了点头:“现在,我更确定了。”
  庞焕连忙将孩子交给丛佩儿,招了招手,人群里走出来一人,庞焕拿出腰牌,递了过去,急忙说:“速报刘指挥史,就说公子李祺的家人找到了,就在天界寺!”
  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古今令牌(一更)
  朱镜静,太祖朱元璋长女。洪武九年,封临安公主,下嫁韩-国公李善长长子李祺。
  洪武二十三年,太祖因李善长牵涉胡惟庸案,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祺因驸马身份幸免于难,连同临安公主一起被发配。
  后来李祺因阴兵之事被逮捕,至今仍被关在安全局最深处的地牢中。而李祺的家眷临安公主及其两个儿子李芳、李茂,浑似消失,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安全局始终没有找到。
  现在,临安公主出现了!
  丛佩儿远远跟上,告知庞焕人群中的临安公主。
  庞焕混入人群,不久之后返回,严肃地对丛佩儿说:“没错,是她,现在你带着儿子即刻回家,这里交给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8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51/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