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徐辉祖、刘儁、杨荣等一干征西将士纷纷行礼,山呼万岁之声震得街边百姓耳朵都疼。
朱允炆走向朱棣,看着满是倦容的朱棣与众人,不由感慨:“燕王叔,魏国公,诸位,你们辛苦了。”
朱棣、徐辉祖、杨荣等人想哭。
自建文六年二月出征,至建文七年近六月才回来,一年又四个月漫长的征途,说不辛苦是假的。面对帖木儿精锐骑兵,以生以死的战斗,谁不费神是不可能的。漫漫归途,为了早日返京,降低沿途对地方负担,行军速度并没有落下。
值得庆幸的是,大军返程遇上夏收,就地筹粮极是方便,这才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百姓与地方的干扰。
辛苦两字,何其入心。
朱允炆搀起朱棣等人,看着为国征战的将士,喊道:“你们是为国征战的英雄,开疆辟土,忘乎生死,许国忠诚,值得所有子民敬重!你们是荣耀的军士,连同你们的家人,也是荣耀的。朕希望未来十年,朝廷上下能做到拥军优属,朕不能让将士们流了血,再让你们的家人流泪!”
英雄!
荣耀!
拥军优属!
无数军士听闻,眼眶都红了。
当兵是没啥地位可言的,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听听,粗人,武夫,大头兵!
形容当兵的,在这个时代没多少好词。
就连朝廷发配犯了罪的官员,百姓,都往哪里发配?发配几千里,是哪里?
答案是军营!
说到底,朝廷根本就没重视过军营,要不然怎么会将那里作为惩罚犯人的地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兵的和犯人在一起,你说当兵的算什么?
没地位!
真的没多少地位。
朱允炆知道这一点,哪怕是推行了新军之策,提高了军士待遇,但在无数百姓在无数官员眼里,当兵的就是粗人,没什么可以说的,至于他们死了,那是应该的,朝廷拿着钱财养着,不就是买了他们的命?
若是轮到他们要去死,估计这些官员会哭,自己拿的是俸禄,不是军饷,没把命卖给朝廷啊……
俸禄旁边是人、是衣,军饷旁边是啥,是食,不是人。
军士地位不提升起来,军士募兵制就很难推行起来,未来也很难选拔出真正的高素质军士。
朱允炆简短的话,收拢了军心。
军心定,忠诚不移!
朱棣敬佩朱允炆,他用最简单却没有人想用的方式,让军士对朝廷的忠诚攀升到了新的高度。
入城!
朱允炆携朱棣等将士、军士,在无数百姓的欢呼之中,在人心的炽热之中,在自豪迸发的欢颜中,众人进入国子监旁的教场。
朱棣整军,朱允炆登台。
后续的程序与张辅班师时基本一致,先是解缙宣旨卸甲,之后礼乐伴随着《出车》,然后是皇后安排宫女帮助将军们卸甲,换上新衣。
朱棣手持笏板,上前一步行礼,气沉丹田:“臣,朱棣!受天子命护佑西北,于昌都剌败帖木儿,特来缴令!”
朱允炆虚抬右手:“爱卿辛苦,起身。”
内侍上前,朱棣交出了大将军印,转而继续奏报:“敌酋帖木儿已死,十五万大军溃灭,臣现携敌酋首而来,献给陛下!”
帖木儿的人头被端了上来,有些惨白,是石灰处理过的痕迹。
朱允炆看着帖木儿的人头,微微点了点头,说:“杀敌酋,灭敌军,乃大胜之标本。现大将军征伐西域,一战而开西域太平,留下赫赫军威,朕心甚是欣慰。”
朱棣欣然一笑,转而又肃然:“亦力把里国王沙米查干及其弟马哈麻等一干人也被俘虏,押送至京师,还请皇上发落。”
沙米查干被压了上来,嘴里呜呜地却说不出来一句话,仔细看,原是如战马被塞入了马橛子,嘴里放了核桃堵了声音。
朱允炆清楚,亦力把里的覆灭,虽然是帖木儿军队战斗的结果,但也有着大明在背后煽风点火的因素。
国与国之间,只有战略利益,没有那么多真诚与友谊。
博弈,沙米查干不懂。
朱允炆盯着仇恨的沙米查干,开口道:“亦力把里占据西域诸地,而西域早在汉唐时就是中国旧土,你国灭,大明收回,顺应天道。亡国之人,就应该在黑暗中沉至生命最后一刻,来啊,送至宗人府看押。”
毕竟是王族,不能直接交给刑部给处理。
在献了人头与俘虏之后,朱棣开始献宝贝,一箱一箱的黄金、白银搬了出来,直看得户部尚书夏元吉眼珠子都直了。
为了支撑征西大军,户部可是拼了老底,若朱棣再晚回来三个月,估计户部就要举债,出现财政赤字了。
朱棣带来的财富,远不止哈里送来的二十万两黄金,三百万两白银,还有一箱箱的金币、银币,而这些都是来自于俘虏与战死的帖木儿军士身上,其价值直逼五十万两钱钞。
夏元吉笑得很是开心,今年户部算是彻底稳住了。
这一年开年还算不错,北方夏收也进入尾声,接各地奏报,粮食产量相对去年有所增加,国子监农学院更是在这一次夏收中出尽风头,掠子的出现,让各地百姓收割麦子更是快捷,可以极大节约收割时间,避免了夏雨减产。
粮食稳住了,税收就能稳住。而户部前几日还收到了二百万两钱钞,是众藩王买俘虏的钱,眼下又要多一大笔收入,可谓是喜事连连。
赏赐大军需要庞大的财政,布匹、粮食倒还好说,但不能全给军士这些,还必须赏赐可观的钱钞,林林总总算下来,要兑现军功,仅仅是钱钞,少说也得耗费三四百万两。
若没有朱棣带来的财富,没有朱允炆贩卖俘虏的财富,户部与整个朝廷可真的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现在好了,今年的户部可以喘一口气了。
皇后马恩慧看得也很是心动,朱允炆就是个花钱不靠谱的家伙,二炮局、国子监,户部不给批的钱,朱允炆就动用后宫的钱,多少产业多少收入,也扛不住朱允炆这样花销。
这些黄金白银,绝对不能全部进入户部,后宫也需要补窟窿。
朱允炆看着一箱箱的金银,很是满意,总得来说,朝廷打下了西域,在经济账上做到了盈余,只不过这一次大战,确实疲了无数百姓与军士。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西域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手中,拥有西域的大明,将更好沟通西方,而这种沟通,除了经济的,恐怕还有军事方面的。
大明必须奠定领先地位!
后世,西方强迫打开大陆市场,实行贸易倾销,冲击了无数民族产业。现在,大明将掌握科技的先手,未尝不可以将贸易品向外倾销。
倾销,需要销路。
一条路,是海上之路。另一条,就是这西域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关系的绝非是丝绸、陶瓷与茶,关系的是世界版图,是大明国运!
第九百九十五章 爵位,大封赏
征西大军打了胜仗,收回西域,朱允炆也没有吝啬,在朱棣呈报军功册之后,直接命梅殷代为宣旨:“军功在册,朝廷将在五日内完全兑现军功赏赐。若军士对军功册存疑,认为赏赐不公,可至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申诉。”
大明的军功册算是相当完备了,不仅有兵部、五军都督府参与其中,还有安全局参与其中,虽说火器杀人不好算,但总归是处理好了,军功册早在班师之前就公布过,有问题的早就重新审核过了。
梅殷看了看兴奋的军士,清了清嗓子:“但凡参战军士,在领取赏赐之后,准休两个月,不误饷银。”
军士们更是激动,这就是带薪休假两个月啊。离开家这么久了,也该回去好好陪陪家人了。
朱允炆也没有多说什么,安排军士解散,军营大庆三日,想要回家的也不阻拦,至于封赏,需要兵部、五军都督府出具文书,需要朱允炆召开朝会,并不是在教场中进行。
军士可以走,朱棣、徐辉祖、刘儁、杨荣这些高层走不了,都被朱允炆请到了皇宫之中,而早先返京的霍邻、宣青书等人,也提前返回军队,一起被召入宫中。
皇宫的酒宴和军营的酒宴差别并不大,不过酒更烈一些,菜品更丰富一些罢了。
朱允炆知道,自己在,他们也放不开,索性吃到一半,宽慰众人之后,就借着不胜酒力离席,并安排内侍,谁醉了,都安排马车送回家中。
欢宴至黄昏,朱棣才醉醺醺地被抬上马车,朱高煦、朱高燧都已是大醉,朱高炽在皇宫外接过马车,与丘福等人一起返回燕王府。
朱高炽看着马车里醉倒的朱棣,也很是高兴,老爹为了大明江山打下了一大块地盘,太祖若是知道了,想必也会大笑几声。
“都是咱们家的人了?”
朱棣闭着眼,低声说了句。
朱高炽连忙扶着朱棣坐了起来,道:“父亲放心,是丘福在驾车,我们这就回府。”
朱棣睁开眼,看着朱高炽,打量一番,开口道:“你进入户部,当了户部司主事,是怎么想的?”
朱高炽看着并无多少醉意的朱棣,连忙说:“父亲有所不知,朝廷现在掌握着国子监与新的技术,入朝为官,才是不落人后,隆昌永代之本。”
“呵,什么隆昌永代,你放下世子的尊严进入户部,该不会是想为我分忧吧?”
朱棣双眸炯炯。
打下西域,赢了帖木儿,如此武功足够“震主”,群臣揣测君心的本事可是很强的,他们对待“功高”的大臣或将领,总免不了下黑手。
朝堂不是燕王府,没有人待在朝堂里面,就没多少关系网,也很难第一时间窥知朝堂风云,别等人家弹劾奏章送上去两天了,燕王府才后知后觉。
朱高炽进入户部,虽然不紧要,但确实可以了解朝堂中的动态,有点风吹草动,都可以第一时间察知。再者,很多官员未必敢于直接对强势的朱棣下手,朱高炽进入户部,反而成为了一些人关注的靶子,无形之中分担了弹劾朱棣的压力。
朱高炽不知道老爹的想法会这么多,自己当初答应朱允炆,纯碎就是觉得待在燕王府当世子实在是没奔头,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户部最适合自己,若在朝堂中以文官身份站稳,那对燕王府维持威望、保持昌盛是有助益的,不像是现在的代王府、辽王府等,他们已经逐渐淡出了朝廷,失去了在官员之中的威望。
朱棣见朱高炽不说话,以为自己猜中了,便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倒是辛苦你了,罢了,皇上未必会给我多少赏赐,若可以蒙荫到你们身上,也不枉我出征西域。”
朱高炽笑得有些憨厚:“父亲此番打下西域,朝廷内外赞誉无数,听说兵部、五军都督府与内阁被传召数次,都在商议如何封赏。皇上不是一个小气的君主,一定不会让父亲失望。”
“呵,他又能拿出什么来打动我?罢了,总归是为大明征战,不负太祖托付。”
朱棣摇头,然后依靠着马车,闭上了眼。
兵部、五军都督府效率很高,为了让军士们更早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按军功将所有赏赐发放完毕。
朝廷的赏赐很是丰盛,以杀敌三首来论,不仅会奖励六十两钱钞,还会奖励布匹、棉衣、粮食,甚至还有十斤肉,军士不得不一边高兴,一边招呼自己的家人来抗东西,军营只给配了一个小毛驴,拉不完啊。
没办法,虽说打败帖木儿俘获战马颇丰,但考虑到马场建设,朱棣带回京的战马只有两万,没办法让所有军士骑战马回家风光,这倒是一个遗憾。
军士的封赏领得舒坦,该升官按人头升就是,杀敌三首升百户,这个百户,可能只是名誉或待遇上的,未必是直接管一百个军士。
当兵的封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将领。
唐云以指挥史的身份战死,成为了大明在对战帖木儿时折损的职位最高军官,朱允炆封其为新昌伯,并命唐云之子唐舜世袭指挥史一职。
瞿能、袁岳等人虽没有返回京师,但该封赏的都没有落下,瞿能被封平阳伯,任职西域都指挥史。袁岳也因表现出色,从指挥史升为忠勇伯,一起封伯爵的还有谭渊,陌刀队的段云,铁鹰骑的阿尔斯郎,俘虏沙米查干,打下孛罗城的毛整等人。
徐凯、华聚、刘启夏、瞿陶、周大志、诸葛塘等一干武将,多封赏为自卫所一级的正四品指挥佥事,至都司一级的正三品都指挥佥事。
作战中涌现出来的作战英雄,如督官杨烽火,被朱允炆直接提拔为大督官,与王景彰、陈洽、陈浚等人,成为了京军最高的“政-委”之一。
如高忠光、林九、齐川、梁杰、周潜等,一些新兵通过战争成长起来,因军功直升千户。宣青书因为筹划有功,安抚当地百姓等,进入兵部任职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