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762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梅殷也只好开口:“目前消息未定,人心不稳,商讨西域治理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皇上,不妨先行讨论西域行都司、西北防务之事。”
  “西北防务?西北还有什么防务?”
  朱允炆看向舆图,朱棣一旦打败帖木儿,瓦剌的马哈木还有胆量敢挑衅大明吗?
  借给他十个胆子,看看他敢不敢扣关一次。
  朝廷中的官员以为朱棣西征,只是西征,只是收回西域,可他们错了,打下西域,战略意义远远超出了西域本身,战略影响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第九百三十一章 西域的重要性(二更)
  西域对大明重要吗?
  朱元璋用行动告诉了朱允炆,大明不稀罕西域,守住嘉峪关,就是守住了大明西北,不需要出关太远。
  哈密不是没被大明打下来过,可结果呢,大明即没有占领哈密,也没有设置官员,甚至连个羁縻之策都懒得用,谁爱在那里就在那里。
  这与哈密太远,不好控制,后勤困难,容易成为孤城等有关,但朱允炆相信,决定哈密与西域没有在洪武年间收回的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没有重视西域。
  汉唐时代定都长安,需要确保河西走廊安全,而为了保住河西走廊,就需要西域这一片广袤的地区作为战略纵深,同时压制敌人的生存空间。
  可大明定都是在南京,这个选择注定了西域在战略上地位的下降,西域是乱,是和,是衰败还是繁华,都不会直接关系大明的国运,说它无足轻重,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朱元璋用一辈子盯着东北、正北、西北的北元残余势力,对于西域、西域之西的关注,实在是少之又少,仅有的值得记入史册的,可能就两件事:
  宋晟打了一次哈密,带了一些俘虏,然后回去了。
  傅安带了一千多人出使撒马尔罕,然后成为了俘虏,终洪武朝都没回去。
  朱元璋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尤且不重视西域,可想而知朝廷官员的认识与态度,虽说收回西域,有复汉唐之威,族振华夏之精神,可到底如何治理西域,西域重不重要,重要在哪里,朝廷官员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不少官员认为西域是一个累赘,打完之后,安排几个当地官员听从朝廷命令就行了,没必要驻军,也没必要改土归流。
  有这种观点的不再少数,当然,他们并不是弱智白痴,有土地不要,有百姓不要,而是为大明朝廷考虑。这些官员的认识是:
  西域距离京师太过遥远,管理起来难度太大,那里发生点事,拼了命的送消息二十几日,晃悠地送消息,三个多月,等京师反应过来,那里啥事不尘埃落定了……
  最主要的是,大家都认为西域贫瘠,大军驻扎所需粮草全赖关内,粮食送到嘉峪关已是疲民、累民,这要是送到哈密、吐鲁番、委鲁母,甚至更远的亦力把里城,这后勤路线直接增加几千里路,难度何止翻倍?
  去的时候送三百斤粮食,送到那里,还剩九十斤,那啥,我们回去路上也得吃饭,要不你们这边给我们二百斤粮食带路上吃,总不能饿死在回去的路上吧?
  这一次西域之战,朝廷动员了多少民力,中间折腾了多少风波,仅仅是闹事,对抗朝廷的,就不下三起,要是一直养着西域那个累赘,又会有多少造反之事?
  要一块毫无用处,却耗费巨大的土地,不好管理的地方,真的有必要吗?
  解缙、铁铉、梅殷对西域治理不上心,只说都司,说军事管理,其中一个缘由就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想过要在西域改土归流,哪怕自己再强调西域的价值,他们也没有看到价值。
  朱允炆放弃了讨论西域治理的讨论,转而说:“既然你们没心思,那就说说朝廷中的事吧。御史周立文上书,弹劾青州知府黄子澄尸位素餐,毫无建树,勒令百姓不准出海经商,你们怎么看?”
  解缙、铁铉沉默以对。
  黄子澄从内阁跌落至青州后,一开始还有些作为,比如写信联络故交齐泰、景清等人,想要翻身返回京师,可几次考核下来,齐泰、景清都已经名满河南,若不是百姓苦苦哀求,不希望朝廷调走这两个人,朱允炆早就让他们回京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享受着侍郎待遇,挂职知府,治理开封府。
  可黄子澄呢?
  他在青州是真的没有多少作为!
  解缙很是惋惜,铁铉也有些哀叹,梅殷无所谓,杨士奇相当平和。
  每个人都知道,朱允炆将黄子澄下放青州,是有历练、培养的意思在其中,毕竟那里是青州,齐王闹事,白莲教闹事的青州!
  那里已经被打烂了,只要重建青州,恢复人气,招抚百姓,想出政绩不难啊。何况青州北面就是莱州湾,再向北几百里就是天津港,自天津港南下,正好可以在青州休整,也可以在这里换取货物,得天独厚的条件,偏偏被黄子澄给糟蹋了。
  黄子澄的做派和不少地方官员一样,有事就办事,没事别烦我,能躲就躲,躲不过就拖,拖一天是一天,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那就再处理。
  地方官员懒政、怠政,不作为,是朝廷官场治理的难题。
  朱允炆决定将黄子澄拉出来,作为一个典型来办。
  铁铉不说话,自己管兵部的事,不方便说同僚。梅殷更不吭声,黄子澄不归五军都督府管。杨士奇看向解缙,那意思是,皇上问你话呢,你到底说句话啊。
  解缙白了一眼杨士奇,你是不是忘记自己也是内阁的人了,这是问我们两个人呢……
  朱允炆见几人不说话,便抽出了弹劾黄子澄的奏折,严肃地说:“让朕说,官员治理地方,三年毫无建树, 百姓生活没有变好,那吏部就不应在考功上给他中平。这种官员,朕要他们有什么用?去乡野里牵一头牛放在知府衙门,怕都比他干得好!”
  解缙只好走出来说:“皇上,官员治理地方,若事事求变,反而可能累害百姓。官府不应干涉百姓太多。黄子澄虽无建树,但也没有失职之处……”
  “没有任何建树,不就是失职吗?”
  朱允炆冷言问。
  解缙摇头:“在吏部、全察考功中,并无如此一条。若皇上想要借此治黄子澄失职之罪,应先将此条文纳入考功之中,让所有官员知晓方可。”
  朱允炆被解缙将了一军,丢下弹劾奏折,呵了一声:“既然如此,那朕就给黄子澄一个机会,两年,两年之后,青州人口不增加,亩产不增加,百姓收入不增加,朕就将他派驻于阗去,那里他管十年老样子,朕也准他!”
  解缙打了个哆嗦,洪武年动辄发配,但顶级的发配都是三千里,这要安排到于阗去,那路程可就太远了,他吟出“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绝对靠谱的……
  朱允炆对众人说:“吏治,直接关系百姓民生,关系社稷根本!明年开年,朝廷自上而下,自京师至地方,自布政使至县衙,都应加大审查力度。若有欺民、擅自加税、乡野恶霸、贪污、勾结官吏等事,一律严惩,绝不姑息!”
  解缙、杨士奇等人连忙应下。
  朱允炆看向梅殷,眉头紧皱:“水师还没有传来消息吗?陈挥九月出征,眼下已是十一月,即便是没有进取对马岛,也应该有消息送来了吧?”
  梅殷摇头:“皇上,琴岛水师并没有送来消息,前几日接商船消息,东海海浪巨大,风力不小,不适合走船。兴许陈挥等人正在济州岛休整,等待合适的机会再东进对马岛。”
  朱允炆想了想,冬日前往济州岛,虽是顺风顺水,但也伴随着风险,万一浪高引起折损,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于是说:“安排人询问下朝-鲜,海上不方便传递消息,就从路上传,不能长期没有半点水师消息。”
  梅殷答应下来,想起什么,说:“皇上,广州卫所、交趾卫所奏报,南洋出现了一个庆元海贼团,其势力颇大,虽没有劫掠商船,却也是个隐患,是不是派水师将他们剿灭?”
  “庆元海贼团?”
  杨士奇眯着眼,这个名字有些熟悉。想起来了,当初和陈祖义一起打劫阳江的海贼团。
  朱允炆罕见地退了一步:“现在没时间理睬庆元海贼团,当务之急是进取对马岛,并调回水师主力,防备山东、江浙、福建沿海等地,避免倭国派兵袭扰。”
  解缙提醒道:“皇上,爱州港与旧港两地水师,可以调动一部,剿灭一个海贼团不成问题,若坐视其壮大,反而对南洋大局不利。”
  朱允炆不屑地说:“区区一个小海贼团罢了,让他壮大一二又如何?等他吞并了各种流贼、海盗,我们再一口吃掉岂不是更好?”
  “这……”
  解缙、杨士奇有些疑惑,这要是说陈祖义活跃了,朱允炆估计已经下旨全力进剿了。看来这个庆元海贼团还是太弱小了,根本进不了皇帝大人的法眼。
  官员退去。
  朱允炆屏退左右,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又看了一遍,低声喃语:“朱权啊朱权,你的胆子是不是太大了一些?罢了,你就在南洋溜达吧,好日子也没多久了,等朕腾出手来,再收拾局面也不迟。”
  “皇上,刘指挥史求见。”
  内侍在门外禀告。
  朱允炆收起密信,准刘长阁入殿。
  刘长阁行礼,递上文书:“皇上,辽东有消息。”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过,皱了皱眉头,说:“让内阁草拟一份文书,写给辽东都指挥史杨文,让他练兵,警惕女真内部纠纷,无论女真内部如何乱,辽东都不能乱。”
  刘长阁有些不安:“皇上,将纪纲调到辽东,怕是少不了事端。这已经是第三起女真部落之间的自相残杀了。现在他又将手伸到了野人女真大部落,若是事情败漏,那些归顺大明的女真怕会寒心,对大明控制东北不利啊。”
  朱允炆笑着说:“纪纲只不过是动了动嘴角,女真部落之间的内斗与残杀,归根到底还是他们自己内部的矛盾。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事情败露,也不关大明什么事,纪纲所说的,毕竟也是事实。”
  现在的女真部落虽然没有强大的,但弱小的部落与弱小的部落之间,事情可不再少数,摩擦时有发生,加上有些人不服管,不想被人管,认为走到哪里就是他们的地盘,什么大明不大明。
  对这种人,朱允炆不打算惯着他们。


第九百三十二章 马哈木:三个情报(三更)
  大明给了女真很多机会,一次又一次宣传招抚政策,次数远比朱允炆说的“三次”多得多,可依旧有许多女真部落不愿顺从大明,以杜绝大明军队力量的介入。
  还有三个小型的女真部落骗取大明赏赐,到京师低了个头,嘴上答应臣服,这边带着粮食、衣服回家了,那边却又拒绝大明军队的入驻。
  被戏耍了的朱允炆很是大笑了两声,然后,这三个部落的人全部内迁,男人入矿山,女人赏赐给了军中尚未娶亲的军士,大点的孩子,则被分散安置在了南方,给其土地、准其念书,自力更生。小点的孩子,则给了一些孤寡家庭。
  两千多人的命运改变,警告了所有女真部落:戏耍大明,连族根都给你刨了。
  对于辽东,朱允炆绝不答应羁縻之策,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无论叫什么,部落大小,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
  第一条:臣服大明,接受驻军。
  第二条:拒绝大明,接受改造。
  这是一个单选题,没有第三个选项。
  这是一个必选题,到时间就交卷,你不选,大明默认你已经选择了第二条。
  朱允炆对女真部落没多少好感,若他们真的拒绝大明,一直想要独立自治。那大明将拒绝他们继续生活在辽东,甚至是拒绝他们活着。
  现在建州女真很听话,海西女真大部分听话,野人女真大部分不听话,朱允炆决定奖励听话的,安抚大部分听话的,搅乱不听话的,然后将日月旗的位置向北移一移。
  野人女真不想服从大明,他们并不孤独,瓦剌的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也不想服从大明,虽然瓦剌接受了大明的册封,但谁都清楚,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实在是没任何约束效力。
  哈尔乌苏湖。
  马哈木欣赏着静美的湖水,目光中充满了得意之色。
  瓦剌最大的隐患,曾经的瓦剌王哈什哈终于死了,死在了自己手下!事实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瓦剌王,是一个比哈什哈更优秀的存在!
  阿鲁台拥护鬼力赤成为大汗,呵呵,可笑,鬼力赤算什么东西,他凭什么做大汗?
  普天之下,有资格成为大汗的,只有三个人!
  第一个是买的里八剌的儿子本雅失里,他现在被羁押在撒马尔罕,是帖木儿的棋子,怕是没机会回来了。
  第二个是买的里八剌的孙子,也就是妣吉的儿子阿寨,他现在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个则是我马哈木的儿子巴噶木(脱欢)!
  虽说巴噶木身份不如本雅失里、阿寨尊贵,但巴噶木的母亲是萨穆尔公主,而萨穆尔公主的父亲就是买的里八剌。
  身为买的里八剌的外孙,身上一样流淌着黄金家族的血液!
  只不过问题是,不管是阿寨,还是巴噶木,这两个家伙都还太小了,各自连个小马驹都比不上,让他们当大汗,草原上没有人信服!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自己等他们十年就是了,握着两个大汗的人选,还怕不能控制瓦剌,不能征服鞑靼不成?
  马哈木正沉浸在一扫草原,统一蒙古的美梦之中,太平、把秃孛罗驱马而至。
  太平翻身下马,急忙走向马哈木,快速说:“你听到消息没有?”
  “什么消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7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