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4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我知道了,父亲。”
  张辅凝重地点了点头。
  张玉看着这个比自己更有出息的儿子,笑着说:“既然回来了,那就好好敬为父几杯酒吧。”
  张辅起身,拿起酒壶。
  雨依旧在下,顺着屋檐滴落而来。
  朱允炆伸出手,雨滴打在掌心,凉凉得,随后又是一滴雨珠,断续之间,很短间隔。
  马恩慧走到朱允炆身后,轻柔地披上披风,看着连绵的秋雨,低声道:“皇上,可是有什么欢喜事?”
  朱允炆收回手,擦去手上的雨水,道:“何来此言?”
  马恩慧轻笑:“皇上这三日总是去二炮局,今日只去了半日就回到后宫,此时看雨,嘴角带笑,臣妾猜想,定是二炮局有了新的进展,才让皇上如此欢喜吧?”
  朱允炆揽过马恩慧,眼眸中掩饰不住的高兴:“二炮局有了大进展,陶增光、胡元澄、封善等人终于打造出了优质的钢材,胡元澄在钢铁上的造诣也非比寻常啊,他竟然找到了合金的秘密。”
  “合金,那是什么?”
  马恩慧眨眼。
  朱允炆看了一眼内侍,接过油纸伞,拥着马恩慧走向雨中,内侍想跟来,却被赶到了后面。
  “皇后可曾听闻过白铜?”
  “白铜,臣妾似是哪里听过。”
  “朕桌案上有一本《华阳国志》,那里就记录有: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东晋时期就有了白铜的记述。白铜就是一种合金,有一种金属名为镍,把镍熔入红铜里,当镍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原本黄色的铜便会变得洁白如银,镍含量越高,颜色越白。”
  马恩慧紧靠着朱允炆,心头满是幸福,嘴角微动:“合金如此神奇?”
  朱允炆笑着说:“合金并不神秘,就现在的铜钱,也是合金所制,就不同金属的合在一起。只不过有些合金,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刚刚提到的镍,镍铜合金,不仅强度、硬度都有了大幅提升,还增强了耐腐蚀,风吹雨淋也无妨,镍钢也是如此。”
  马恩慧微微摇头:“臣妾听不太懂,皇上可是说,二炮局制备的钢材更硬了,火器更厉害了?”
  朱允炆走过一道门,道:“不止如此,钢材的改良,可以让火器更耐高温,可以装填更多的火药,射程也将更远。”
  火炮这东西,不是一味加粗加长就能实现远射程的,关键的还是火药及其用量。
  单纯的火药改良进展很是缓慢,朱允炆也没条件也不懂得制造工业炸药,只能暂时将重点放在装填量上,钢材的硬度与强度提升,为火药室容纳更多火药提供了条件,也改善了炮膛耐性,降低了炸膛危险。
  高品质的钢材出现,是不是可以研究下蒸汽装置了?
  龙江船厂正在研究钢铁船,他们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风的时候,船怎么驱动。钢铁船同样体量,可比寻常船更沉,依靠人力划桨,会不会把人累死也走不了几步……
  国子监中有人听闻猪飞天的消息,认识都了空气浮力的问题,有些人已经在烧开水,用水蒸气的方式研究大号孔明灯了……
  还有些人玩疯了,拿着床单就敢跑到楼上往下跳,幸亏人不是脑残,知道垫一堆秸秆。
  加上混凝土道路建设需要大量水泥,而水泥制备离不开水力研磨,国子监一些监生正在琢磨怎么用开水的力量来驱动磨盘了,虽然他们还没蒸汽机的思维,却已经萌发了科技的逻辑。
  以前是缺乏高质钢材,没有足够的人才,根本没有条件来制备蒸汽机,现在有了人才,钢材也取得了突破,是时候让他们研究研究了。
  虽说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很是简单,朱允炆也能够画出往复式蒸汽机的图纸,可这类初期工业产品对于大明工匠而言,还是很复杂且困难的,一步到位,并不适合大明,先弄一个笨拙的,原始的,入门级的纽科门型蒸汽机应该还是可以的,总需要一个过程积累人才,有了人才,再去迭代不是更好?
  可惜,蒸汽机对于大明的作用是有限的,大明可没条件去铺设铁路。
  没错,大明的钢铁产量很高。
  以洪武年间来论,官营生铁年产量一千八百四十七万斤,这个数字超出唐代近九倍,超出北宋近三倍,超出元代三倍多。
  可就是这样的全国产铁量,都拿去铺铁路,也不够从南京铺到苏州的,连一百五十里都铺不到,所以什么蒸汽火车,铁轨漫漫,在当下这个时代,也只能想想罢了。
  朱允炆想要蒸汽机,并不是为了火车,而是为了钢铁战船,为了冶炼行业,为了纺织行业,为了更好的工业制造,给大明打下一个初步的工业基础。
  多年积累,所有的条件都趋向于成熟,那就放手去做吧。
  马恩慧看着朱允炆,他虽然没有说话,但他此时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内心的欢愉与渴望,没有语言也可以感知的到。
  雨连绵至夜,二炮局中许多房子依旧灯火通明。
  胡元澄将手从光滑的炮膛里拿了出来,对一旁拿着放大镜观察的陶增光说:“没问题了,哪怕是鏖战一日,炮膛炸开的可能性也极低。”
  陶增光收起放大镜,笑呵呵地说:“皇上说若是能找一种铬金属就更完美了,还说秦朝时就被匠人用过,可这类金属我们翻遍史书也没找到。”
  胡元澄耸了耸肩,说:“可不是,不过皇上也说了,他会让水师船队帮我们去南非挖铬矿,还说要等几年,也不知道这南非是住在天边还是哪里,需要那么久……”
  “砰砰!”
  有人有拳头重重砸头。
  陶增光问了一声,听闻是封善,便打开门来,封善看着两人,急促地说:“鲁疯子又改了火铳,你们去看看吧。”
  “不去!”
  陶增光与胡元澄异口同声拒绝,封善无奈,补充了句:“这一次他的改良,似乎有点正经……”


第七百八十五章 火器再改良
  陶增光与胡元澄并非保守之人,二炮局出现了新的成果,自然是第一时间去了解,但鲁疯子的成果,他们两个是拒绝的……
  这倒不是因为鲁疯子想拿陶增光当肉盾试验“火铳棍”打击效果,也不是因为鲁疯子半夜撬门,拿走了胡元澄的镍、铜,而是因为鲁疯子实在是个疯子,他的许多改良太疯狂了。
  鲁疯子名为鲁非曲,国子监率性堂监生,数学院、匠学院拔尖之人,因为在匠学院对火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典籍中的记述,竟制造出了一把竹火铳,还弄来了粗糙的火药。
  杨士奇是闻着刺鼻的硫磺味跑到匠学院的,然后让人把鲁非曲狠狠揍了一顿,原因并不是他私自研究火器,而是他没选择空旷的位置,直接在木质房屋中点的火……
  鲁非曲在国子监很能闹腾,朱允炆听闻之后,伸手给杨士奇要人,这才将此人调入二炮局。有了更齐备的工具、更完备的物资、更好的试验场地、更优秀的匠人队伍,鲁非曲变得更为疯狂。
  他第一次“惊世骇俗”的表现就是改良火铳,他认为一把火铳一个管子实在是威力太小,瞄准难度也太大,于是一口气加了十个火铳管,绑扎在一起,成了十一口火铳,美其名曰:大吉火铳。
  吉,字拆开就是十一口,
  不得不说,大吉火铳很是厉害,一起点了之后,十一口火铳喷来喷去,尤为壮观。只不过,试过一次之后,没人再理会鲁非曲了,因为操作火铳的那一位已经累趴下了,双手虎口都裂开了。
  鲁非曲只考虑增加火铳管的数量,却没考虑大吉火铳已经超出二百斤了,非大力士根本扛不起来啊,而且发射的时候还有后挫力,打一轮,双手都被震坏。
  陶增光否决了鲁非曲进一步研究超大吉火铳的想法,十一口都拿不起来了,还想弄二十一口?
  想啥呢。
  可鲁非曲性格中带着偏执,非要制造超大吉火铳,待成果出来之后,邀请陶增光、胡元澄、封善等人来看,于是他们看到了一人高的火铳车……
  两块铁板凿了二十一个孔,安装了二十一管火铳,人躲在后面,只负责点火就行了。
  陶增光问为什么看不到前面,鲁非曲指了指一个不起眼的小洞,说从那里看。陶增光问如何调节角度,鲁非曲摇头:调整啥角度,骑兵那么大个子,直接打不就行了……
  胡元澄很是郁闷,你弄成这样子,和神机炮还有啥区别?鲁非曲的大吉大利梦就此被集体否决,之后他更是花样百出,研究火铳管长短对射程的影响,整天就坐在那里截火铳管,这让胡元澄、陶增光感觉他就像是一个疯子。
  鲁非曲的能力还是得到了证明,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火铳管与射程确实存在关系,考虑到火铳这玩意是单兵武器,增加太长不好带也不好操作,鲁非曲就转而研究神机炮,在二炮局的支持下,创记录地制造出了一丈长的神机炮。
  按照二炮局的计算,同样火药用量的神机炮射程最大射程不过三里,眼下增加了炮身长度三四尺,也应该不会超出多少,可谁知道一炮下去,射程直接达到了四里,这让整个二炮局轰动。
  增加炮身长度,增加射程,就成了二炮局一个研究思路,可这个思路很快就成了死路,原因还是出在炮身上,延长炮身,增加了射程,但也增加了对炮管的损耗,加上大明一次性铸造大长度炮管的技术不够成熟,导致炮管质量不合格,还没实验五十次,就炸膛了……
  直至最近二炮局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大长管火炮的研究才走上正轨,并制造了一丈、一丈五尺、两丈三类神机炮,最终确定了一丈与一丈五尺两个制造方案,最大射程是四里与四里近半。
  虽然两丈神机炮的射程更远,但如此庞大的东西,制造起来困难,质量难以控制不说,而且很难运输,射程增幅也不算大,只好取以上两种。
  一丈炮身,专供军营,随军炮种。
  一丈五尺炮身,专供城防,守城炮种。
  鲁非曲为神机炮的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朱允炆亲自给了他嘉奖,但鲁非曲真正想要改良的是火铳,毕竟神机炮体重较大,不适合长距离机动与奔袭,而火铳可以随时背在身上,跑步也好,骑马也好,总比推着的神机炮快得多。
  火铳的改装才让鲁非曲的疯狂闻名二炮局,先是认为重量太重,要减重,制造了全铜的,实验效果一流,重量还轻了许多,一个军士扛两三把火铳也能轻松爬山坡了,可当鲁非曲想要批量制造时,挨了一顿胖揍。
  全铜啊,知不知道,铜钱都不敢用全铜的,你现在说要制造全铜的火铳?还批量制造?
  想啥呢……
  大明才多少铜矿!
  郁闷至极的鲁非曲揉了揉身上的伤,只好在纯铁火铳中添加木头,于是出现了枪托,之后在子弹的设计上更是花样百出,用针当子弹的,恐怕是第一人,只不过针这玩意太飘,射程根本不远,胡元澄看着鲁非曲三步开外的一头猪浑身扎满了针,俨然就是刺猬了,决定远离这个家伙……
  针作为子弹不行,就改用纯铁飞镖,结果飞镖损伤了不少火铳。鲁非曲甚至创造性地想要在飞镖上绑一个火药包,实现二级飞行,测试三次之后,参与测试的人都吓跑了,因为飞镖会乱飞……
  鲁疯子的想法很多,但多数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当陶增光、胡元澄一听到鲁疯子又出了新的成果,当即就决定不去。
  上次弄飞镖子弹的时候,实在是太吓人了,谁见过倒飞回来的子弹,陶增光见过,胡元澄见过。封善也知道鲁疯子疯狂,想法很诡异,那一头被扎成刺猬的猪就是封善带过去的……
  可对于昨晚上鲁疯子的改良,封善还是很认可的,推搡、拉拽着陶增光、胡元澄去了火铳司。
  陶增光见鲁非曲拿着磨刀石,一旁地上还堆着几把剑,不由地止住脚步:“你这是放弃改良火铳,改行研究刀剑了?”
  鲁非曲今年只有二十九,虽然初期学习的是儒家典籍,但生性动手能力颇强,在国子监中更是得到了启发与释放,想法很多,且有能力践行自己的想法,加上有系统性的文化基础,善于总结经验与创新。比如大吉火铳,就是在三眼火铳的基础上“创新”的。
  “你懂什么,过来给我磨剑。胡元澄,把那个长矛截短,也磨下矛。”
  鲁非曲没有客气,指挥着。
  陶增光、胡元澄对视了一眼,然后看向封善,封善连忙上前对鲁非曲说:“你把改良的拿出来,让他们看看。”
  “看什么,先干活。”
  鲁非曲指了指一旁的剑与矛。
  陶增光、胡元澄无奈,只好找来磨刀石打磨,至锋芒毕露时,才收工。
  鲁非曲从墙边拿过来一个火铳,对陶增光等人说:“我问过军士,他们说火铳兵打完之后,就应该后退,不能再进攻了,连寻常步兵都不如。而一些骑兵使用火铳,打完一次之后,竟倒抓火铳,当纯铁棍子砸人,这都不是火铳合适的用法啊,我认为,火铳兵不能光是火铳兵,还应该是长矛兵,突击剑兵。”
  “你是说,再给火铳兵配上刀剑长矛?”
  陶增光皱眉。
  鲁非曲摇了摇头,将一柄短剑放置在火铳的前端,然后用铁丝缠绕,拧紧之后,端起火铳,火铳炮管加上短剑,整体身长已超出四尺。
  “你们看,这样不就可以让火铳与剑结合在一起了?当骑兵冲过来的时候,火铳兵就不需要撤到两翼,而是可以手持火铳,化身长剑兵或长矛兵,紧随骑兵加入冲锋,捅死蒙古的战马,落下马的骑兵。”
  说着,鲁非曲手持火铳,作了一个刺扎的动作。
  淘增光双眸一亮,看着加长版的火铳,走了过去,接过来体会了下,道:“这或许是个不错的想法,只不过这剑或矛直接绑在火铳上,怕不结实,万一遭遇铠甲或骨头,很容易松开。”
  胡元澄连连点头,赞同陶增光的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造一个能拆卸的枪头,专门配在火铳前端的?”
  鲁非曲打了个响指,赞道:“没错,可以造一个卯榫嵌套。但我感觉剑多少有些不合适,硬度上不足,矛的杀伤面又太小,是不是可以打造一款硬度更高,杀伤面更大,专门用于刺、割的剑?”
  “这个可以找五军都督府的人来想办法,让兵仗局去制备。”
  陶增光提议。
  “事不宜迟,今晚就去找人办。”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