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08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虽说李芳远臣服于大明,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但其对辽东依旧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建州女真中的一些部落,他们是直接臣服于朝-鲜,而不是臣服于大明朝的。
  洪武年间,冯胜北征解决了纳哈出,元朝势力逐渐被肃清,原本被元朝控制的女真,一部分直接投靠了朝-鲜,一部分则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连大明都不理睬,真正亲大明的并没几个。
  朱元璋对于女真部落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考虑,设置辽东都司与一干卫所,直接的原因还是担心高丽那帮泥腿子过来抢大明的粮食和土地,对于女真部落的问题,并没有作深入的布置与安排。
  不是老朱不想,而是因为忙着收拾北元,毕竟明初降服纳哈出的目的就是占据辽东一块地盘,切断北元的后路,方便征沙漠,这也是蓝玉敢带着十几万人,没有后顾之忧,开战捕鱼儿海的原因。
  明朝在敌人定位上,最大的敌人就是北元,鞑靼和瓦剌,女真?算了吧,这群分散的落后的部落,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不足以对抗大明。
  可以说,纵览明一朝,真正对大明造成生死存亡危机的,还真的是瓦剌与鞑靼,这个定位是没有错的,至少开国两百三十年内这个定位是没问题的。
  可大明忘记了一个问题,擂台就这么大,打擂的选手可不只是鞑靼与瓦剌,当这两个选手无力还手的时候,很可能会有另外一个选手入场,登上擂台。
  而这个新的选手,就是女真。
  经过了洪武朝几次战争,加上南征拿下交趾,大明的防御重心可以完全转移到北面,这里包括西北、正北与东北!
  西北的敌人是瓦剌、亦力把里与帖木儿,正北的敌人是鞑靼阿鲁台等人,而东北女真,目前来说,还真谈不上敌人,但也绝不是仆人,不是臣属。
  现在,朱允炆打算将朝廷的力量伸入到女真部落之中,将辽东完全控制在手中!
  奴儿干都司?
  不!
  我要的是辽东,是大明的行省,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羁縻之下的都司!
  朱允炆握紧手,以不容置疑与反抗的命令口吻说:“辽东需要先生,衍圣公府想要教化,那就准备好吧,至于什么时候出发,自会有旨意传下来。孔公鑑,你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就少说话,多办事,待功成时,朝廷会给你想要的尊荣!”
  孔公鑑吃惊地看着朱允炆,此人的威严实在是太强,压迫的自己都有些喘息不过来,似乎只要自己拒绝,这天就要崩毁,衍圣公府就不复存在!
  可怕的人物!
  “你到底是谁?”
  孔公鑑不相信行人司中会出现如此厉害人物,没有多年的高位发号施令,绝养不出如此滔滔威严!
  朱允炆甩袖,朝着门口走去,只留下一句话:“呵呵,你不是紫金山禅寺的主持,就不要哓哓问姓名了,我的话莫要忘了。”
  夏元吉与杨士奇等人跟朱允炆离开,只留下愣在当场的孔公鑑。
  紫金山,主持,问姓名?
  孔公鑑不是孤陋寡闻之人,这个典故还是知晓的,想当初朱元璋在龙湾打败陈友谅,去了紫金山禅寺,主持看其煞气很重,便想解其煞气,不让朱元璋睡觉,反而拉着其讲禅论道,不料反被朱元璋教训,待第二天想问其姓名,已是人去房空。
  朱元璋留下诗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孔公鑑面色变得苍白起来,年轻人将自己比作那主持,那他岂不是将自己比作朱元璋?
  不,是帝王!
  “皇上?”
  孔公鑑腿一软,瘫坐在地上,突然想起什么,连滚带爬追了出去,不等朱允炆出大门就追至,拦在朱允炆等人面前,犹豫着要不要下跪,要不要喊万岁。
  朱允炆见孔公鑑如此,也知此人明白自己身份,简单地介绍了下:“夏元吉,杨士奇,既然你来了,那就带我们去看看孔庙吧。”
  孔公鑑见夏元吉与杨士奇拿出牙牌,更确定了朱允炆的身份,深施一礼:“遵命。”
  既然朱允炆不打算公开身份,孔公鑑也不好直接说。
  让孔公鑑、杨士奇与夏元吉吃惊的是,朱允炆浏览孔庙竟如闲庭信步,到了自家地盘一样,熟悉的让人很是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来过这里,要不然怎么连一些小道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朱允炆只是来看看孔子,并没有公开祭祀。
  后世人对孔子的评价是复杂的,一些人将他作为万世之师,喊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的话,也有一些人认为孔子代表的儒家学问是封建思想,糟粕内容。
  朱允炆不好评价后世人的观点,只站在大明的立场上来看,孔子及其思想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工具这玩意,好用就行,别管是大棒还是胡萝卜,锤子还是钉子,只要能让社会主流意识统一起来,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舶来思想,这就够了。
  大家都精忠报国,都仁义礼智信,都为君分忧,为国为民,朝着一个盛世的大方向前进,这不挺好。至于什么封建思想,老子就生活在封建时代,不支持封建思想,还支持资本、社会、共产不成……
  在封建时代,只能办封建时代的事,自己所能做的,不是彻底的颠覆,而是改良,是引导与推动。为了完成改良,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老孔这个牌坊还是需要立起来的,而且还需要大立大宣传。
  孔林!
  这里最初就是一个小坟头,几棵树,后来孔家的人死得多了,也就成了大坟头,出现了林……
  东汉时期,孔林还不到一百亩地。
  后来朝代变来变去,死得人越来越多,这死了的人都往这里埋,自然面积也就越来越大。到了元代,衍圣公府的地位又高,还有权利,干脆就给林子弄个围墙。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考虑到孔家后世埋葬的问题,大笔一挥,将周围三千亩地划给了孔林,这就导致朱允炆很想骂人,一个坟头让自己走这么远……
  PS:
  明天大婚,请假一日。感谢大家的祝愿,哈哈,等我国庆回去好好更新。


第七百三十四章 万世师表,正道牛耳
  建文时期的孔林,并无万古长春坊、至圣林坊、二林门等建筑,一路林木葱葱,至深处,方见孔子墓。
  墓东西十丈,南北八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墓前一座石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个称号,是元朝加封的,这座墓碑,也是元朝时期立下的。
  朱允炆没打算破旧,也不打算学习朱祁镇再给孔子弄一座石碑出来,只是安静地看着孔子的坟墓,心中所想无人可知。
  孔公鑑紧张地看着朱允炆,其对待孔子的态度直接关乎朝廷的态度,关系着衍圣公府的未来。
  朱允炆先是轻轻叹息一声,然后抬起双手,朝着孔子墓深深作揖。
  这一揖,为儒家宗师!
  这一揖,为万代师表!
  这一揖,为中华文明!
  无论多少人非议孔夫子与儒家学问,无论多少人一脸鄙视,踩踏《论语》、《春秋》,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大一统国家的维护,封建王朝的延续,继往开来的盛世,伟大的复兴,都绕不开孔夫子!
  朱允炆只能说,帝王有很多,孔子只有一个。
  孔公鑑有些泪目,要知道自明开国以来,朱元璋对衍圣公府就是一种“说教”姿态,老子天下第一,孔子不能说第二,但能问一句,衍圣公你算老几。
  在孔府中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写着朱元璋与孔克坚之间的对话,朱元璋直接就问: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
  之后又说,“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
  意思就是,你们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读书,别想着其他“勾当”,至于这里的“勾当”指的是当元朝的走狗,还是一心想要官位,这就不太好说了。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尊孔贬衍圣公府是事实,眼下朱允炆对孔子墓作揖,虽然动作柔和,但传达出来的信号是强烈的,那就是建文朝依旧会贯彻洪武意志,尊孔为师。
  不同的是,朱元璋不曾来过这里,朱允炆亲自来了。来或不来,孔子墓都在这里,但意味却不寻常,至少说明朱允炆比朱元璋给衍圣公府面子。
  “万世师表,正道牛耳。”
  朱允炆给了一句评价,站在帝王的位置。
  孔公鑑再也忍不住,连忙下跪叩头,这是朱允炆对孔子的认可,也是对孔氏的一种保护。朱允炆没有心思去看其他人的坟墓,让孔公鑑起来之后,说:“朕准备让孔氏之人前往东北,是为谋大明国运所用,切不可怠慢。”
  孔公鑑连忙保证:“定尽全力,以成全功。”
  朱允炆满意地走了,前往济宁。
  路途之中,杨士奇忍不住发问:“各地渴求先生如旱盼雨,皇上缘何让孔氏之人前往辽东?”
  朱允炆沉默下来,总不能告诉杨士奇,二百多年以后女真崛起,几十万蛮夷就统治了几千万大明子民吧?女真现在对大明确实是没有威胁的,大明想要收拾他们并不难。
  明初几次北征,包括历史中朱棣北征,作战舆图中对女真都没几个标注,换句话说,这群人就是蝼蚁,连当大明敌人的资格都没有。
  可问题是,现在不是大明的敌人,未来是!
  “女真现在虽然分散,力量薄弱,不堪一击,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辽与金的旧故。一旦女真这个族群再次统一起来,其战斗力与毁灭力,可不比鞑靼与瓦剌差。”
  朱允炆严肃地说。
  杨士奇紧锁眉头,不解地看着朱允炆。
  金国巅峰时期,人口有五千多万,这是个极为恐怖的数字,现在的大明朝才六千多万人口,当然,五千多万金国人中,女真人口只有三百多万。
  三百多万女真人,是惹不得的。想当年,两万女真精锐打得辽国七十万(号称,大致四十二万)丢盔弃甲,辽国根基几乎被一战毁灭!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不是说说而已。
  但这些已经成为过去了,在蒙古灭金之后,这个几百万的族群已经被屠戮到不剩十万,哪怕是在元朝时期,也被压制得死死的。即使是经过上百年的休养生息,其人口总数也不过三十万,还分散在广阔的辽东大地上,有些大点的部落也才万余人,小的部落只有几百人。
  这种情况下,女真根本就拿不上台面,需要顾虑他们?皇上你是不是多虑了,毕竟大明还是有辽东都司的,真有人乱来,辽东军士完全可以北上弹压一二,随便一个卫,都能吃他们一个部落,你担心这些……
  朱允炆看着天空,目光有些阴郁。
  知道未来是一种沉重,没有人在意过辽东的女真,哪怕是历史上的洪武大帝、永乐大帝,他们所作所为只是羁縻之策,臣服就够了,并没有事实上的掌控辽东,而到了朱瞻基时期,干脆就将奴儿干都司给丢了,如此广袤的一片土地,丢了!
  丢了!
  朱允炆凝眸中,闪烁出一道寒光。
  朱瞻基被史学家吹得很厉害,什么仁宣之治,国泰民安,但在朱允炆看来,这些都不足以弥补他的过失,主动丢交趾,丢河套,丢辽东!
  没错,他有他的苦衷,但多少苦衷也无法换回领土!
  在朱允炆看来,丢失领土,是国耻,耻辱柱上应该刻上他的名字,不能因为他的勤勉、仁慈、聪慧,就看不到他愚蠢的一面。
  朱允炆不打算让大明再丢一寸土地,所以有了建文新政,财政上的极大改观,给了朱允炆掌控更大领土的底气,现在,是时候开始思考如何彻底掌控辽东了。
  这是一盘大棋,不是说落子就能落子。
  对女真部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朱允炆尚且没有拿定主意,是屠杀,将辽东女真部落一扫而空,彻底赶尽杀绝,还是采取绥靖政策,以拉拢、安抚为主,亦或是半屠杀半绥靖。
  无论哪一种方式,朱允炆都必须提前筹划,让孔氏家族准备先生去东北,是出于绥靖的考虑,但朱允炆也有一种担忧,如果真的将女真部落从游牧甚至是原始状态拉到封建时代,大明会不会养虎为患。
  朱允炆思考良久,对刘长阁下达了一个命令:“调查辽东女真部落状况,传话给陈迪,让他拟旨,派行人司行人前往辽东,招抚女真各部,观其动向与态度。”
  不管后面如何动作,总得先调查清楚,看看这群人的态度。
  如果他们当真甘愿当小弟,那大明就能够在辽东诸地建设城池与新的卫所,形成钳制与分割态势。若他们觉得当小弟委屈,那只能委屈下他们,让他们去西伯利亚找爱斯基摩人一起盖冰屋过日子去。
  刘长阁欣然领命,找人传递消息。
  因曲阜近沂水,沂水通济宁,加上马恩慧与贤妃一路马车有些颠簸,休息不好,朱允炆一行人便改乘大船而行。
  这一日,船只接近滋阳城,缓缓停了下来。
  朱允炆坐在船尾,一只脚踩着鱼竿打发时间,见船停了下来,不由转头看去,刘长阁走了过来,低声禀告:“有三艘官船拦住去路,正在登船检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0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8/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