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56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后患解决了。
  陈氏无后,陈氏宗亲也基本完了,安南需要一个主人,好了,那就归附吧。
  在陶容、梁默的鼓动下,在杨溥的人心宣传下,在大明军威的保证下,在水师船队的游弋下,安南各地宣布效忠大明,安南归附的呼声盖过所有声音。
  张辅并没有留在升龙城中,而是去了海边,与大明水师一起确定了深水港的位置,位置在西都清化的东面,河流入海口的南面,名为爱州港。
  爱州港最深三十二米,还有一座山延伸到海上,如同一条手臂,足以抵抗强风,在这里作深水港,停泊宝船与商船完全可以。
  自爱州港北上,半日就可抵达洮江等入海口,距离东都不过百里,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南下顺风三日即可抵达占城新洲港,前往旧港,最快二十日。
  张辅发动五万俘虏,昼夜营造-爱州港,考虑到船只修缮,特意开辟了五个船坞,并在爱州港外修缮了一座石头小城,设为爱州卫。
  小城上布置神机炮,神机炮直瞄港口外海,哪怕是有人想要图谋爱州港,会遭遇爱州卫的炮火,想要从陆上攻克爱州卫,那就需要爬两丈高的城墙……
  虽然爱州卫的城不如多邦城庞大,壮观,但它结实,高大,一卫之兵,堪比几万兵。
  爱州港西面为军用,东面为民用,中间通过一条巨大的码头延伸出去,港口的开辟,让大明水师在交趾洋真正拥有了军事与民用港口,为南洋商贸、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条件。
  十二月五日,安南士民请求内附大明的文书传到大明京师,朱允炆在奉天殿询问百官,百官皆曰:“顺民意而为。”
  朱允炆下旨:“置交趾都指挥使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提刑按察使司,及军民衙门,设官分理,廓清海徼之妖氛,变革遐邦之旧俗……”
  自此,独立出中国四五百年的安南,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第六百七十二章 天方,郑和的朝圣
  安南归附,让建文帝的声望得到增强,权威得到巩固,民心得以凝聚。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在朱允炆的授意下,大肆宣传武举制度,将武举考试与科举考试并列,形成了朝廷三年两项大考的局面,民间一些不善修习文字的门户开始找寻教头与老师傅,尚武精神逐渐扎根。
  十二月六日,朱允炆接连颁布数十道调任文书,正式任命张紞为交趾布政使,韩观为交趾都指挥史,四川按察使李文敏平调交趾,并调五十一位清廉官员进入安南,接任安南十五府的知府、三十六州的知州,至于其他人员安置,则由张紞自行任命,事后上奏。
  在最初,内阁陈迪、郁新等人对交趾郡的设置并没有多少在意,将其单纯视为朝廷控制南洋而伸出的手,可当朱允炆说交趾境内稻谷无数,矿产无数之后,才真正予以重视。
  交趾有金矿,有铜矿,有铁矿,有煤矿,还有大量的紫檀木、红木、铁木、梨花木……
  朱允炆并没有撒谎,交趾现在虽然没有包括占城国那部分,但其矿产依旧是值得挖一挖,尤其是金矿与铜矿。
  征南战争的胜利,最高兴的莫过于户部。
  夏元吉这个元旦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打安南,户部不仅能收回大军各项费用,抛开将来的赏赐与抚恤,还能入账六百多万两,弥补掉年中灾情与救灾耗费,户部还多出五百万两的财政,有这笔钱打底,加上税赋所得,户部今年好过得多。
  至于来年如何划分财政,那是元旦之后的事。
  在南京百姓穿着棉衣,哈着冰冷的手逛腊月的庙会时,郑和正穿着单薄的衣裳,心情激荡地看着远方。
  自忽鲁谟斯出航之后,郑和的船队仅仅在马祖儿停留了三日便杨帆出航,如此仓促,是因为郑和想要赶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抵达天方!
  十二月十日,在大明算不得什么特殊的节日,但对于每一个伊-斯兰教教徒而言,这就是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
  它叫做古尔邦节,又名宰牲节。在这一日,是伊-斯兰教教徒的狂欢节,家家户户宰杀牛羊,举行会礼,聚餐,热闹程度堪比大明春节。
  郑和想在这一天之前抵达天方,在二十日之前,水师船队停靠在了天放国码头秩达(沙特阿拉伯吉达),之后继续航行,逐渐接近天方国的首都--天方城(麦加)。
  张玉、朱能等人看着一脸虔诚的郑和,郑和轻轻说:“这是我梦想之地,早在童年时,我的祖父、父亲,都曾来过天方国,在这里遇到了无数虔诚的教徒,现在我也来到了这里,我将去触摸圣石,吐露心扉。”
  朱能有些咋舌,这鬼地方也太远了,从去年建文二年九月二十日出航,到建文三年十二月,经过漫长的航行,这才抵达天方。
  一年多的时间啊!
  “天方是西洋中的大国,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炎热,即不下雨,也不下雪……”
  郑和介绍道。
  张玉有些疑惑,问:“没有雨雪,这里的人与树木花草是怎么活下来的?”
  郑和看着海岸线的方向,笑道:“没有雨雪,花草树木都长得很好,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这是安拉亲吻过的土地,也是伟大的先知穆罕穆德诞生地,他在这里打造了一座先知之城。”
  朱能与张玉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不是教徒,对于什么安拉,神马先知不太了解,却对这一片土地很好奇,一个没有雨雪的地方,天天那么热,这里的人还庄稼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们要不要安排船只,先行知会天放国的国王?”
  朱能问。
  郑和思索了下,微微摇了摇头:“就让我以教徒的身份登陆吧,至于国王那里,等我朝圣过之后再去拜会。”
  宝船依旧没有靠港,这里也没有可以容纳如此庞大战船的港口,郑和只好转大福船而去。
  郑和不允许身边跟着几百人几千人,张玉与朱能不放心,这万一遇到个危险怎么办?但郑和执意要带两个人上岸,争吵之下,众人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
  郑和带两个马欢、道修两个通事上岸,明军隔着一百步跟随,数量为二百人。
  骆冠英、赵世瑜等人并没有跟着郑和,这一趟来天方,是大明水师的历练之路,也是郑和修行的终点,他去朝圣,是他的信仰。
  沿途走过来,众人也发现了一点,伊-斯兰教的人民都很遵守教义,彼此之间关系和睦,不分贫富贵贱,皆为兄弟,这里的百姓不会无缘无故攻击教徒。
  骆冠英对天方人很是好奇,他们体格健壮,男子削发,以布缠绕,女子则编发盖头,想看看长什么模样都难。
  这里是禁止饮酒的,所以想找个酒馆是不可能了,但很快,骆冠英等人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这里竟然有传说中的“麒麟”!
  骆冠英傻眼了,如此祥瑞竟然在这天方国,不由找来通事,让其翻译给一个大胡子人:“我们买了。”
  大胡子看着自己的长脖子鹿,伸出了五个手指,然后又加了五个手指。
  通事告诉骆冠英,想买走就需要五件陶瓷,还有五匹丝绸。
  还没等骆冠英发话,沈伟已经跑了,没多久带来了一堆陶瓷与丝绸,然后牵走了麒麟,呜呜地不知道说些什么。
  赵世瑜也感叹不已,还拿出了南宋人赵汝适《诸蕃志》中的记载来说这就是麒麟,宋代时期国外人喊它徂蜡。
  麒麟不麒麟,与郑和无关。
  此时的郑和正在走向天堂礼拜寺(黑石殿),这里是信徒朝拜的中心。
  礼拜寺周围有一道城墙,但这道城墙显然不是为了阻隔,因为它开有很多门,四周加起来,门的数量多达四百六十六个,门两侧修有石柱,皆是汉白玉所制。
  郑和走过门,看着用五色石堆砌而成的礼拜寺,一脸肃穆,深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撒着令人陶醉的香气。抬头看去,只见五根巨大的横梁支撑起整个礼拜寺,而这些横梁可不是寻常树木,而是价值连城的沉香木!
  而礼拜寺的墙壁更是以龙涎香、蔷薇露等名贵香料,混合泥土修筑而成。正因为如此,整个礼拜寺都散发着舒适至极的香气。
  墙壁上挂着黑色绸缎,只不过这些绸缎长短不一,原因很简单,每一个来这里朝拜的人走的时候,都可以在墙上割下一片黑色绸缎带回去,类似于朝圣纪念品。
  郑和正身,看着不远处的黑褐色石头,只有手臂长宽,这是安拉圣石,是无数伊-斯兰教徒希望触摸到的存在,是无数信徒魂牵梦绕的信仰之石。
  不需要其他人引领,郑和已做起礼拜,双手举起至耳处高,然后两臂向内弯曲交手置于脐位,口中喊着“泰克比尔”的话语,之后便是背诵《古兰经》首章,之后再背诵一章节选……
  此时此刻,郑和不再是大明水师副总兵,远航船队的使臣,只是一个纯碎的伊-斯兰教徒,纯碎之外,没有其他。
  在天堂礼拜寺完成礼拜之后,郑和亲自割下了一块黑色绸缎,贴身存放,然后带人出城,向西而去。走了一天,方抵达莫默德那(麦地那)。
  郑和来这里,是为了拜会穆罕默德的陵墓。
  穆罕穆德在这里建造了先知之城,以教统一阿拉伯半岛,死后安葬于此。穆罕穆德的陵墓很是神奇,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会偶偶尔闪现出光芒,似乎是神迹。
  而在其陵墓的后面有一口井,这里的井水是允许每个人打取的,而且传闻只要带着这里的井水出海,当遇到飓风时将井水撒入大海,飓风就会消失。
  郑和经历过飓风,经历过苦难,知道面对飓风时谁都靠不住,还得指望自己,但还是让人打了井水,准备带船上去。
  马欢很是疑惑,不知道郑和是不是想试试这井水有没有作用,如果没有,会不会放弃了信仰……
  水师船队喜欢上了天方国,这个国家的人实在是太和睦,友善,别说什么闹事的,就是躺在街上睡觉都没有人会伤害你。
  沈伟认为伊-斯兰教的信徒是温和的,但骆冠英却认为这群人是可怕的,他们有着可怕的纪律,可怕的约束力,一旦这股力量被引导向战争,那将是毁天灭地的。
  赵世瑜对骆冠英的看法嗤之以鼻,如此温和的人们怎么可能会打仗去。
  威廉听到他们议论,便讲述了十字军东征的故事,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听得众人毛骨悚然。
  骆冠英吞咽了下口水,看着威廉说:“你也是天主教吧?那你会进攻大明吗?”
  众人听闻,不由警惕起来。
  威廉苦涩地摇了摇头:“我只是为了传播教义,收拢信徒,不会伤害大明。”
  赵世瑜皱着眉头,心有余悸地表示:“我怎么感觉,我们大明不需要什么天主教,什么伊-斯兰教,这些教派,有些可怕。”
  威廉:“上帝……”
  骆冠英有些不爽:“教士,还请闭上你的嘴……”


第六百七十三章 神机炮要北移
  元旦将至,金陵处处繁华,番香番货,备受青睐。
  金川河畔,一艘艘粮船在这里停泊,数以百计的伙计扛着粮食送至粮仓,在粮库大使骂骂咧咧地抽查下,送至不同的仓库。
  因金川门外粮仓是京师最大粮仓,船来船往,客来客走,一年到头多是繁忙之地,原是贫困人家的位置,在商业的推动下,俨然成为了一个小镇。
  伙计口渴了,累乏了,就会去不远处的黄夫人茶楼里喝完茶,歇歇脚,实在是困得紧,还可以去茶楼前的长椅上躺上一躺,舒坦。
  寻常铺子可不敢挂“夫人”的名号,像是隔壁的王婆鞋铺,隔壁街的刘大娘饺子铺,在金川门外敢以“黄夫人”为名的店铺,只此一家。
  “花娘,上茶。”
  “来嘞。”
  黄夫人花娘提着茶壶,笑盈盈地上前,快满时停了下来,将茶壶放在桌上:“刘大哥,这年关了也不休息休息?”
  刘白拿起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可不敢歇着,粮仓得早点补到八十万石。今年凤阳、苏州遭灾,朝廷又动了大军,这粮仓可是空了许多,当时粮价涨的时候,你不也少吃了几碗米?”
  花娘陪笑:“也是,有了这粮仓,京师的米价就涨不起来。”
  “是啊,娘的老天爷不给脸,咱就得自己争一把。”刘白喝了一口茶,劝道:“话说你家啥时候开炉灶,我们可盼着在这里吃饭呢,大伙说是不是?”
  “是!”
  一起的伙计起哄。
  花娘呵呵笑着,说:“等着吧,元旦就开。”
  “娘。”
  黄莺喊了一声,拉着朱允炆的手走了过来。
  花娘见是朱允炆,知他不喜欢在微服私访时暴露身份,便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行礼,迎上前招待。
  “路过这里,讨碗茶喝。”朱允炆和煦地说着,然后看了看一旁的解缙、杨士奇,道:“来吧,这里的茶水虽不比你们平日喝的,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解缙随朱允炆落座,对花娘道:“那可要好好品尝品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5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