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边亭子,朱允炆背负着双手看着南方,对宁妃说:“今日,大明会对安南发动全面反击。”
宁妃听闻,收敛的笑意,认真地说:“臣妾相信,大明军队一定会奋勇杀敌,为大明开疆拓土。”
朱允炆眼底透着担忧:“朕不担心张辅与军队,朕担心的是时间。”
打下安南,朱允炆是有把握的。
最大的变数在于时间,五个月内张辅能不能拿下安南全境,这是最关键的。
若超出五个月的时间,雨季来临,蚊虫滋生,说不得军士水土不服,疟疾横行,到时候想打也打不下去。一旦后继无力,胡季犛或其残余势力,反明势力不断反击,那将重蹈元朝覆辙。
时间!
朱允炆握着拳头,希望这个冬天能长一点。
宁妃轻轻拉着朱允炆的衣袖,道:“皇上,臣妾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我们之间还需如此吗?”
朱允炆深深看着宁妃。
宁妃手轻轻擦过耳边,道:“那臣妾就斗胆直言了,去年时,皇上说要在今年册立文奎为储君,出阁读书,眼下已是十月,缘何没了动静?”
朱允炆看着宁妃,并没有说话。
宁妃忧虑地说:“这些话,皇后不敢问,也不能问,可臣妾没有这个顾虑。若一直拖延下去,太后不安心,皇后不安心,臣妾更不安心。”
朱允炆平和地问:“你有什么不安心的?”
宁妃长长叹息:“皇上不是明知故问,臣妾从未想过其他,只想文垣平平安安长大。”
平平安安?
朱允炆看着宁妃,是不是把马恩慧想得太坏了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皇后没孩子弄死其他孩子,有孩子弄死其他孩子的情况还是有的,母凭子贵四个字反过来,那就是两个字:冷宫。
不过朱允炆相信马恩慧不是那样的女人,她的性情自己还是清楚的。
“就因为你心思多,所以皇后都不敢来这里了。你还是给皇后请罪吧,免得朕说你。”
朱允炆笑了起来。
宁妃不解,刚想说话,就感觉身后有人走了过来,转身一看,正是皇后马恩慧,不由脸色一白,连忙行礼。
马恩慧哼了一声,问:“宁妃啊宁妃,本宫是那种妒妇吗?”
宁妃低着头辩解,却显得有些苍白。
马恩慧不满,对朱允炆说:“臣妾可是不敢去钟粹宫了,免得有人担心孩子安危……”
宁妃很想钻到地缝里去。
马恩慧挖苦着宁妃,朱允炆笑了笑,说:“好了,起来吧。”
宁妃瞥了一眼朱允炆,起身对马恩慧道歉:“都是臣妾一时糊涂,胡思乱想……”
马恩慧翻了个白眼:“今年夏日两地遇灾,秋日又是大军出征在途,眼下安南未定,皇上推迟册封太子是情理之中的事,怎么,你还真以为皇上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本宫再心狠手辣一点,把文垣给沉了?”
宁妃脸色苍白,有些无助。
朱允炆总算是明白了一句话:一孕傻三年,这句话很可能不是调侃。宁妃自生产后心思就有些多,还都是一些没脑子的心思,估计要吃三年好的才能补回来吧……
“好了,皇后可没怪你,推迟册封太子是皇后的主意,不料你能想这么多。今日朕在这里作个和事佬,这件事就此过去了。”
朱允炆拉着宁妃与马恩慧的手,叠放在一起。
宁妃知道自己错怪了马恩慧,诚恳道歉。
马恩慧拍了拍宁妃的手,权当是惩罚,然后说:“本宫让人打了长命锁,走吧,我们去钟粹宫看看孩子。”
朱允炆看着马恩慧与宁妃走了,这才安心一笑。
朝廷内请求早点册立太子的声音始终都有,尤其是朱文垣之后,声音更多了一些,甚至连礼部尚书也参与了进来。
早点册立太子是有好处的,以示朝廷后继有人,帝系可代代传承,对于稳定朝廷与民心都十分重要。早点立了太子,也省得后宫其他妃嫔、宦官等生出野心,少了许多争斗。最关键的还是对帝国将来有好处,太子立下,便可出阁读书,养德修身,学习礼乐文史、治国安邦之策。
元旦,册封太子吧。
朱允炆下定了决心,抬头看向落日。
余晖,撒在隘留关上。
张辅登上隘留关,对袁岳的指挥与作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因为明军从攻打到占领隘留关的时间太短,留在隘留关的安南守军大部都没来得及撤走,被杀五百三十二人,俘虏多达一万一千人,余者逃窜向了鸡陵关,就连主将黎威都也被俘虏。
张辅审视着被绑缚而来的黎威都,道:“黎威都,我听过你有个名号,叫铁汉子。现在看来,你有些名不副实啊。”
黎威都脸色有些苍白:“若不是我大意,哪里会有你们登上城墙的机会!”
张辅哈哈大笑。
黎威都的话也并不是完全不对,若他一上来就解决了虎蹲炮,那大明军士想要攻下隘留关,要么动用神机炮,要么就只能硬拼攻坚。
“既然已投降,那就收起你的骄傲吧。说吧,鸡陵关有多少守军?”
张辅问道。
黎威都挺着胸膛,喊道:“我是战败投降,不是背叛大虞国!你们想要从我嘴里得知安南布防,休想!”
苍琅!
韩观刀已出鞘,道:“像你这种好汉,唯有死才能对得起你的立场,我成全你!”
嗡地一声,锋芒已至!
黎威都顿时喊道:“不,不要杀我,我说,我说!”
韩观无语地看着黎威都,这也太混账了一点吧?刚刚的骨气呢?
黎威都也郁闷,说书的不是说大明对待有骨气的人都是很敬佩,哪怕是敌人也会给一条生路的吗?这怎么和说书的故事不一样,慷慨陈词,浩然正气之后,不是被放走,而是被砍头啊……
“鸡陵关守军也是两万,不过加上隘留关的守军,应该近三万人了。守将是范成,一名老将,善于守城,那里配置了十六门神机炮……”
黎威都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
张辅连连点头,示意找人核对情报,然后召开了军事会议。
“鸡陵关是安南胡氏父子布置的第一道防线中的最后一道主要关城,也是凉江的核心,只要打开鸡陵关,那整个谅江都将落入我们之手,更重要的是,出鸡陵关之后,便是河流与平原!我们兵力的优势才可以体现出来。时间不多,说吧,谁来拿下鸡陵关?”
张辅严肃地问。
“末将愿往!”
韩观、程宽、杨嵩、袁岳等一干将领纷纷请命。
张辅审视之后,目光落在了程宽身上,此人也是洪武时期的将士,颇为悍勇,道:“那就由程宽带兵吧。”
程宽嘿嘿一笑,领命之后便去准备。
张辅站在城关上,看着远处的山道,那里军士四人一组,推着厚重的板车而来,板车之上,是大明的神机炮!队伍拉得很长,却很有秩序,时不时有军士从一旁经过。
杨荣拿着一张安南舆图,手时不时比划着,似乎在盘算着什么,最后用毛笔在舆图上作了标记,杨溥看着舆图上的标记,写的是“10-25”,不由问:“这是何意?”
杨荣微微一笑,指了指一旁的多邦城:“十月二十五日,我们要把多邦城攻克。”
杨溥看着自信的杨荣,提醒道:“不要因为轻易拿下隘留关就沾沾自喜,看低了安南,多邦城可不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
杨荣摇了摇头,严肃地说:“我并没有看地安南,给了他们十五日的守城时间。”
“十五日?”
杨溥抬手晕状。
一座强横的完全意义上的军事堡垒,你说十五日打下来?
开什么玩笑。
杨荣没有开玩笑,有限的时间决定了大明军队不能被一座城池拖住脚步太久,半个月已经很给多邦面子了。大明要的是安南全境,不是一座城。
杨溥没有就这件事多作讨论,杨荣是职方司的人,谋划作战出主意是他的本职,转而说道:“我在想,在打下鸡陵关之后,军队要不要停下来。”
第六百五十七章 杨溥的人心攻略(二更)
停下来?
杨荣惊讶地看着杨溥,现在大军快速行动,要的就是缩短作战时间,你竟然提议要停下来?
“为何?”
杨荣知道杨溥不是一个迂腐糊涂之人,不由问道。
杨溥手指在舆图上画了画,说:“过了鸡陵关,便是平原地带,这里人口中多,水网密集,又是胡氏父子防御最重之地,其必会驱使百姓,为戈为矛,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多邦与升龙城。”
“没错。”
杨荣点头。
隘留关与鸡陵关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山间关城,能驻扎的兵力有限,最多也就三四万人,再多下去,人挤人就不用打仗了。
安南将这些关城作为外围防线,用意在最大限度的拖延与杀伤明军,但这里不是决战的地方,真正决战的战场设置在了多邦与升龙城,为了守护那里,胡季犛一定会动用大批军士与大量百姓帮他守城。
杨溥严肃起来,说:“所以,我提议在打下鸡陵关之后停下来,以争取安南百姓,让其知晓大明出兵不是为了屠戮百姓,而是为了讨伐胡季犛。”
杨荣思索了下,问:“你是说发布一篇征讨胡季犛的檄文?”
杨溥重重点头:“安南也有数百万百姓,若我们主动争取与宣传,让他们明白大明发兵的来意,定不会帮着胡季犛作恶。再者,胡季犛为了对抗大明,这两年来不断横征暴敛,用尽手段搜刮财富,逼迫大部分男丁充当军卒,民心早已不再胡季犛这一边,我们只需要一点时间,扩大宣传之势,反而有利于后续作战。”
杨荣明白了杨溥的打算,他思考安南问题时的视角很是特别,不是在武力与战场上击溃、击杀敌人,而是站在了战场之外,思考人心向背的问题。
得人心者得天下!
大明征讨安南,安南百姓不知道为什么的话,很可能会以为大明入侵,毁其家国,迫于生存,他们可能会与胡季犛一起奋战到底,对抗明军。
可若是在思想上瓦解他们,争取他们的理解,招抚百姓,可以最大限度削弱胡季犛的底层力量,切断他的根基与命脉。
杨荣权衡一番,慎重地说:“这件事我没有办法拿主意,还需铁尚书、张大帅、韩将军等人来决断。”
杨溥也知事情难办,毕竟时间有限,耗费不起。
张辅、韩观、铁铉听闻杨溥的提议,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停下来,对士气正旺的大明军士不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事谁都清楚,作战就应该趁着士气如虹,直击敌人要害,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