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即将举办武会试,之后就是大朝觐,藩属国又会前来朝贺,万一京师出现动-乱,带来的政治影响实在太过恶劣。
“起来回话吧。”
朱允炆不是心软,而是此时还不是处理李景隆的时候。
李景隆谢恩之后,不等朱允炆发问,马上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皇上,在不久之前,金忠曾现身听雪楼,以家弟出狱、告发微臣为威胁,要求曹国公府出力,调查与掌握参与武会试的举人情报,似乎想要让他们的人在武会试中夺魁。”
朱允炆目光一寒,武会试乃至国之选才大典,虽不如科举引人注目,但毕竟是开国以来首次举办,若最终选拔出来的武官被证明是谋逆贼子,那朝廷将会是颜面扫地。
对于听雪楼中曹国公府召集商人,想要开设赌局的事,安全局是清楚的,朱允炆也收到了消息,并没有在意,这种小事还轮不到朱允炆亲自管理,不成想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图谋与秘密。
“手伸得够长啊。”
朱允炆冷厉地说了句。
李景隆有些畏惧,低着头不敢说话。
顾三审、汤不平等人认为应立即画出画像,全城捉拿金忠,同时逮捕刘廌,调查千面人。
朱允炆作下来思考对策,李景隆的话未必可以全信,但也不能毫无动作,最主要的是,这些暗处的人如同幽灵一般,随时可能消失不见。
京师如此多的人口,想要找几个人故意藏起来的人,并不容易。
庞焕思考再三,走出一步,对李景隆问道:“这些人除了索要武举人的情报之外,有没有索求大量的银钱?”
李景隆心头一颤,这个庞焕太不简单,给了那么多的线索,那么多目标,他竟然还盯着钱不放?
“确实,他们索要三十万两。曹国公府根本就拿不出来如此的钱财,故而想借武会试开一次盘口,即可以打探情报,又可以通过盘口赌注,收揽一笔钱财……”
李景隆小心翼翼地说着,时不时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没有看李景隆,他的无耻与毫无底线,是历史证明了的,那边为了保住爵位,用钱财堵住别人的嘴,这边为了脑袋,转而出卖对方,即可以省了一笔钱,还能避免了灾祸。
赌盘?
办事不行,弄钱的时候倒一个比一个强!
庞焕看向朱允炆,严肃地说道:“皇上,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朱允炆看着庞焕。
顾三审、薛夏与汤不平也紧张地注视着他,这是武英殿,不是安全局,平日里闲扯胡说都没问题,眼下在皇上面前,又是事关重大,说错话是要负责的。
庞焕也有些紧张,但依旧坚决自信,笃定的目光投向朱允炆,镇定地开口:“他们想要武举人的情报,我们想要他们的情报。他们想要商户与百姓的钱,我们想要他们的钱。他们想要将手伸入武会试,我们想要将刀伸入武会试。”
“若此时冒然追查,定会打草惊蛇,收效甚微不说,还可能让其活动更为隐秘,难以察觉。不妨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任由曹国公按其计划,开设赌盘,调查情报,而安全局则暗中布局与观察,掌握其背后的主事人与关联的武举人,最终让其钱、权谋算落空,掉入安全局的瓮中。”
朱允炆笑了,庞焕的想法就是,借赌盘,和他们赌一把,他们赢了,安全局抓人,他们输了,安全局还是抓人。
赌盘的存在,是让这些幽灵留在京师,露出破绽,参与其中的不可缺少的平台。
如此说来,这盘口,还非开不可了?
顾三审虽然有些担忧,但也认可这种方案。
与其漫无目的撒网抓鱼,不如守着一根木头,等着兔子撞过来。寻常时候兔子轻易不会撞柱子,但如果柱子上有根萝卜呢…
“赌毕竟是有害之物,不可常在。曹国公,想办法将盘口转移到公子、古今手中,让他们接盘,他日废止,也好过牵连你过甚。”
朱允炆对李景隆说道。
李景隆感恩不已,连忙跪下,呼喊:“臣谢皇上,定不辜负皇上天恩。”
朱允炆从木匣子中取出李文忠的丹书铁券,严肃地看着李景隆,警告道:“你结交、资助谋逆贼子,知情不报,于朝廷怀有二心,按律当斩。今日不治罪于你,但这丹书铁券,朕就收回了,它换了你一条性命,希望你将这件事办好,若出了差池,让他们跑了,呵……”
李景隆连连保证,磕头不已。
“退下吧。”
朱允炆挥了挥手。
李景隆这才起身,擦了擦有些疼痛的额头,恭谨地退出大殿,风一吹来,浑身都感觉发冷,这才想起自己已出了几身汗,不由有些畏惧地看了一眼武英殿,匆匆离开。
朱允炆看着顾三审等人,道:“一时之间收到如此的情报,今夜怕是不好入眠了。安全局如何运作,你们回去之后仔细商议,朕只提三点。其一,李景隆的话未必可全信,抓紧刑讯李增枝,对照口供。”
“其二,武举人中怕是已有些人为古今势力或白莲势力渗透,安全局需要做好排查,依武举名录仔细调查,尤其是要盘查其是否与洪武大案存在关联。若需地方配合,准你们加急传报。”
“其三,调京师周围安全局分部一批人入京,环控京师,这一次,不容放过任何线索,务必将其一网打尽。”
顾三审、庞焕等人纷纷答应。
朱允炆敲了敲丹书铁券,道:“三十万两可不是小数目,这些人想要如此多的钱,到底有什么图谋,试着从李增枝身上找找突破。”
“遵旨。”
顾三审等人行礼告退。
回到安全局总部,顾三审当即下令:“薛夏负责布控,掌握京师武举人动态。汤不平负责审查武举人身份,查探其是否存在疑点,庞焕,既然你想在赌盘上有所动作,那就由你来控盘吧。诸位,此事事关大明安危,事关朝廷威严,事关安全局的尊严,万望用心。”
“请顾指挥史放心!”
薛夏、汤不平与庞焕同时应道。
这一夜,安全局中很多人未眠,一个庞大的机器彻夜运转,天亮之后,时不时会有快马混杂在人群之中,悄然出城,奔向全国各地。
虽然开赌盘的事朱允炆已经点了头,但这种事不可能公开拿出来说,也不能让赌盘正常开出来,但李景隆还是办到了,用了三千两银子,并主动提出以五税一的方式收取重税,赢得了官员的默许。
官府与朱允炆都装作看不到了,那事情就好办了。
第五百六十四章 移民的眼泪
梁九端坐在马匹之上,抬头看着即将落山的太阳,用马鞭子指去,出声咒骂:“娘的,热得时候死活不下去,冷的时候跑得飞快,你是不是找茬?”
刘瓜推着独轮车,后背上还背着一个三岁娃,听闻梁九的话哈哈大笑,喊道:“梁小子,可不能对日不敬。”
“用你管,老子高兴就骂它,不高兴还骂它,日,起风了!”梁九拨了下马头,提气高声喊:“就地扎营。”
“扎营!”
“扎营!”
声音传出许远,太阳的余晖带着晚霞的红润,照在落叶飘舞的苍凉大地上。
刘瓜深深吐了一口气,将独轮车停稳之后,刘氏便将沉重的包裹放在了独轮车一旁,问九岁的儿子脚还疼不疼,孩子摇头,跑到刘瓜身后,喊着“妹妹”,便将女孩抱了下来。
“先别管孩子了,还有水没有,先给王婆喝点水。”
刘瓜喊着。
刘氏听闻,连忙从包裹里拿出水囊,看了看有些干瘪的水囊,舔了舔嘴唇,看着儿子与女儿那双渴求的大眼睛,狠心塞回到了包裹,低声道:“咱家没水了。”
刘瓜瞥了一眼,当即翻看包裹,看着阻拦自己的手,刘瓜不由瞪了一眼刘氏,道:“王婆上了年纪,这又赶了两个月的路,怎能缺了水,他家娃多,我们再忍一忍。”
“可咱们的孩子也渴啊。”
刘氏急忙劝道。
“没点眼力劲,咱闺女热晕的时候,谁救回来的?还不是王婆?咱们这么多人赶路,不相互照顾,帮扶一把,谁能挺过来?”
刘瓜拿出水囊,见刘氏还是不舍,便说道:“好了,这附近肯定有水源,等会我们去打水。”
王婆已经六十多了,孩子们要移民,她不想死了身边没个尽孝的,只好坐着两个儿子花了大半个家当买下来的小毛驴,一路晃悠过来的,一家老少,十八口人呢。
而在刘瓜、王婆等人身后、身前,是看不到尽头的百姓,连绵的队伍如巨龙一般,盘卧在中原大地之上。有些富裕之家开始支帐篷,有些百姓干脆就捡了许多的枯叶,铺在地上,然后是单薄的垫被,安排老人或孩子躺下歇着,男人们去找水源,女人们去捡枯枝,然后送到每个队伍前面的粮车旁。
辆车卸下粮食,支起锅灶,不安地等着打水的人回来。
万一这地没河,没井,没池塘,那就倒霉了,虽说饿不着大家吧,还有提前准备好的硬邦邦的馒头,但没水,光吃馒头是要出问题的。
一路赶来,也曾遇到过断水的情况,为了不渴死在路上,唯一的办法就是抓紧赶路,哪怕是有人渴晕了无法赶路,也只是找一些车推着,硬是走了出去,找到水源。
不过这里不是山区,而是平原了,河流还是好找。
陈木站在河流前,一脸倦意缓缓消散,连忙对身后的人喊道:“找到大河了。”
刘瓜、梁九等人纷纷跑了过来,看着眼前宽大的河流,不由大喊大叫起来,嘈杂的声音响成一片,听不真切是什么。
“这是哪里啊?”
陈木对梁九问道。
梁九眯着眼看了看河流,摇头道:“我也不知道,这河也没个记号,你们打水做饭,我去找个当地百姓问问,千万别掉河里了。”
上了马,梁九沿着河流向北而去,走出不到三里,就看到一个村落,找人一问,当即泪流满面。
天啊,这就是永定河啊。
呜,到了,我们终于到了。
跋山涉水,历尽辛劳,终于到了永定河!
梁九哇啦啦地喊着,挥舞着马鞭,催促着马儿朝着宿营地快点跑,炊烟在浅浅的夜幕中升起,高大的枯杨如同军士,傲然地挺立着。
“都不要埋锅造饭了,收拾行李,即刻赶路。”
梁九哇啦啦地叫喊着。
这边都已经淘好米,突然说不让吃饭了?什么情况,莫不是这里还能跳出来大虫?这里没山,哪里来的猛虎?
陈木依靠在树下,二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老婆崔娘都在身边,自山西平阳安邑出发以来,可是把两条腿差点走断,就连孩子的脚也是挑了几次血泡,现在都已经成老茧了。
原来移民是如此痛苦。
这还是朝廷动用了无数人,沿途储备了那么多的粮食、物资,不敢想象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是个怎么样的场景,听说死了不少人。
好在这一路过来,大家相互搀扶,总没出大的乱子,除了数十个生了病,留在了沿途城池中休养外,就没出多少岔子。
“都不要埋锅造饭了,收拾行李,即刻赶路。”
声音传了过来,陈木摇晃了下脑袋,以为自己听错了。
崔娘拉着陈木的胳膊,指了指已经困累睡着的孩子,道:“去找梁九说说,这都赶了一天路了,不能再走了。”
陈木看着百姓中有些躁动不安,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泥土,道:“这个梁九虽然嘴里没几句好话,却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他让赶路,说不定有什么事,你且等等,我去打听下。”
家里的男人纷纷走出来,围向梁九,要梁九给个说法,梁九看着围拢过来的百姓,眼通红地喊道:“大家听着,马上收拾行李赶路,前面就是永定河,过了河,就是宛平县了,你们的家,就在宛平县,还有十里路,大家说是回家埋锅造饭,还是在这里吃饭?”
声音传荡开来,一群大老爷们看着梁九,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一个个红了眼,泪水在眼眶里不断打转,一些性子弱点的,已经哽咽起来。
长达两个多月的迁移之路,穿过了太行山脉,一道道河流走过,没有停下,一座座木桥走过,没有停下。
已经记不清楚,走过了多少田野,多少村落!
自己这群人,就如同浮萍,飘荡在这天地之间,永远看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寄身之处,都说,在前面,在前面,可一天捱着一天,还是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