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40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徐良听闻是此事,不由松了一口气,道:“这不是皇上身体抱恙吗?之前那次朝会你也知晓,皇上晚来许久,听太医说,皇上身体困乏,需要多多静养。”
  万忠严肃地摇了摇头,道:“抱恙三日不上朝可以理解,七日不理朝政也可。然你可曾见过近月不上朝,不理朝政的帝王?太祖病重在榻时,尤且听闻内侍报读文书,偶会接见大臣!现我皇懈怠,作为大明臣子,应当竭力劝诫,收其本心,为万民谋大业。”
  徐良也感觉有些奇怪,按理说,寻常人得个风寒,三五日也就康复了,可皇上竟然这么久都没好,实在是有些反常。
  万忠见徐良有些松动,起身道:“想当初,皇上勤勉于政,为民推一条鞭法,为商执新商之策,力革三大营,又有大工程铺展而开,种种新政,是何等的令人振奋。而今皇上悠闭后宫,不理朝政,怕是醉于宴席,枕于美人,不思进取,作为国朝臣子,我等虽是位卑,不敢不忧国家!”
  徐良被万忠的正直与浩然给震撼住了,当即拍案道:“你说得对,位卑亦是臣子。我等诚忧国家,当联名上书,求皇上临朝,此乃大义之举!”
  万忠对徐良深深行礼,道:“正浩兄此举定能流芳后世!”
  徐良并不在意什么流芳后世,而是真正的担忧了国家未来,皇上一直不上朝,总不是个事,听说连齐王造反、青州战事这等重大之事,皇上都没有出面,甚至没有召传任何一位大臣。
  这不行啊,长此以往,内阁岂不是成为了真正的皇上?
  君君臣臣,纲常伦理不能变化!
  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大明朝的未来,必须让皇上临朝执政!
  万忠早有准备,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徐良,道:“奏疏已写好,只等正浩兄留名。”
  徐良展开文书一看,不由深吸了一口气,这封奏疏可谓是用词犀利,锋芒无比,将皇上不临朝的危害写得那是一个鞭辟入里,还数落皇上不处理朝政,就差指着皇上的鼻子骂了。
  当看到文书底部一排排名字时,徐良瞪大眼,道:“户部左侍郎卓敬?这是卓侍郎带头所为?”
  万忠重重点了点头,道:“若此奏折无法奏效,还有更厉害的。”
  徐良脸色一变,他清楚万忠这句话的意思。
  卓敬是户部侍郎,更厉害的自然是尚书乃至内阁大臣。这也就是说,皇上如果还不听这些小人物的劝说临朝,那就会有更大规模的官员联名上书。
  这种群体性的呼声,无疑是一种示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逼宫,是文官群体展示力量的一次绝佳机会。如果皇上就此上朝,那就是文官集体的胜利,他日需要的时候,说不定还能再用一次,二次……
  如果皇上还是没有上朝,那好了,为了大明未来,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为了挺直脊梁,说什么也得和皇上斗争到底。
  法不责众,何况文官又没错,错的是皇上,事情再怎么糟糕,也不至于掉脑袋去。
  徐良好像看到了一场阴谋,而此时的自己,已经成为了阴谋的棋子。
  “为了国家!”
  万忠示意徐良快点签名。
  徐良提起笔,终咬牙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谁在组织这一场行动,自己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君臣正道,问心无愧!
  万忠收起奏疏之后,告别徐良,继续前往其他官员的府邸。
  京师的宵禁时间很短,只有子时、丑时、寅时,万忠有的是时间拜会。
  翌日一早,一封二十七位官员的弹劾奏疏就递送到了内阁,奏疏名为《大明二世,吾皇应勤勉于政,临朝奉天》。
  解缙看到这一封奏疏感觉头大,眼前有些冒金星,这奏疏的名字,中间没有问题,后面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大明二世”这四个字。
  该死的,谁这么阴损?
  谁不知道秦、隋国祚不昌,二世而亡,说大明二世,不是咒骂大明马上就要灭亡了?如此诅咒国家之言,竟是一群秉持着“正义”、“气节”的官员?
  “黄阁,这是何意?”
  解缙看过之后,冷着脸问道。
  黄子澄当即不乐意了,反问道:“此乃百官肺腑之言,解阁不问百官,问我作甚?”
  解缙咬牙切齿,这份奏疏是户部侍郎卓敬所写,谁都知道夏元吉此时忙着调运粮食的事,山西移民需要粮食,疏浚会通河也需要粮食,北方边镇更不能短缺粮食,他这个户部尚书已经成为了大明最繁忙运粮大队长了,哪里有心思掺和这种事。
  除了你黄子澄,谁能直接指挥卓敬?你可是户部的老尚书!
  郁新看过之后,敲了敲桌子,说道:“这封奏疏言辞虽是犀利,但也未尝不切中要点。皇上多日不朝不见大臣,若开此例,百官又无动于衷,他日朝政懈怠,民不聊生,如何得了?”
  解缙豁然站起身来,看着郁新与黄子澄,道:“皇上不过是身体抱恙,静养一段时间而已,你们就联名上书,莫不是想要借逼宫之举树立自身的威信?”
  啪!
  黄子澄一拍桌案,厉声道:“解缙,你若再诬陷我等用心,休要怪我上书弹劾于你!”
  “哼,那你弹劾试试!”
  解缙毫不畏惧。
  郁新皱眉,劝说道:“够了,百官上书,无论如何都需转呈皇上,这件事就不需要争论了。倒是太医院戴原礼的丧事规制,宫中迟迟没有答复,你们怎么看?”
  黄子澄满脸怒气,瞥了一眼解缙,道:“戴原礼虽官位不高,但执掌太医院与国子监医学院,按医学院给院长六品官来论,其丧事可提一级,按五品官规格来办,此事礼部已有方略,也无需讨论吧。”
  解缙压制着心头的不满,争论道:“礼部按五品官规格,只是常规之论。然没有考虑戴原礼《医学》三典之伟业,按国子监祭酒杨士奇提议,应给其更高规格,以示大明重人才、惜人才,我认为应驳回礼部文书,以从四品衔治丧。”
  郁新看着争锋不休的解缙与黄子澄,目光中闪过一丝寒芒。
  两人所争论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过相差半品,实在不需如此耗费心神,但其背后蕴含着更深的政治意义:
  话语权!
  内阁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虽然经过了一些调整,但始终都没有形成秩序,内阁大臣平等办公,各抒己见,没有一言堂,也没有完全的压制。
  换言之,此时还没有出现首辅、次辅之类的等级。但六部都有等级,内阁怎么也应该分个高下吧?
  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是真正的首辅。
  事小,事大,都不是事,谁说了算,才是真正的事。
  明知道你爹是他爹,还不让你认你爹当爹,非要弄两个爹出来,这就是大明首辅的能量。
  虽然此时的解缙、郁新等人,还远远没有修炼到那个地步,但先不论爹的事,总得把谁是儿子的事敲定了再说。
  解缙感觉到有些棘手,郁新与黄子澄联手,两人又是老牌力量,拥有的能量远不是自己能比,朱允炆在的时候,可以出面支持自己,可现在朱允炆很可能并不在京师,没了大老板发话,自己就要扛不住了。
  “有旨意。”
  就在解缙、黄子澄争论不休的时候,内侍一声喊,结束了争执。


第四百九十章 不争,便是最大的争
  解缙、郁新、黄子澄跪接旨意,在“痛呼天命不予,圣魂长在”传入耳中时,解缙看了一眼黄子澄,发现他的脸色有些苍白。
  解缙微微一笑,争执来争执去,不考虑问题本身,只考虑谁说了算数,这不合适啊,到最后,正义也不会站在你身边。
  内侍念完圣旨,又留下一叠文书走了。
  解缙拍了拍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尘,道:“当誉大明圣医,尊其遗志,葬于国子监太医院。雕铸人像,为后来者瞻仰。如此礼遇,岂是五品,从四品可比?”
  黄子澄冷着脸,不知说什么是好。
  确实,皇上这一动作,彻底肯定了戴原礼的地位,还将其视为“圣医”,如此人物,哪怕是裹个草席子埋在国子监,那他也是后世人敬仰的圣医啊。
  几品官的礼仪对他已无多少意义。
  郁新并没有介意这件事,而是盯着桌案上的一叠文书,牙疼不止。
  打开一看,都是前段时间朝臣上奏的一些文书,虽然有些超出了十日,甚至半个月,但毕竟皇上都清清楚楚地处理了。
  皇上是办事的……
  现在棘手的问题就是,这《大明二世,吾皇应勤勉于政,临朝奉天》的奏疏怎么办?
  要知道这封奏疏中心思想就两点,一是皇上不上朝,二是皇上不处理朝政。
  现在皇上处理朝政了,这封奏疏一半的中心思想都没了价值,换句话说,整个奏疏都不能用了……
  若是将这奏疏递上去,那不只是打皇上的脸,还打内阁的脸啊,内阁还得出面给百官讲清楚,皇上是处理政务的,这不是,奏折已经批复下来了……
  黄子澄也想哭,这皇上也真是,你早不批复,晚不批复,非要等到百官联名之后再批复,这不是拿人开涮,逗人玩吗?
  自己耗费心思,组织了一批人,就想要立威,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彻底在内阁中站稳脚跟。现在好了,自己组织的,还得自己去解散?
  解缙很得意,优哉游哉地哼着《白蛇传》中的戏腔,看一眼黄子澄的脸色,解缙就开心多一分。
  这些人太急功近利,太想要占据高位,想要权势了。
  可是他们不了解的是,想要在朝廷混,第一要诀那不是和老板对着干,而是站在老板的身后,一切听老板的话。
  想当初,自己面对太祖爷,那可是屡屡上书,就连韩-国公李善长被杀之事都敢插一脚,自己有的是勇气,有的是正义,可结果呢?
  十年之后再用,这就是自己的下场!
  在家的日子是如此的苦闷与无聊,如此的落寞与苍凉,认真来说,自己当初的失败,只是因为政治上的幼稚,没有看穿政治-斗争背后的真相。
  所有的政治纷扰,只有一个真相:
  皇权至上!
  朱允炆是一个有智慧的帝王,他的见识、才情、能力、睿智,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开创太平盛世的伟大君主,在这种的帝王之下,自己要做的就是揣测皇上的心思,顺从他的心思。
  至于其他的权势与地位,不争,便是最大的争!
  而这些,郁新还没看懂,黄子澄更没有看懂,所以,他们不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郁新翻看过朱允炆批复过的文书,叹息道:“差人送通政司吧,至于《大明二世,吾皇应勤勉于政,临朝奉天》的奏疏,就由内阁驳回吧。”
  黄子澄没有意见,也无法有意见。
  但解缙不乐意了,道:“百官上书,无论如何都需转呈皇上,这件事就不需要争论了吧?依我看,还是递送给皇上的好。”
  郁新、黄子澄脸色变得铁青,这话被解缙原封不动地奉送回来,这可就有些脸疼了。
  黄子澄清楚,若是解缙一意孤行,想要将这份奏疏捅到皇上那里去,那谁都拦不住他,可一旦这样,这封奏疏上写下名字的这些人,那可就是罔顾事实,捕风捉影,胡乱弹劾,这可是要受罚的。
  虽然说皇上之前是没有处理政务,但那是之前,不是现在,也不是后面几个时辰。
  如果送上去,皇上看到奏疏的时候,明显是在他处理政务之后,好不容易开始勤于政务,这刚开了个头,就被大臣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万一怒火滔天,这联名的人可就真的倒霉了。
  这些人倒霉,那黄子澄、郁新的政治力量可就大受损害,这个结果,两人并不想承担。
  郁新沉吟许久,看着解缙道:“杨士奇管理国子监,收效甚大,又是鲜有奇才,我与黄子澄会联名请旨,提升其为礼部侍郎,兼任国子监祭酒,同时负责戴原礼的丧事。”
  黄子澄惊讶地看向郁新,嘴巴张了张,终没有说出劝阻的话。
  解缙深深看着郁新,这个老狐狸是在用杨士奇来保自己身下的这群人。
  杨士奇与自己都是江西吉安府人,可以说有着一层乡谊关系,且两人在政见上多次不谋而合,交往甚密。在郁新、黄子澄等人眼中,杨士奇是自己一派的人。
  只不过他们真的认为杨士奇的提升与否,是由他们来决定的?
  就杨士奇的所作所为,建树功劳,吏部都看在眼里,皇上也看在眼里,即便是你们两个人再压制,也压制不住杨士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40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0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