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输了。”
宁妃求饶。
朱允炆笑着捡着白字,对宁妃道:“朕既然赢了,那爱妃就要愿赌服输。”
“好吧,那皇上想要罚臣妾什么?”
宁妃看着朱允炆,目光中带着微微的挑衅。
朱允炆凑到宁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宁妃顿时瞪大眼,脸颊通红,甚至连脖子都红了起来,连连摇头,起身匆匆跑了。
跑?
能跑哪里去。
朱允炆一脸得意,拿起了《太祖实录》初稿,翻到了后面,仔细看着。
朝-鲜国,在大明之前名为高丽,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与大明称臣。
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朝-鲜国之所以为“朝-鲜”,还是朱元璋钦定的。
说起大明与朝-鲜的关系,还需要从元朝说起。
在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出于控制高丽的需要,答应了高丽请婚,将自己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给高丽世子王谌。
元丽联姻,可不像是公主和亲,更像是高丽入赘。
事实上也是如此,元朝公主有着极高的地位与权力,这个时候估计是没几个人谈论什么男人地位,说什么三从四德,公主说什么,那就是什么,听着便是。
元朝不仅让高丽成为了“入赘国”,还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至于行省的丞相,那就由高丽国王做吧。
当国王的同时,兼-职打一份丞相的工,想来高丽王是有些不太高兴的。
比如高丽的忠宣王和忠惠王,这两位明显就不愿意做兼-职,结果被元朝逮捕一个,流放一个……
元干涉期,高丽几乎将头贴在了地上,上层流行辫发胡服,甚至还有国王下达“剃发易服”的法令,直接想要让高丽“蒙古化”。
在大明建立之初,高丽国王亲元势力强大,依旧臣服于元朝。
朱元璋在外交方面,采取的是睦邻友好政策,虽然高丽亲元,但毕竟国小,朱元璋也不屑于欺负它,加上当时辽东还在元朝手里,想欺负也欺负不着。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辛隅继位,夹缝之中的他看了看形势,决定耍个滑头,一边向明朝称臣进贡,请求册封,一边给北元称臣进贡,请求册封。
辛隅是个有小聪明的人,他认为只要两边都承认自己,一个头磕两个人,那高丽不就安全了?
可是这个家伙没学习过礼仪,不知道磕头一次只能算一个,想要给第二个人磕头,那你得先站起来。
跪着就想把两个头都磕了,那是不太好的。
果然,辛隅安排使臣去了大明,朱元璋原本还是挺高兴的,只是一看贡品名单,顿时发怒了,这名单上清清楚楚写着是给北元朝廷的礼物,不是给我朱元璋的。
好嘛,磕朱元璋头的时候喊成了北元皇帝的名字,那多尴尬……
辛隅也郁闷,磕头喊错了你也不至于撕破脸吧?既然你朱元璋不识货,那就换一家,找北元去。
高丽继续臣服北元。
洪武二十年,冯胜、蓝玉率大军打败纳哈出,将辽东纳入大明领地,大明在辽东设置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制了铁岭。
铁岭以西是大明,以东就是高丽。
高丽国王辛隅见厉害的北元回草原放牧了,朱元璋的人到了铁岭,便打起了盘算,直接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
我是高丽国王,朱元璋啊,铁岭那一块地皮我要了,你就不要坐地起价,搞什么拍卖了。
如果你非要在铁岭搞什么房地产项目,那将被高丽视为是违章违法建筑,到时候拆了可不要怪我没提醒……
朱元璋从未见过如此不开窍的国王,自己打了几十年仗,不就是为了这几块地皮,还给自己要土地?
开什么玩笑!
朱元璋以拒绝了辛隅,还写了一封回信,大致是:
小子,你欠抽吗?
辛隅看到信的时候想来是愤怒的,于是他下命:调全国兵马,征伐辽东,我要抽朱元璋去!
嗯,全国兵马,大致四万。
而大明在辽东的可是精锐中的精锐,连手握二十万兵马的纳哈出都不得不投降,凭高丽四万人也想打大明?
辛隅可能还不如赵括同学,人家好歹知道兵力要基本对等,弄几十万人来,辛隅这就派了几万人,这仗怎么打?
四万人出发了,左、右军都统使为曹敏修和李成桂。
李成桂一盘算,打吧,欠抽的就是自己,不打吧,那就是违反王命,是要杀头的。
左思右想之后,李成桂决定造反,于是说服了曹敏修,带四万人回了老家,废掉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而这,就是后来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比辛隅识相多了,很干脆地给朱元璋递交了国书,请求册封,为了迎合朱元璋,也为了改变高丽的国运,李成桂决定不再使用“高丽”这个国名,而是换个名字。
而给这个国家取新名字的人,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当时李成桂提供了两个候选名,一个是“和宁”国,是李成桂父亲就仕之地,另一个名字,便是“朝-鲜”国。
朝-鲜这两个字,古已有之。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
《尚书大传》则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史记》则有《朝-鲜列传》,记录了卫满朝-鲜的历史。
高丽本土的一本史书《三国遗事》,称神话人物檀君王俭于公元前2333年建国,国号“朝-鲜”。
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并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正式以鸭绿江作为明朝与朝-鲜边界。
朱允炆很是感叹,朱元璋起的名字,一直延续了下去,并因为一场战争,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了国家。
长期以来,朱允炆都将目光投向了北元、南洋、东海三地,对于东北的朝-鲜没有给予多少关注,但现在不关注不行了。
朝-鲜内部正处在波动期。
虽然说朝-鲜国王李成桂在今年初退休了,王位交给了李芳果,但李芳果上位,却不是正当来的,也没有为大明所承认。
李芳果上台,是伴随着王子之乱上来的。
现在他派使臣前来,必然是希望得到大明的册封,以寻求“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承不承认李芳果,若是承认的话,那就意味着宽容了朝-鲜内部的斗争,若是不承认的话,人家毕竟上台了……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要怪就怪李成桂,老了你还霍霍人家小姑娘做啥,还非宠溺小儿子,立小儿子当世子,糊涂至极……
现在好了,小儿子也没保住,老婆也没了吧。
朱允炆询问过礼部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是礼待使团,但不承认李芳果,内阁方面倒是愿意承认李芳果,毕竟李成桂还活着呢,他自己都没意见,大明有啥意见……
李芳果上台的手段虽然卑劣,带着血腥味,可毕竟是“王子之乱”,皇室内乱,这与安南以下犯上的谋反篡位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百一十九章 廷斥安南使臣
宗藩是一条锁链,加固了关系,也牵制了手脚。
对于朱元璋定下的所谓永不征讨之国,朱允炆一开始就没打算遵循,像是东面的倭寇那么猖獗,大明早晚会去收拾他们,还有安南,还敢到大明的地盘蹦跶。
永不征讨?
去他丫的!
只要是侵犯大明的,来一个收拾一个!
朱允炆在至上写写画画,宁妃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古籍,神态雅美。
直至掌灯时分,朱允炆才抬起头,问道:“看什么呢?”
“贾岛的诗词。”
宁妃起身,收起了书。
朱允炆笑道:“贾岛吗?朕记得他曾经去过灵隐寺,还写了一首诗。”
宁妃莞尔,轻轻吟道:“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朱允炆赞叹宁妃的才情,道:“在这后宫之中,论才情宁妃首屈一指。”
宁妃掰着手指头算道:“除了臣妾,还有几个?首屈一指,连一手之数都没有……”
朱允炆假装听不到,转了话题,道:“谢公此地昔年有,谢灵运倒是一个不错的旅行家,可惜朕被这国事牵绊,难以轻易离开。朕夏日时曾答应过你,明年去一趟杭州,也不知几月可成行。”
宁妃心头一热,感激道:“皇上,臣妾只是偶尔想家人,如今在宫中忙碌起来,想念也就淡了,即便不能回杭州,臣妾也不会失落。”
贴心,懂得理解的人,到哪里都是令人喜欢的。
不过,朱允炆想要出京师至杭州,并非只是为了陪老婆回家串门,真正的目的是访查民情,巡视地方。
总待在皇宫之中,无法真正的施策为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想当然的认为地方如何如何太平,那是不合适的,开封府就是前车之鉴。
翌日,礼部奏报,安南使臣入京。
随后不久,暹罗、占城、苏禄等国使臣先后抵达。
腊月二十五日,朱允炆于奉天殿设宴,招待各国使团。
解缙跑来凑热闹,徐辉祖也不睡懒觉了,茹瑺认为家里太热,想跑奉天殿凉快凉快。
在琉球三国、暹罗、占城、苏禄、朝-鲜等使臣进贡,送上贡品与贺表时,朱允炆始终保持着微笑,直到安南使臣胡利平走出来时。
“安南属国恭贺大明皇帝,愿大明亨通安泰。特献上绝世珍珠一枚、千年乌龟一只,上等珊瑚……”
胡利平抑扬顿挫,说得兴起。
解缙见朱允炆脸色冰冷,便走出一步,厉声打断了胡利平,喊道:“安南还有资格站于此处吗?礼部官员何在?为何乱臣贼子竟也屹立于奉天殿之内!”
礼部侍郎黄观走出,喊道:“礼部只是遵旧规办事,朝廷也无明旨禁绝安南进贡,故此,并无阻拦。”
茹瑺冷冰冰地走向胡利平,高声喊道:“安南作为大明藩属之国,竟不安本分,屡屡进犯占城,致使占城危难重重,百姓流离失所!此为罪一!不久之前,胡季犛派遣大将胡杜率兵两万,入侵大明思明府,杀我大明百姓,占我大明土地,此其罪二!”
“安南有如此狼子野心,狂傲猖獗,还敢来我大明京师!皇上,臣请旨将安南使臣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