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71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真的是人才匮乏到了极限,朱元璋也没办法,粮长都扔官僚序列了,这都不够用,这群读书人还给自己添堵。
  走投无路,朱元璋只好一边兴科举,一边打造自己的新官僚。
  而这个新官僚养成所,便是国子监。
  国子监前身为国子学,一开始没有校址,就在内府大本堂教学,后来朱元璋将国子学设在鸡鸣山以南,于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东临小教场,西至英灵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桥。左有龙舟山,右有鸡鸣山,北有玄武湖,南有珍珠河,“延袤十里,灯火相辉”,便是对明初国子监规模之壮观的真实写照。
  在明代初期,国子监确实培养了一批可用之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子监是完善的。
  朱允炆知道古代的传统教育问题很大,尤其是明代的官学教育,问题更大,所以朱允炆选择了王绅。
  王绅没有辜负朱允炆的信任,不仅在国子监站稳了脚跟,更借“国旗、国徽、国歌”的国本之事,赢得了一大批监生的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与思考,王绅完成了《国子监十大弊病》疏。
  朱允炆仔细看过每一条,直至文末,回过头再次审阅,反复看了三次之后,才抬头看向王绅,认真地说道:“这封奏疏,当入史册!”
  王绅肃然道:“臣只愿国子监昌盛,成为朝廷人才之重地。”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道:“这国子监十大弊病,可谓是犀利至极,直指本质,日后革新,人才鼎盛,你当为首功之臣。”
  王绅暗暗激动。
  朱允炆再次低下头看去,惊叹于王绅的独到与敏锐,收起奏疏,说道:“你且回国子监,朕需要与内阁、礼部商议下国子监之事。”
  内阁郁新、解缙、张紞,礼部尚书陈迪,翰林侍讲姚广孝分坐左右,传阅过《国子监十大弊病》疏后,陈迪送还奏疏,道:“皇上,此奏疏对国子监弊病可谓鞭辟入里,只不过有些观点太过偏颇,有可取,不可取之处。”
  朱允炆用手指叩了下桌案,问道:“陈尚书所言不可取之处,为何?”
  陈迪肃然道:“《国子监十大弊病》疏中言及,当下国子监教授内容,仅限《四书》、《五经》及有关律令,应拓至农、商、匠、军之领域。恕臣直言,国子监乃为朝廷选材,应与科举考核匹配,不可擅增内容,徒加监生负累。”
  “你认为,监生无需修习四书五经之外的知识?”
  朱允炆轻轻问道,目光中有些失望。
  陈迪直言道:“皇上,国子监监生日常已被排满,已无时间修习其他课业。”
  朱允炆微微闭上眼。
  说起后世的应试考试,都是千人踩万人踹,可谁能想象,明代科举与官学的教育,比后世应试考试还应试数十倍!
  唯科举论,一切服务于科举。
  先说清楚,科举就考四书五经,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
  好了,从三岁识字开始就背这几本书,课外读物都是杂学,非正统的,你看它做什么?
  难道想要做一个杂人?
  无数大明的读书人,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也只不过是为了研究透这几本书的奥秘。
  如果你问他们如何救灾,他们会摇头,一问三不知。如果问他们不能完成朝廷使命怎么办,他们会说杀身成仁,然后找个地方自尽。
  缺乏变通,迂腐至极,满口仁德,实无一策。
  这是大批读书人的通病!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那就是这些人几十年都被困在了四书五经里,思维从来都没有打开过。
  为什么朱允炆器重解缙?
  因为解缙善于变通而且富有远见。
  为什么朱允炆重用姚广孝?
  因为这个家伙所学庞杂,思维活跃,点子很多。
  还有方孝孺推荐的杨士奇,未来的内阁之人,朱允炆也十分重视,虽然杨士奇所学都是四书五经,但人家好歹是在江湖飘了一二十年,黑白两道都混过,懂得变化,能解决很多问题。
  可再看朝堂之上,又有多少懂得变通的人?
  他们的变通,往往都是脚底下的立场变通,而不是思维的,思想的变通。
  连礼部尚书这种六部高官,都看不出国子监只教育四书五经的问题,甚至反对增加其他课业,你还指望国子监的老头子们接受?
  “姚师父,你如何看?”
  朱允炆睁开眼,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停下了拨动佛珠的手,看向朱允炆,道:“回皇上,国子监只教导四书五经,自有其局限。臣认为,四书五经之言,无需作圣人之言,日夜聆讯,应作辅助之言,塑人品性,明礼知信即可。可在国子监开设其他课业,以监生历事辅国为主,取才配德,方为正道。”


第九十一章 没人为朱熹说句话
  姚广孝并非正统官学出身,对于四书五经谈不上推崇,他对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兴趣,恐怕还要排在释迦牟尼之后。
  郁新、张紞、解缙、陈迪等人听闻姚广孝的话之后,都皱起了眉头。
  四书五经无需作圣人之言,日夜聆讯?
  这不是离经叛道吗?
  孔孟乃是圣人,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大家之所以站在这里,享受权势与荣华,靠的便是这些圣人之言,你姚广孝不承认他们是圣人,我们这些孔孟门生不会答应。
  郁新脸色阴沉,反对道:“皇上,四书五经承载圣人之言,修身,育德,明礼,新民,有乾坤之象,宇宙之风,是为国才之根基,为我大明读书种子之脊梁,理应日夜聆讯,昼夜伏研,只可为主,不可为辅。”
  张紞瞥了一眼姚广孝,对朱允炆说道:“臣附议。国子监或可加之其他课业,但四书五经,只能为主,不可为辅。若本末倒置,不明主次,将引灾祸。”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动,强压下心底的愤怒,问道:“解缙,你是如何看的?”
  解缙明显有些为难,他是一个善于揣测上意的人。
  看朱允炆的脸色、语气,解缙哪里不明白朱允炆的想法,摆明了是想在四书五经之外,加入其他杂学类课业,而这势必会冲击四书五经的地位。
  从维护四书五经的地位上来说,解缙需要反对姚广孝,反对朱允炆。
  可解缙经过朱元璋时期的困贬,已然悟清,和老板对着干,都是没好下场的。
  想要保住自己的内阁地位,就需要站在朱允炆的身后,否则,一旁的姚广孝,很可能会取自己而代之!
  想到这里,解缙下定决心,道:“皇上,国子监为大明最高学府,育人之道,当以彰其底蕴,显其才干,若仅以四书五经授业,不涉其他课业,难免偏颇,所出官僚,空有才情风流于纸上,实无兴邦之策于胸中。臣认为,可革新国子监课业。”
  郁新、张紞、陈迪吃惊地看着解缙。
  陈迪怒不可遏,向解缙走了一步,沉声道:“解大才子,莫要忘记了,你也是凭着四书五经,才在洪武二十一年中的进士!”
  解缙面不改色,直言道:“我等皆是以四书五经入仕,但解某问一句,陈尚书难道不懂农税商算、兵法布阵、天文星象吗?既然我等修习有之,缘何不可加国子监课业之中?太祖于国子监设历事之制,所图不就是为国选才?”
  所谓历事,即国子监监生完成六堂修习之后,需要参与一定年份的历事,即出去锻炼才干,然后才可以去吏部报名,候补官员。
  陈迪还想说话,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说道:“可以争论,无需争执。既然这一项有争议,那便先搁置。剩余九大弊病,可还有不妥之处?”
  郁新等人微微摇头。
  《国子监十大弊病》疏中,除了指出教授课业范围有限的问题,还涉及了过于推崇朱熹批注、监生入仕难、滥进门槛过低、年老监生过多、考核过于严苛等问题。
  尊崇朱熹,将朱熹批注作为圣人之言的,那是朱元璋。
  卑微的朱元璋恨不得加入朱熹一脉,认朱熹当祖宗,可惜朱熹才死了一百来年,加上人家后代一清二楚,不好鱼目混珠,才不得不作罢。
  既然血脉上无法融入,那就精神上融入吧。
  朱元璋看中了朱熹,觉得朱熹对四书的批注也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便三下五除二,阉割之后,拿来印刷当官方教材了,并要求所有人,要仿照朱熹的意思来写文章。
  如果仔细去翻阅程朱理学,看看朱熹的观点,再了解一点古代书籍,你就不会拿“存天理,灭人欲”来骂朱熹。
  在《礼记·乐记》中便记载有:“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只是说,“人欲”超出了人基础的欲望,如贪欲、私欲等,而这些超出的,则需要革除的,即所谓的明理见性。
  说白了,朱熹的话就是:人的欲望得有个度,不能超标。
  可中国人嘛,总有断章取义,手写春秋的习惯,摘上半句,就当全文宗旨用,那也是经常有的事。
  后人一看,哎,这是禁锢自由,毫无人性啊,拿来批判。
  朱元璋一看,啧,不错啊,让人老老实实,能禁锢读书人的这样那样的想法,打造一批听话的人没问题。
  明代之前的程朱理学,是相对开放的,主张“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弟子也不必不如师”,鼓励创新与超越。
  但到了朱元璋这里,创新?超越?
  那是什么鬼?
  朱熹说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谁敢胡说八道,就别想当官。
  打个比喻,明之前,读书人在描写“柳树”的时候,可以是“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也可以是“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可到了朱元璋之后,读书人只能写:
  哦,那是柳树。
  没办法,朱熹就这么批注的,那就是柳树,没错,不能有其他的想法,你如果把柳树当成女人,那是你的错,当成狂狷,还是你的错。
  错了,就别想金榜题名。
  代圣人立言,不能自由发挥。
  按理说,郁新、张紞、解缙、陈迪这些人,应该维护朱熹才是,可朱允炆却没有看到任何人反对。
  解缙等人为孔孟发言,却不会为朱熹发言,实在是因为朱熹影响力虽大,但还不足以让这些读书人心服口服。
  你朱熹的批注就一定是对的?
  我们也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就不能自己批注,有自己的理解了?
  大家都是文人,有本事你从地底下钻出来,我们比试比试?
  再说了,代圣人立言的规定,也不过才十几年(洪武初期开科举,之后又废了十年),还没形成足够强大的认同与惯性。
  “既然你们都没问题,但朕有一个问题。”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起身,目光凌厉地看着众人,说道:“为什么国子监,竟然有日本学生?”


第九十二章 皇上似乎很痛恨日本啊
  明代国子监生可分为两类:民生与官生。
  民生就是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监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1/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