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娘抱着熟睡的小肉团子站在一边。
现在奶娘的工作已经从奶娘变成了保姆,她每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哄小肉团子入睡。
因为喂奶一事,常宁说什么不肯假手于他人,非要亲自喂养。
就连陈堪也说不动她。
好在常宁的奶水充足,倒也不怕小家伙饿着。
现在小家伙还没有大名,因为她的母亲是公主,所以这取名之事,陈堪就没有什么话语权。
必须上书朱棣,请求赐名,顺便请求册封。
按照大明的规矩,公主所出之女亦归为皇族,称之为宗室之女或是宗室出女,民间一般称呼为郡主,翁主,或少公主。
亲王所出之女则是被叫做宗室女,统称郡主。
当然,其封号还需朱棣这个皇帝点头。
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之和出字上。
但公主所出之女,虽然跟着男方姓,但最后的名字依旧需要宗室那边认可,上皇族金册。
所以现在府中下人对于小家伙的称呼都是大小姐。
陈堪和常宁则干脆直接叫她宝宝。
陈堪扶着常宁在房间里走了一小会儿,待常宁体力不支之后,才将她扶到一根软凳上坐下。
常宁望着小心翼翼的陈堪,不由得轻声道:“夫君,如今府中忙碌,房间里有宝宝和下人陪我,你自去处理府中杂事便是。”
陈堪挨着常宁坐下,从奶娘手中接过小肉团子,笑道:“无妨,府中上下有云程操持着,还用不着为夫出手。”
是的,陈堪已经陪了常宁三天。
坐月子的女人心绪很敏感,交给下人,他是真的不放心。
所以他就让人在月子房里安了两张床。
常宁带着小肉团子睡一张,他睡另外一张。
这样不仅方便他陪老婆孩子,还能顺便躲懒。
主要是这些天上门拜访的官员一天比一天多,陈堪实在接见不过来。
整个北京地界上面的官员大小官员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陈堪哪里见得过来,干脆推脱需要照顾老婆孩子,上门来的官员就算见不到他这个正主,有了这个理由,也不会太过于不开心。
“公主殿下,该吃东西了!”
一个侍女端着一碗糖水鸡蛋走了过来,陈堪只好抱着孩子往旁边挪了挪。
生产之后的孕妇就得吃红糖鸡蛋,这个规矩在大明也适用。
当然,孕妇不吃的鸡蛋最后都会进了男人肚子,这个规矩在大明也适用。
所以如今陈堪看见鸡蛋就犯恶心。
侍女小勺小勺的给常宁喂糖水。
陈堪怀中的小家伙忽然睁开了眼睛。
三天时间过去,小肉团子也长开了些,至少眼睛已经能睁得很大了。
“哇~”
中气十足的哭声响起,即便适应了三天时间,再次听见这种中气十足的哭声,陈堪依旧是一阵手忙脚乱。
“夫人,她是不是饿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郑和的困境
陈堪手忙脚乱的样子,成功收获了常宁充满嘲讽的笑声。
奶娘有些忍俊不禁的将孩子从陈堪手里接过,笑道:“少公主才刚刚吃过奶没多久呢,这是拉粑粑了。”
说着,熟练的解开孩子的襁褓。
陈堪伸着头一看,还真是。
奶娘熟练的开始给孩子换尿片,陈堪就在一边认真的观摩学习。
换完之后,陈堪又想接过来抱着。
但门外忽然传来云程不合时宜的声音。
陈堪刚要发作,常宁便忍不住推搡了他一下。
“快去吧,说不定是有什么急事呢,哪有大男人天天缩在后宅的,不像话!”
被常宁阴阳了一句,陈堪咬牙切齿走出房间。
“云程,你最好有事!”
陈堪拉开大门,云程便急忙拱手道:“侯爷,海上来人了,说是有急事要见您!”
“海上?”
这个定义范围有点广,陈堪一时间还真不好判断是哪里来的人。
“去看看!”
陈堪负手朝前厅走去,刚刚走到前厅,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便立即起身朝陈堪拱手问道:“可是靖海侯,侯爷当面?”
“是我!”
陈堪来到主位上坐下,望着汉子眼中的忐忑之色,不由得轻声问道:“怎么了,谁派你来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见到了正主,汉子不由得长松了一口气。
随即朝陈堪拱手道:“侯爷,末将乃是郑和将军手下一名校尉。”
“郑和的人?”
陈堪一愣,面上浮现出一抹惊讶之色。
由不得他不惊讶,自刘家港一别,他和郑和便一直都是都是书信来往。
而且这一次郑和出海的时间和历史上不同,足足在海外三年未归,他是真没想到郑和会派人来见他,所以他一时间还真有些难以置信。
不过陈堪就一个优点,接受什么事物都很快。
所以惊讶了一瞬之后,便恢复了正常。
他朝着汉子罢罢手道:“坐下说话吧。”
汉子仍旧有些拘谨,但见陈堪真像自家将军说的那般好打交道,眼神中的忐忑之色倒是稍微少了点。
待汉子坐下,陈堪淡淡的问道:“你说你是郑和派来的,可有信物?”
“有!”
汉子闻言,急忙从怀中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件递到陈堪跟前。
“这是郑和将军的亲笔信。”
陈堪微微颔首,接过信件撕开。
检查了一下落款处,确认是郑和的印信之后,才缓缓的开始读信纸上的内容。
只是看着看着,陈堪的眉头便忍不住微微皱了起来。
汉子见陈堪的表情变幻,整个人都有些惶恐起来。
半晌之后,陈堪看完郑和的亲笔信,转头看着汉子问道:“此事,陛下可曾知晓?”
汉子急忙点头道:“末将就是从南京来的,此事陛下早已知晓,但陛下只是让末将来问问侯爷您的意见。”
“我的意见?”
此言一出,陈堪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只因这封信乃是郑和的求援信,没错,是求援信。
信上写得很清楚,去年郑和成功挑拨起苏门答腊和满剌加的全面战争之后,便如同陈堪所言的那样,带着船队开始顺着大陆海岸线,朝着欧洲非洲进发。
此举有两个目的,一为开辟商道,二为宣扬大明国威。
一开始,一切都还算正常,郑和带去的货物,基本上也都在欧洲非洲那些国家销售一空。
但回来的时候,事情就有点出乎预料了。
满剌加和苏门答腊两大帝国竟然停战了。
不仅停战了,还联手封锁了马六甲海峡,将郑和的船队拦在了印度洋不许过来。
而两国拦住郑和船队的因果关系也很简单,用四个字就能解释,见财起意。
简单来说,两国看上了郑和这一趟出海所赚取的财物。
或者说不止财物,连郑和的宝船,宝船上的大炮火枪之类的他们全都看上了。
然后,两国便组织海军和郑和的船队打了几场。
尽管郑和仗着坚船利炮杀了两国海军一个人仰马翻,但郑和船队的消耗也不少。
这毕竟是郑和第一次出海,准备的炮弹本就不多,许多东西都没有准备齐全,而且他麾下两万人,大半是水手和下人,真正的战兵只有一万人。
打了几场硬仗之后,船上的物资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而他带的那点兵力,还不足以强硬的冲破南洋两个大帝国的合力封锁。
所以他选择朝大明国内求援。
沉吟良久,陈堪问道:“陛下就说了叫你来问我的意见,没有说其他的吗?”
汉子摇摇头,低声应道:“没有!”
说完没有两个字以后,汉子的脸色就肉眼可见的失落起来。
他带着几万人的希望回到大明搬救兵,本以为陛下会即刻发兵,谁能想到陛下竟然会让他来北京?
这些时间耽搁下来,也不知道将军他们顶不顶得住?